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实验2_气孔_1_

三、气孔密度的测定 原理:气孔密度(单位面积上气孔的数目)可用显微 镜视野面积(S=πr2,r可用目镜测微尺量取)内 观测到的气孔数求得。注意: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 小是随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而不同的,必须用物镜测 微尺来决定放大时目镜测微尺刻度的大小。
2、实验器材
(1) 材料:蚕豆叶(洗净) (2) 仪器:显微镜、物镜测微尺 (3) 试剂:无水乙醇、胶棉液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视野10格目尺 r=? 计算气孔密度
11格目尺对 4格物尺
目尺每格=
4×10 / 11 um
测气孔大小
4、数据记录及处理
5、思考:
(1) 固定、印迹法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是否一样? 哪一种方法观察到的气孔数较多?为什么? (2) 学习如何利用物镜测微尺来标定目镜测微尺
(Ⅱ)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1、 实验原理
注意事项
胶棉液涂均匀、超薄一层 叶表皮取下后要迅速投入乙醇 物镜测微尺安全使用,切勿压破 先低倍后高倍,由远及近,缓慢调节 低倍镜找视野、物尺、目尺 高倍镜观测气孔数目、大小
3、实验步骤:
(1) 取3 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 0.5%KNO3、 0.5%NaNO3、蒸馏水。 (2) 撕下蚕豆叶下表皮分别放入3 个培养皿。 (3) 将3 个培养皿放入人工光照条件下,保温1 小时。 (4) 在显微镜下观察气 孔的开度。
大小
开度
4、数据记录及处理
五、思考及分析
比较气孔开度大小,并分析原因。
3、实验步骤:
定性: (1)固定法:撕下蚕豆叶下表皮,迅速放入无 水乙醇,固定2-3min,取出镜检。 (2)印迹法:将蚕豆叶下表皮涂一层胶棉液, 用镊子取下,在稍有湿润的载玻片上此膜就能粘 贴牢固,即可镜检 。 定量: (3)气孔密度测定: ①标定目镜测微尺。 ②镜检,随机取3 个视野,观察气孔数。(取 平均值)单位面积气孔数= a/s = a/πr2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

实验2 熔点的测定技术实验二熔点的测定技术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2、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技术二、预习要求理解熔点的定义;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了解毛细管现象;了解尿素的物理性质;了解浓硫酸烧伤的急救办法;思考在本实验中如何防止浓硫酸烧伤、烫伤、火灾等实验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原理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固体化合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即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一般说来,纯有机物有固定的熔点。
即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都是非常灵敏的,固体开始熔化(即初熔)至固体开始熔化(即全熔)的温度差不超过0.5~1℃,这个温度差叫做熔点范围(或称熔距、熔程)。
如果混有杂质则其熔点下降,熔距也较长,由此可以鉴定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
由于根据熔距的长短还可以定性地估计出该化合物的纯度,所以此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若某一化合物的固、液两相处于同一容器,这时可能发生三种情况:①固体熔化即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②液体固化即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③固液共存即固液两相同时存在。
如何决定在某一温度时哪一种情况占优势,可以从该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的曲线图来理解,如图2-1所示。
图2-1(1)中曲线SM表示的是固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图2-1 (2)中曲线L’L表示的是液态物质的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曲线。
如将曲线(1)、(2)加合,即得图2-1(3)曲线。
(1)(2)(3)图2-1 化合物的蒸气压与温度曲线由(3)可以看出:固相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速率比相应的液相大,两曲线相交于M处,说明此时固、液两相的蒸气压是一致的。
此时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化合物的熔点。
当温度高于TM时,固相的蒸气压比液相的蒸气压大,使得所有的固相全部转化为液相;反之,若低于TM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只有当温度为TM时,固、液两相才能同时存在(即两相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此时固相熔化的量等于液相固化的量)。
实验2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和保管

实验二.玻璃仪器的洗涤、 实验二 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 玻璃仪器的洗涤
第一节 玻璃仪器的洗涤
在分析工作中, 在分析工作中,洗涤玻璃仪器不仅是一个实验前的 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 准备工作,也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仪器洗涤是否符合 要求,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均有影响。 要求,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均有影响。不同分 析工作(如工业分析、一般化学分析和微量分析等) 析工作(如工业分析、一般化学分析和微量分析等)有 不同的仪器洗涤要求, 不同的仪器洗涤要求,我们以一般定量化学分析为基础 介绍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介绍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3、热(冷)风吹干 、 对于急于干燥的仪器或不适合放入烘箱的较大的 仪器可用吹干的办法,通常用少量乙醇、丙酮( 仪器可用吹干的办法,通常用少量乙醇、丙酮(或最 后再用乙醚) 后再用乙醚)倒入已控去水分的仪器中摇洗控净溶剂 (溶剂要回收),然后用电吹风吹,开始用冷风吹1— 溶剂要回收),然后用电吹风吹,开始用冷风吹 ),然后用电吹风吹 2min,当大部分溶剂挥发后吹入热风至完全干燥,再 ,当大部分溶剂挥发后吹入热风至完全干燥, 用冷风吹残余的蒸汽,使其不再冷凝在容器内。 用冷风吹残余的蒸汽,使其不再冷凝在容器内。 此法要求通风好,防止中毒,不可接触明火, 此法要求通风好,防止中毒,不可接触明火,以 防有机溶剂爆炸。 防有机溶剂爆炸。
一、洗涤仪器的一般步骤 P23
1、用水刷洗:使用用于各种形状仪器的毛刷,如试管 、用水刷洗:使用用于各种形状仪器的毛刷, 瓶刷、滴定管刷等。首先用毛刷蘸水刷洗仪器, 刷、瓶刷、滴定管刷等。首先用毛刷蘸水刷洗仪器, 用水冲去可溶性物质及刷去表面粘附灰尘。 用水冲去可溶性物质及刷去表面粘附灰尘。 2、用合成洗涤水刷洗:市售的餐具洗涤灵是以非离子 、用合成洗涤水刷洗: 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中性洗液,可配制成1—2% 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中性洗液,可配制成 的水溶液,也可用5%的洗衣粉水溶液 刷洗仪器, 的洗衣粉水溶液, 的水溶液,也可用 的洗衣粉水溶液,刷洗仪器,它 们都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必要时可温热或短时间浸泡。 们都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必要时可温热或短时间浸泡。 洗涤的仪器倒置时,水流出后, 洗涤的仪器倒置时,水流出后,器壁应不挂小水 至此再用少许纯水冲仪器三次, 珠。至此再用少许纯水冲仪器三次,洗去自来水带来 的杂质,即可使用。 的杂质,即可使用。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2--插值法

1 / 21数值分析实验二:插值法1 多项式插值的震荡现象1.1 问题描述考虑一个固定的区间上用插值逼近一个函数。
显然拉格朗日插值中使用的节点越多,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就越高。
我们自然关心插值多项式的次数增加时, 是否也更加靠近被逼近的函数。
龙格(Runge )给出一个例子是极著名并富有启发性的。
设区间[-1,1]上函数21()125f x x=+ (1)考虑区间[-1,1]的一个等距划分,分点为n i nix i ,,2,1,0,21 =+-= 则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201()()125nn ii iL x l x x ==+∑(2)其中的(),0,1,2,,i l x i n =是n 次拉格朗日插值基函数。
实验要求:(1) 选择不断增大的分点数目n=2, 3 …. ,画出原函数f(x)及插值多项式函数()n L x 在[-1,1]上的图像,比较并分析实验结果。
(2) 选择其他的函数,例如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x x g xxx h arctan )(,1)(4=+=重复上述的实验看其结果如何。
(3) 区间[a,b]上切比雪夫点的定义为 (21)cos ,1,2,,1222(1)k b a b ak x k n n π⎛⎫+--=+=+ ⎪+⎝⎭(3)以121,,n x x x +为插值节点构造上述各函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比较其结果,试分析2 / 21原因。
1.2 算法设计使用Matlab 函数进行实验, 在理解了插值法的基础上,根据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编写Matlab 脚本,其中把拉格朗日插值部分单独编写为f_lagrange.m 函数,方便调用。
1.3 实验结果1.3.1 f(x)在[-1,1]上的拉格朗日插值函数依次取n=2、3、4、5、6、7、10、15、20,画出原函数和拉格朗日插值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2_1_1fx.m 。
可以看出,当n 较小时,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的函数图像随着次数n 的增加而更加接近于f(x),即插值效果越来越好。
数电实验2

实验名称:实验二 全加器和奇偶位判断电路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1.掌握组合集成电路元件的功能检查方法。
2.熟悉全加器和奇偶位判断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功能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测试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的逻辑功能的方法。
(1)74LS00和74LS55的结构如下:(2)测试方法:a.对于74LS00,接好电源和地线后,可以对四个与非模块分别测试。
测试与非门的时候改变两端输入,通过观察输出是否正常来判断其功能是否正常。
b.对于74LS55,接好电源和地线后,可以先分两边检测。
当检测一边的四个输入引脚时,只要把其余四个引脚中的一个加低电平即可使与运算结果为0,对或运算不起作用。
当进一步检查某一个引脚的时候,需要把这一边的其余三个引脚加高电平,这个他们对或运算就没有作用了,最后观察输出是否正常就可以判断74LS55的功能是否正常。
2. 用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设计全加器电路的逻辑电路图。
根据半加器和全加器的功能,设相加位为A 、B ,低位进位为Ci ,他们满足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111---+=⊕⊕=i 'i i 'i i i C S C S C B A S用74LS00和74LS55设计的逻辑电路图见附纸P.3.奇偶校验器:(1)功能:用来校验某一组传输的数据是否有错误。
(2)方法:在被传输的数据后面加一位奇偶校验位,使这一组数据中含1的个数成为奇数,或者使这一组数据中含1的个数为偶数,然后检测1的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来判断数据传输是否有误。
(3)奇校验:加了校验位后使之1的位数成为奇数;(4)偶校验:加了校验位后使之1的位数成为偶数。
(5)逻辑表达式如下:(6)用74LS00和74LS55搭建的逻辑电路图见附纸三、实验器材和注意事项实验器材:数电实验箱注意事项:1.输入端信号用实验器上的数据开关。
2.注意实验时多余输入端的处理。
实验2-渗透压--OK!

实验二 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 分子量和Huggins 参数渗透压是溶液依数性的一种。
用渗透压法测定分子量是研究溶液热力学性质的结果。
这种方法广泛地被用于测定分子量2万以上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及研究聚合物溶液中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
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聚物溶液渗透压的原理。
2.掌握动态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
二、基本原理1.理想溶液的渗透压从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可知,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比纯溶剂的小,当溶液与纯溶剂用一半透膜隔开(见图2-l ),溶剂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子则不能。
由于半透膜两侧溶剂的化学势不等,溶剂分子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使溶液液面升高而产生液柱压强,溶液随着溶剂分子渗入而压强逐渐增加,其溶剂的化学势亦增加,最后达到与纯溶剂化学势相同,即渗透平衡。
此时两边液柱的压强差称为溶剂的渗透压(π)。
理想状态下的Van t 'Hoff 渗透压公式:RTCMπ=--------------------------------------------- (1) 2.聚合物溶液的渗透压高分子溶液中的渗透压,由于高分子链段间以及高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高分子与溶剂分子大小悬殊,使高分子溶液性质偏离理想溶液的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溶液的比浓渗透压Cπ随浓度而变化,常用维利展开式来表示:2231RT A C A C C M π⎛⎫=+++⋅⋅⋅ ⎪⎝⎭------------------------- (2) 式中A 2和A 3分别为第二和第三维利系数。
通常,A 3很小,当浓度很稀时,对于许多高分子――溶剂体系高次项可以忽略。
则式(2)可以写作:21RT A C C M π⎛⎫=+ ⎪⎝⎭------------------------------ (3) 图2-1即比浓渗透压(Cπ)对浓度C 作图是呈线性关系,如图2-2的线2所示,往外推到C →0,从截距和斜率便可以计算出被测样品的分子量和体系的第二维利系数A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_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_________指导老师:__熊素铭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__组合逻辑电路设计_________实验类型:_电子技术设计性试验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加深理解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3.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测试方法;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Ⅰ实验内容:
1. 检查并测试与非门74LS00的逻辑功能;
2. 检查并测试与或非门74LS55的逻辑功能;
3. 按设计结果完成一位全加器布线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4. 按设计结果完成奇偶校验器布线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Ⅱ实验原理: ①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1. 分析设计要求,确定实现该逻辑功能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2. 根据逻辑功能,列出真值表;
3. 采用卡诺图进行化简,求出输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4. 若指定逻辑门电路,还须将输出逻辑表达式转换为指定逻辑门能实现的形式;
5. 用Multisim 软件对所设计的组合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其功能。
② 与非门74LS00的逻辑功能
③ 与或非门74LS55的逻辑功能
④全加器
全加器实现1位二进制数的加法,他又被加数、加数和来自相邻低位的进位数相加,输出有全加和与向高位的进位。
⑤奇偶校验器
奇偶校验器是判别一组数码中含1的位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位的电路,电路框图如图。
⑥全减器:按设计结果完成一位全减器布线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数字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箱
2. 非门74LS00
3. 与或非门74LS55
4. 导线若干
5. 电源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 检查并测试与非门74LS00的逻辑功能:将与非门74LS00的其中一个输入端接入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另一端接1,用逻辑笔测试输出信号是否具有反相作用,如果反相作用正确,那么证明与非门工作正常。
2. 检查并测试与或非门74LS55的逻辑功能:将与或非门74LS55其中一个与门全部接低电平,测试另一个与门的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反过来测试,最后两个与门不用的端子都接1,测试或非门是否正常。
3. 按设计结果完成一位全加器布线并测试其逻辑功能:首先列出真值表,画卡诺图,然后写出全加器的逻辑函数,逻辑函数即为实验原理中所示,利用与非门和与或非门的逻辑关系实现。
按如下图所示的连线图连接全加器电路,连接完成后用逻辑笔检测S与C信号,A,B,C 接数据开关,改变数据开关状态,观察输出信号是否符合理论。
4.按设计结果完成奇偶校验器布线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5.按设计结果完成一位全减器布线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 经过检验,与非门74LS00工作正常。
2. 经过检验,与或非门74LS55工作正常。
3. 按照设计图完成全加器电路连接,测试得到与真值表相同的结果。
4. 按照设计图完成奇偶校验器电路连接,测试得到与真值表相同的结果。
5. 按照设计图完成全减器电路连接,测试得到与真值表相同的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只要按照正确的逻辑关系设计出电路图,就很容易可以实现逻辑运算的功能。
七、讨论、心得
问题讨论:74HC55与或非门有两组与门,每组与门有四个输入端。
如果两组与门都用到,则每组与门多余的输入端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只用到一组与门,则多余的与门应该如何处理?
答:如果两组与门都用到,可以闲置端并联、悬空或者通过电阻接高电平。
如果只用到一组与门,可以闲置端接COM1。
心得:本次实验有较多的注意事项,包括:
实验中使用到的电源端口为:+5V与COM1;为了避免干扰,实验中尽量使用实验箱左侧芯片插座;实验过程中,连线的叠层不要超过三层;插拔芯片、电路连线的过程,必须关闭实验箱电源。
输入端信号用实验箱上的数据开关;输出端信号接到实验箱上的发光二极管;实验前应进行元件的功能测试;最容易发生的接线错误:多接、漏接、错接、元件引脚未正
确插到插座上;连线避免过长。
TTL门电路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悬空相当于“1”。
当输入端通过电阻接地时;接地电阻小于680欧姆,输入端相当于逻辑“0”;接地电阻大于4.7 k欧姆,输入端相当于逻辑“1”。
TTL门电路输出端的处理:输出端不允许直接接地或直接接电源,否则将损坏器件。
为使后级电路获得较高的输出电平,允许输出端通过电阻接至电源。
这是第一次正式做数电的实验,对于尚没有接触数电知识的我来说着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与我而言,难点在于前期的multisim仿真,因为逻辑关系不太明了,而数字实验的关键就是要理清逻辑关系,设计电路图成为了大问题。
电路图设计关键是准确简洁的输出逻辑表达式,再用与非门、与或非门进行实现。
其次,接线的过程也比较复杂,因为需要用到的导线较多,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很难发现,必须确保每一步连对,接口要接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