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
中医体质辨识表

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咨询项目评估表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
地址 :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X4)]X100
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平和质(A)
气虚质(B)
阳虚质(C)
阴虚质(D)
痰湿质(E)
湿热质(F)
血瘀质(G)
气郁质(H)
特禀质(I)
四、初步判断受检者体质类型:
(一)体质辨识相关重要信息(舌象脉象等):
(二)受检者体质类型转化分:平和质分,气虚质分,阳虚质分,阴虚质分,痰湿质分,湿热质分,血瘀质分,气郁质分,特禀
质分。
(三)受检者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血虚质□阳虚
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医师签名:年月日。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质特点的综合评估,判断个体体质类型的标准。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体质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养生措施,促进身心健康。
一、中医体质辨识标准1. 气质辨识标准气质是人体内蕴含的能量形态,体现了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
通过观察个体的面色、声音、姿态等,结合问诊和望诊,可以分为阴阳平衡、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三个类型。
2. 气血辨识标准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询问体征、检查脉象、舌苔等,可将个体体质划分为气虚血瘀、气郁血瘀、气滞血瘀三个类型。
3. 阴阳辨识标准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中医体质辨识中将个体体质分为阴虚阳亢、阴虚阳虚、阴亢阳虚三个类型。
观察人体形态、面色、舌苔等可以得出初步判断。
4. 痰湿辨识标准痰湿是中医体质辨识中常见的体质类型,多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个体的体形、皮肤情况、舌苔等可以将其分为痰湿质、痰湿阻滞质、气滞痰湿质三个类型。
5. 水湿辨识标准水湿体质与身体水液代谢及排泄相关,中医认为其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观察个体形态、口唇湿润度、小便情况等可以初步判断为水湿体质、阳虚水湿质、气滞水湿质三个类型。
二、中医体质评分标准中医体质评分标准是根据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体质相关指标的评估打分,从而对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综合评价。
1. 气质评分标准根据个体气质的特征,如面色红润度、声音响亮度、姿态得分等,结合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给予相应的评分。
2. 气血评分标准通过问诊、查体和辨证观察等方式,评估个体气血的状态,包括脉象得分、舌苔得分、体征得分等,综合判断并给予相应的评分。
3. 阴阳评分标准结合阴阳特点和脏腑功能状况,评估个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包括面部得分、舌苔得分、望闻问切得分等,通过综合评估给予相应的评分。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正文:1.引言介绍中医体质辨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并简要说明本文档的目的和结构。
2.中医体质概述介绍中医体质的概念、分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中医体质辨识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中医体质辨识的目的和意义,包括指导食疗、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4.中医体质辨识方法详细描述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如观察面色、舌苔、脉诊等,以及相关的问诊调查和量表评估。
5.中医体质分类及特征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体系,详细介绍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征和表现,如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
6.中医体质辨识的应用说明中医体质辨识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理方法的选择等。
7.注意事项和限制提醒辨识者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限制,如主观因素、辨识误差等。
8.附件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中医体质辨识问诊表、量表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学中将人体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进行相关的辨识和调理的方法。
2.观察面色:通过观察人的面色,包括面色的红润、苍白、黄色、紫绀等变化,判断体质的健康状况。
3.舌苔: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质地,判断体质的湿热、阴虚、血瘀等情况。
4.脉诊:通过触摸人的脉搏,包括脉搏的弦、滑、涩、虚等特点,辨识体质的状态和病机情况。
附件:1.中医体质辨识问诊表2.中医体质辨识量表3.中医体质调理方案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中医药法》的相关规定,指对个人进行中医体质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和方法。
2.观察面色:根据《中医药法》第X条的规定,指通过观察个人面色的红润、苍白、黄色等特征,来判断其体质的健康状况。
3.舌苔:根据《中医药法》第X条的规定,指评估个人体质状况时观察舌面的苔色、质地等特征的过程。
4.脉诊:根据《中医药法》第X条的规定,指通过触摸个人脉搏,评估脉搏的弦、滑、涩、虚等特征,以判断体质的状态和病机情况。
中医望诊如何评估体质特点

中医望诊如何评估体质特点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其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和体质特点。
这种诊断方法简便易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望诊如何评估体质特点。
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望神主要观察患者的目光、表情、反应等。
目光明亮灵活,神志清晰,表情自然,反应灵敏,表明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体质较为强壮。
相反,如果目光呆滞,神志模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则提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可能属于虚弱体质。
二、望面色面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
正常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常见于阳虚、血虚体质。
这类人往往容易感到疲劳,手脚冰凉,女性可能会有月经不调等问题。
面色发黄多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有关,常见于气虚、痰湿体质。
他们可能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面色潮红多为阴虚火旺,常见于阴虚体质。
这类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症状。
面色发青多为气血瘀滞,常见于血瘀体质。
可能会有疼痛、肿块、月经不畅等问题。
面色发黑多为肾阳不足,常见于阳虚体质。
常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状。
三、望形态形态包括体型、姿态等方面。
体型肥胖,肌肉松弛,多为痰湿体质。
这类人往往痰多、身重、容易困倦。
体型消瘦,肌肉坚实,多为阴虚体质。
可能会有口干、便秘等症状。
姿态方面,动作迟缓,多为阳虚、气虚体质;动作灵活,多为平和体质;肢体拘挛,多为血瘀体质。
四、望舌舌象能较为直观地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舌头的颜色:淡红舌为正常舌色。
舌红多为热证,常见于阴虚、实热体质;舌淡多为虚证、寒证,常见于阳虚、血虚体质。
舌苔的厚薄:舌苔薄白而润,多为正常;舌苔厚腻,多为痰湿、湿热体质。
舌苔的润燥:舌苔湿润为正常;舌苔干燥多为热盛伤津,或阴虚津亏。
舌苔的分布:舌苔偏于舌尖部,多为心肺有热;舌苔偏于舌根部,多为下焦有热;舌苔中部厚腻,多为脾胃有湿。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通过辨识体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并依此进行调理和预防。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及评分标准是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制定出的一套衡量个体体质特征的标准和打分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分类及评分标准。
一、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阴阳平衡类型:体质可分为阴阳两种类型,其中阴阳平衡类型是指个体阴阳属性平衡,气血、阴阳、虚实等各种因素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 气血平和类型:个体气血平和类型是指气血充足,流通畅通,没有明显的气血失调问题。
3. 虚实分辨类型:虚实分辨类型是指根据个体体质表现出的虚实状况,分为实质体质和虚质体质。
4. 寒热分辨类型:寒热分辨类型是指个体体质在寒热属性上的倾向性。
5. 湿燥分辨类型:湿燥分辨类型是指个体体质在湿燥属性上的倾向性。
二、中医体质评分标准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估个体的体质状态,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以及评分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评分标准一般采用0-4分或0-20分的五级量化方法进行评分,不同的体质类型会有不同的评分标准。
1. 阳虚体质评分标准: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气短、畏寒、喜热、手足心热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面色苍白得分、畏寒得分、舌体得分等。
2. 阴虚体质评分标准:阴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潮热得分、盗汗得分、舌体得分等。
3. 气虚体质评分标准:气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声音低弱、容易出汗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气短得分、乏力得分、舌体得分等。
4. 血虚体质评分标准:血虚体质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月经不调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面色苍白得分、月经不调得分、舌体得分等。
5. 痰湿体质评分标准:痰湿体质主要表现为体重超标、胸闷嗳气、舌苔厚腻等症状,评分标准可包括体重得分、胸闷得分、舌苔得分等。
中医体质辩识

中医体质辩识【序号1】中医体质辩识——探索中医药传统智慧的钥匙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和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备受关注和研究。
中医体质作为中医药独有的理论体系之一,对于人们的个体化养生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中医体质的辩识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出发,对中医体质的辩识进行细致探讨,以期为读者展现中医药在养生健康领域的传统智慧。
【序号2】中医体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体质是中医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基于中医学的独特观点和理念,通过判断个体的体质特征,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从而为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指导。
中医体质的辨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同时结合观察病人的体形、面色、声音、体温和脉搏等指标。
这一理论体系旨在维护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达到身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序号3】中医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从中医体质的角度来看,中医将人体的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
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体质倾向。
以平和质为例,其特点为体形匀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等。
而气虚质则易疲乏无力,容易出现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不仅涉及体质本身,也与个体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为人们养生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序号4】中医体质辩识的方法与工具中医体质的辨识是通过观察、询问和判断等方法进行的。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和症状,来确定其体质类型。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了便利,如基因检测和生化指标检测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医体质辨识的准确性,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序号5】中医体质与养生保健中医体质辨识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还可以指导养生保健。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师可以制订相应的养生计划和饮食调理方案。
对于气虚质的人来说,应注重调理脾胃,增加运动量,适度进补;而对于阳虚质的人来说,应避免过度劳累,多注意保暖等。
中医体质辨识表

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咨询项目评估表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 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X4)]X100
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四、初步判断受检者体质类型:
(一)体质辨识相关重要信息(舌象脉象等):
(二)受检者体质类型转化分: 平和质分, 气虚质分, 阳虚质分, 阴虚质分, 痰湿质分, 湿热质分, 血瘀质分, 气郁质分, 特禀质分。
(三)受检者体质类型: □平和质□气虚质□血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医师签名: 年月日。
中医体质辨识的依据和方法都有哪些

中医体质辨识的依据和方法都有哪些中医体质辨识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对个体体质状态进行评估和分类的方法。
它旨在通过了解个体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来判断其所属的体质类型,并据此提供相应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建议。
那么,中医体质辨识的依据和方法都有哪些呢?中医体质辨识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医经典理论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认为,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这种特质决定了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倾向性。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饮食起居、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
先天禀赋包括父母的遗传因素,它为个体的体质奠定了基础。
而后天环境,如气候、地理、社会环境等,则对体质的发展和变化产生影响。
饮食起居的习惯,如饮食的偏好、作息的规律与否,以及情志的舒畅或压抑,如喜怒哀乐的过度或不及,也都在塑造着个体的体质。
在中医体质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主要是观察个体的形态、面色、神态、舌苔等。
例如,形体肥胖、面色白、精神不振、舌苔白腻的人,可能属于阳虚体质;而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眼睛有神、舌红少苔的人,则可能是阴虚体质。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通过听个体的声音高低、强弱、清浊,以及呼吸的快慢、粗细,来判断其体质状况。
比如,声音低怯、呼吸微弱的人,多为气虚体质。
问诊是了解个体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家族病史、疾病史以及自觉症状等。
例如,询问是否怕冷、怕热,是否容易疲劳,睡眠情况如何,大小便是否正常等。
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手脚发凉,喜欢吃热的食物,冬天特别怕冷,那么可能是阳虚体质。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体质。
不同的体质类型,脉象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阳虚体质的人脉象多沉迟无力,阴虚体质的人脉象多细数。
除了传统的四诊方法,现代中医体质辨识还结合了一些客观的指标和评估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 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 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 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 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 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 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 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 少阳之下栝栝然。”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 阳二十五人》最后两段阐述五形人分类在临 床上的具体应用问题的经文: 倒数第二段经文: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 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 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不泽者, 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 可以知逆顺也”
意 义
在我们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能够积 极地用中医学的观点和各项适宜技术服务于 公共卫生体系,不仅可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 内容,更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防治疾病 的效果。 同时,能够让中医学所具有各项适宜技 术,按照中医学辨证施治的观点融入到公共 卫生管理和服务体系,不仅能让中医学更好 地服务于社会,也为中医学按照自身发展的 规律不断壮大拓展了空间。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 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 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 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 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 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 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 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 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 阳明之下,兀兀然。”
返回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总体介绍
九种体质分类: 平和质 (A型) 气虚质 (B型) 阳虚质 (C型) 阴虚质 (D型) 痰湿质 (E型) 湿热质 (F型) 血瘀质 (G型) 气郁质 (H型) 特禀质 ( I型 )
倒数第一段经文: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 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 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 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 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 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于热争者,导而 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 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 约毕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 医药的相关服务内容已经逐渐开始融入到公 共卫生服务领域。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现 在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 技术规范》的试运行。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中医药学在公共卫 生体系中的服务作用呢?
首先是中医学有实实在在的公共卫生服务 技术。 这些技术首先是中医简便效廉的各项适宜 技术,比如刮痧术、推拿按摩术、洗熨技术、 灸疗术、针刺技术,以及各种药疗、药膳技 术等等。它们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 病早期,以功能性改变为主的疾病进行有效 的治疗。彰显着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强 大作用。
有可靠的疗效做支撑 各项适宜技术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的根 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有可靠的临床疗效。 这些临床疗效,不仅是现在临床医学可以证 实,更多是数以千年的文献积累和渊源不断 地中医医疗技术的传承,使中医适宜技术能 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站稳脚跟。 【我们应该站在既有理论又有临床实践 疗效的基础上看待中医适宜技术,绝对不能 把中医理论丢掉来只用它的技术。】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各项适宜技术,要在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中,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关键在 于它所具有的防治疾病的疗效。 而要提高中医疗效,就必须要有中医的辨 证作为前提。 中医在使用各项适宜技术时,必须根据具 体证候上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和治疗 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因此,要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好中 医各项适宜技术,就必须要有各项中医相适 宜技术所针对“证候”这个治疗对象。这是 提高中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疗效的关键 所在。 因此我们力推在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的时候,必须建立一 个有鲜明中医学特色的、根据证候状态而设 立的健康评估体系。只有在这样的评估体系 之下,中医各项适宜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 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 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 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 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 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 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 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在论 述了五形人的特点之后又总结道: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 相欺者是也。”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在之 后的继续论述中,又介绍了一些人体功能状 态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形态与色泽的相得与 否等等),以及五形人的发病情况,以及对 于五形人的具体诊治情况。
有与各项适宜技术相应的中医理论指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各项适宜技术, 不仅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更有着深厚的中 医理论作指导,它们的具体应用,都是在中 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之下进行的, 因此中医的各项适宜技术能够在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些 适宜技术有着根深的中医理论底蕴。
什么是体质:
体质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人 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 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掌 握人的体质特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在我国古代和西方 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各种体质学说, 体质可以按照人的形态,功能或代谢特征 进行分类。”
——引号内文字摘自《辞海》1979年版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唯有加大社会的公 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各种重大性疾病 能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有效控制和 化解。因此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多数文明国家都已经积极行 动起来,积极地进行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工作。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所具有的治 疗技术和各种养生防病措施得到了世界的公 认。其所具有的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优势更 是有目共睹。 同时中医养生防病理念和中医治未病思 想是最具有公共卫生文化理念的思想。 因此,应该在现今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 当中,积极地把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各项适 宜技术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去。
从中医临床看中医五行体质的特点
木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风性的特点,善动、易变;得 病容易出现晕眩、痛处游走不定等等特点; 火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热性的特点,善热、易红;得 病容易出现生疮、红肿疼痛等特点; 土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湿性的特点,善润、易腻;得 病容易出现沉重、腻滞、缠绵等特点; 金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燥性的特点,善干、易裂;得 病容易出现干燥、结燥、龟裂等特点; 水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寒性的特点,善冷、易凝;得 病容易出现寒冷、疼痛、苍白等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体质辨识的由来是怎样的?
——介绍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辨识
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是按照中医 理论对人体生命现象规律的观察,进行归 类所得出的各种体质特征。比如阳热体质、 阴寒体质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关 “五形人”的体质分类:
摘录《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 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 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 五,余亦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 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 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 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 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 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皇帝曰:愿卒闻 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提 纲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二、中医健康评估简述 三、中医健康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的互补 四、我们的建议
结
束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中医体质辨识的具体临床应用问题探讨
返
回
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在目前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健康评估 主要包括有中医体质辨识、以及中医健康信息 和健康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即通过辨识和分析 对人体的体质状态和证候状态做出评估。
(在国内还有关于中医经络状况评估【北京中医医
院治未病中心】;热成像原理所做的脏腑经络状况
评估【成都中医学院治未病中心】)
中医健康评估: 是对人体的体质和证候特点进行的评 估。 从总体的体质特征和总体的证候特点 进行评价, 同时对其所造成的体质和证候变化的 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医进 行准确地辨证。
返回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系统介绍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 质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性文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
第一部分:中医体质辨识的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总
体介绍 第三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系 统介绍 第四部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 判断方法介绍
返
回
背景资料
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的 制订工作自2006年6月启动,由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中华 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
该标准的制定综合应用了中医体质学、 文献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 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多学科专家反复 论证而建立,并在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 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带领的国家 “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 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该标准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探索了 中医标准的方式途径和特点规律,丰富了中 医临床诊疗标准的内容,其示范引领作用可 为中医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具有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