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用中心对称、直线对称和旋转对称的方式进行图形变换。

2.学会使用对称形,观察图形的对称性质,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对称形进行图形变换。

2.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判断图形的对称性质。

教学难点1.对称形的使用,需要学生学会灵活变化。

2.针对复杂的图形,需要学生深入分析,判断其对称性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先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质。

2.让学生说出对称性质,并画出对称线。

3.引出本节课,从中心对称、直线对称和旋转对称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讲解(15分钟)1.首先讲解中心对称。

使用纸丝、纸板等模型,让学生自己画图形,并跟据对称形,在纸模型上进行折叠,进行图形变换。

2.接着讲解直线对称。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多边形、对称形,并进行对称。

3.最后讲解旋转对称。

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同心圆,并在其中一个圆内画出图形,然后进行旋转变换。

操作(30分钟)1.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之间对称的图形变换,可以在自己的纸上画出图形,在对方的纸上进行变化。

2.老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讲解自己使用的对称形体验和感受。

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对称形的分类及使用、图形的对称性质判断等。

2.老师进行点拨和汇总,巩固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对图形对称性质的理解。

课后作业1.写出本节课的要点和教学重点。

2.画出一个不规则图形,用不同的对称形进行图形变换,并写出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称形的使用,让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图形的对称性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也发现学生在对较为复杂的图形进行判断时,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和巩固。

同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对课堂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保证教学的全面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1)(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1)(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1)(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4页的练习十一第1~6题。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记忆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7的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能正确口算乘加、乘减的得数;能通过比较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通过计算逐步提高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的能力;通过整理7的乘、除法算式发展有序思考的意识,感受7的乘、除法内容和结构;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口算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的应用,感受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认真计算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的方法。

在比较中发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学生自备口诀条,课件。

▍流程一:整理口诀,助力计算1.回忆整理1~7的乘法口诀(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你还记得吗?你能从“一一得一”背到“七七四十九”吗?(2)学生尝试背诵。

(3)齐背,顺次出现1~7的乘法口诀。

2.回忆乘法口诀的运用(1)想一想,运用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计算乘法和除法。

)(2)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可以请三四位同学举例。

)学生举例:①例如在计算3×5的时候,可以想口诀三五十五,所以3×5=15。

②例如在计算24÷6的时候,可以想口诀四六二十四,所以24÷6=4。

(3)小结:利用乘法口诀,不仅能帮助我们迅速求积,也可以快速求商。

(板书课题:求积、求商)下面我们就来玩玩口诀,看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流程二:玩转口诀,熟练计算1.活动1:口诀变算式(1)出示活动规则:①三人一组,一人做老师,两人做学生。

②老师随机亮出口诀条(2次),学生分别说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特殊情况除外)。

③学生答对,教师主动让位当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当老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3《练习十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3《练习十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3《练习十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6-3《练习十一(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体验和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可能会出现运算速度慢、运算方法不灵活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的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加减法知识。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2.教学卡片: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加减法卡片。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第2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第2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练习十一(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以及相关的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计算准确率不高,对运算符号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以及对运算符号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包括练习题和解决问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问学生:“这些水果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练习题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解答题目。

练习十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练习十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教案:练习十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新课:讲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举例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练习十一(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板块。

3. 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和过程。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布置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课后反思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详细规划,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部分: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或者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找零钱”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接触到100以内数的加减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教案苏教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练习十一(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一、乘除法练习1、练习六十一的第1题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

4、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出示:7×()=()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 1 )÷( 7 )=7 让学生辨析,纠正。

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布置:练习十一第5题。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十一(二)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2、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

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
里打 “√”。
(1) + + + =28 , 是几?
四( )二十八
4
6
7

选择题,在符合要求的答案下面的
里打 “√”。
(2)7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6个7
6×7Βιβλιοθήκη 7+7+7+7+7+7

7和6
7+6
选择题,在符合要求的答案下面的
里打 “√”。
(3)一共有几颗星星?
19
20
21

找规律
4、8、12、16、20、(
)、(

1×4, 2×4, 3×4, 4×4 , 4×5,
4×6 ,
4 ×7
49、42、35、28、21、(
)(

7×7, 6×7, 5×7, 4×7 , 3×7 ,
2 ×7,
1×7
最大是几?
45>7×( ) 7×( )<30
选择题,在符合要求的答案下面的
对口令
六七(四十二) ( 五)七三十五
四( 五)二十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第 女1男全11二号生生号班组
(四)(六)二十四
对口令
(二)(六)十二 三四
( 一)(四)得四 二二
( 一)(六)得六 二三
27号
找朋友
一七得七
1×7=7 7×1=7 7÷1=7 7÷7=1

( )七四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一一得一
七七四十九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上册 练习十一教案 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练习十一教案 苏教版

练习十一(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一、乘除法练习1、练习六十一的第1题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

4、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出示:7×()=()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 1 )÷( 7 )=7 ?让学生辨析,纠正。

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布置:练习十一第5题。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十一(二)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2、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

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