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的历史和起源

春节的历史和起源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它是中国最为隆重、影响最广泛的节日,被世界各地的华人热烈庆祝。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历史和起源。
一、历史沿革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先民已经开始过春节。
这个节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汉朝时期,春节已经有了明确的形式,人们开始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到了唐宋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习俗。
明清时期,春节的规模和热闹程度达到了巅峰,民间举行的社火表演、龙狮舞蹈等传统节目,成为了春节庆祝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起源与中国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节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它的到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农事年度的开始。
在农耕社会中,春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季节,农民们需要在这个时期做好准备工作,迎接新的种植季节。
此外,春节的起源还与传说和神话有关。
古代传说中,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逢除夕之夜,它会从深山中出来,伤害人类,破坏庄稼。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光亮和响声,于是大家开始挂红灯笼、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保护家园。
这些传说故事最终演变成了春节的庆祝活动,成为了人们欢度新年的重要习俗。
三、春节的庆祝方式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以下是一些春节庆祝的常见方式: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2. 贴春联: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上对联,春联上的对仗和吉祥寓意,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3.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春节庆祝的传统之一,希望通过声音和烟火来驱赶邪恶的力量。
4. 拜年:人们会互相拜年,给长辈敬献祝福,年幼者则收到压岁钱,祝愿新年快乐。
5. 舞龙舞狮:龙舞和狮舞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寓意吉祥和祈福。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料。
一、起源与历史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岁首。
春节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岁首祭祀活动,后来逐渐与农事活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具有祭祀、祈福意义的节日。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那时称为"正月节",到了周代演变为"春节",直到现代已经流传了数千年。
二、传统习俗1.贴春联:在春节前后,家家户户会在大门两边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以祈求新年顺利、吉祥如意。
2.扫尘:人们将房间清理干净,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充满新的希望和机会。
3.年夜饭:除夕夜,全家团聚共进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有鱼、鸡、肉等许多美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4.守岁:新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家中祈福、燃放鞭炮,直到庆祝活动结束。
5.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以及子女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三、民间祭祀1.祭天: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天地和顺、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2.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家族的坟墓扫墓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3.祭典: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神像游行等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参与者。
四、民间艺术1.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舞龙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舞狮则象征着祈求平安和驱邪。
2.踩高跷: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喜欢踩高跷,表演各种技艺,包括翻跟头、跳绳等,展示身手和智慧。
3.京剧表演: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京剧表演,欣赏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
五、民间传说与故事1.年兽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凶兽,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没,袭击人们。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和声音,于是年夜晚上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此驱赶年兽。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中国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度过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春节的来历也有不同的解释和传说。
本文将会介绍春节的来历和其相关的传说。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农业文明。
中华古代的明神文化,将祭祀神明,尊重自然规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就有斋醮、神贡、祭神等宗教仪式。
春节始于周代,是一种传统的祭天祀祖和春耕祈年仪式。
春耕是中国农业文明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春天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由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自然气象现象的复杂性,农民们需要在这个时间进行一些仪式,来感谢神灵和祖先以及祈求好的耕作收成。
春节的起源与夏商周时代农耕文化有关,开始是天子祭祀、乡村尚未普及。
春节最早是祭神节,最初的春节只是四川、湖南等地农村举行的春耕祈谷神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农民亲友间的有规模的普遍节庆活动。
历史上的春节与中国的农桑活动息息相关,这一传统节日主要是为庆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特殊日子而设立。
农历正月是一个新的起点,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二、春节的传说1. 年兽传说相传在古代,人们会在春节之前用鲜血和食物供养一只怪兽,叫做年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年兽来到村庄,伤害生灵。
然而,当有一位商人决定在春节前离开他的村庄时,他却没有准备鲜血和食物留给年兽,年兽发现了这一事实并向村庄发起了攻击。
从那时起,人们学会了制作红色挂钩、烟火和鞭炮来吓走年兽。
2. 鸡年传说据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夜,人们在村庄里放鞭炮,惊醒了一个沉睡的爱好鸡的怪兽,于是它大怒而出,咆哮着从山上下来向村庄袭来。
在村民大四喜的驱大炮和降妖斗法下,怪兽终于落荒而逃。
从那以后,每年春节都要放鞭炮,以驱赶它。
由此,民谣中就流传着:“宰鸡消灾。
”这就是中国对鸡年的传说。
三、春节的习俗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其中最著名的习俗之一,是贴春联和挂红灯笼。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便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人们庆祝新年、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传说。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做“夕”的怪兽,它会在冬天出现,带来冷风和寒冷。
人们发现,当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这个怪兽便会被赶走。
因此,人们开始庆祝春天的到来,以驱逐这个怪兽并迎接春节。
二、春节的传说1. 年:夸父追日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做夸父的人,他非常有力量,并且希望能够追上太阳。
他追逐太阳数千里,最终由于过度劳累而死。
为纪念夸父的勇敢和奋斗精神,人们将夸父命名为“年”。
每逢农历年末,人们用年的形象来驱赶问题和不幸,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充满希望和好运。
2. 女娲补天古代的一个传说中提到,天上曾经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用五色土粘在篮子上,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彩虹石,用它射击九个太阳,最终将它们射下。
女娲为人们带来了和平与希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女神。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设立女娲的神龛,祈求女娲保佑家庭幸福安康。
3. 老赖神兽—年兽年兽是春节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相传,在每年的春节夜晚,年兽会出现在人们的家门口,吃掉福气和财富。
人们闻讯后纷纷在门口贴上红纸,爆竹声不绝于耳,希望能够吓跑年兽。
年兽一退,人们便开始庆祝新年,迎接福气。
三、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场团圆的盛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1. 合家团圆: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家人会共同吃年夜饭,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2. 烟花爆竹:烟花和爆竹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庆祝新年的来临。
烟花绚丽多彩,爆竹声声,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新的开始和希望,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的来历、传说和相关的文化传统。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帝舜将农历正月定为年初,《尚书·呂刑》中有“仲春之月,生㞢然”之说。
而商朝时期,春节的盛大庆祝活动已经很普遍。
春节的来历最主要的传说是关于“年”的故事。
相传,古代的中国有一种凶恶的野兽,被称之为“年”。
这个野兽每到农历的腊月晚上,便会从山林中出来伤害人民。
人们无法抵御这个凶猛的野兽,只能躲避。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人们,野兽“年”害怕红色、噪音和火光。
于是,人们开始在村庄中张贴红色的年画,用爆竹噪音驱赶野兽,并燃起火把辟邪。
野兽“年”见到红色的画、听到噪音和火光后,吓得逃走,再也不敢侵袭人们。
自此,人们开始在每年腊月整进行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传说中的胜利。
而这个庆祝活动就演变为了现在的春节。
二、与春节相关的传说1. 年兽的故事年兽是春节的传说中的重要角色。
相传每年除夕夜,年兽都会从深山中出现,到村庄中伤害人们和家畜。
为了防止年兽的侵袭,人们在除夕夜守夜,挂红灯笼,点燃爆竹,这样年兽就会被吓跑。
这也是为什么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的原因。
2. 十二生肖的故事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的传说。
这些生肖相传是上古时代黄帝时代所定的,每个生肖都与特定的年份和人的性格特点相关联。
3. 元宵的故事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种,最有名的是关于汉代时期的帝王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
据说刘备在元宵节那天去祭拜诸葛亮的庙宇,当他点燃烛台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映照在墙壁上,像是与诸葛亮共影。
有关春节的由来简介_春节的美好寓意

让知识带有温度。
有关春节的由来简介_春节的美好寓意有关春节的由来简介_春节的美妙寓意大家知道吗?春节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特别悠久的,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才智和结晶,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有关春节的由来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有关春节的由来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
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
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由于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喧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根据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头。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春天来临,农产品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头。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传奇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狠特别,常常吞食牲畜损害人命。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损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整理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处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美丽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慌张。
老婆婆无奈告知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肯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旧连续劝告,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为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以下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及传说的介绍。
一、古代神话中的年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年”的凶猛怪兽的威胁下。
每逢腊月底,这只怪兽便会脱离深山,吃光田野里的庄稼,伤害人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和危害。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方法来对抗这只怪兽。
他们发现怪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响声。
于是,人们在房屋门口点燃火把,挂上红纸,放响炮,试图把“年”吓走。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度过了一次次的腊月底,成功地避免了怪兽的袭击。
二、祭祖与驱邪的传统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祭祖。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仪式。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香祭奠,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除了祭祖之外,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的驱邪活动。
人们相信,在新年的时刻,邪恶的力量会增强,所以需要进行一些仪式来驱除恶灵。
比如放鞭炮、打破陶罐、舞狮子龙等,都是为了传递吉祥的信息,辟邪驱灾,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幸福。
三、传说中的年兽在春节的传说中,年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身形庞大,凶猛可怕的动物,名叫“年兽”。
年兽每年都在除夕这一天出来伤害村庄的人畜,给村民带来无尽的恐怖。
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响声和红色,于是便在除夕之夜挂红灯笼、放鞭炮、舞狮子等,试图将年兽吓走。
奇迹发生了,年兽被吓得不敢接近村庄,从此村庄的人们过上了安宁祥和的生活。
四、岁朝传说在春节的习俗中,还有一个与岁朝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岁朝神会从天上前来,询问人们过去一年的表现和心愿。
人们怀着虔诚和感恩的心情,准备奉献给岁朝神一碗汤圆,以示对上天的感激和恳请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春节来历简介

春节来历简介春节来历简介年复一年,又到一年春节时,关于春节来历作为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因为它是我们国家最为隆重的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便我们对春节来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春节来历简介篇1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它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来历简介篇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的,鸟语花香的;春是生长的,耕耘播种的。
那么,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各地的人们都吃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立春的传统食物介绍,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立春节气渊源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
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循环往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
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
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
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
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
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