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治疗失去亲人的心理创伤
汶川地震丧亲者心理危机干预

汶川地震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突发地震会给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帮助丧亲者不同程度地减轻了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减少创伤,恢复身心平衡。
丧亲者心理危机干预国务院新闻局局长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5月27号12点,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67183人遇难,累计失踪20790人,由于抢救时效已过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失踪人员生还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震灾后如此庞大的死亡人数,牵涉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有的人在顷刻之间甚至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必然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打击。
1.地震对丧亲者的心理影响及表现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的发生。
打击,容易表现为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变化,生理上可出现冒冷汗、恶心呕吐、肌肉震颤、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认知上出现思维混乱、敏感猜疑、迷茫、记忆力下降、思维不集中、思考理解困难、自我评价减低;情绪上可出现疲乏、悲痛、激动、焦虑、愤怒、失眠、噩梦、甚至情绪失控;行为上则表现为攻击、退缩、坐立不安、举止不协调、口味改变、拒食或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服药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创伤后心理失调症、精神崩溃、自伤或自杀等。
长时间的应激会使机体的适应能力受到损害,产生身体上的疾病。
2.危机干预实施的方法步骤够防止或减轻灾害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促进灾害性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能否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标志。
一些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居丧干预

第二阶段常持续几周到6个月,有时可能更长。 此阶段的丧亲者可能感到极端悲哀、哭泣、孤
独,心中充满了对亡亲的思念。 焦虑症状也很常见,他们显得焦灼不安、睡眠
不好、缺乏食欲,有的还可出现惊恐发作。 许多丧亲者因为觉得自己为死者做得太少而深
感内疚 还有的丧亲者感到愤怒(内疚感的投射),责
怪医生或其他人员未能为病人提供最好的照料。
(一)术语
丧亲、居丧以及悲恸几个词交替着使用,但它 们各有不同的含义,它们的意义也有所区别:
◆丧亲(bereavement)是因所爱的人死亡而造 成的丧失。
◆悲恸(grief)是因丧亲而不由自主产生的情绪 或行为反应。
◆居丧(moruning)是指自愿的行为表达和仪 式,是被社会认可的对丧亲的反应,其在不同 的社会和不同的宗教团体中有不同的形式或持 续时间。
应使居丧者懂得悲哀将影响到生 活的各个方面,了解这一点能使居 丧有所准备。例如,一对夫妇在孩 子去世后关系日益紧张,对此认识 以后,会把它看作是悲哀反应的症 状,而不会轻易认为彼此的感情发 生了变化。
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 出发认识问题。
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 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
鼓励表达感情 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 帮助
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 对死者的回忆
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 功干预的第一步。
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 法。
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 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
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 软弱。
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 回忆。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 达。
心理学与心理创伤如何处理心灵创伤

心理学与心理创伤如何处理心灵创伤心灵创伤是指在遭受剧烈的精神刺激或者经历暴力、失去亲人等极端事件后,人们心理上所受到的伤害。
心理创伤对一个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心灵创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处理心灵创伤。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处理心灵创伤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了解心理创伤的影响和表现是理解心理学在处理心灵创伤中的作用的第一步。
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情感上,心灵创伤常常导致焦虑、抑郁、悲伤等情绪的加重或者出现。
在认知上,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可能受到损害,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也会出现负面的偏差。
在行为上,心理创伤会导致社交退缩、自我限制、刺激回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这些心理创伤的特点和表现。
面对心理创伤,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谈,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并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心理创伤,并逐渐恢复心理平衡。
心理治疗则是一种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心理干预手段,通过各种心理技术和方法来减轻和缓解心灵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眼动再处理疗法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个体康复。
此外,心理学还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在处理心灵创伤时,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个体缓解情绪困扰,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安慰。
心理学认为,社会支持可以降低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并促进个体的复原和康复。
因此,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和寻找社会支持对于处理心灵创伤至关重要。
最后,心理学也强调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个体在处理心灵创伤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学视角下的创伤与康复心理创伤后应对和复原的过程

心理学视角下的创伤与康复心理创伤后应对和复原的过程心理学视角下的创伤与康复创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人们经历了突发或持续的剧烈事件时,如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战争、暴力或虐待,他们可能会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于创伤的理解和康复的关注已经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创伤后应对和复原的过程。
一、创伤的定义和类型创伤是指个体经历的对身体或心灵造成威胁的事件。
它可以是一次性的事件,如车祸或地震,也可以是长期的暴力或虐待。
根据创伤的类型和强度,其对个体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常见的创伤类型包括身体创伤、情感创伤、社会创伤等。
身体创伤是由身体伤害引起的,如骨折或烧伤。
情感创伤通常指由情感上的巨大打击引发的心理困扰,如失去亲人、经历婚姻破裂等。
社会创伤是指由于社会事件(如战争、恐怖袭击)引发的创伤。
二、创伤后应对的阶段创伤后应对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冲击期、反应期和复原期。
冲击期是指在创伤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或几天,个体会感到迷茫、困惑和无助。
在这一阶段中,个体往往无法理解发生的事件,并可能表现出情绪波动和焦虑等症状。
反应期是冲击期之后的几天或几周,个体会逐渐开始感到现实的痛苦和困难。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经历消极情绪,如愤怒、悲伤和恐惧。
他们可能遭受睡眠困扰、注意力不集中和回忆创伤事件等后遗症。
复原期是指个体逐渐恢复并重新适应生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逐渐找回生活的乐趣,并重建人际关系。
复原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创伤的性质和个体的心理韧性。
三、创伤后的心理反应创伤后的心理反应可以是正常的或病理性的。
正常的创伤反应包括暂时的焦虑、悲伤和回忆创伤的情绪。
这是应对创伤的一种自然反应,它有助于个体逐渐适应和恢复。
然而,如果这些反应持续存在或加剧,就可能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病理性反应。
病理性的创伤后反应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这些病理性反应可能导致个体的生活质量下降,并对其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重视心理辅导 抚平心灵创伤

19 9 9年 台湾 “2 ” 地震 , 们 许 多的情绪反应 ;还有些人会 出现不 9 1大 人 2 o 年 第 6期 o8 9
维普资讯
舒 服的身体症状 。这些情绪反应与身 自己。 体症状包括以下方面
一
、
灾后的 身心 反应
身心反应 。 作为一个帮助者 , 了解这些 历经 了一般生活 中不会遭遇 的危机状 产生 了一些 日常生活 中罕见 的“ 正 反应 除了能适 时鼓励他们 表达 自己的 况 ,
也能避 免他们 压抑 自己的想法 , 常” 反应 , 有些人会变得冷漠 、 麻木 , 对 灾难发生后 ,灾 区许 多人 或经 历 情绪 , 造成 身心的不适 而延长复原期 。 环境 与他人少有反应 ;有些人则产生 亲人伤亡 , 自己身体受到伤害 , 或 在此
症 等各种 心理 障碍 的概 率会 更 高。
对 于一般 不 熟悉 心理辅 导 的人 来说 , 们 能做 的最 简单 的是 传 递我 们的 爱 , 受到 伤 害的 同胞 以温暖 。事 实 我 给
上 我们 已经在 行 动 : 家 宝总理 第 一 时 间赶 到 了受 灾现 场 , 国人 民也纷 纷 捐 款捐 物 , 己所能 , 种 爱的传 递 温 全 尽 这
(1 怒 : 4 愤 觉得上 天怎 么可 以对我
这么不公平 ; 救灾 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
或减少参与 ;产生疏离感或与他人 在伤痛及伤害过后 ,要尽 力使 自 困难 :对于重要 活动 明显地降低兴建 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工作 及开车要特别小心 ,因为在 远 ;情感 、情绪减少 ( 如没有爱的磊
( 无助感 : 2 )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 , 要 , 一定要 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
如何应对亲人去世带来的心理创伤

如何应对亲人去世带来的心理创伤亲人离世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一种痛苦经历,它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种心理创伤,以减轻痛苦,渐渐走出阴影。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亲人去世带来的心理创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1. 接受现实亲人去世后,我们常常会感到难以接受现实,产生强烈的悲伤和失落感。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终将面对离别。
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不逃避、不否认,是走出心理创伤的第一步。
2. 表达情感悲痛难抑时,我们应该给予自己充分的情感表达。
可以选择与亲友倾诉,或借助写日记、写信等方式,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
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忆亲人的美好时光,共同分享、纪念,这有助于慢慢缓解心理创伤。
3. 接受支持当我们遭遇亲人离世时,我们并不孤单。
家人、朋友和社区资源可以成为我们在心理上的支持。
我们应该敞开心扉接受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有意识地与他人交流,寻求亲人离世后的安慰和支持。
4. 建立支撑体系亲人离世会让我们觉得孤独,这时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引导和支持,帮助自己缓解心理创伤,重建信心。
5. 照顾自己在亲人去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们应该学会照顾自己,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运动,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创伤。
6. 建立新的生活规划当我们失去亲人时,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变化。
在心理创伤逐渐减轻后,我们可以思考建立新的生活规划。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渐渐走出亲人离世带来的阴影,还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带来希望和动力。
7. 纪念亲人适时地进行纪念活动,有助于我们缅怀亲人,进一步整合情感。
可以选择在重要的日子,如亲人的生日、纪念日等,进行一些特殊的纪念活动,例如点燃蜡烛、祭拜、植树等,这将有助于我们与亲人的情感连接,以及对他们的回忆和怀念。
心理学与童年创伤治愈内心创伤重建自我

心理学与童年创伤治愈内心创伤重建自我心理学与童年创伤治愈:内心创伤重建自我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童年时期被认为是最为关键和脆弱的时期之一。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一些不幸的儿童可能会经历一些心理创伤,比如虐待、家庭冲突、失去亲人等,这些经历会给他们的内心带来持久的伤害。
心理学的介入与治疗可以帮助这些孩子重建内心的自我,实现内心创伤的治愈。
首先,了解童年创伤的影响是理解治愈过程的关键。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创伤可能导致孩子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沮丧和愤怒。
他们可能表现出回避社交、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和依赖等问题。
这种经历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出现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因此,心理学家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影响,以便为受创儿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其次,根据创伤性经验,心理学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治疗方法来治愈童年创伤。
其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可以帮助受伤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并建立健康的应对策略。
另外,儿童心理治疗也可以通过游戏疗法、艺术疗法和动物辅助疗法等来帮助儿童创伤的治愈。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儿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和理解他们的情绪,并与治疗师建立起安全和信任的关系。
此外,重建自我是童年创伤治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当孩子们经历创伤时,他们的自我形象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缺乏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心理学的干预应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这可以通过与治疗师的合作和支持来实现,治疗师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正面的社交活动。
同时,建立支持系统也是重要的,让受创儿童能感受到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童年创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失独家庭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
评估危机程度
了解失独家庭成员的感受和情绪, 评估他们的心理危机程度。
提供支持
为失独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和安 慰,让他们感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引导宣泄
通过引导,帮助他们宣泄情绪,将 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表达出来。
给予希望
在干预过程中,给予失独家庭成员 希望和勇气,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 好。
03
社区活动与交流平台
组织适合失独家庭的社区活动,促进 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提高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险待遇, 增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为失独家庭提供适当的社会福利 ,如住房补贴、医疗补贴等。
就业保障
为失独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指导和 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失独家庭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失独家庭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 失独家庭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步骤 • 失独家庭心理危机干预的难点和挑战 • 失独家庭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和建议 • 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后,其父母不再生 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家庭。
3
失独家庭可能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需要针对 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的心理危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心 理干预措施。
研究问题
失独家庭的心理危机有哪些表现?哪些因素会影响失独家庭 的心理危机?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建立失独家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干预治疗失去亲人的心理创伤
导语:很多受害者的不良情绪表现其实是种病态,即大脑功能受创,发生了病理变化。
家人朋友如果看到对患者多次劝说均不生效,千万不要埋怨受害人“不开窍”,而要考虑是否大脑功能已经受创。
心理干预治疗失去亲人的心理创伤
心理干预治疗失去亲人的心理创伤
心理干预对失去孩子或者丈夫后的心理创伤作用明显,只要经过多次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干预之后,患者完全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而如果没有接受过心灵抚慰的患者及家属,却大多数长期以泪洗面,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使他们痛不欲生。
有的真的就像鲁迅小说里的祥林嫂,整天重复叙述同一件事情。
失去至亲的家属可采取三大措施进行心理疗伤:
“脱离现潮。
因为经常经过事发现场,家属会情不自禁地在脑中重演悲惨的一幕,刺激病情加重。
最好的方法是带他们远离现场,“眼不见,心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