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天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天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天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一、经济影响
天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首先,灾害常常导致大
量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需要大量资金用于修复和重建。

其次,
灾害会造成农田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面积损失,导致农业
产量骤降,食品价格飞涨。

此外,很多工厂、商店等企业也会因灾害
而停产、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萧条。

二、生态环境影响
天然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首先,大规模的洪水和地震
会破坏地下水域,导致水源紧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其次,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灾害会破坏土地质量和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
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再者,森林火灾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负面影响。

三、社会心理影响
天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灾害会造成人们
的恐慌和焦虑,负面情绪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

其次,失去亲人、财产被损坏等灾害带来的创伤经历会导致人们出现抑郁、
失眠等心理问题。

再者,长时间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人们可能会产
生绝望情绪,对未来失去信心。

总结起来,天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等
多方面的影响。

对应应对灾害的措施,我们应该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抗灾能力,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关注灾后心理援助和重建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在全球变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增强对灾害的认识,共同努力应对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运行和演化的自然结果,它们对于人类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洪水、地震、火山喷发还是飓风,自然灾害都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变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经济影响自然灾害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首先,自然灾害往往摧毁或损坏了大量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农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地震后的废墟和洪水淹没的城市会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力,导致恢复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

其次,自然灾害还会引发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问题。

当供应链中断时,物价上升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最后,一些国家和地区依赖农业产业维持生计,自然灾害会导致农田损失、商品短缺和粮食危机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困境。

2. 人口迁徙自然灾害常常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遭受洪水、地震或其他灾难摧残的地区居民不得不离开受灾区,寻求安全的居住环境。

这种迁徙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如失去家园、饥饿和疾病等。

迁徙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失业问题和社会紧张局势。

有时候,迁徙也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式,例如移民在新地区开辟新生活和事业,并且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

3. 科技进步自然灾害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催化剂。

在面临风险和挑战时,人们被迫寻找解决方案并创造出新技术。

例如,在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气象学家通过改善预报技术提前预警台风和龙卷风;火山学家利用现代科技监测火山活动并预测喷发时间等等。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还为社会带来了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4. 社会文化变革自然灾害还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在面对巨大灾难时,人们通常会团结一致与困境共同抗争。

这种情感连接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了社区合作精神,并促进了社会凝聚力和互助关系发展。

其次,自然灾害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同理心。

谈谈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谈谈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谈谈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无论是强烈的地震、猛烈的飓风、突如其来的洪水还是毁灭性的森林火灾,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既包括物质损失也涉及心理和社会层面。

一、物质损失自然灾害对人们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就是物质损失。

在强力地震中,建筑物被摧毁或倒塌,道路被破坏、桥梁被毁坏或断裂。

洪水可能淹没农田和城市街道,带走人们所有辛苦劳动积累下来的收获和家产。

严重的暴风雨和飓风将房屋剥落殆尽,毁坏电线杆导致长时间停电。

这些情况都导致人们在受灾后陷入一片狼藉中,生活条件恶劣,基本资源匮乏。

除此之外,在大规模森林火灾中,数百万树木被焚毁,形成了巨大的灾害区域。

这样的火灾导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群造成直接威胁,也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心理影响除了物质上的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时,人们经历无数恐慌、报复、无助和绝望等负面情绪。

他们往往失去家园、亲人和重要财产,必须在极端环境中寻找新的起点。

这意味着需要适应新环境和重新建立社会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在自然灾害后出现心理问题是常见的。

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人们可能因为悲伤和创伤而感到困扰;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上,整个社区都可能经历负面心理效应。

例如,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中,不少地方居民都表现出了集体心理创伤的迹象。

三、社会影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自然灾害后,重建社区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政府和公共机构必须重新安排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

同时,失业率可能上升,经济活动放缓,企业无法正常运作。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

那些贫困地区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来适应和恢复,造成更多人陷入贫困。

这种不公平现象可能导致分离感、冲突激化以及社会断裂。

总结起来,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而全面的。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

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洪水、飓风、火山喷发等。

它们给人类的生活、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地震和洪水等灾害经常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洪水可以淹没农田和城市,破坏农作物和建筑物,导致粮食短缺和住房危机。

地震可以摧毁工厂和基础设施,导致生产中断和失业问题。

此外,自然灾害还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这些影响使得人类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需要采取应对策略。

首先,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发生是关键。

政府和科学家应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监测,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例如,加强地震监测和建设抗震设施,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建立完善的灾害应对机制也是必要的。

政府应该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演练和培训。

这样可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此外,加强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也是重要的。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除了预防和应对,人类还可以通过适应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适应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建设抗灾设施来适应灾害环境。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可以采用抗震建筑设计和建设抗震设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洪水多发的地区,可以采取河道整治和堤坝建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冲击和破坏。

此外,适应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管理方式来减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引进耐旱作物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总之,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生命安全、经济活动和环境的破坏。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所引起的各种破坏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飓风、台风、山火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人身安全、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身安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地震、洪水等灾害往往导致人员伤亡和失踪,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和悲剧。

台风和飓风则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和海啸,给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直接威胁。

此外,在自然灾害期间,人们也面临疾病传播的风险,包括饮用水污染、食品短缺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存。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一般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首先,在灾害发生后,很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会被破坏,比如道路、桥梁、电力、通讯设施等,这会导致交通中断、断电和断网等问题,对经济活动产生巨大阻碍。

其次,灾害也会导致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从而使食品价格上涨,甚至导致食品危机。

此外,灾害还会破坏企业的生产设施和库存,使得工厂无法正常运作,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倒闭。

因此,自然灾害对经济的破坏性是不可忽视的。

三、社会稳定的影响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灾害事件会导致人们的恐慌和不安,社会秩序可能失控,造成社会动荡和治安问题。

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和贫困,引起社会不满情绪的累积,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治理的失序。

其次,灾后重建和救援工作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合作提出了巨大要求。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社会还要应对灾后心理创伤的治疗和恢复,保障人们的精神健康,以促进社会稳定的恢复。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人身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应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提高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变化和力量所引起的极端自然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火山喷发等。

人类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自然灾害不仅会对人类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减灾的重要性。

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1.1 生命安全威胁自然灾害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封闭、交通瘫痪等,使得人们面临被埋压、被困、无法转移等危险。

这些灾害常常带来人员伤亡,给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1.2 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洪水、地震等灾害常常导致房屋、农田、桥梁等基础设施损毁,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阻碍。

此外,由于受灾地区可能会出现停电、断水等情况,导致生产活动陷入瘫痪,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失业率上升。

1.3 心理压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严重影响。

遭受灾害的人们可能会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失去家园、亲人、财产,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人们往往感到绝望和无助,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1 气候变化加剧灾害频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气候变化。

工业化、汽车尾气、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加剧了台风的形成和强度。

人类的活动加重了气候变化,进而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2 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加剧灾害影响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城市化进程也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河流的开发、土地的过度开垦等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削弱了自然灾害的缓冲能力。

此外,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人类在灾害发生时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城市内的建筑物密度过高,地下排水系统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减灾的重要性面对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如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旱灾、雪灾等突然或长期发生的灾害。

自然灾害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个无法避免的风险,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类。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大型的自然灾害会对人们造成极大的威胁,包括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洪水会淹没房屋和道路,造成财产损失。

在自然灾害中,人类往往无法抵御这种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有时甚至导致人类无法挽救。

二、人类健康危害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的财产构成威胁,还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洪水和地震等灾害条件下,水源和食物往往被污染,有害物质会污染空气,导致人类生病甚至死亡;连续的高温和干旱天气会导致人类身体失去平衡,易患上中暑和脱水等疾病。

自然灾害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疾病爆发等情况的发生。

三、社会稳定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停留在个人层面,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例如,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的房屋倒塌和道路受损,从而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影响人民生活;大型的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能源和通讯基础设施崩溃,这会导致紧急救援和重建工作更加困难。

自然灾害给整个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所以准备和预防灾害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是存在高度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仅限于个人,也包括社会、国家等层面。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并加强对灾害的预警、防范和应对能力。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该保持镇静和理性,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洪水等,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影响。

这些突发事件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影响各个领域的生活和发展。

经济影响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来修复和恢复。

房屋、基础设施、农田等遭受损坏,导致资产财产减值,生产力受到严重削弱。

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还会增加投入和成本,对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社会稳定自然灾害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灾害带来的混乱和破坏容易导致社会秩序失衡,可能引发抢劫、抢救资源的冲突以及人员流动带来的问题,影响社会正常运转。

在灾害后期,一些无家可归者、丧失亲人的人们可能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和安置,进而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心理影响自然灾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经历灾难后,幸存者往往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政府和社会需要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教育和文化自然灾害也会对教育和文化领域造成影响。

学校、图书馆等教育机构可能被毁坏,教育资源受到破坏,学生和老师的正常学习和教学受到干扰。

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也可能在灾害中遭受破坏,导致文化传承受阻。

因此,对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保护和恢复也是重要的任务。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面对灾害时,重要的是加强预防和减灾工作,提高社会整体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以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无情,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准备、提高应对能力,减轻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题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赵黎明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㈡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淮河)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重点中国的洪涝灾害。

难点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过程介绍(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手册》及学生学情)
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对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

但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的正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应当正视它,认识其危害、了解其机制、预知其发生、减少损失。

课标设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灾害认识、防灾意识、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这就是本节基本教育价值所在。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⒈自然灾害的概念
本节包括自然灾害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事件,并结合本地实际,知道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征要求一般了解,重点是认识到自然灾害形成的多因性和复杂性,其他特征不深究。

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对自然灾害需要把握三方面要点:①是发生在自然领域,即地球表层系统中;
②具有自然属性,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③同时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对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自然灾害特征,结合实例分析时点明,重点分析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在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时解决),多因性中还得强调人为因素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而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关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涉及分类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因此,只提几种中国常见、危害较大的几种,但不进行系统探讨,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⒉自然灾害的危害
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需要学生了解的重点之一。

为了说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安排了一个统计图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从全球视角选择几种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扫描示演示。

为了强调中国多灾害的国情,增加了一段阅读文字,简要点明中国灾害的基本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进而指出洪涝、干旱、
地震时中国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学习后半部分内容埋下伏笔。

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技能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表格,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知识信息?(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人员伤亡大。

)然后提问除了表格直接反映的死亡人数以外,灾害还造成对人类社会的哪些危害?(经济损失、生态和环境恶化、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等。


⒊中国的洪涝灾害
本部分是学习重点,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探讨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案例剖析,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懂得如何防御洪涝的一些措施。

对于“洪水”和“雨涝”的概念,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能简单区别。

“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的表格,其意有两个:①是强调洪涝是我国影响最广泛、最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②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及其广泛;③随着经济发展,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一则阅读材料,只对长江98年洪灾特点进行了图文介绍,没有涉及发生洪灾的原因。

作为教学案例,结合对洪涝灾害原因探讨活动一并处理。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部分,突出了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气候多暴雨的特点,联系前面学过的我国锋面活动的气候知识进行分析,从我国季风区雨带推移规律,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南涝北旱”、“南旱北涝”的正常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讲解为主、边讲边制造动画、配合讲解的方式,以空间对应为线索,说明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差异。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我国气候多暴雨降水的三个基本特点:①频发性;
②季节性。

一是暴雨在我国境内出现的时间长,从春末夏初的华南暴雨开始到夏秋季节的台风暴雨,长达半年之久;
③高强度。

夏季北方冷锋、东南沿海的台风、西南季风多会带来强暴雨天气,形成短时间集中降水。

加上我国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特点,气候异常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

除了气候角度分析外,还要从流域内地形地貌特点、水系水文特征、植被覆盖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要素的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此讲课时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

教材P.110的活动
活动内容: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活动目标:分析说明1998长江洪灾的特点和危害;③结合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河流水文特点,综合分析洪灾的形成原因。

此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由于条件所限教师提供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关于长江洪灾的阅读材料,结合图表和数据,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逐一讨论长江洪灾的特点、危害、成因。

最后归纳结论:洪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就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从气候(降水)、地形地貌、水系水文、植被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

教材P.111的活动
活动内容: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
活动要求:①根据提供的资料说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训练阅读归纳、提炼能力;②对治理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说明理由,训练知识迁移、应用和语言表述能力。

本活动的知识要求不高,第一题淮河成灾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可以直接在阅读材料中提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当然材料提供的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题对治理淮河的几项措施,关键是说明判断理由。

这里涉及到针对问题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体现学生对洪涝灾害形成机理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能提出其他治理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最后根据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课后活动探究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