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歌历史
岱山渔歌

岱山渔歌的调查与研究渔家傲队(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92班历史学091班)摘要:岱山岛是舟山群岛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舟山渔歌的重要传承基地。
岱山渔歌作为舟山渔歌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极富艺术魅力,是一种独具海洋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唐形成、宋发展、明萧条、清民繁荣的历史阶段。
然而,目前岱山渔歌的传承却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使人们深入了解岱山渔歌,体会它所承载的质朴浑厚的海洋精神,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岱山渔歌;生存;传承;发展一.岱山渔歌的调研背景(一)时代的魅力“岱山渔歌”,作为浙江民间音乐重要体裁之一,不仅作为我国沿海主要生产行为的伴随形式存在于当地民众之中,而且还以特有的方式承载、传播了我国东南沿海住民的各类历史信息。
“岱山渔歌”,无论从文化学的角度,还是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据《岱山县志》记载,岱山渔民号子是渔民、船工在渔船和运输劳动程序中长期积累且代代传承的劳动号子;岱山渔歌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生产情绪。
在生产、生活中,逐步积累、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岱山渔歌是渔民专为传授知识而创作的。
这些具有艺术价值的渔歌,紧扣“海”这一主题,通过艺术手法,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传承。
通过走访当地的渔民,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渔歌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技术尚未发达的时代,一些渔民所掌握的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驭海洋……这些种种的现实艺术的美丽,渔歌的存在,给了他们生存的机会。
代代的口头传唱,让渔歌不仅具有了生命力,而且让艺术服务于现实的价值更为显现。
渔歌与生产劳动的紧密融合,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魅力。
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与发展

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与发展武虞天(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摘要】本文阐述了舟山渔民号子的特色及其内涵,明确舟山渔民号子的保护与方式,为家乡非遗文化进行推广,保护濒危文化,让它能一直传承下去,为更多人所熟知了解。
【关键词】舟山渔民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引言渔歌赶海、挑灯拾鲜是舟山人的生活日常。
今天,大海洋小陆域的舟山将人与海的乐章演绎成壮阔与祥和的交响。
生在海岛,没有听过渔民号子的不多,会哼唱的人大有人在。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环境改变,生活条件改善,渔民号子也随着远逝的帆影渐渐告别了我们。
然而,它不会泯灭在烟波浩渺的东海中。
物以稀为贵,面对将要流失的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市文化部门全力予以收集整理,妥善保护,传承弘扬,愿有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份文化。
一、舟山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海上丝路的航线在这里延伸,鉴真东渡的木船在这里续航,这里有连接世界的航标灯塔,引导着通江达海的航行,更有举世无双的洋山深水港,接纳着世界各地的航船。
“中国渔场看舟山”,舟山群岛海域有不同水系的交汇,有充足的饵料和适宜的温度。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舟山渔场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外侧是浩瀚的东海洋面,大陆架渔场面积为57.2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渔场,素有“东海渔仓”和“中国渔都”之美誉。
也是世界著名渔场,与千岛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和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为世界四大渔场。
旧时海上捕鱼作业劳动者合着劳动节奏自然催生了渔民号子这一文化现象。
“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作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群众筛选、改良、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号子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性。
浅析原生态舟山渔歌的歌词特点

浅析原生态舟山渔歌的歌词特点发布时间:2021-06-22T09:49:56.42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7期作者:何大钧[导读] 舟山渔歌作为一种地方性民族歌曲,其歌词的独特性、艺术性传递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海洋气息,何大钧浙江省文化馆浙江杭州 310006摘要:舟山渔歌作为一种地方性民族歌曲,其歌词的独特性、艺术性传递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海洋气息,是海岛人民在长期的海上生产劳功过程,自发创造的海洋民歌。
通过唱海、唱船、唱鱼、唱景,展示了渔区的历史、生活,和传播了航海、生产、鱼类、气象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通过对原生态舟山渔歌歌词的类型、词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该渔歌歌词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舟山渔歌歌词特点原生态舟山,地处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一千三百多个大小岛屿,散落在二万二千多平方公里的东海洋面上,构成了我国最大的群岛。
境内海洋资源丰富,共有带鱼、黄鱼等鱼虾贝类水产品七百余种,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居我国渔场之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江、沪、浙、闽等东南沿海各省数以万计的渔民,聚集在舟山渔场围捕黄鱼、带魚,在我国渔业史上曾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舟山岛上居民以渔业生产为主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
勤劳热情的舟山岛民,不但在此捕鱼生产,还以特定的海洋环境,创编了大量的海洋民间歌曲。
海洋民间歌曲在性质上分,有“渔民号子”、“渔家小调”、“口白民谣”等三个类型。
“渔家小调”,社会上习称为“舟山渔歌”。
舟山渔歌分佈于舟山的岱山、嵊泗、定海、普陀四个县区及其周边地区,有“传统渔歌”和“新编渔歌”两种。
舟山渔歌一词最早见于200多年前,清刘梦兰的《蓬莱十景之南浦归帆》一诗中,“……绿波春水桃花涨,红蓼秋风获苇矶,唱睌渔歌惊倦鸟,烹鱼沽酒趁斜晖”。
在渔区中,舟山渔歌是渔民唱、家属也唱,岸上唱、出海也唱,。
他们用富有地方特色、富有情感的歌声,生动地传诵着历史、生活、知识……。
这些都要比手写的、印在纸上的历史、生活、知识,更生动、更真实,也更能打动人。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舟山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独特的海洋文化。
在舟山,渔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渔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渔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保护舟山的渔歌文化,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舟山的渔歌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渔歌是渔民在海上劳作时借助咏叹、歌唱等形式抒发情感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反映了渔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观念信仰。
舟山的渔歌以其朴实、真挚、淳朴的艺术风格,融合了浓厚的海洋特色和地方风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舟山渔歌又有着丰富的类型和形式,如“辽阔碧海走寅年,满怀收获有歌传”、“春风晚节小帆船,海上唱响渔家情”等等,这些渔歌以其紧扣生活、真情流露的语言,表达了渔民的艰辛与快乐,展示了他们对海洋的眷恋和热爱,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舟山的渔歌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舟山的渔民群体面临着生存环境的变迁,传统的海洋渔业受到了许多新型产业的冲击,渔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舟山的传统文化空间逐渐受到了压缩,一些原有的渔歌传承场所逐渐消失,渔歌传承者的数量和水平也逐渐减少,渔歌的创作和传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商业机构和文化市场也将舟山的渔歌文化商品化、娱乐化,导致了渔歌文化的严重变形和沦为了消费品。
舟山的渔歌文化面临巨大的存亡之忧,亟待加强保护和传承。
为了传承和保护舟山的渔歌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舟山渔歌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划定保护范围,加强管理和治理,保护舟山渔歌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加强对渔歌传承者的培养和扶持,建立一支专业的渔歌传承团队,挖掘和整理一批优秀的渔歌创作者和传唱者,加强对渔歌传承者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艺术水平和传承能力,推动渔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舟山的渔歌文化保护基金,为渔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与发展

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与发展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渔民在从事渔业工作时创作的一种歌谣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
这种号子通常由渔民们自己编曲而成,歌词内容多与渔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以表达他们对海洋和渔业工作的热爱和祈求。
舟山渔民号子独特的旋律、悦耳的歌词和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使之成为了舟山渔民的重要文化标志,也是舟山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舟山渔民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由于舟山地区临海而居,渔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渔民在打捞、捕鱼、劳作的过程中,一边忙碌一边创作歌谣,以助兴、表达心情。
这些歌谣最初只是口头传承,后来逐渐被记谱,形成了今天的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的特点是旋律悠扬明快,节奏鲜明有力,让人听了忍不住跟随着节拍轻轻摇摆。
歌词内容多围绕着海洋、渔业、渔民的生活展开,反映了他们与海洋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演唱方式则十分独特,渔民们常常用高声大气的方式把歌谣传唱出去,以展示他们的豪情壮志和对海洋的热爱。
舟山渔民号子的现状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舟山地区的渔民数量逐渐减少,传统的渔业工作也面临着转型和衰退的困境。
这导致了渔民号子在传承和创作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渔民文化和艺术形式也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许多渔民的子女已不再从事渔业工作,对渔民号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逐渐降低。
在这些挑战下,舟山渔民号子仍然在努力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渔民和文化爱好者致力于保护和弘扬舟山渔民号子,举办演出和比赛,组建专业的渔民号子团队,为这一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一些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舟山渔民号子的扶持和保护力度,鼓励渔民们继续创作和表演。
随着舟山渔民号子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超出了舟山地区乃至全国范围。
一些知名的号子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歌曲的珍贵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随着对舟山渔民号子的重视和推广,它将会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展示和传承,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增添光彩。
舟山渔歌号子的探析与传承保护

舟山渔歌号子的探析与传承保护当代音乐2017年第2期MODERN MUSIC徐成龙[摘要]舟山渔歌是舟山地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舟山地区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经过岁月的漫长积淀,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性特色的渔歌,广为流传。
同时,将舟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和 人文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是舟山地区人民生活、劳动、情感的真实音乐写照。
[关键词]舟山渔歌;渔歌号子;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 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02-0050-02舟山群岛是浙江省也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背靠宁 波与上海,面向太平洋,由大小10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常 年有人居住的岛屿近100个,海域面积达22000多平方公 里。
舟山渔场是东海第一大渔场,也是中国近海最大的渔 场和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素有“中国鱼都、东海鱼仓” 之美称。
人类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在舟山群岛生息繁 衍、出海捕鱼,人类行为和海岛的生态环境共同形成了与 海洋紧密联系的独特文化。
“渔人们劳作在风浪中,心有所 感,情发于衷,合乎音律,始成渔歌。
”舟山先民以岛为家, 以海为田,耕海牧鱼,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于浪峰波谷之间。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舟山渔歌的产生创造了必然的条件, 成为劳动人民日常渔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广为传 唱。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加 强,渔歌开始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淡化,在我们的视 野中慢慢消失。
2008年,舟山渔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但由于种种因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 很好的保护,传承与问题亟待解决。
舟山渔歌号子是舟山地区独特的民歌体裁,种类繁多, 在渔民中口口相传,连绵延续。
伴随历史的发展,由于渔 歌的特殊性——口头传唱,并没有详细的书面及谱例的记 载,再加上老渔民的相继故世,现存的舟山渔歌号子越发 稀少,难以求全。
不过,“据80多岁高龄的岱山老渔民虞 阿元老人介绍,船上或者岸上有多少的生产操作程序,就 有多少号子”,由此可见渔歌号子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可见一 斑,数量更是丰富。
舟山渔歌

舟山渔民号子起源于舟山渔场的舟山、 岱山等大岛,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均有一 定影响。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船渔 工号子的总称,是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 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 运输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 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 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中国民间歌曲集 成》(浙江卷)和《中国渔歌选》均有记 载并录入。
歌谣,历来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劳 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 间的渔歌,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 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它 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 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许多歌谣,是渔民专为 传授知识而创作的,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 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 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 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古往今来,许 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 掌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三沙鱼名歌流传于福建霞浦县三沙镇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确切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亦无文字脚本纯粹依靠口头传授渔民根据他们所熟悉的鱼类形态和习性编成歌词内容生动风趣用当地闽南方言歌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是闽东地区唯一保留使用闽南方言的原生态民歌今已濒临失传需加以保护和传承
小队:留梦小队
渔歌是民歌的一种,沿海地 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 如流行于广东海丰和陆丰的, 统称为海陆丰渔歌。分深海、 浅海两类。前者是深海作业 渔民所唱,近似咸水歌;后 者是海边渔家妇女所唱。通 常主要指浅海渔歌。
பைடு நூலகம்
舟山渔歌号子曾经是活跃在舟山海洋渔业劳动中 的劳动号子,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力量型和抒情 型两大类,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 美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舟山渔 歌号子渐渐淡出历史,几近绝响。2008年,舟山渔 歌号子申遗成功,但因为种种实际因素,这一非物 质文化遗产仍然难以承继,其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本文对渔歌号子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搜集、 整理不同渔歌号子,提高传唱度;成立政府间保护 渔歌号子的专门委员会;加强教育、宣传和能力 培养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

舟山渔歌传承保护刍议舟山渔歌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它记录了舟山渔民的生活琐事、工作经历、家族传统等,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
通过渔歌,我们可以了解到舟山地区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舟山渔歌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自然纯粹,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思考。
保护舟山渔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舟山地区的民间文化,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瑰宝库。
舟山渔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抒情的歌词和婉转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舟山渔歌在歌唱技巧、音乐编曲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了渔民们对美的追求和情感世界。
舟山渔歌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审美需求,还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
保护舟山渔歌有助于弘扬我国的民间音乐艺术,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形式。
舟山渔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舟山渔歌所表达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参考和启示作用。
舟山渔歌中的很多歌词都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能够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生活,解决问题,提高情商和智商。
舟山渔歌中的一些情感表达和人生态度,也能够成为今天社会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保护舟山渔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意义重大。
为了保护和传承舟山渔歌,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舟山渔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渔歌文献库。
这将有助于保存和传承舟山渔歌的原始资料和文化遗产。
加强对舟山渔歌的研究与挖掘,发掘其潜在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了解和分析舟山渔歌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推动其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与传播。
也要加强舟山渔歌的传统传唱和传统演出,扩大其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的影响力。
舟山渔歌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保护舟山渔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间文化、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对于丰富我国文化瑰宝库,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舟山渔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其良好发展创造条件,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传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我们要去了解渔歌、号子,只能借 助史料记载。在相关资料中,对于“渔歌”有 这样的定义:“渔歌,顾名思义,就是渔民捕 鱼、织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渔 歌是民歌,属于民谣。民谣作为老百姓的口头 诗,是民众评价活动。渔歌作为民谣的一种类 型,同样也是民众评价活动。舟山渔歌就是舟 山地区的民众评价活动。”
如今,在舟山,真正了解渔歌、号子的人越 来越少。作为帆船时代的产物,舟山渔歌在多 年前随着木帆船的消失而逐渐为人所淡忘。随 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故去,如何抢救、传承 和延续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成燃眉之急
2
•
舟山渔歌、舟山锣鼓是浙江民间文艺百花苑 中一朵耀眼的奇葩。舟山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何 直升介绍了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 歌,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 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它紧扣“海” 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 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 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 往下传。舟山渔歌传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摇撸 号子》、《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渔家 乐》、《鱼鼓调》等
舟山渔歌亟待传承
• 今年开始,舟山渔歌进入 浙江海洋学院的大门,在“象 牙塔”内寻找传承人。而且不 仅是舟山本地的,连湖州师范 学院音乐系等也组织学生来舟 山进行渔歌采风活动。这不能 不说是舟山渔歌保护的一大契 机。
渔歌诗词
中年多办收身具。 投老归来无著处。 四肢安稳一渔舟, 只许樵青相伴去。 沧洲大胜黄尘路 。万顷月波难滓污。 阿侬原是个中人, 非谓鲈鱼留不住。
我们的分工
我们的资料
我们的行动
姓名
孙宇凡 李慧敏
工作
总策划.整理资料 采访员
陆欣欣
温施预
记录员
收集资料
舟山渔民号子起源于舟山渔场的 舟山、岱山等大岛,在我国东南沿海 各地均有一定影响。舟山渔民号子, 是舟山群岛船渔工号子的总称,是舟 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 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 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动时息 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 民间劳动号子之一,《中国民间歌曲 集成》(浙江卷)和《中国渔歌选》 均有记载并录入。
•
渔歌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土、 人情无所不具。舟山渔民的创造力是如此地丰富, 他们甚至能将一幅舟山渔场海图用歌谣唱出 来。 • 这些渔歌可以说是老一代渔民海上生涯的总 结,易唱易记,形象生动,能满足渔民传授生产 知识的需要。这类渔歌代代相传,很难说有具体 的创作者和时间。凡渔歌总是与满足人们的需要 联系在一起,这种需要可以是生产上的,可以是 生活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从而体现着渔民 的意愿。
•
“一拉金嘞嗨唷!二拉银嘞嗨唷! 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抲鱼人„„” 一段《起网号子》,那粗犷、豪迈的声 音能让人恍如置身渔场,看到结实的手 臂将沉甸甸的渔网逐渐拉出海面,起网 的汉子们齐声高唱,布满汗水的古铜色 脸上,期待的神情交织着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场景,我在几十年前木帆船上 看到过„„”市民李先生回忆说。已近 花甲之年的李先生14岁下海捕鱼,他回 忆说,在那个时代,渔歌、号子同样是 一种生产工具。它们的作用除了指挥船 只开航、生产之外,还能激励人心。 3
•
有些渔歌可以流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些 渔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这么久,当然有很多原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渔歌所涉及的现象具有一定 的普遍性,所体现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 种普 • 遍性与传播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发生“共鸣”。 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鸣”,使听的人愿意听,并 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内容和形式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共 鸣”,使得听的人产生把这种已经加上自己情感的 渔歌传播出去的冲动。于是,渔歌也就不胫而走, 不断地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