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艺术性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1.注意选择和营造艺术画面。

作者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采用大幅度“移动式”的构图法,精心地把所需要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摄入读者的视野。

小说的舞台初是在大洋的轮船上,在香港,继而又在上海,后又从上海移到抗战后方一个小城,最后又转回香港与上海,将上海沦陷区的骚动和奢华,战时后方的凋零百态,相互转换,连成一体,显现了当时中国整体的形象,并与主人公的生活历程相契合,具有序列性和连续性。

2.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

《围城》中集纳了各界面目的角色近七十人。

当作者半是嘲讽半是悲悯的调侃时,联想特别活跃,行文流水,不能自休。

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过一些画龙点睛的动作和对话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直接大段大段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个个是惟妙惟肖,有时又仅仅是寥寥几笔,便神态逼真地透露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微妙的情绪变化。

3.含蓄、幽默而又深邃、精警的语言。

《围城》属于讽刺文学,对畸形社会中那些令人作呕的污浊景象,作者以无可隐忍的鄙视和憎恶之情,进行了暴露和批判,并尽情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汇中西、联类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驰向更广阔思维空间的讽刺幽默笔触,创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有智性之美的审美世界以及妙语连珠和巧喻迭
出、纵横恣肆的独特文体。

常见的是作者往往涉笔成趣,让那些锋利而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论《围城》的语言艺术

论《围城》的语言艺术

论《围城》的语言艺术
《围城》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围城》的语言艺术可谓别具一格,堪称一流。

那么,《围城》的语言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语言风格
《围城》的语言风格与传统文学相比,有很大的创新。

《围城》的语言注重对话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生活现实。

同时,朱自清借用大量的俗语和流行语,使小说更加贴近现实,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文学技巧
《围城》的语言艺术充分体现了文学技巧,使得小说更加鲜活、生动。

在表达方式上,朱自清善于使用对比和借物表意的方式,比如通过对比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的争论,表现了时代的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让人不由得思考现代社会的纷争。

三、形象描写
《围城》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因为内容深刻,更因为朱自清对于细节的描写极其精细。

朱自清的描写手法既注重真实性,又富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把当时城市的景象、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状态都细致刻画出来,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四、语言独特性
《围城》的语言艺术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传统,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语言。

这种语言贴合了人们日常对话的习惯,同时具有朱自清独有的文学个性和气质。

这种语言的运用在当时可谓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围城》的独特之处。

总之,朱自清在小说《围城》的语言艺术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

《围城》通过精细的细节描写和对话的真实还原,将现代城市人
的生活带入了小说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艺术特色

《围城》艺术特色

• 钱鍾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 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 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 喻”表示赞赏。他本人也在《围城》中作 了成功的尝试。试举一例:“鸿渐没法推 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 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 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 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 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 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 了三个比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
三、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 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 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 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 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 是博大精深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 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 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 妙喻才表达出来的。那些极富魅力的比喻 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 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 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服务。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 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如把方鸿渐与爱尔 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黑色讽 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唯一胜利”揭 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只有通过欺 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色的幽 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跃 然纸上。
《圍城》藝術特色
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 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 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 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 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 点,是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二是《围城》中的比喻不落窠臼,形象 巧妙,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 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 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47年开
始创作,1953年完成。

该小说以沪上知识分子贾平凹为主人公,通过叙
述他在与外界的关系中所遭遇的挫折和矛盾,揭示了围城的主题。

《围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
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来探讨《围城》
的艺术特点。

其次,叙事方式独特。

《围城》采用了复杂的叙事技巧,既有第一人
称叙述,也有第三人称跳跃叙述。

小说采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比和对话,以及回忆和预示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小说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张力,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综上所述,《围城》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围城为主题,探讨了人的自由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复杂
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张力十足;人物塑造鲜明,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和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以讽刺的方式对社会和人
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围城》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谈《围城》中的文学艺术提纲

浅谈《围城》中的文学艺术提纲

浅谈《围城》中的文学艺术提纲
浅析《围城》的艺术性
提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影响力最大的一篇文章,关于它的研究著作也很多,参考了前辈学者的诸多著作后,在这次准备写作的论文“浅析《围城》的艺术性”中,笔者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围城》比较有特色的艺术特点。

摘要:介绍一下小说《围城》的一些内容、背景、评论。

一、讽刺与幽默的结合
就小说《围城》最突出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从小说人物探讨出作者的一些写作思想和当时的文人状况。

二、比喻在作品中的运用
为了达到讽刺与幽默,作者有力的手段就是比喻,这一部分拟就比喻的写作手法同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文学艺术。

三、叙述方式
钱先生作为中国文学界的泰斗,其文学修养、知识的渊博体现在小说中的字里行间,本方面就此进行一个浮浅的评述。

四、总结
综合文中提到的三个方面,揭示出小说《围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二○○五年四月。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围城》的艺术性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水平和艺术感染力是衡量其艺术成就的主要标准。

对于《围城》的艺术性的评价,在研究界发表的论著很多,由此也产生很多争论。

就目前来看,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围城》中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有没有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围城》牵涉到的知识很多,有没有掉书袋的嫌疑;作为讽刺小说,《围城》在中国讽刺小说中的地位等等。

笔者不惴浅薄,参与其讨论,表达出自己的浅见。

1.威力无比的议论我们都知道《围城》这部作者中有大量的议论的文字,评论界对于《围城》中的“议论”向来是说法不一,各有千秋:有的说不好,说作者这样做是对小说人物的画蛇添足:“做为全知叙事者的叙事主人公自我观念的独语状态贯穿整部小说”1,使整个小说的情节大打折扣。

有的则认为这正是钱老的高妙所在:“妙语连珠,能言巧辩,俏皮挖苦,借题发挥,挪榆奚落,文字游戏,反讽情态,一应俱全。

”2而我们单单从文本的角度来关照这篇小说,正是因为这大量的议论性的文字的存在使得《围城》不仅有着特殊的叙事手法,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现象,这是在现代文学史中小说的创作中不多见的。

所以我们才说《围城》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小说。

这样看来,议论性文字的大量存在形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手法,我们可以从这里影射到其它的很多作品,从而开始讨论一个议论性文字的多寡到底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有无决定性的作用的问题。

1王卫平:《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

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我认为《围城》中存在的议论多数是从文本的情节出发,甚至很多的议论对于丰富发展情节都起到了绝妙的功效。

它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展开以及对主题的表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就是发财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在这里作者不仅对方鸿渐的家乡习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两句的议论更是为后面方鸿渐岳父大人的出场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了铺陈,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甚至是良苦用心的。

这种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还出现了很多次,再比如,对方鸿渐买假文凭前的心理描写:“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段的精妙点评与其说是作者对于文凭论的辛辣嘲讽,不如说是钱钟书对于像方鸿渐一般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凭的问题时心路历程的精彩再现,让人有深切的认同感,特别是当下的知识分子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偷偷的去面壁——羞愧难当,多年之后自己的一点小心思居然被几十年前的钱老一览无余。

当然,嘲讽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文本后来的情节发展中方鸿渐买假文凭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了,因为作者在这里早早就做了铺陈。

文本中的第三章有一段方鸿渐写信给梦中情人唐晓芙的心理描写:“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这又是钱钟书惯用的在塑造人物时叙议结合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到直接的行为。

此刻作者仿佛进入方鸿渐的头脑,想用通过什么样的语种来传情达意的方式来体现他对唐晓芙的深情,表面上看好像这是一种很浓烈的爱,爱得小心翼翼的。

但是我们看到,他没有用英文来表达,说明从他的内心来讲,他爱得很唯唯诺诺。

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方鸿渐性格中最明显的一个缺点,那就是懦弱。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方鸿渐在与唐晓芙讲话时说到的留洋博士与前清功名的比较,赵辛楣谈到中国战时的高等教育,这里作者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把自己的议论直接的表达了出来,这是一种很传统的叙事方式,借人物之口表作者观点。

3或者说是作者把自己对一些事物的感受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围城》中的议论对文本的主题的凸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议论的存在使得情节更加的生动,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有时候直接的议论就是对于主题的阐述。

比如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围城“这个词,苏小姐用法国的谚语进行了一番表述,褚慎明又用英国的谚语进行补充,后来方鸿渐也有对这个词的个人体会。

这么多人对这样一个深刻而永恒的话题乐此不疲的讨论,反复多次的提到,不仅是作者通过人物对这个词的体会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更说明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全人类性。

我们还应该看到,《围城》中议论的手法还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种作者使用频率很高的议论方式就是“就事论事”。

鲍小姐在众人面前喜欢搔首弄姿,其丑态令人作呕。

作者并没用直接用肖像描写的方式来表述她是如何卖弄风骚的,而是用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就事论事”的议论:“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段议论被很多人称为《围城》中最精彩最经典的议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居然用议论的方式达到了肖像描写都无法达到的淋漓尽致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一个:“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3游金城:《<围城>入侵现象探微》《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7月是演员们的大幸”,这是用来讽刺高松年这个伪君子的。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你不当演员是娱乐界的损失”来嘲弄别人的虚伪,恐怕都是受到了小说中这段绝妙议论的启发吧。

诚然,过多的议论也使得《围城》中的一些表达让人有些画蛇添足和不着边际的感觉。

有时候更显得是作者的意兴所至,和故事情节有些脱节。

如方鸿渐看见那套减价的獭绒西装外套时,作者的议论就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他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留学时不敢买。

譬如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在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只有在维也纳,穿皮外套是常事,并且有现成的皮里子卖给旅客衬在外套里。

他回国后,看穿的人很多,现在更给那店窗里的陈列撩得心动。

”显然这段议论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主题的表现它都一无是处。

虽然有时这些议论很精彩,很绝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钱钟书对于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的通晓,但是作为小说的组成部分,这些却成了累赘,成了败笔,成了众人诟病《围城》中议论的证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很多评论《围城》中钱钟书掉书袋子的问题了。

钱钟书是一个典型的不折不扣的学者型作家,小说的创作可以说只是他的副业。

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他喜欢在文学创作中不经意的流露出自己很得意之处,那是智慧在闪光,并且更难得的是他能让这些闪光的智慧巧妙的蕴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我觉得这样的掉书袋有何不可?!学者型作家掉书袋子无可厚非。

也许是评论家们妒忌他的那份独有的自信和优越感,会觉得他是在故意显摆、卖弄,但是我们可以从钱老一生的勤俭和谦逊中明显感受到,大家误会了他的本意,也许文章中汪洋恣意和生活中的深居简出才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创作巨匠本色。

2.深刻独到的比喻《围城》能够成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份量的小说作品,所依赖的不是作者“锱铢积累”的故事情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围城》中,并没有一条十分明确的故事线索,甚至很多情节都是作者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和见闻所“拼凑”而出。

它所依赖是作者运用得登峰造极的修辞手法,而这其中尤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最为大家称道。

所以虽然情节平平,但是多少年来《围城》仍然为世人津津乐道,除去它所体现的深刻的主题之外,比喻的大量运用和成功运用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十几万字的小说,当中有七百多处比喻,说《围城》是一片“比喻”的海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对于比喻钱先生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理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和,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的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

钱钟书喜欢用比喻,当然更是善于运用比喻。

大体而言,《围城》中的比喻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景物和事物的非常形象的比喻,一种是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非常抽象的思想和感觉。

第二种手法在文本中多见,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多么的滑稽可笑,虚伪奸诈的所谓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一览无余!“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如此形容长相的不堪,前无古人!“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

”文凭是个很现代的概念,但是作者却联想到了《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虽然相隔数千年,却如此贴切,让人不得不佩服。

“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我以为比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而且这样比喻还显得很生活,不像出自书呆子钱钟书之口。

这些比喻都是常规思维,但有时作者的比喻看似很老套,但是却使老树开新花,别有一番风味:“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明月千里寄相思,我们善于把美女比喻成月亮,但是他却另辟蹊径,硬是要把月亮比作美人,让人耳目一新!方鸿渐对唐晓芙分析出洋归来却仍不改洋味和习气曹元朗的一段话:“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维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忘了。

像曹元朗那样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这段比喻很是新颖贴切,“出洋”和“出痧痘”两者本无关系。

但作者另辟蹊径,从出过痧痘后不怕传染联想到出过洋后对博士硕士有抵抗力,比的新颖别致。

再把曹元朗比作“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到处炫耀自己“像好文章加了密圈的脸”,显示出了曹元朗的崇洋媚外,沽名钓誉,难掩其丑态,品尝来像刚上市的新鲜荔枝别有一番新意。

又如方鸿渐回国初被请去做讲座时,“有几个老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彷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

钱先生此处运用了移形换位的手法,使人读来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

竟然“耳朵”会因为进了污言秽语而“当众失去了贞操”,这真是新鲜。

读到这里我有了个感想,很多人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句话是很不成立的,语言只能说是你想不到,而没有词穷意难达的时候,钱先生说的“新奇”中也强调到了创新的意义,大家可以看出作者创造性的比喻,就使语言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自序中作者说这本说是送给杨绛先生的,可是我想大家比杨绛更喜欢这本书,因为他的语言就是这样的具有吸引力。

还有一例是变抽象为具体的例子也是很具新意的。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面供给大家瞻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