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群英会将干中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本章节旨在通过讲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群英会将干中计”,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智谋与策略的兴趣,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时长本章节教学时长为40分钟。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本章节将讲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群英会将干中计”,该情节讲述了曹操利用计谋,成功地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引入陷阱,最终迫使刘备投降的故事。
2.2 人物分析本章节将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智谋策略,包括曹操的狡猾多谋、刘备的仁义之心以及诸葛亮的智谋过人等。
2.3 文学鉴赏本章节将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故事情节,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以及文学表达的精彩性等方面的鉴赏。
三、教学内容3.1 故事情节介绍本节课将详细介绍“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包括曹操的设计、刘备的困境以及诸葛亮的智谋等。
3.2 人物性格分析本节课将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曹操的狡猾多谋、刘备的仁义之心以及诸葛亮的智谋过人等。
3.3 文学鉴赏方法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从文学角度欣赏故事情节,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以及文学表达的精彩性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谋与策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智谋策略,以及从文学角度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字数:1010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思考作业: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智谋策略,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
4.合作作业:
-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成语典故等,进行整理、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浓,但对文言文可能存在恐惧心理,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背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二、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三、阅读课文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四、研习课文。
1、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第3.2课+《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2.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3.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三国”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
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蒋干中计的原因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3.探究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2.学习新课:3.背景介绍: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以及本文在《三国演义》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重点解读蒋干如何中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
5.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讲解本文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手法,包括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以及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中的“群英会”有何意义?它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2)蒋干为何会中计?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故事的发展有何影响?7.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何理解作者在描绘人物和情节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对于表现主题有何作用?8.作业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探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政治斗争和智慧博弈的现实意义。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如电视剧、电影、评书等),体会不同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点。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
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
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说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
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根据细节、人物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4.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分析周瑜的性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你最佩服谁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阅读第4至6段,思考问题。
1.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在曹操受挫之时,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
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
蒋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2.到了东吴之后,面对周瑜的施压,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愕”“面如土色”“大惊”。
3.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阅读第7至8段,思考问题。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心理特征?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高中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四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回顾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2、看图复述故事师:结合《三国演义》影视照片,我们以接龙的方式来复述故事情节。
老师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说。
师:话说曹操扫平北方势力,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派人送信给周瑜。
生(1):周瑜毁书斩使,曹操大怒,两军大战三江口,曹军大败。
曹操责令蔡瑁、张允二人训练水军。
周瑜夜窥曹军水寨,得知蔡、张二人深知水军之妙,决定要铲除二人。
生(2):蒋干自荐,前往劝降周瑜。
群英会上,周瑜软硬兼施,堵住蒋干之口。
生(3):酒宴之后,周瑜假装大醉,邀蒋干抵足同眠,诱骗蒋干盗信。
生(4):蒋干中计,盗信连夜回到曹寨,曹操看信中计,怒斩蔡、张二人,周瑜反间计获得成功。
师:同学们复述得不错,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师:苏东坡在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踌躇满志、风流倜傥的周瑜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今天,让我们通过《群英会蒋干中计》,再次走近周瑜,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我们之前学过关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知识,请同学们完成这一道填空题。
生:(齐答)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师: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学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师:大家看看,这篇课文突出刻画了哪几个主要人物?生:周瑜、蒋干、曹操。
师:本文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描写,使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1、从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师:请同学们思考,找找看,⑴小说有哪些主要情节写周瑜?⑵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师:周瑜为什么要杀掉蔡、张两个人?生:他们帮助曹操训练水师,对周瑜军队构成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
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
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司马光《赤壁之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罗贯中《杨修之死》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高潮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结尾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
2.词语讨论:(1)更不开看(gēng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2)拈弓搭箭(niān用手指拿东西)(3)中箭着炮(zhuó受到炮火轰击)(4)强弓硬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5)便宜用事(biàn有利时机)(6)迤逦(yǐlǐ曲折连绵)(7)橹棹(zhào桨)(8)不胜酒力(shēng能承受)(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10)和衣卧倒(hé穿着衣服)(11)省悟(xǐng觉悟)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讨论。
明确:毁书斩使。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讨论。
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
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
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讨论。
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
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
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讨论。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细读课文。
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第二教时一、检查作业。
1.学生朗读1—4段。
2.讨论思考题。
明确:契机——曹操的说客前来劝降。
略写计策的决定,只用白描写手法写了周瑜的神态和动作——设置悬念。
二、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讨论。
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讨论。
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
以堵蒋干之嘴。
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
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
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
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讨论。
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
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
“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
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讨论。
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
”——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
“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
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
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讨论。
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
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
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讨论。
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
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讨论。
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
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
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讨论。
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
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
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
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讨论。
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
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讨论。
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
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
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
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讨论。
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
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讨论。
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
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
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
(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
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