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的文学特色
论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论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论语的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三、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四、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论语具有的文学特征

论语具有的文学特征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以下的文学特征:
1. 短小精悍:《论语》注重言语简洁,语言精练,几乎没有冗长的句子,每句话都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2. 语言优美:《论语》的语言优美,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都充满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的名言警句,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表现手法独特:《论语》的表现手法独特,像对话、故事、比喻、反问等多种文学形式相互穿插,使读者既能够深刻理解思想,又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鲜明的情感冲击。
4. 描述人物细致入微:《论语》里的人物描述,简短而又细致入微,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到古人尤其是孔子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已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5. 章回结构严谨:《论语》采用了章回结构,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通篇贯穿,结构严谨,这种表现方式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摘要:《论语》是公认的儒家经典,学者们就《论语》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论述,认为它是先秦文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论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场景描写等几方面进行粗略分析,以期更好地从文学的视角欣赏和感悟《论语》。
关键词:论语文学价值语录体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中国历史上《论语》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一部书。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它融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学于一炉,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它一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泽被后世上层建筑领域。
对它认真地加以研究,吸收其精华,对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
从文学的角度看,《论语》是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字里行间的精思妙语令人折服,使读者读后如沐春风,悠然进入《论语》意境的丰饶世界。
1 以孔子为中心的人物形象系列《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了。
《论语》里面对孔子的生活习惯等有一些静止的描写,如《乡党》篇,写他在各种场合,都有各种不同的仪态,与父老兄弟相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温和恭顺之状可掬;在“宗庙朝廷”,与人讨论政治,“便便言,唯谨尔”,擅长言谈辩论,说话很有分寸。
与人说话,对象不同,表情也不同,礼仪规矩,恪守不乱,“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从多种侧面勾勒出一个时刻以“仁”为行为准则的“圣人”的轮廓。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主要还不是表现在静止的描写上,而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他的性格。
《宪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一次孔子去拜见老朋友原壤,原壤却两腿象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一见这模样,就禁不住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浅析《论语》中的文学批评观

100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浅析《论语》中的文学批评观李燕雨 西北师范大学摘要:孔子不是专门的文学批评家,但是,其文学批评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诗经》的批评上。
本文结合《论语》来探讨孔子的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主要包括文学功能观和文学批评标准两方面。
其中,从文学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文学在政治、外交上的作用及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社会作用来论述文学功能观;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中和之美来探讨孔子的文学批评标准。
关键词:兴观群怨;文质;尽善尽美;中和之美;道德修养“在周、秦诸子的学说中本无所谓文学批评,但因其学术思想在后世颇有权威,故其及于文学批评者,也未尝不有相当的影响;——尤其以素主尚文之儒家为尤甚。
”①可以说随着文学的诞生,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在春秋以前,文艺观零星地存在于一些典籍当中,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基于此,孔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②孔子自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是他在“述”的时候,不仅仅是古书抄辑,自有他的一番鉴别的眼光。
孔子对文学批评并没有专章阐释,甚至有些也是无意识的,其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对《诗经》的评价上。
一部《论语》,论《诗》达18次之多。
本文以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和夏传才的《古文论译释》为蓝本,来考察孔子的文学观。
简而言之,孔子的文艺观以“兴观群怨”为核心和精华,涉及到文学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等问题。
一、文学功能观孔子主张尚用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观。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孔子特别重视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兴于诗”,据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云:“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知识概述《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①基本定义:《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就像是一部古代智慧的集锦,里面记录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话。
②重要程度:在国学里面那可是超级重要的。
它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就像地基对于高楼大厦一样重要。
儒家思想很多都来源于《论语》,几千年来它都是中国人道德和文化的灯塔。
③前置知识:最好对古代文化有一点基本的了解,像古代的一些礼仪、基本的社会等级制度之类的。
因为论语里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④应用价值: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能从中学到如何尊重他人、真诚待人等。
在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能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
它能用来指导我们的道德生活,就像是一把道德行为的卡尺。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国学体系里,《论语》处在儒家经典这个核心的位置。
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秩序等很多方面,而《论语》又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历史、伦理学、教育学等很多学科都有关联。
例如和伦理学相关,因为里面很多关于道德的讨论;和教育学相关,因为有像因材施教这种教育理念。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比较难,因为是古文,而且文字很简洁,里面蕴含的道理可能很深刻,还涉及到古代的文化习俗背景。
比如说“吾日三省吾身”,那个“省”字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很难。
我当时理解这个就花了不少时间,老实说光查字典都感觉不够。
- 关键点:要理解每一句话背后的背景和孔子想表达的真正含义,还有要把那些零散的句子和整体的儒家思想体系联系起来。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挺高的,无论是语文考试里的文言文部分,还是国学类的知识考查中经常出现。
- 考查方式:要么是字词解释,像“学而时习之”里“习”的准确含义;要么是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当时的语境意义;还有是结合现代生活或者历史背景谈谈自己对某一句论语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论语》诞生于春秋时期,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
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包括了多达二十篇,共有四百多条语录。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论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以下是一些方面的解释:
一、语言表达
《论语》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措辞准确,语言的表达力很强,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
同时,其语言还具有一定的韵律美和音乐感,这些美感为《论语》增色不少。
二、思想深邃
《论语》中的思想深邃,丰富多彩,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华。
其中包括了对人性、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意义。
三、历史和文化价值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多
个方面的面貌。
因此,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以及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论语》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以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低于《诗经》高于《尚书》,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2、作为影响我国颇深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他不仅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道出了我们如何在修齐治平上实现安邦立国的大使命,因此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诸多经典作品难以超越的。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这部价值凸显为“仁者”的哲学著述,在构建中国主流仁义思想的背后,还被视为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管理学上,《论语》为历代君王重视,至于后世论及“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广大儒者所称道;到今天,《论语》依然被国人奉为经典,它的作用与诠释被普及到了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学价值。
这部堪称先秦语录散文典范的经典,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只有语言对话,却让人顿觉生意,心领神会;它精炼的语言,字里行间妙语天然,精思之处令人折服,那么本文试图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页)。
吴景和先生认为,《论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质来说,是个喜剧角色。
”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与历史发展的不协调”,“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作者很善于通过行动写出孔子这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写人叙事时,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的祖型”(吴景和《(论语)文学价值初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论语》的语言艺术及其文学特色摘要: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论语》的语言虽然质朴简洁,但形成了一种雍容和顺、舒徐含蓄的新的语言风格,显得语言简练、词约义丰、深入浅出、用意深远。
这不但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而且对后世的文学语言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隽永有味的哲理气息三个方面论述《论语》的语言艺术及其文学特色。
关键词:《论语》;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哲理气息《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1]由此可见,《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是语录体散文著作。
而通过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一系列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跃然纸上。
除此以外,《论语》用独特的说理方法记录思想的精华,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我们去探讨《论语》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成就应从它的语言着手,分析文本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体味它所反映出的言近旨远的生活哲理。
一、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然而《论语》又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
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是研究其书文学价值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对于《论语》的语言评价,鲁迅先生曾有过“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2]的说法,后来很多学者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诚然,质朴无华是《论语》的重要语言特色之一。
但是我们信手翻阅该书,却也不难发现其也有文采斐然,丰腴深厚的另一面。
“言之不文,其行不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儒家学派是重视文采的,既重视文章的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
《论语》遵照这一原则,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活跃有生气,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论语》中用得很多,全书共有50多处。
[3]《论语》中的比喻是“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云于貌,或拟于声,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篇》),所以运用得非常自如。
《论语》中的比喻是多样化的,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等诸种比喻方法一应俱全。
有明喻, 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这是以众星环绕北辰来比喻德政的成效;有隐喻,“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
”(《颜渊》)其中隐含着上行下效的道理;有暗喻, 如:“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
”(《子张》)说明一般贤者是丘陵,孔子是日月;借喻相对来说用得更多些,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借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来感慨时光流逝,勉励自强不息。
《论语》中像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它们将深奥的理论和真挚的感情寓于具体可见的形象之中,不仅使道理深入浅出而且使语言具有一种盎然的诗意,令读者在接受思想启迪的同时又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的欢愉。
此外,《论语》中也不乏采用排比句式。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罕》)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这三点,缺一不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强调四种文化思想上的修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为政》)以年龄为序,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是说治理国家要先正名分。
这些语言通灵畅达,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论语》中还运用了大量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泰伯》),“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等等对偶句的运用,使得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一种音乐美感。
对比也是《论语》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修辞方法。
首先,在有些对偶句中,蕴含着对比。
最典型的对比手法莫过于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
[4]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等一系列的句子,是将“君子”和“小人”的品德和行为进行对比,表现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凸显了君子德行的光辉灿烂。
其次,有些没有完全对偶的句子中也出现很多对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说明了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统治者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5]通过对比,深刻说明了作为统治者必须“身正”的道理。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这两个比喻都用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结果来进行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做出结论。
《论语》开创性地使用了不少修辞格, 使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成为后代范式。
其中不仅包括上文已经列举的比喻、排比、对偶、对比,除此以外,还有夸饰,如以“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说明孔子对音乐陶醉的程度;有顶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设问,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启发人们注重加强仁德修养;有反问,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强调要对自身进行多次反省。
有回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阐明了“仕”和“学”的相互关系。
遇到不足传情达意之处,《论语》还采用重复或重叠修辞格, 如《雍也》章中, 以“贤哉!回也。
”开头, 同时也以“贤哉!回也。
”结尾,表达了孔子对其爱徒由衷的赞美。
总而言之,《论语》用简洁凝练但不乏文采的语言,达到了充分表现思想感情以及说理透彻的效果。
在这里,笔者仅以文章中所采用的部分修辞为例,说明《论语》运用语言的颇具匠心。
当然,《论语》中的语言特色远不止仅仅表现在这一方面,还有,虚词运用得当,“比兴”手法的运用,诗化的语言,雅俗共赏的口语等,也使《论语》的语言简约而深远,优雅而含蓄。
难怪程颐说:“读之愈久,愈觉气味深长。
”朱熹也说:《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论语》虽是语录记言,并未形成刻画人物、塑造形象的自觉意识,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对话,没有过多的情节和人物的描摹,但即便是如此,我们阅读《论语》时仍然能从简单的情节和简短的对话中,感受到《论语》字里行间皆蓄有生命,有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使一个或胆大、或懦弱、或正直、或智慧、或聪明、或木讷、或鲁莽、或儒雅、或厌恶、或喜爱的人物形象宛然如见。
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6],是《论语》的又一大特点。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他一丝不苟,端庄稳重,雍容大度,他维护自己的理想,有顽强的精神,但这里的孔子绝不是顶着“圣人”的光圈而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他有时还显得幽默风趣,极重感情。
《述而》篇中这样描写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除此之外,《论语》更多的是在简单的对话、动作、神情中传神刻画了孔子的形象。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 [7]首先,《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巨人形象[8]。
关于孔子人格魅力的反映,主要通过其弟子的赞述表现出来。
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子张》)“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已。
”(《子张》),颜渊也有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等。
在《论语》中,弟子对孔子的赞叹不胜枚举,它们都是孔子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孔子自身的一些话语,也可以窥见其高尚的人格精神。
如,《雍也》篇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颜渊》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孔子“仁者”情怀;《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孔子讲求诚信的精神;《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体现了孔子推崇孝道。
其次,孔子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物。
《阳货》篇中“子之城武,闻弦歌之声”段,夫子莞尔而笑的言辞体现了他机警,诙谐而又严肃的一面;《子罕》篇中,孔子把自己比作待价而沽的美玉,只等人家来买,而不愿藏在匣子里,孔子用仕之切的心情,可见一斑;《述而》篇中,孔子有这样的自我表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几句话,表现出孔子不愿弃道谋官,抒发出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
《雍也》“伯牛有疾”段,孔子握着伯牛的手,依依难舍,孔子的痛惜、无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子的恸哭哀叹,悲痛欲绝。
不仅孔子的性格,孔子一群弟子的性格也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侍坐》这样的“具有文学意义的记事文”中,“不但写出了孔门师弟闲谈时的活泼从容的气象,而且从各人的谈话中还表现了不同的性格。
” [9]这里,我们就以《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为例: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该段是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其弟子“各言其志”的回答。
子路迫不及待地“率尔而对”,文章在起伏之间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子路的率直刚勇和不讲礼让,于是“夫子哂之”。
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以俟君子”“愿为小相”,体现了二者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