油气勘探构造01构造样式
推荐-构造油气藏 精品

构造油气藏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
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
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
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
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
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m气水界面气水界面图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
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
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了在分章阐述各种油气聚集构造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之前,对它们的区域构造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作者在本章将周中介绍T.P.Harding.和J.D.Lowell的构造样式的概念和构造样式的分类.由于这一分类把近代板块理论研究引入到实际的油气勘探领域,把盆地构造和盆地内油气圈闭的构造研究与板块构造的部位、性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油气聚集的构造分析,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一步。
因此,介绍这一分类,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又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节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去,地质学家们曾提出过几种不同的构造样式分类方案。
但是这些分类没有明确考虑沉积盆地内的深层地下构造以及其伴生的油气圈闭。
有些曾经一度流行的方案,如苏联的别洛乌索夫(1959)提出的以垂直涌动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只是一种以有限形变机制为依据的形态分类,因而是不够完善的,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深入,成功地把地壳的形变过程和岩石圈板块运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概念。
油气藏地质学构造地质部分

第20页/共43页
第三节 褶皱构造
二、褶皱的形态描述 1、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根据褶皱轴面产状,结合两翼的产状特点,将褶 皱分为:
➢ 直立褶皱 ➢ 斜歪褶皱 ➢ 倒转褶皱 ➢ 平卧褶皱 ➢ 翻卷褶皱
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第26页/共43页
第四节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 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它是地壳或岩石圈中很常见的构造之一,在各类 岩石中都有广泛的分布。
——根据岩石破裂面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大小,可将 断裂构造分为:
裂缝: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相对位移(又称为节 理);
第10页/共43页
新疆库车河新第三系褶皱
美国加里福利亚州的褶皱
第11页/共43页
第三节 褶皱构造
Petroleum System Elements
Gas Cap
Oil
Entr
Reservoir Rock
Migration
120?F
Generation
350?F
第40页/共43页
本章总结
1、基本概念: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 岩层 岩层的产状 褶皱 背斜与向斜 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第41页/共43页
本章总结
2、思考题: 褶皱与油气的关系? 断层的识别标志?
第42页/共4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3页/共43页
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叫做走向滑动断层。
第31页/共43页
第32页/共43页
3、断层的组合形式 (1)在剖面上的组合 ——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相同的正断层组
(整理)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第一讲 绪 论
二、我国研究的现状
2.圈闭构造
相对而言,研究成度低,投入人员较少 ,涉及的领域不多。尽管近十余年来, 以王燮培教授为代表石油地质学家和部 分石油地质工作者,对盆地内次级构造 单元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但仍缺 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上的进一步提 高。
第一讲 绪 论
三、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讲 绪 论
油气构造分析将板块构造理论延 伸到盆地内部的次级构造单元的研究 中。把油气聚集构造样式与板块构造 部位联系起来,寻找油气聚集规律。 不同的板块构造部位可能会出现不同 的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
侧重于油气勘探中后期及开发阶段 研究
第一讲 绪 论
二、我国研究的现状
1、区域构造分析
以盆地为基本构造单元老一辈地质 学家及一些石油地质工作在含油区大 地构造、区域构造和盆地分析方面正 在进行研究,并已作出相当深入的分 析和总结,并发展了适应我国石油地 质条件的理论和方法。
残留洋盆地
孟加拉湾
前陆盆地:
孤后前陆盆地
台湾、落基山
周缘前陆盆地
塔里木等
造山后前陆盆地
周口、焉耆盆地
3.与走滑和转换作用有关的 盆地类型
拉分盆地:里奇盆地、死海 转换伸展盆地:莺歌海盆地、伊通地堑 转换挤压盆地:敦煌盆地、柴达木盆地?
第一讲 绪 论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是石油地质分 析的一门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 含油气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盆 地内次级构造单元有沉积凹陷、隆 起、斜坡带、油气聚集带、油气圈 闭。
图
乌马营地区k88-76叠前深度偏移剖面
N
Ed+Es Ek1
Ek2+3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 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 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 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O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10 4 t,到1940年已超过3×10 8 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201101构造样式

扭动构造
张性构造
逆掩推覆 构造
伸展滑脱 构造
披覆构造 挤压断块带
底辟构造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基底?
中、新生界盖层
前中生界基底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概念理解:
1、概念本身含义①、②、③。
2、概念未涉及岩石的力学性质(刚性、塑性)、作用力 的强弱,因而无论岩石力学性质作用力的强弱如何 不一样,只要力的作用方式相同,构造样式的特点 就一致
如:平移扭应力一区域走滑一扭动构造
应力一产生运动一结果
扭动构造样式标志性特征,雁列褶皱或花状构造
不同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油气圈闭 类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地构造 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 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区可 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 型,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滑脱正断层组合
发育构造部位
大型三角州及被 动边缘大陆坡等开 放 性 沉 积 环 境 —— 主 要指正断层成为区 域控制变形的主要 方式而形成的构造 组合。同沉积滑脱 正 断 层 组 合 —— 基 本 类型。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1.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2.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3. 盐构造 4. 泥构造
石家庄 向
隆
伸
中向
部 近
走
区
北滑
向 伸
构
胶
展 构
造
东
起
展
造 区
区
隆
起
构
济南隆 起 区
区
西
区
造
鲁
区
1、 2、 3、
豫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油气勘探的探究

发 生 冲断 、 皱而行 成 的一 系列 构造 组 合 。秦岭 一 褶 大别 造 山带北 部 中 、 生代逆 冲推 覆构 造受扬 子 、 新 华
北 两板块 由东 向西呈 剪 刀 差 式穿 时碰 撞 、 内俯 冲 陆
吕梁 一 太行 山隆起 以及 太 平 洋构 造 域 对 亚洲 大 陆
沉积 盆 地 , 主要 有 洛 阳 、 川 、 伊 临汝 等 。其 大地 构 造 位置 处于北 西 一 近 东 西 向秦 岭 一 大别 山造 山带 北缘 山麓带 与 吕梁 一 太 行 北 东 向 隆起 带 交 汇 点 ,
横跨 华北板 块和 华北板 块南 部边 缘 , 历 了印支 期 、 经 燕 山期和喜 山期 等 多期 构 造 作用 的影 响 , 造 形 态 构
维普资讯
西北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0 0 7年 8月 , 3 第 7卷第 4期 , u .20 , o.7 N . A g ,0 7 V 13 , o4 Ju a o o h et nvrt N t a c neE io ) o r l f  ̄ w sU iesy( a rl i c dt n n N i u Se i
2 构 造 样 式 的基 本 类型
构 造样 式 是 指 在 大 范 围 内 , 面 形 态 、 面展 剖 平 布、 排列 和应力 机制 上 有 着 密切 联 系 的相 关 构 造 的
状构 造组 合 、 冲构 造组 合 、 双 飞来 峰 、 冲构 造组 合 对
以及 与 冲断层 相关 的各种 褶皱 等 。
收 稿 日期 :0 60 —7 20 -31
作者简介 : 张小浩 (9 6 ) 男 , 17 一 , 陕西蒲城人 , 西北大学博士生 , 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性断块 基底逆冲
三重垂直分带:
倾斜断块;
拖曳褶皱;
批覆褶皱或翘起的 单斜构造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1. 发育构造部位
1.发育构造部位 汇聚板块边缘——主要 弧后活动翼和陆内边缘 前陆区——次要 逆冲方向常朝向大陆内 部。
2.平面特征
区域上,滑脱构造外侧 呈一花边弧形。逆冲断 层和褶皱具错叠走向排 列形式,背斜轴平行断 层走向。凸起和方向与 构造的传递方向一致。
冲断带前缘,两期叠 瓦扇
原地岩系 逆冲断层
推覆体(外来岩系)
4. 泥岩构造
1).发育构造部位
不受任何特殊构造环境或扳块构造部位限制。最常见构造环境为巨厚的三角 州屑堆积物中。快速堆积→欠压实→异常孔隙流体压力→页岩上浮。
2).与盐构造区别
l>声速不同,泥岩体的声速只有盐岩的一半;
2>泥岩比盐岩的可压实性高,泥岩底辟埋藏较深,垂向上的发育有限;盐 岩则相反;
第一章 构造样式 Structural styles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构造样式 Structural styles
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 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 造的总和
构造样式就是①同一期构造变形;②同一应力作 用下所产生的构造;③总和(组合)。
所有扳块构造部位,主 要出现在克拉通区。其次 :汇聚边缘稳定翼、转换 边缘稳定翼等。
2.类型正向单元与负向 单元。平面展布:发育, 无一定方向性。这正是与 基底卷入型褶皱的区别之 处。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1.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2.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3. 盐构造 4. 泥构造
From Harding & Lowell,1979
扭动构造 张性构造 逆掩推覆构造
伸展滑脱构 造
披覆构造 挤压断块带
底辟构造
概念和分类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叠加和鉴别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盐上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1.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2.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3. 盐构造 4. 泥构造
滑脱正断层组合
发育构造部位
大型三角州及被 动边缘大陆坡等开 放 性 沉 积 环 境 —— 主 要指正断层成为区 域控制变形的主要 方式而形成的构造 组合。同沉积滑脱 正 断 层 组 合 —— 基 本 类型。
盐成凹陷
盐枕
盐枕
盐成凹陷
盐层减薄
“盐成凹陷”(mini-basin)
由重力作用导致下伏盐层往两侧扩展,盐层减薄乃至消失, 使上覆 层发生同生沉降而形成的小凹陷,如拜城凹陷、克拉苏构造带上 的小凹陷等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1.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2.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3. 盐构造 4. 泥构造
1)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 地堑与地垒”
2)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 米诺式半地堑系”
3)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 或“滚动式半地堑。
4)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试半 地堑”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
3.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1.所用资料来自地表,盆地内构造资料 太少,甚至没有;
2.分类纯属构造分类,与油气无关; 3.未纳入板块构造观点。
(二)油气勘探角度的分类——目前较好的分类方案
按基底是否卷入
基底卷入型
分类
盖层滑脱型
按力学性质
扭动构造组合 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 张性断块 基底翘曲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盐构造 泥构造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真武伸展断裂构 造带,主干断裂呈犁式形态,上盘
发育伴生断层和断块、褶皱。
(三).张性断块剖面特 征
四种构造模型,其共同 点是深部有一个塑性 变型带,上部为脆性 变开形带。不同点是 断层向塑性层消失方 式不同。
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
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 四种类型:
概念理解:
1、概念本身含义①、②、③。
2、概念未涉及岩石的力学性质(刚性、塑性)、作用力 的强弱,因而无论岩石力学性质作用力的强弱如何 不一样,只要力的作用方式相同,构造样式的特点 就一致
如:平移扭应力一区域走滑一扭动构造
应力一产生运动一结果
扭动构造样式标志性特征,雁列褶皱或花状构造
不同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油气圈闭 类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地构造 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 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区可 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 型,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二、构造样式的分类
(-).前人分类方案——纯构造分类
1) 以槽台观点的分类:
地槽
地台
山前、山间坳陷 平缓隆起、坳陷区
强烈褶皱
长垣、构造群
逆断层组合
正断层组合
2) 以压、张、扭不同构造应力为准则: 划分为压性构造、张性构造、扭性构造、压扭性 构造、张扭性构造、扭张性构造及扭压性构造等 。
上述分类方案,存在的不足: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1. 滑脱型逆冲-褶皱组合 2.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3. 盐构造 4. 泥构造
3. 盐构造 1).概念 指主要依靠浮力而产生的构造,而构造力只起进一步增强变形作用。 2).发育构造部位 离散型大陆边缘形成的被动陆缘盆地和发育不完全的裂谷系。裂谷初期形
成的狭窄而局限断槽为厚层蒸发盐岩的堆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 3).平面特征 不规则成群出现。盐脊与盐墙有平行的趋势,并可能与盆地边界一致。 4).剖面特征 地堑式断裂系,平面放射状。
中、新生界盖层
基底?
前中生界基底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扭断层
伊朗东南部扭断层
基底卷入型构造样式
1. 扭动构造组合 2. 张性断块 3. 压性断块-基底逆冲断层 4. 基底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