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电影海报
20 30年代上海老广告【精选】

3.郑曼陀
• 郑曼陀(1888~1961),中国近代广告擦笔绘画技法的创始人,民国时最杰 出的广告画革新者。原名达,字菊如,笔名曼陀,安徽歙县人,早年居住杭
州。曾在杭州育英书院学习英语,画过国画仕女,后又学习擦笔肖像画。在 “二我轩”照相馆开设画室,代客按照片绘制肖像。民国初年迁居上海。那 时正是上海月份牌兴起的时代,因此他除为一些厂商画广告外,为了使这种画 上的人物“呼之欲出”。郑曼陀特别注意画人物的眼珠,使观众与画中人的 视线接触时,产生“眼睛能跟人跑”的效果顿时名声大振。
简要分析20-30年代上海老广告
12120050钟运佳
类别
• 1.月份牌广告 • 表现形式及广告技巧
月份牌广告20世纪初期产生,至20世纪20—30年代月份牌广告的 发展达到了一个飞跃的阶段。月份牌广告经历了继承,吸收了传统绘 画技法,融合了西方的水彩绘画技法,首创了一种月份牌广告独有的 绘画技法——擦笔水彩绘画技法。月份牌广告的题材也在不断变化和 更新,采用中式的古装美女、时装美女、摩登旗袍美女等人物题材, 此迎合了上海市民的审美需求,引领着上海市民生活的时尚潮流,从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影响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月份牌广告就像一面见证 上海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镜子,广告画面中的人、事、物、景等皆留下 了时代的印记,从这些印记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的社会面貌、 一般市民心态及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自封走向开放,从单一文化融合 为多元文化,从缓慢的改变到快速的发展。一般市民在欣赏和接受与 月份牌广告所呈现的人物、景象之时,市民生活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 式的变化,也决定着月份牌广告所呈现的内容。
• 广播广告的出现,丰富了大众广告传播的手段,使广告在 更辽阔的空间向消费者更迅速地传递商品信息,从而提高 了广告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近代广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POP彩旗广告
•传统彩牌坊 • 小彩旗广告
尾声
• 1840-1949新中国近代广告时期最主要的变 化是报刊广告的出现,规模化的报刊业使 中国近代广告活动逐渐实现大众化,广告 业初具规模。中国近代成为中国广告快速 发展的过渡时期。 • 中国近代的广告,是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 产物,它不仅是近代新式商业经营方式演 变趋新的具体反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 促进了近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代广告的发展阶段
1.近代广告的萌生期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 19 世纪中期,是中国近代广告的萌生期。
2.近代广告的发展繁荣期
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 30 年代,是中国近代广告的发展 繁荣期。尤其是 1872 年《申报》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 广告逐步走向它的发展繁荣期。
3.近代广告的沉寂衰退期
• 许多国人开办的工厂也成立了广告部,特 聘专业画家设计广告。
中国化学工业社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信宜药厂
广告组织
广告学研究
中国近代标志性广告形式
• • • • (1)月份牌、香烟牌 (2)报刊纸质广告 (3)路牌、车体及站牌广告 (4)广播广告
• (5)霓虹灯广告 • (6)大橱窗广告 • (7)电影广告、招贴广告 • (8)空中广告
中国近代广告
1840 — 1949
社会历史背景
• 1840年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 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 为西方资本主义倾销商品的基地。为了促 销商品,西方广告宣传模式也被植入到中 国。 •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与外商企业竞争, 也开始重视商品的广告宣传。
与古代相比的进步
从 30 年代中后期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 中国近代广告的沉寂衰退期。
电影海报设计

电影海报设计世界电影自诞生之日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
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
”电影海报属于平面广告设计,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在颇具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下,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性艺术风格,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
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
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
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设计师,必定具备相似的设计观,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差异,在提升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
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
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
方言影视作品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92FILM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影视传播第35届金鸡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部方言电影《爱情神话》(邵艺辉,2021)备受业内与观众瞩目,尽管颁奖典礼早已落下帷幕,但关于其艺术含金量及其对于国内影视行业创作方向的指引意义的讨论依然延续至今。
虽无缘最热门故事片奖及男女演员奖,但该片荣获“最佳剪辑奖”代表了组委会从专业角度对这部电影的艺术造诣给予高度认可。
为这部聚焦上海市民生活的小众语言影片颁发“最佳编剧奖”的荣誉,无疑让人深思电影艺术中小众性的取材、语言之于大众审美的特殊意义。
本文以《爱情神话》为引,探讨方言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传播价值。
一、方言与影视剧的关系方言影视指以方言作为全部或部分人物对白的影视剧,广义包括“方言剧情片”和“地方戏曲片”两类,狭义仅指方言剧情片,本文主要就狭义上的方言影视进行论述。
中国幅员辽阔,山峦横亘、江海纵横的地貌特征,既创造宏伟秀丽的自然风光,也区隔出不同的居民集散,促进各地衍生出具有差异的地方语言,为我国方言影视的诞生和流行奠定了广大的受众基础。
与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不同,在影视中呈现方言元素,关乎演员的声台形表、取材的捉取拿捻、角色的嬉笑怒骂、氛围的起承转合。
当方言作为声音媒介出现在银幕时,需额外考量它的听感、戏剧性、可理解性等附加属性。
汉语主体分为七大方言体系,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一定程度左右着影视创作者对剧本、情节的考量。
如曾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的周磊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内涵,也更草根、更有趣。
但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懂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了广泛传播的能力。
”[1]当前国内得到大众熟知和喜爱的方言影视,多采用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也是因其语言与普通话较为相近的缘故。
譬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宁浩,2006)就基于故事设定,大量运用川渝、华北地区方言来丰富人物对白,为影片增加不少幽默亮点,体现方言元素自然参与影视剧情、角色塑造的特性。
研学游横店梦外滩作文

研学游横店梦外滩作文篇一《横店梦外滩之旅:一场奇妙的研学游》研学游去横店梦外滩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的经历。
一到那地方,就感觉像穿越回了旧上海。
刚进门,就看到那街道的布局,窄窄的,两旁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那房子的墙,有的是斑驳的,就像经历了无数岁月的老人,上面的窗户有着复杂的花纹,透过那窗户,仿佛能看到过去那些穿着旗袍的女子偷偷往外瞧的样子。
我走在那青石板路上,鞋底和石板碰撞发出哒哒哒的声响,就像在跟过去的时光打招呼。
我们跟着研学导师,进了一个有着旧时电影院模样的地方。
里面黑乎乎的,只有大屏幕那一点光亮。
当屏幕上开始播放老上海的黑白纪录片时,那感觉特别奇妙。
纪录片里播放着老上海的街景,人来人往的黄包车夫,街边小贩卖着热腾腾的小吃。
我突然发现一个画面里有个卖糖人儿的,那糖人儿的形状特别精巧,和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很像。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赶大集,在一个角落里有个老爷爷熟练地用糖稀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当时特别想要那个小老鼠模样的糖人儿,爷爷二话不说就给我买了,那甜甜的味道还在记忆里回荡。
在这电影院里,我仿佛又找回了那种小时候单纯的快乐。
还有那有轨电车,车身是复古的绿色。
我小心翼翼地踏上电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电车开动的时候,那叮铃铃的声音就像是它专属的音乐。
它沿着固定的轨道前行,车窗外是各种逼真的老上海街景,西装革履的男人手里拿着报纸匆匆走过,女人们花枝招展地挽着手臂逛街。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老上海的居民,生活在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这次横店梦外滩的研学游,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这个充满回忆和乐趣的地方,可真让人回味无穷。
篇二《梦外滩研学:趣味穿越之旅》横店梦外滩是个充满惊喜的研学游目的地。
从踏入那里的第一步,就眼前一亮。
一条条巷子里,店铺招牌林立。
我凑到一个店铺前,那招牌上写着“老上海裁缝铺”。
透过窗户看进去,里面有个穿着老式布衫的大叔,身前的桌子上摆着尺子、剪刀还有各种各样的布料。
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美术的图像化——以电影海报设计为例

1032023商业美术,泛指以推销商品为目的各种实用美术形式。
“商业美术”(Commercial Art)一词诞生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可是商业美术本身从来便已存在。
近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愈趋激烈更加促进此种特殊美术之发达”[1]。
商业美术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设计概念,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尤其是随着中国民族经济的繁荣和民族企业的竞争,迫切需要大量图案和宣传画来推销民族商品,刺激民众消费,这为商业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沃土。
伴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输入和科技的进步,民国时期商业美术总体上呈现出由单一文字告白向图像化发展的趋势。
一、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美术图像化产生的背景(一)社会环境:中国城市的近代化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西方列强用枪炮撞破了中国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开放的国际市场,在主权和经济上都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随着西方商品的输入,休闲享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的市民阶层较之前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和金钱,他们对物质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增多,经常出入于戏院、影院、高级百货公司等场所,将消费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渴望通过消费获得身份认同。
城市公共商业空间与城市消费文化紧密相连,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也在制造“理想”生活的种种幻象,以此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
此时,“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2]。
商品信息传播要求视觉化,而本土广告如叫卖、招牌、幌子、布告等形式,因其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手段迂腐堆砌,难以独自承担商品宣传的重任。
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中国工商业界开始转变商业广告经营理念,对商品的宣传更注重视觉刺激和视觉消费,图像在不知不觉中占据商业美术中的重要语言,推动了中国近代商业美术形式的转变。
大尺度!三十年代老上海海报!

大尺度!三十年代老上海海报!老上海海报,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海报,竟有如此大尺度的海报。
1/17 月份牌,卡片式的单页年历,方言指日历。
“月份牌”画成为中国年画史上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品种。
2/17 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以后,上海原有的小校场木版年画已逐渐被新崛起的“月份牌”画所取代,嬗变出上海年画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17 月份牌形式是借鉴和运用了在中国最有群众性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融入商品广告。
4/17 最初,外国厂商聘请中国画师设计的“月份牌”画,画面除了商品宣传外,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或中国传统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戏曲故事场面等。
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
5/17 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传统工笔淡彩或重彩作表现,后来发展为以西洋擦笔水彩细腻的写实手法作表现,色彩明净鲜丽,并且大都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板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随出售商品免费赠送顾客,广受欢迎。
6/17 当时中外厂商投巨资采用“月份牌”做商品宣传,涌现了一大批以月份牌为生的画家,比如周柏生、徐咏青、杭穉英等等。
7/17 可以说,上海的“月份牌”画是整个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一个时代生活侧面的记录。
8/17 从当时这些老月份牌的绘画上,可以看出当时人的审美。
显然,比起满清的格格们,民国的人们审美观与我们现在已经相差不大。
不过,相对显然对美女身材的偏好丰腴!9/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0/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1/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2/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3/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4/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5/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6/17 月份牌上的美女17/17 月份牌上的美女。
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海报的美学特点-平面设计论文-计算机论文

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海报的美学特点-平面设计论文-计算机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电影海报作为一门视觉传达艺术,是设计师在一定的美学原则基础之上,通过对电影图形的提取、重构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视觉图形,它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刺激消费等基本特征,还具有和谐性、象征性、时代性等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科技的设计手段更是丰富了电影海报的美学特征,从而为电影海报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而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也自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鉴于此,本文将从和谐性以及象征性这两方面出发对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海报的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和谐性自古以来,和谐就是人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最理想的范式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电影海报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和谐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设计和谐以及视觉和谐两个方面。
(一)设计和谐设计和谐,是指电影海报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要保持系统的协调性,除了要保证电影海报的呈现风格、文字图案、比例关系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之外,还要确保彼此之间的相互联接要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画面的设计和谐。
电影海报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创新,是用不断创新发展的视觉语言来吸引受众的目光,所以其所遵循的具体的形式美法则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它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以达到电影海报的预期目的。
但是,无论具体的法则是如何瞬息万变,其所遵循的总设计原则是不变的,即和谐统一。
例如《十二罗汉》的两幅电影海报,这两幅海报截取的都是全景中的一部分,其中的一幅是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的,另外一幅则是以俯视的角度来拍的,两幅海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互补,从而保证了设计的和谐统一。
再以《沉默的羔羊》电影海报为例,画面上表现出的是美丽少女的脸部和紧紧贴在少女嘴部的昆虫,无论是从风格呈现还是元素构成方面来讲,其整幅画面的构图都是比较和谐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做到了变化中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电影海报画
2011-06-13 13:25:58| 分类:美术大家.绘画.中|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没派传人《转贴老上海电影海报画》
老上海电影海报画时代背景:
老上海的电影海报泛着历史光芒的时尚。
水粉和水彩画就的男女主角在电影
海报上摇曳着妩媚和婀娜。
上海是中国最有电影渊源的城市,中国最早也最成气候的一批电影、中国最早一批光彩不让今人的电影明星都诞生在这里。
1927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中写着当时的上海有26家影院,而到了30年代末,电影院的数量已达36家。
在这样强势的电影语境下,电影,明星,电影院都在当时的时尚中闪亮,而电影
海报和电影招贴也便应运而生。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这些处于初级阶段的电影海报不可避免的显得原始和天真。
将海报发展成一门设计艺术,那是后来的事情。
谁曾执笔操刀?
旧上海不乏电影公司,也不乏进口的和国产的电影。
但是只有大的电影公司像联华,明星出品的电影才会有比较多的海报宣传。
旧上海没有专门的海报设计师,电影院的美工和一些画家就成了主力。
上影厂80高龄的孙继老人是旧上海的记者,当时电影院的常客。
后来老人到了香港,进入电影界,和当时的很多电影界名人,像蝴蝶,都有交往。
少数画家画的电影
海报让他记忆至今。
孙继老人记得当时有一位为话剧团画装饰画的画家叫池宁,他画的《马路天使》的海报,路灯的黑影下人物只有半个脸,很有震撼力。
另外一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丁熙是为《艳阳天》画海报的人。
“艳”字的笔画和结构用各种字体写出来的效果都差强人意,于是丁熙就想出来一种“飘带”画法,画好以后,“艳阳天”三
个字看起来好象是丝带绕出来的一样。
有时导演也会参与其中。
吴永刚就是美工出身,像《神女》,《浪淘沙》的海报制作他都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画法。
画好的海报还是会分发到各个上
映的电影院,包括上海以外的城市。
那时候的海报值得一提的是印刷。
海报的“底版”是手工绘制的,画好之后就大量复印。
当时的彩印技术颇不错,孙继老人觉得当时印制的海报“色彩都很好。
”
重见天日
在鲜有人收藏的年月,“有心人”的保存使得这些老海报得以重见天日。
上海东方影视公司现在保存有三千多张老电影海报,其中一部分从个人保存者手中取得。
几年前东方公司给这些老海报分门别类,拍照纪念,但是拍照以前却大动干戈:一张张摊开,烫平,但是折叠的时间太久了,照片上还是可以看到纵三横四
的折痕。
经过了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和无人问津以后,这些旧上海的电影海报如今身价百倍了。
国内一些收藏者开始涉足老电影海报这一领域。
原本在文庙一两元就可以到手的海报身价猛长。
在上海曾有一张品相欠佳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海报卖出300元的价格,另一张《万家灯火》电影海报卖到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