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利剑,镇馆之宝——安庆江边出土的越王丌北古剑

合集下载

全国各省市主要博物馆镇馆之宝

全国各省市主要博物馆镇馆之宝

重庆三峡博物馆
镇馆之宝: 乌杨石阙 这个文物是 被一个普通煤炭 搬运工人发现的, 他叫王洪祥,外 号“王草药”, 据说他在采药时 发现了石阙。
广东省博物馆
镇馆之宝:南宋陈 容《云龙图》 作者叫陈容,南 宋的进士,神人一个, 据说能泼墨成云,噀 水成雾,在画龙的时 候喜欢喝醉酒,然后 大叫,脱下衣巾来蘸 墨水,信手涂抹,之 后再用笔来勾画,或 者画龙的全身,或者 神龙见尾不见首,或 者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镇馆之宝:扎滚鲁克男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镇馆之宝:翔鹭衔鱼纹铜鼓 这鼓怎么玩?一般是将它侧身悬挂,一人击鼓,一人持木桶在鼓底 晃动,以改变音量和音色。也可以平放在地面上敲,或由两人抬鼓边走 边拍。据说鼓声大者可达数里之遥!
安徽省博物馆
镇馆之宝:楚大鼎
这尊大鼎在抗战时期曾经被转移到重庆,因为实在紧 急而且也实在扛不动(400公斤以上)……所以就放到在地 上滚,文物虽然保住了,但是却也伤痕累累。
南京博物馆
镇馆之宝:金蝉玉叶
蝉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 米。玉叶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厚约0.2厘米。 这个精巧的首饰在1954年被发现于墓地主人的头部, 估计是发簪。
江西博物馆
镇馆之宝:商 代鹿耳四足青铜甗 这件商代文物 出土时,墓主的陪 葬品还有233件青 铜兵器。据估计墓 主就是商朝在我国 南部地区独霸一方 的部族首领。这口 青铜锅,就是他老 人家炖肉用的。
湖北博物馆
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 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外星制造……这把剑的各闻你应该都听过了。
湖南省博物馆
镇馆之宝: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 身高154厘米,体重34.3公斤。呃……她是第一 个我们介绍完身高体重,就不知道其他数据的姑娘。

越王勾践剑的科学秘密

越王勾践剑的科学秘密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吴国夫差打败了越国,并俘虏了国君勾践,让他受尽屈辱。

受辱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誓要复仇。

后来,回到越国的勾践重新让国家强大起来,打败夫差报了仇。

历史已经变成云烟,但是越王勾践剑的传说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当时间迈入20世纪60年代,埋藏地下1000多年的勾践剑终于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出现在古老的越国土地上。

越王勾践剑的科学秘密埋藏地下千年的宝剑依然剑光四射1965年冬,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宝剑表面的菱形花纹整齐惊艳,刀刃光亮四射,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很多人都认为,这剑的材质和工艺一定有着惊人的秘密。

有人说,剑表面有不锈钢成分,有的说剑经过了硫化处理。

确实,这把剑和当时的青铜器成分有些差别,含铜量稍高。

铜的含量为80%~83%,锡的含量为16%~17%。

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勾践剑没有铜锈的原因之一。

百科探秘28. All Rights Reserved.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墓葬周边的环境。

因为棺木密封,完全隔绝了氧气的存在,金属没有氧气是不会氧化生锈的。

还有,该处地下水酸碱性不大,为中性水。

没有酸或碱的腐蚀,就是漆木器也可以保存较好。

宝剑菱形花纹的秘密“软骨硬皮”工艺先用锡含量高的青铜铸成镂空的网格状,格子上还带有倒钩。

铸造后经过修整,放置模具之中,再次浇铸硬皮。

硬皮就是含铜量高的青铜,在浇铸硬皮时,软骨在微熔化状态下与其相互熔接。

此时,剑表面就出现了变化,菱形花纹就这样产生了。

为什么宝剑没有折断勾践剑应该采用的是二次浇铸的“软骨硬皮”铸造工艺。

大家知道,含铜量高太刚性,锡含量高太柔软。

而“软骨硬皮”铸造工艺克服了武器容易折断或容易弯曲的毛病。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C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C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禹死后,启举兵杀死伯益,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县制2 . 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A.陕西蓝田B.北京周口店C.云南元谋D.浙江河姆渡3 .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

”2019年4月7日,农历三月三,河南“新郑拜祖大典”以“同根、同祖、同源”为主题祈福华夏繁荣昌盛。

华夏儿女共祭“人文初祖”。

这是祭拜()A.黄帝B.尧C.蚩尤D.大禹4 . 有这样一段图片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

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A.司母戊鼎B.青铜面具C.利簋D.四羊方尊5 . 下图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上演的“烽火戏诸侯”的把戏。

起初几次诸侯都会服从周王的调遣带兵前来,诸侯这样做与下列那一制度有关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6 . 目前,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揭开中国历史上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7 . 若要了解北京人学会用火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A.石器B.灰烬C.木器D.陶器8 . 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现象,后世在中外历史上广泛存在。

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9 . 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的是()(1)农作物的种植(2)城市的出现(3)家畜饲养(4)磨制工具(5)聚落A.(1)(2)(3)(4)B.(2)(3)(4)(5)C.(1)(3)(4)(5)D.(1)(2)(4)(5)10 . 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史料实证意识。

历史趣谈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 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历史趣谈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 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导语:凌光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

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
凌光
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

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多谜团,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破解的过程之中。

千年宝剑仍寒气逼人
上世纪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

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岁末,挖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

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很多专家认为,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城郢的所在地。

这一带素以古墓众多著称,那么,这不一样的土层下面,是不是也藏着古墓呢?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

经过仔细勘测,专家们发现这里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

就这样,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

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几天后,当发掘工作进行到望山一号楚墓时,这里就已经出土了近400件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

从这些出土冥器的数量和质量判断,专家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贵族。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 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历史趣谈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 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导语: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自从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带有太多谜团。

一个研究越王勾践剑仅十几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自从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带有太多谜团。

一个研究越王勾践剑仅十几年的钟表匠,真的破解了这些谜团?他仿制的越王勾践剑与真正的千年古剑是否完全一致?这把剑是采用现代高科技,还是一些失传的古代铸造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高仿越王勾践剑”的制作者许光国。

一把古剑
今年60岁的许光国出生于工艺世家,从小喜欢绘画和书法,对工艺品更是喜爱有加。

越王勾践剑出土后,作为荆州市民间工艺师的他是仰慕者之一。

“说仿制剑,不得不说仿制剑的真品———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

”说起真的越王勾践剑,许光国的语气中充满了文学色彩。

“2400多年前,杰出的铸剑能手欧冶子望着手中的青铜宝剑,就像是捧着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眼中却有闪闪泪光,这把剑就是越王勾践剑。

你想啊,一个古人制造出如此精美的东西,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许光国对这把剑的历史熟记于心。

许光国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就是提着这把剑起兵灭吴,迫使夫差自刎。

一代霸主越王勾践一雪前耻。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荆门市漳河水库渠。

挖掘出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

这把剑还是越王勾践剑。

生活常识分享。

国宝会说话——越王勾践剑

国宝会说话——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文/凝晓豆苗儿们,你们好!我叫“越王勾践剑”。

我长这个样子。

我的档案剑长:55.6厘米剑宽:5厘米类别:青铜器现居地址:湖北省博物馆我是一把春秋晚期的青铜剑,不仅外观精美,而且锋利无比,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1965年12月,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剑是我国古代兵器之一,被誉为“百兵之君”。

相传,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大师。

我由剑柄和剑身两部分组成。

剑柄上铸有间隔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

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

剑身正面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乍(作)用剑。

据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也就是我的主人,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霸主。

豆苗儿们,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给你们讲一讲“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春秋末年,吴国凭借国力强大,攻打越国。

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据说,他把柴草当铺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只苦胆,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经过长期的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作为越王的配剑,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国的墓葬47里呢?有人说我是作为陪嫁品被带到楚国的;也有人说我是楚国与越国交战时获取的战利品。

这个事儿至今也没有定论。

介绍一位我的好朋友——人头形銎(qión g )青铜戟(jǐ),它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兵器,1972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葬,戟长25.5厘米,宽23厘米,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多功能长柄兵器。

它的功能比戈(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多,并且杀伤力也比戈强,因此,戟被广泛使用后,就慢慢取代了戈。

人头形銎青铜戟豆读雪月编辑/季博音。

历史趣谈远古之谜 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历史趣谈远古之谜 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远古之谜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导语: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 7厘米,宽4 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
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当时有记载说:“拔剑出鞘,寒光闪闪。

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为什么不锈呢?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比如说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处理”这个结论,简单地说,“硫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物质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

学者们认为,越王勾践剑是经过硫化铜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但后来许多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和个人,在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后发现,
生活常识分享。

参观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省博物馆一期工程,6个展厅为基本陈列,主要包括“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海南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四个专题。

目前,该馆收藏的各类文物有二万余件,目前展出的1000多件文物,将突出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和边疆特色。

其余4个展厅之一是专门展示“镇馆之宝”越王亓北古剑、唐三彩马、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的“重器灵光”展厅。

走进“重器灵光”展厅,偌大的空间内三件展品一字排开,这三件宝贝由国家文物局交由省博物馆代藏。

位于中央的越王亓北古剑为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品相极佳。

由国家2002年从日本收购得来的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是宋代景德镇烧制,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头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

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凤头美如琢玉。

唐三彩马是2004年从美国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竞拍得来的珍贵海外文物之一。

这件立马俑,马伸颈昂首,细腰健蹄,通体施棕黑釉,马前脸、鬃、尾、四蹄为白色。

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件典型的皇家造型唐三彩。

海南馆藏文物陈列,则荟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近百件,其中的三件绹纹环状铜器,是20世纪80年代昌江七叉乡大仍村农民在耕作时发现的。

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定为战国时期,并定为一级文物。

它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作何用途,至今仍是一大谜团。

在这个陈列中,西沙出水文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的各种盘、壶、碗、盒等皆为精品,不但器形完整,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果想速览一遍海南历史,“海南历史陈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里展示了海南史前40到60万年时期直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的漫长历史阶段中的事件和重要人物。

展览以年代顺序,分为拓荒大洲、迁徙融合、奇甸文明、近代琼崖和琼崖丰碑五个部分。

在省博物馆的文物宝库中,昌江南阳溪畔的信冲洞及附近发现的巨猿、熊猫、猩猩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距今约40至60万年,是年代最古老的珍贵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王利剑,镇馆之宝
——安庆江边出土的越王丌北古剑有安庆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美誉的越王丌北古剑,2011年借展到省博物院新馆,亮相于《安徽文物史陈列》的展厅。

一、宜城江边,惊现旷世珍宝
1987年6月,位于安庆市迎江寺东边的王家山第二自来水厂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葬。

市博物馆的同志闻讯后火速赶到现场,他们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确定该墓葬是一处战国时期的墓葬。

由于基建工地的施工,市博物馆同志赶到时,墓葬已受到严重的破坏,约3—4米的封土层,已在施工中破揭去。

市博物馆的同志从墓中清理出了6件陶器和6件铜器,出土的物品虽少,但其中却有一把刻有错金鸟篆体铭文的青铜宝剑让人眼前一亮。

这便是闻名遐迩的“越王丌北古剑”。

二、辗转流落,藏隐皖江之畔
这把青铜宝剑铸造精湛,出土时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铭文字体清晰、细如毫发。

根据铭文内容可知,此剑乃是越王丌北古自用之剑。

上海博物馆也有一把越王丌北古剑,早在1962年马承源先生就据古音韵学考证丌北古即盲姑,也就是文献中记载的越王不寿。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传子鼫舆,传子不寿,传子翁,传子
翳,传子之侯,传子无彊。

”由此可知越王丌北古即是越王勾践的孙子。

据墓葬形式与出土器物分析,该墓为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

《怀宁县志》记载:安庆西周时为皖、桐两国之地,到春秋时两国均已被楚国所灭,春秋中期以后至战国安庆成为楚国的疆土。

而且该墓出土的其它器物多为楚国风格,因此基本可以判定该墓葬为战国时期楚国墓葬。

那么一代越王自用之剑,又怎么会埋藏在楚国的墓葬里呢?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战国中期“楚越战争”有关。

越王不寿死后传四世至越王无彊。

无彊很好战,兴师北伐齐。

齐国使者劝说越王无彊:楚晋(指韩、魏)相争,正是越伐楚的好时机。

无彊果然听信齐使者的“建议”,不再伐齐,而去伐楚。

结果却被楚威王兴兵讨伐而大败,原吴越之地尽归楚国所有。

越王丌北古剑很有可能是当时作为战利品,被楚国某位将领占有,这位楚国将领死后,此剑随其入葬。

在楚国故地上出土吴越宝剑的例子很多,如1965年湖北江陵楚郢都故址纪南城附近出土了越王勾践剑,1973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州勾剑。

学者们普遍认为楚灭越后,大量的吴越名剑被楚国掳走,所以多有这种吴越青铜剑出于楚国墓葬的现象。

三、鸟篆铭文,错金嵌造而成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古代剑的结构。

古代的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组成。

剑身部分包括前端的“锋”,中央一条凸起的棱,
名曰“脊”,脊的两旁为“从”,从两面的刃叫作“锷”。

剑把部分包括把手“茎”,茎和剑身之间的护手叫作“格”,茎末端有“首”,有的茎上还有两个凸起的“箍”。

这把越王丌北古剑通长64厘米,格宽5.2厘米。

为斜从厚格式,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

倒凹字形格,圆茎,茎上有两道箍,箍上饰突起的云雷纹,剑首为圆盘形。

造型流畅、优美。

在剑格和剑首上共有铭文32字,其中剑格两面各有铭文10字,剑格正面铭文为:“古北丌王越越王丌北古”,背面铭文为:“自剑用作自自作用剑自”。

铭文读法为从中间往两侧读(各地出土的越王剑多依此规则),目的为追求对称。

剑首有铭文12字,为:“唯越王丌北自作□之用之剑”。

越王丌北古剑的32字铭文中有16字为错金铭文,与未错金铭文相间排列。

所谓“错金”是一种工艺,兴起于春秋中晚期。

是指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以同样宽度的金线、金丝、金片等按纹样镶嵌其中,随后磨光,使之与器面平整。

最著名的错金铭文青铜器是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现五枚“金节”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

而1959年淮南蔡侯墓出土的“蔡侯产剑”也有六字错金铭文。

鸟篆体在南方诸国青铜铭文中较为常见。

“鸟篆”也称“鸟虫书”,它是一种装饰性文字,主要流行于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的楚、吴、越、宋、蔡等国。

其笔画盘曲叠绕,线条优美,字形如鸟似虫。

但笔划增减不定,不易识别。

上文所提及的“蔡侯产剑”也是错金鸟篆体铭文,
而各地出土的几十件历代越王剑基本均为鸟篆体铭文,如上文提及的越王勾践剑和越王州勾剑,以及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越王者旨於睗剑。

四、吴越铸剑,工艺名满天下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铜料产地,在今天的铜陵、南陵一带发现了大量先秦时期采铜、冶铜遗址。

丰富的铜矿资源和高超的冶铜技术,使吴、越两国成为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宝剑之乡”。

《周礼考工记》有:“郑之刀,宋之斤(斧的一种),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的赞誉。

关于吴越地区铸剑的故事也很多,《越绝书》就记载了欧冶子为越王勾践铸剑的传说:“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沽而出铜。

雨师扫沥,雷公击橐。

蛟龙奉炉,天帝装碳。

太一下视,天精下之。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型三、小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均,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其中湛卢、鱼肠和另一把之宝剑“磐郢”被勾践连同西施一起献给了吴王夫差。

而《吴越春秋》则记载了干将、莫邪夫妇为吴王夫差造剑的故事。

相传干将夫妇接受吴王的命令,精心造剑,三年未成,眼看就要到吴王限定的期限了。

莫邪很为丈夫担心,于是剪发断爪,投入炉中,这才造出了锋利异常的“雌雄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我们从这些故事和传说中,不难体味到吴越青铜剑冶炼水平的高超,工匠们手艺技巧的神秘。

可以说,吴越铸剑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

而现代的考古发掘让我们目睹了吴越名剑的风采和工艺水平的精湛,据研究,有些越王剑是复合青铜剑,即剑脊与剑刃所含铜、锡的比例不同。

先铸的剑脊含锡量低故而坚韧,后铸的剑刃含锡量高故而锋利,这样使剑体刚柔并具,更有杀伤力。

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技艺之高超,不得不赞叹:“吴越铸剑甲天下”!
五、笔者有幸,一睹宝剑真容
笔者小的时候,家就在迎江寺西边的朱家坡附近,也是在1987年夏天,沿江东路这一片拆迁,我家搬到了西门大王庙。

当时我只有两岁,25年后才知道,差不多就在我家搬迁的同时,这里发现了一件如此重量级的文物。

去年新馆布展,我参与的正是安徽文物史陈列的夏商周部分,有幸亲手将这把宝剑放入展柜。

主要参考文章:黄光新《安庆王家山战国墓出土越王丌北古剑等器物》,《文物》,2000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