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解析

合集下载

项羽之死(解释加译文)

项羽之死(解释加译文)

本纪:
世家: 列传: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表: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检查诵读
垓( gāi )下 歌数阕( què ) 美人和之( hè )骑能属( zhŭ)者 麾下( huī ) 田父绐( dà i )曰
翻 译 课 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 围之数重。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 >注: 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 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 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指猕猴戴 帽,徒具人形。比喻外表象人,实无人性。 果然,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 烹了。 最显刀光剑影的一次宴会---<鸿门宴 >(注:很 热闹,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项羽妇人 之仁,放跑了刘邦。有范增骂人:‚竖子不足 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 之虏矣。‛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qí )将灌婴以五 千骑(jì )追之。
平明:天亮 以:率领 乃:才
译: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觉察到这 种情况,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带领五 千骑兵追赶他们。
项王渡淮,骑(jì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 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属:随从 田父:农夫 绐:欺骗
左:名作动,向左走 译:项王渡过淮河以后,能够跟上的 骑兵只有一百多人罢了。项王到达阴陵 县,迷失了道路,询问一个农夫,农夫 欺骗(他们)说:“往左走。”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 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 骑(jì )追者数千人。 乃:就 而:连词,表修饰 乃:仅仅,只 译:往左走了,就陷入大片沼泽之中。 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领兵 向东跑,到了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 八骑。(而)汉军追上来的人马有数千人。 及:赶上,追上 东:名作动,向东跑

浅谈《项羽之死》的深层含义

浅谈《项羽之死》的深层含义

浅谈《项羽之死》的深层含义野史上说项羽兵败乌江,渡江之时,看到江边耸立着一块巨石,石上许多蚂蚁赫然排出“项羽自刎于此”几个大字。

项羽不禁感慨万千,仰天长叹:“此乃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于是走近巨石,自刎而死。

項羽之死,真是天意吗?解开“天意”的密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一、天意是项羽之意项羽认为成功是天意,失败也是天意,当年称王,而今败北,都是天意。

天要他亡,渡也枉然。

项羽放弃渡江,选择自刎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没有颜面再活着。

八年前,他率领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如今无一人生还,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包羞知耻,是项羽最大的优点,绽放着人格绚丽的光彩;包羞知耻,同时也是他致命的弱点,使他错过了崛起的机会。

小人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无耻。

刘邦在逃命时五次三番把妻子儿女推下车子;项羽要烹煮刘邦的父亲,刘邦无耻地要分羹亲尝,真是了不起!如果项羽有了无耻这一强大的武器,刘邦怎能战胜得了呢?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不信守对项伯的承诺,善遇刘邦,无耻地背信弃义,楚汉历史恐怕早已改写,怎么会有放虎贻害的今天?二是他不能再活着。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的现状早已让他不安。

汉之四年,项王在广武曾谓汉王曰:“天下匈匈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争强好胜的项羽在最后的关头,放弃渡江,放弃生命,不完全因为失败,还因为厌战,因为对天下百姓的怜悯关爱。

项羽清楚他东山再起之日,就是天下百姓灾难重新开始之时,项羽不想在百姓的苦难中称霸称王了。

三是他无法再活着。

没了江山,没了爱情的项羽还为谁活着?死是不是项羽唯一的选择?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没有对虞姬的生死作进一步的交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到,虞姬不想拖累项羽突围,项羽也不想虞姬遭受敌军侮辱。

不能保全虞姬的项羽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自刎不是天意,而是项羽之意。

尽管项羽有太多的不服气,不愿意,但是项羽的贵族身世,英雄品质决定他迈出了惊天的一步。

《项羽之死》翻译及文言知识

《项羽之死》翻译及文言知识

项羽之死司马迁〔两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

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 ī,追),(项羽)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羽之死》人物赏析)解析

《项羽之死》人物赏析)解析
归天难, 杀气腾腾剑光寒, 剑光寒。 力拔青山, 气盖中原。 欲渡江东却无颜, 歌声残。 逐鹿问鼎, 四面楚歌歌声残。 恨地无环。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衬托手法:英雄末路, 多情无奈,悲剧氛 围笼罩天地。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展露勇猛雄壮之英姿 解释“天亡我”之原因
自刎乌江
项羽的人物形象小结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 人。乌江岸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实至情至 性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 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 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 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 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 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 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 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 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史记· 项羽列传》)
项羽之死?
名家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之死》赏析

《项羽之死》赏析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项羽本纪》是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将领项羽的生平事迹。

其中,《项羽之死》是该本纪的最后一篇,主要描述了项羽的战败与自杀。

《项羽之死》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战败的原因:文章首先描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战败原因。

项羽在与刘邦对峙时,因为自信心过于膨胀,对敌方不加思索地采取了决战策略。

然而,项羽的部队在宛城之战中被刘邦的谋士李斯所诱导,导致楚军大败,这一战败成为项羽最终走向失败的导火索。

2. 逐渐失势:接着,文章描述了项羽在战败后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过程。

战败后,项羽逃到垓下,开始饱受粮食短缺、士兵离散和内部矛盾等问题的困扰。

与此同时,刘邦的军队不断追击,项羽的势力日益衰落。

3. 自杀的经过:在最后阶段,文章详细描述了项羽最终选择自杀的情节。

当项羽意识到自己再无逆转的机会时,他放弃了抵抗,并在垓下自刎。

项羽的死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为刘邦统一中国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项羽之死》的内容不仅仅是项羽个人的战败和自杀,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和两个不同政权的斗争。

通过对项羽战败的描述,文章揭示了战争中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同时,文章也对项羽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自信过度和缺乏战略眼光这两个致命缺点。

通过《项羽之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和人物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统一的重要事件,以及智谋和领导能力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等人齐名。

身死东城载于史书。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

文言文《项羽之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项羽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情节,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呢?本文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对文学的韵味进行探讨。

一、钟离汉史《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源自于《史记》所记载的“钟离汉”这个事件,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概括了中国战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最后决定自杀,但是其死亡方式并不是被人所知晓的。

这时,一位叫钟离汉的将军跳入江中,将自己的衣物给了项羽,并表示自己是项羽的忠诚之臣。

项羽化干戈为玉帛,送给了钟离汉。

由此可见,钟离汉在项羽之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韵味1、望断天涯路故事一开始,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身陷困境,孤立无援,寂寞难耐。

此时,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望断了天涯路,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凉的感叹。

这样的句子非常优美,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悲伤情感,还表现出了项羽在那个时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思念黄河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项羽决定自杀,并在自杀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今日且死,勿复言愁。

鸣鼓不再、悲从中来。

吴江水冷、梦入平湖。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项羽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黄河的思念之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项羽在自杀之前,思念黄河之清,这不仅表现了项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怀,更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三、结尾故事在结尾处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句子是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其表示哀悼,人们对项羽这样一位英雄的评价和赞誉。

这也是对项羽一生历程的简单诠释,和对其生死的肯定。

而“使君”和“操耳”是关于历史上两位著名政治家的称呼,这样的结束也更加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继承输。

四、总结通过对《项羽之死》故事的文学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承。

而望断天涯路和思念黄河清等语言都是非常优美、饱含情感的,它们让我们从中品味到了中华民族那种高尚、深邃的文化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看项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认为:不应该过江东。项羽气势豪壮,宁 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 对英雄的赞美敬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 观。
名家看项羽: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名家看项羽: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名家看项羽:
易中天评项羽之死
方法指导: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 活 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 以启示今人。
扩展延伸:你喜欢哪个场面中的项羽?为什么?
《霸王别姬》歌曲
项羽之死 司 马 迁
重点探讨:乌江自刎
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 可渡时候不渡而自刎了呢?从中可知项羽 的什么性格?
▪乌江拒渡 知耻重义 重情重义
▪赠马亭长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赐头故人 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视频1 《项羽之死》视频2
合作探究:
天命还是人为?
项羽失败的启示
成败史迹回顾
胡曾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东山再起。
名家看项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 放虎归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男儿应当能屈
能伸卷土重来。忍辱负重,东山再起,历史也 可能是另外一番样子。 “胜者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是“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认为
不能所以没必要过江东。军民离心,败势难回。就是 打回江东也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心难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