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名人_李自成的故事

合集下载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是中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是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被他推翻后建立的大顺政权的皇帝。

他的主要事迹是领导了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皇权,建立了短暂的大顺政权。

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事迹的详细介绍:李自成出生在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的陕西省蒲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对明朝的官吏贪污腐败和压迫农民感到愤慨,并希望能够为农民争取权益。

在他20多岁时,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张献忠的农民,两人决定发动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起初,李自成和张献忠只是在附近的农村进行零星的抗税活动,但他们的声势很快蔓延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他们的队伍。

1628年,他们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军队迅速壮大并占领了蒲城。

此后,他们开始向陕西的其他地区扩张,吸收了更多的起义军和农民。

1630年左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关系逐渐破裂,他们的目标和理念有所不同。

最终,张献忠带领一部分起义军离开,离开了李自成的领导。

自此以后,李自成独立领导起义军行动,并逐渐成为起义军的领袖。

他号召农民团结起来,一起反抗明朝政府的压迫。

1633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了陕西省的凤翔府,建立了农民政权。

此后,他开始向东发展,占领了宝鸡和兰州等地。

1638年,他的起义军攻占了陕西省的西安,此后李自成自封为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

然而,李自成的政权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的政权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导致内部腐败和军队失控。

其次,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来抵抗明朝政府的进攻。

明朝政府派出大军镇压起义,迫使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陷入困境。

1644年,明朝的统治者明思宗逃离首都北京,李自成乘机攻占了北京并于同年自封为大顺皇帝。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清朝的入侵者李自成攻入北京,并俘虏了他。

1645年,李自成被处决,大顺政权彻底崩溃。

李自成的主要事迹是带领起义军进行军事行动,推翻明朝政权,并在短暂的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的农民起义对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历史具有深远意义。

三牛精神的人物事迹素材

三牛精神的人物事迹素材

三牛精神的人物事迹素材
三牛精神是指中国古代著名的三位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
自成和刘备。

他们都是以农民起义的方式推翻了当时的统治者,展
现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下是关于这三位人物的事迹
素材:
黄巢(844年-884年),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他起义的
口号是“除贼安民”,号召农民起来反抗腐败的唐朝统治。

黄巢率
领起义军攻克多个城市,最终占领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然而,他的政权并未持续多久,最终被唐朝军队所镇压。

黄巢在起义中展
现了对抗强权的精神,他的事迹被后人称为“黄巢之乱”。

李自成(1606年-1645年),李自成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他在农民起义中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强敌的勇气。

李自
成率领起义军攻克了明朝的都城北京,建立了大西国。

然而,他最
终失败于清军的进攻,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统治。

李自成的事迹被后
人称颂为“李自成之乱”。

刘备(161年-223年),刘备是中国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
领袖,他在乱世之中展现了谋略和仁德。

刘备联合诸葛亮和张飞等
人,建立了蜀汉政权,最终统一了中国。

刘备被后人称颂为“仁义之君”,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

以上是关于黄巢、李自成和刘备的人物事迹素材,他们的精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事迹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知道闯王李自成吗,我们来看看他这个名头是如何来的

你知道闯王李自成吗,我们来看看他这个名头是如何来的

你知道闯王李自成吗,我们来看看他这个名头是如何来的在崇祯帝当上皇帝的第二年。

当时的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百姓们没有粮食吃,于是就吃草皮和树叶。

甚至有的地方连这种东西都吃光了。

而当地的官吏还一样。

催着人们交租,交赋税。

就在这时,陕西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就在这年冬天,明王朝命令一支军队从甘肃向着北京进发,当军队走到今陕西附近时,因为兵士们领不到军饷,于是便闹到了县衙门。

带头的官儿便出来弹压塔。

有个年轻的士兵带头把县官给杀了。

这个人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这个人呐,他老家就是陕西的。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百姓家庭,小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喜欢射箭,于是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这一次他杀了朝廷的命馆,于是就带着几十个兵。

一起投奔了。

王佐贵所领导的农民军。

但时间不长。

这支农民军的首领。

便禁不住朝廷高官厚禄的诱惑。

最终投降了朝廷,而李自成是杀了朝廷命官,他如果投降朝兴的话,除了死没有第二条路。

于是就另找了一支队伍。

就在找队伍的时候她知道高迎祥领导了一只队伍起义,高迎霞自称闯王,于是李自成就去投奔。

而当闯王看到李志成带着兵来投奔的时候,特别高兴,于是就让他担任一个队的指挥官,因此大家都把李自成叫做闯将。

就在他担任指挥官的时候,他所带领的军队军纪十分严明,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奋勇杀敌,但是对百姓从来就没有说过剥削压迫,虽然这支军队经受过几次挫折,但最终发展成了这个。

知其意君中力量最强大的意志。

明政府面对着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局面,于是便取消了安抚的政策,转而使用绞杀的政策。

但是其抑菌们大部分都小骨作战基础深厚,虽然官兵基本上每次都能胜利,但是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其一军全部消灭。

为了对付官兵的围剿,高英霞就把13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

聚到一起商量对敌的办法。

李自成就提出我们的起义军应该分成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

大家听了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经过一番商量,这几家齐义军一共分成六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却流动作战。

有一次高英祥带领的兵向西安发起进攻的时候,被当时的陕西巡抚所埋伏。

经典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经典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经典名人励志故事大全1、孙中山传孙中山,字仲勋,汉族,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会稽山地区。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者,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军事和政治领袖,是中国近代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孙中山一生奉行民主和甘于牺牲的精神,期盼全民大团结,共同创造和平发展的社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李自成传李自成,汉族,1572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明末清初名将。

李自成四十九岁受封为阳县王,拒绝朱元璋的统治,号召各地势力加入东北联军,击败洪化军,统一大清,部分改革中国旧习。

后来大清遭到满清攻击,李自成继续坚持抗满,以抗满为己任,勇健无畏,敢于担当。

最终,为老百姓奋斗给付了最惨痛的代价,断送了大清的千秋帝国建立的希望。

这一形象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歌颂,唤起人们反抗侵略者的豪念。

3、周恩来传周恩来,汉族,1898年出生于北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经在各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他曾充分发挥了谋略士、政治智者、政策家和政治家的能力,参加了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政治、政策、结构改革。

经过他的努力,中国实现了革命与建设的完美结合,先后广泛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中国。

4、黄记煌传黄记煌,汉族,1911年出生于湖南竹溪县,创办了黄记煌集团,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火锅之父”。

一生跃跃欲试,一番折腾,黄记煌终将让十几家潭州小店见证成长,风行全国,造福天下者。

他用他不断改进的锅底精神,用他不凡的智慧和决心,让中国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完美地结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推崇。

5、墨子传墨子,字子长,汉族,生卒年不详。

墨子是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把两幅思想体系融合在一起,糅合多种深刻的思想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现象主义思想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讲求滴水穿石,讲求灵活务实;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境界,所以强调善良、文明要做到仁,是探索生命奥义的起点,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唯一路径,可以使世界充满仁爱、和谐,实现多方共赢的理想。

【名人故事】张献忠智勇双全

【名人故事】张献忠智勇双全

【名人故事】张献忠智勇双全张献忠,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将领,被誉为“武昌起义的元帅”,其传奇的一生书写了一部无比精彩的历史篇章。

张献忠原名李自成,后来因为与张献忠合作起义,改名为张献忠。

他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的一个农家,从小聪明伶俐,机智过人。

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公,他的家庭生活极为困难,这使得他从小就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懑。

张献忠自幼就有将来参与革命的想法,虽然他出身寒微,但他却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张献忠十八岁那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离乡谋生,途经江西一带时,得知当时各地都在兴起义争自由的风潮。

张献忠对此深受鼓舞,立誓要为民族和人民谋福利。

于是他加入了起义军,开始了崭新的革命生涯。

张献忠在军中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成了一名出色的将领。

与他的才能一样出色的还有他的胆识和智慧,每当军中遇到难题时,张献忠总是能够迅速做出决断,果断应对,收到了战友们的一致赞誉。

在历次战斗中,张献忠以其魁梧威武,威震敌阵,一骑当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

在一次战斗中,他竟然面对千军万马,却毫不畏惧,凌厉的攻势令敌军闻风丧胆,最终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后,张献忠毅然决定率军南下攻占武昌,以图最终解放江南地区。

他亲率大军,直捣敌阵,一路杀敌无数,所到之处,无不烽烟四起,威名远扬。

正当他万众瞩目,声名鹊起之际,他的身后却暗涌着隐患。

张献忠虽然勇猛无敌,但也是个豪气干云,个性果敢,心高气傲。

他对待部下不仅宽厚而且体恤,但目中无人,又嘴快言辞尖刻,使得他身边的几位得力干将倍受其害。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他身边的人心涣散,劲旅争霸的局面愈发严重。

在这种内外交困下,张献忠却毫不气馁,他虽然以武力得胜,但他深知在这种局势下唯有平民众心而后才能顺利解放江南。

于是他竭尽所能去深入农民群众中,与他们交流,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在他的尽心竭力之下,召集各地农民起义军成为了他的强大后盾。

在他的带领下,北伐皇宫的号角吹响。

民间艺术家的典型事例及精神品质

民间艺术家的典型事例及精神品质

民间艺术家的典型事例及精神品质民间艺术家是指那些在社会底层、没有正规艺术教育背景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学或传统学徒制的方式掌握了某种艺术技巧,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创作表达的方式。

他们常常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内涵的作品。

下面将以李自成和黄梅戏艺术家为典型事例,探讨他们的精神品质。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术家。

他以其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领导者之一。

在起义军的战斗中,李自成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还用自己的文化艺术才华为士兵们带来了安慰和鼓舞。

他以自己的歌唱、舞蹈和戏曲表演,让士兵们在战争的苦难中找到了一丝欢乐和希望。

李自成的精神品质是坚持不懈、乐观向上和关爱他人。

这些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具有魅力和感染力的领导者,也让他的艺术作品流传至今。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兴起于湖北黄梅县,被誉为“百戏之母”。

黄梅戏艺术家们是民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将黄梅戏发扬光大。

黄梅戏艺术家们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出色的才华,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剧情和角色,以声乐、舞蹈和表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黄梅戏艺术家们的精神品质是敬业、专注和奉献。

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观众的尽心尽力,使得黄梅戏得以传承和发展。

民间艺术家的典型事例和精神品质展示了他们在艺术创作和社会影响方面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底层的人群,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视角,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常常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心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此外,民间艺术家的精神品质也是他们艺术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们的坚持不懈、乐观向上和关爱他人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自己的创作信念。

这种精神品质也让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尽管民间艺术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常常处于劣势,但他们的作品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闯王李自成的一生

闯王李自成的一生

闯王李自成的一生导读:李自成,人称闯王、李闯,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5月27日,吴三桂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决战,李自成兵败,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致死,尸首不知何处。

崇祯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620xx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

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照样催租逼税,叫老百姓没法忍受下去。

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这年冬天,明王朝从甘肃调了一支军队到北京去。

这支军队开到金县(今陕西榆林),兵士们领不到饷,闹到县衙门去。

带兵的将官出来弹压,有个年轻兵士气愤地站出来,带领兵士们把将官和县官杀了。

这个兵士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后来,父亲死了,家境穷困,李自成到银川驿站里去当马夫。

他待人热情,驿卒们也挺爱戴他。

李自成的家一向担负代官府收租税的差使。

米脂连年收成不好,农民拿不出租税。

当地有个姓艾的大地主,乘机放高利贷,想在农民身上盘剥。

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税,就自己一个人借了债把税交了。

过了一段,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还债,李自成还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来打得半死,还锁上镣铐,把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让吃东西。

百姓和驿卒向县官恳求把李自成放在树荫下,让他吃点东西,县官也不答应。

这一下把群众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开李自成身上的镣铐,带着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肃当了兵。

这一回,李自成在金县杀了将官,带着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当上一名头领。

明王朝派出的总督杨鹤看到起义军越来越多,十分害怕。

他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采用高官厚禄招降农民军将领。

王左挂禁不住诱惑,动摇投降了。

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

后来,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

高迎祥听到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把他叫做闯将。

关于骄傲的名人故事

关于骄傲的名人故事

骄傲的名人故事关于骄傲的名人故事骄傲,又写为憍傲,是一种内在的情绪状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骄傲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李自成因骄傲而最终失败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初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

李自成出身贫苦,童年时给地主放羊。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崇祯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

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

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

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

李自成在荥阳斩露头角。

他在艰难困苦的推翻王朝的战争岁月中,绝不向任何敌人屈服,与战士同甘苦、共患难,提出了有利于百姓的“均田免粮”口号。

当时的歌谣说:“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当时远近传播,深得人心。

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

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

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北京,推翻了统治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

李自成进京后,军纪严明,基本保持了农民军的本色,但是在胜利之中,滋生了骄傲情绪。

不仅对复杂多变的东北边关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想到如何对付清军,对于部下、士兵的日益腐化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武将忙于“追赃助饷”,文官忙于开科取士、登极大典,士兵沉溺于胜利之中,认为战斗已经结束,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样一来,起义军丧失了斗志。

由于清军对吴三桂的支持,迫使李自成起义军撤回北京,而清军直逼京城。

李自成的山海关战役失利,使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投降起义军的明朝官吏纷纷出来对抗起义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门迎闯王
崇祯皇帝初年,已是政治腐败,社会危机四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饥民们纷纷揭竿而起,李自成起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李自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曾入私塾读书,后因生活所迫,逃为边兵,升至把总。

当时,明政府财力不济,西北边境的延绥、甘肃、宁夏等军镇已欠饷3年,军心不稳。

1629年,李自成所在的甘肃镇兵东调。

大家推李自成为首,举行武装起义,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

明朝廷调动延绥巡抚、甘肃巡抚所部围攻农民军。

王左挂迫于明军的强大攻势,投降于延绥巡抚洪承畴。

李自成率部分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成为王自用指挥的36营农民军的一部,称八队闯将,有步马700。

1633年初,明朝派重兵进入山西围剿农民军。

王自用为避敌锐气,转移入河南,李自成同张献忠则经汉中转入四川。

1634年7月,李、张二部由川东越大巴山回陕南,路经兴安(今安康)时,误入绝谷车厢峡。

他们向明总督陈奇瑜送重金财宝,声言愿受抚。

陈奇瑜批准在官员监督下出峡。

农民军出峡后,立即反戈相击。

这一举影响颇大,全陕震动。

1635年初,中原农民军由高迎祥率领,召集13家农民军首领在荥阳开会,共商对敌大计,李自成在会上提出“分兵定所向”的作战策略,得到众人赞同。

会后,农民军分为5路反击明军。

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率主力东向,以迅猛的攻击,歼敌4000多人,攻占了明中都凤阳,焚毁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给崇祯朝廷以沉重的打击。

凤阳之战后,李自成回师河南,与留在荥阳、汜水间的罗汝才军会师。

明军迅速集结于河南,准备围歼农民军。

李自成等迅速驰入陕境,与明军周旋于陕甘沿边地区。

1637年夏,李自成部受到明军东西两路夹攻,从天水退却南下,转入四川。

在四川连克数县,直逼成都。

同年10月,李自成率部东入陕西,准备东进河南与“革左五营”会合。

途经潼关南原,陷入明军重围,经几昼夜激战,李自成部损失惨重,他本人仅率十几骑突围,潜伏于商洛山中。

在商洛山中,李自成刻苦读书,重新组建部队,操练兵马,积蓄力量,待机再起。

崇祯十二年(1639)5月,张献忠在谷城二次起义,李自成立即率部出武关,进入湖北郧阳地区。

1640年,东进入河南西部。

广大饥民纷纷参军,李自成部扩大到几十万人。

李自成重用一些失意的封建知识分子,采纳他们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劫富济贫”的口号,得到中原农民的拥护。

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1640年底,李自成攻克洛阳,杀宗室福王朱常洵,用福王积存的粮食钱财救济贫穷。

随后,他三次围攻开封,与明军决战。

明朝廷调集主力20多万集中到朱仙镇,李自成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以主力抢先占领朱仙镇南高阜,在东西两面筑炮台,挖壕沟,布下大战阵势。

会战开始后,他运用避敌之锐、懈敌之志的策略,集中精锐部队先打垮了明军主力左良玉部。

其他路敌军望风而逃,农民军乘胜追击,俘敌数万。

驻守开封的明军等不到援军,竟挖开黄河大堤,以洪水冲击农民军阵地,万名战士,近十万人民被淹死在开封城下。

李自成放弃开封,挥兵南下,攻占了襄阳。

次年改襄阳为襄京,李
自成称奉天倡义大元帅。

他整编了军队,严明军纪,分析了敌我力量形势,制定了进军计划,做好了与明军进行决战的准备。

这年初夏,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北上河南,在郏县、汝州(今临汝县)一带与明军相遇。

农民军断其粮道,逼明军以大部兵力去运粮草,乘机击垮了汝州4万守敌,缴获军资无数,使明军首尾不能相顾,陷于被动。

李自成攻破潼关,打败了兵部尚书、总督孙传庭的部队,在渭南战斗中击毙了孙传庭。

李自成进入西安后,马不停蹄,派大将分头往汉中、延安、固原追歼孙传庭的余部,他本人率军北上攻克榆林。

尔后占据宁夏和甘肃大部,于年底返回西安。

崇祯十七年(11644)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立大顺国号,称“大顺王”,建立起中央政权。

崇祯皇帝朱由检恐慌万状,自杀于煤山。

统治了276年的朱明王朝中央政权,在农民武装斗争的冲击下崩溃了。

遇难九宫山
1645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东下的去路均被清葺切断,清朝亲王多铎的部队亦从河南归德(商丘)、安徽泗州直趋南京。

李自成沿江东下,向安徽一带发展的意图已无法实现,不得已只好向西南方向突围,企图穿过江西西北京转入湖南。

1645年7月26日(清顺治二年六月初四),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下,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

随行的28名战士先后被杀,李自成在搏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9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