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字数:1010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思考作业: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智谋策略,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
4.合作作业:
-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成语典故等,进行整理、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浓,但对文言文可能存在恐惧心理,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背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
教学安排为3课时。
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突出其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研读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教学思路】一、预习安排1.《三国演义》简介2.《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3.文本的基本故事梗概二、导入(略)三、了解《三国演义》及故事背景四、研读文本1.提出中心问题:蒋干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从而认识周瑜的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洒脱干练和蒋干的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自作聪明。
重点学习5-7段:周瑜三堵、三伏、五诱、六笑;蒋干三愕、四偷归纳:人物性格鲜明,对比强烈周瑜——豪放自信,足智多谋,处处设饵(梦中醒)蒋干——自不量力,卑怯猥琐,步步上钩(醒中梦)2.提出第2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瑜的聪明睿智和用计周密(作者用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得到完整的展现)。
3.比较课后练习三,体会增设情节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艺术效果五、总结:小说的刻画人物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刻画人物形象;在激励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神态、细节)、反面衬托(蒋干、曹操)六、写作练习扩展下面情节,使罗纳尔多的精斟球技得到表现:原文: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提示: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可以分解为四个小动作——接到传球;绕过对方防守;避开守门员;踢球入网。
还可以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七、作业:略(如果有兴趣,可阅读《三国演义》)附:板书设计三伏周瑜三堵五诱三愕、四偷(曹杀)网封三面只留一边。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创新设计]一、教学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一般特点。
学会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分析课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手段,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课时安排课时:两课时课型:议议、说说、练练课三、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从“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这一情节入手,把握周瑜、蒋干、曹操三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同时体味《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蓝图这篇课文的教学宜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
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提示与提问交替进行,形成一个阅读指导顺序,让学生在议议、说说、练练的学习氛围中,从无疑转成有疑,由有疑转为释义,养成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
问题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文章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情节与人物方面的,也可以是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方面的。
提出问题的原则是:一应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的;二应是在把握课文过程中确实有思考价值的。
每个同学至少整理出五至十个问题。
再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将每个同学整理出的五至十个问题汇总起来,经过初步的议议说说,剔去重复的与通过小组讨论已解决的较浅层次的问题,筛选出五个问题。
最后一步是老师将八个学习小组提交的问题集中起来制成意见征询单,让每个学生来遴选你认为质量最高且最希望得到圆满解答的十个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民意”比较集中的十来个问题作一些文字的整理、顺序的排列以及过程的设计。
.让学生集中议议说说如下主要问题,教师可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课文标题给读者启示了记叙文的哪些要素?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的中心。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周瑜、蒋干、曹操。
这三个人在整个故事中分别有哪些活动?提示:东吴都督周瑜,受命率军抗曹,形势对他不利,但他无所畏惧,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他对曹操来信直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分愤怒,认为是对东吴的轻视和侮辱,于是毁书斩使以示威,接着又初战得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但周瑜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察战败后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第3.2课+《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2.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3.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三国”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
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蒋干中计的原因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3.探究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2.学习新课:3.背景介绍: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以及本文在《三国演义》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重点解读蒋干如何中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
5.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讲解本文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手法,包括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以及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中的“群英会”有何意义?它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2)蒋干为何会中计?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故事的发展有何影响?7.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何理解作者在描绘人物和情节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对于表现主题有何作用?8.作业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探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政治斗争和智慧博弈的现实意义。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如电视剧、电影、评书等),体会不同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点。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
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
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说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
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根据细节、人物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4.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分析周瑜的性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你最佩服谁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阅读第4至6段,思考问题。
1.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在曹操受挫之时,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
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
蒋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2.到了东吴之后,面对周瑜的施压,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愕”“面如土色”“大惊”。
3.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阅读第7至8段,思考问题。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心理特征?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执教者:鲍润霞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突出其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研读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
【教学思路】
一、预习安排
1.《三国演义》简介
2.《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
3.文本的基本故事梗概
二、导入(略)
三、了解《三国演义》及故事背景
四、研读文本
1.提出中心问题:蒋干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从而认识周瑜的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洒脱干练和蒋干的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自作聪明。
重点学习5-7段:周瑜三堵、三伏、五诱、六笑;蒋干三愕、四偷
归纳:人物性格鲜明,对比强烈
周瑜——豪放自信,足智多谋,处处设饵(梦中醒)
蒋干——自不量力,卑怯猥琐,步步上钩(醒中梦)
2.提出第2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中计?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瑜的聪明睿智和用计周密(作者用完整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得到完整的展现)。
3.比较课后练习三,体会增设情节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艺术效果
五、总结:小说的刻画人物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刻画人物形象;
在激励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神态、细节)、反面衬托(蒋干、曹操)
六、写作练习
扩展下面情节,使罗纳尔多的精斟球技得到表现:
原文: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提示: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可以分解为四个小动作——接到传球;绕过对方防守;避开守门员;踢球入网。
还可以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七、作业:略(如果有兴趣,可阅读《三国演义》)附:板书设计三伏
周瑜三堵五诱
三愕、四偷(曹杀)
网封三面只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