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昔春节习俗变化看社会发展
春节习俗的社会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春节习俗的社会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在传统的农历新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习俗。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变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习俗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探讨春节习俗的社会演变,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春节习俗的演变春节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
传统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走亲访友、拜年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习俗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1. 全家团聚的意义减弱:传统上,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这一重要的时刻。
然而,随着年轻人的流动性增加和现代工作压力的加剧,全家团聚的意义逐渐减弱。
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外地工作,无法回家与家人共度春节。
2. 商业化对传统习俗的影响:商业化的影响也对春节习俗有所改变。
商家利用春节这个重要节日进行推销活动,把春节与购物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年夜饭也逐渐演变成了更加讲究的菜肴,人们情愿为了美味的佳肴而选择外出用餐,而不再亲自备料进行家庭烹饪。
3. 新的习俗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春节习俗。
例如,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了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通过电视节目聚集在一起,观看节目、欢度新年。
同时,春节旅游也成为了一种新的习俗,很多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出游,探索新的目的地,享受假期。
二、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春节习俗的演变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反映了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
1. 个人主义的兴起:随着现代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追求。
相对于全家团聚的传统习俗,一些人更希望在春节假期中寻求个人的享受和放松,选择出游或者在外用餐。
2. 城市化与现代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也对春节习俗带来了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城市中,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利,不再像传统乡村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传统的春节习俗。
春节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春节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对家庭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它不仅象征着中国人的团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对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和人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春节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变化。
一、春节对家庭的影响1. 家庭团聚:春节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家人们通常都会尽力回到自己的家乡和父母身边,共度美好时光。
这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增强了亲情和家庭纽带。
2. 文化传承:春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节庆,家庭通过举办传统的年夜饭、守岁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会了解和学习传统的民俗风情、习俗和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3. 亲朋好友交流和互动:春节是人们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家庭成员会拜访亲朋好友,互赠贺年卡和红包,相互问候祝福,增进了友谊和社交网络。
二、春节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刺激:春节期间,人们在购物、旅行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春节期间的消费旺季,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2. 旅游业繁荣:春节也是中国人流量最大的节日之一。
许多人选择在这段时间里进行旅行,增加了旅游业的需求和发展。
同时,各地也都会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庆祝仪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3. 文化交流: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会参加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在国际间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了解。
中国的传统表演、美食和习俗都将世界各地的游客吸引到中国,增进了国际友谊。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它强调了家庭团聚、文化传承和亲朋好友的交流,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节所带来的喜庆氛围和良好社交互动也使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个特殊的节日。
让我们期待春节的到来,共同庆祝这个反映中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节日盛宴。
春节的习俗与变迁

春节的习俗与变迁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长久以来,春节习俗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春节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春节习俗的演变和变迁。
一、传统习俗的延续1. 大扫除: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通常会彻底打扫房屋,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干净和祥和。
2. 贴春联: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春联通常由对联和横幅组成,寄寓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意义。
3. 守岁:家庭成员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4.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送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代表着祝福和好运。
二、风味小吃的消失春节期间,传统的风味小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风味小吃逐渐消失或被其他现代化的食品取代。
比如传统的年糕,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口味和形状的选择,买现成的年糕已成为了常态。
传统的糖藕、糖葫芦等手工制作的小吃也越来越少见了。
尽管如此,一些经典的小吃,如饺子、汤圆等仍然在春节期间备受喜爱和传承。
三、传统舞龙舞狮的继续舞龙舞狮是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舞龙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象征着辟邪、驱邪和招财的意义。
在现代,舞龙舞狮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的表演艺术,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春节。
此外,烟花爆竹也是每年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种庆祝活动,但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一些地方已经限制或禁止了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四、传统游戏的现代化改变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各种传统游戏和娱乐活动。
过去,人们通常玩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捉鸡鸭、踩高跷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游戏和娱乐方式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电子游戏、电影院、购物中心等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
虽然传统游戏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但在城市地区,这些游戏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娱乐方式所取代。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春节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春节文化传承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春节文化传承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春节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发展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代表了农历新年的开始,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春节文化传承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春节文化传承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春节文化传承的现状1. 文化基因逐渐淡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年轻人背离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方式庆祝春节,如追逐时尚、购物和旅游,而忽略了春节文化的根源。
2. 习俗遗失与变异: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庭无法将传统的春节习俗完整地传承下去。
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失传,甚至被替代或变异,使得春节的味道和独特性受到了冲击。
3. 商业化现象日益突出:春节逐渐成为商家推销产品、打折促销的重要时期,商业氛围逐渐浸入人们的生活。
许多人更加关注购物和消费,而非传统的家庭团聚和文化活动。
二、春节文化传承的发展趋势1. 文化创意与创新:传承春节文化需要创意和创新的活力。
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机构应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如舞台剧、电影、文艺演出等,来吸引年轻一代对春节文化的关注与参与。
2. 融合与包容性:春节文化的传承需要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相结合。
可以适度引入一些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的庆祝方式,使得春节成为一种独特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体验。
3. 引导传统习俗的回归: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家庭应共同努力,引导年轻人重新认识和体验传统的春节习俗。
通过开展节日研学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激发年轻人对春节文化的热情与认同感。
4. 倡导绿色环保春节:春节期间常伴有大量的焰火、烟花爆竹等庆祝活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倡导绿色环保春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一种发展方向。
三、有效措施1. 政府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春节文化的传承工作。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

春节现状研究报告一、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新年的期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春节的呈现方式和庆祝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报告旨在对春节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春节的态度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除夕晚宴:中国人民会在除夕夜整家人团聚,享用一顿丰盛的晚宴,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2.放鞭炮:传统习俗中,鞭炮具有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重要意义。
3.贴春联:人们在门口或室内贴春联,寓意美好祝愿与希望。
4.拜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传递喜庆的气氛。
三、春节现状的变化1.消费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春节期间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不再只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关注文化体验和旅游休闲等方面。
2.亲情关怀:尽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春节期间人们更加注重家人团聚与情感的交流。
3.文化创新:春节期间,各地纷纷举办创新的文化活动,如灯会、花市、舞龙舞狮等,使得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
4.网络祝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社交媒体和短信等方式发送祝福,成为新时代的表达方式。
四、春节现状的影响1.经济推动:春节消费的不断升级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旅游、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的繁荣。
2.文化传承:尽管庆祝方式有所变化,但春节依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得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社会联系: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凸显了社会的凝聚力,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结论通过对春节现状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春节庆祝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传统习俗的延续与新文化的创新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体验。
而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应当珍惜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新的方式来庆祝和传达春节的美好祝福。
2024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演变

2024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演变传统习俗是人们在重要节日中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新的开始和繁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春节的传统习俗也在逐渐演变。
本文将探讨2024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演变。
一、春联和门神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饰品。
它们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用来祝福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和繁荣。
通常,人们会在除夕夜贴春联,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电子春联越来越受欢迎。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发送电子春联,以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的喜悦。
这种现代演变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保留了春节传统的精髓。
门神也是春节期间重要的装饰品。
它们经常被贴在家门上,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传统上,门神是用红色纸张剪出来的,上面写着强大的福字。
现代人倾向于使用3D印刷的门神,以增加视觉效果。
这种现代化的演变为传统门神增添了一种时尚感,并且更加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二、春晚节目春晚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每年除夕夜,家人会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各种精彩的演出。
这一传统习俗几十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观看春晚节目,而不是传统的电视节目。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视频分享平台观看春晚,甚至还可以随时重播喜欢的节目。
这种现代化的演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观看春晚的方式。
三、拜年和红包在春节期间,拜年和赠送红包是人们之间互相祝福和表达喜悦的重要方式。
传统上,年轻一代会到长辈家拜年,并收到红包作为新年祝福和礼物。
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选择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媒体向亲朋好友拜年。
同时,现金红包也逐渐被电子红包所取代。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应用程序发送和接收电子红包,这更加方便而且节省时间。
四、春节旅游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其他城市或国家旅游。
这种现象在过去是较少见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春节是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春节的社会影响

春节的社会影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春节的社会影响也逐渐扩大。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节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消费热潮:春节是中国人消费最集中的时期之一,人们在这个时候购买各类商品,尤其是食品、衣物、礼品等。
各大商场、超市和电商平台都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春节购物热潮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和促进市场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交通运输需求增加: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回家团聚,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
这让交通运输需求大幅增加,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各个交通方式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3. 旅游业兴旺:春节假期也是中国人最热衷于旅游的时候,不少人选择出行,探索新的目的地,享受休闲度假。
各大旅游景点都会推出不同的春节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影响1. 传统文化传承: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春节,人们传承了祖辈们的习俗和礼仪,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家庭价值观强化: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
这一时刻让人们更加关注家庭和亲情,激发出对家庭价值观的思考和传承,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3. 文化交流与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参与春节的庆祝活动。
人们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在外国建立春节庆祝活动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社会影响1. 礼品市场繁荣: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以赠送礼品的方式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
这促使了礼品市场的繁荣,各种高端礼品、年货礼盒、新年装饰品等销售火爆。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的反思。
2. 社交活动密集:春节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时刻,各种宴请、聚会、联欢活动接连不断。
春节习俗的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春节习俗的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春节习俗也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这些变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春节习俗的变迁。
一、过年的起源和古代习俗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春节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
古人认为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祈求丰收的时刻,因此在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习俗。
1.祭祀祖先:古人认为祖先是家族的保佑和指引,所以在春节之前,人们会拜祭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2.燃放爆竹:古代人们相信爆竹可以驱邪挡祸,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燃放大量的爆竹,以驱除一切不祥之气。
3.贴春联:古人认为春联可以祈求福祉和吉祥,所以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
二、近现代春节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步伐,春节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更方便地传递祝福,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影响着春节习俗的演变。
1.电子红包代替纸质红包:在过去,人们通过纸质红包互相赠送祝福和祝福,但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电子红包逐渐取代了纸质红包,成为了现代化的赠礼方式。
2.回家与旅游并行:过去,春节是人们回家团聚的时刻,但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行变得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出游,享受休闲和放松的时光。
3.传统与现代融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
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意义,还加入了音乐、灯光和技术效果,提升了观赏的体验。
三、春节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春节习俗的变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增强家庭凝聚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春节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看待春节习俗的变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节民俗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春节就是整个文化脉络中最典型的一支。
每一种习俗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上至远古,在这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融入新的因素淘汰掉不符合时代的因素。
无疑这一系列习俗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
虽然老人们都在感慨如今过年已经没有他们小时候那样热闹,年味淡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但是您关注到春节习俗的变化了吗?
首先从庆祝形式上来说就有很大变化,形式更为多元。
也许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做一些像是送灶神,祭拜祖先等等之类的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心理或者气氛。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更关注家庭团聚的和睦气氛,而少了很多传说神话色彩,多了“人文主义”色彩,人们也更多地关注怎样更加舒心地过。
所以选择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已经很常见了。
年夜饭也不再单调,更多的人选择出去吃。
以往在除夕这个重要时刻人们都守岁,还有一系列语言禁忌,生怕说不吉利的话大人通常不叫小孩在初一早上说话。
现在我们可以也感受到守岁的人已明显减少,甚至有些人觉得过年没意思只好打牌上网。
再者从人们对春节的情感也有所改变。
父亲说他们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一大群小伙伴聚一起燃放鞭炮,比试谁的炮更响,买了新衣也要特意穿上显摆一下,家里也有左邻右舍来往拜年喝酒,最令我们的父辈们高兴的是在过年那几天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白面馒头以及可以不用干活的轻松自在。
过年成了他们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日子。
从这里不难看出过年这一节日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春节寄予了更多的期待,除了家人团聚更包含着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期待。
如今当然大多数人不用再为吃穿发愁,倒是过去人们向往的大鱼大肉吃腻了,人们更多地感到年味淡了似乎无所事事。
燃放鞭炮也被限制地点,好像孩子们对鞭炮失去了兴趣。
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在日益变化,过去串门拜年到后来电话短信网络拜年,的确人们享受到信息带来的便利,而人们直接交流感情的机会也少了。
这也在另一方面导致了年味变淡。
从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过年的变化,也有很多人都在抱怨年轻人崇洋媚外喜欢过洋节而对传统节日淡化,的确在变化中出现很多寓意变味的状况,比如今年一些地区给小孩压岁钱的起步价已涨到500元,很多人过一年单是压岁钱就要花费一万元以上,这给很多成年人带
来无尽压力,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给小孩压岁钱都是象征性的用红包包个十元二十元,通过一个小小的红包传达对小孩新年的祝愿,而似乎我们身边压岁钱成了一种变味的被大人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工具,原本饱含美好寓意的压岁钱也沾上了名利等世俗尘埃,的确让我们感到悲哀。
出现这些不好的现象有其必然的社会因素,毕竟经济发展快是人们的钱包鼓起来时这一现象的诱因。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它会回到其原始轨道上来,因为这是大家都期盼的。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变化都理解成糟粕,变化终归由其社会历史发展所左右,这就是历史演进,这也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写照,不好的总会被历史的车轮所碾碎,总结春节习俗发生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人们不仅鼓了腰包,同时也解放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提高了人们的口味。
人们也是社会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第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对吃喝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意,所以人们制作年夜饭的途径方式也有所改变。
同时人们的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
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人们对高文化水平的追求。
旅游爬山等中所蕴涵的精神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
再者,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过年的丰富多彩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正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
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阻止它的变化。
就像如今年味淡了,也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发达,过去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的平时就可以满足,人们已经摆脱了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其价值追求也在与时俱进,过去的几千年的梦想已成事实,而且来的那样快,让人一时无法接受,父辈们即享受着现代的物质生活,又渴望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给人的满足感,但是他们忽视了这两面本来就是矛盾的不可兼得。
所以他们情感上有些过意不去。
但是又有谁希望整日生活在贫苦中呢?这么说来从春节习俗的变化中倒真的看出了社会的巨变。
是啊,现在的春节无处不体现着时代的内涵,贴的对联是讲家庭和谐的,穿的漂亮新衣是工业发展于艺术的产物,出门旅游坐的是汽车等等。
有些人从保护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希望国家出台措施保护春节民俗等,他们表现出了过度的担忧但我认为大可不必。
春节的主题是团圆与和谐,这个主题永远不会过时这是历经千年不变的,所以我们只要一直围绕这个主题过节就不会忘记和丢弃什么:二是不断用新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主题,并使之流传下去,这样才会使得春节更有生命力。
就像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它们濒临灭绝我们人虽然可以人工饲养帮他繁殖,但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这样最终不
利于种族延续,所以我们还要在条件成熟后放养,使其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只有这样历经生存考验,它们的种族才能延续,它们才会更有生命力。
春节作为我国民众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随着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生活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而与时俱进,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见证。
只希望我们每个人能理性看待变化,接受变化,理解挖掘节日民俗的真正内涵和寓意,才能知道该怎么过节,而不仅仅是把目光停留在形式上。
或者是更多关注本意之外的东西,这样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只有紧紧围绕和谐与团圆的主题,用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变化,用更加平静的心态接受变化,我们才能过好每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