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背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背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背包旅游发展研究综述背包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

丰富的网络资讯和精良的装备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背包客向他们未知的世界进发。

本文在分析背包旅游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整理国内外关于背包旅游的研究文献,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旨在为我国背包旅游的研究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标签:背包旅游;研究综述1.背包旅游发展背景分析旅游业的新业态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短短几年,经历过一番旅游热潮的旅游者,体验过大众旅游的“挤、乱、差”之后,对旅游方式的选择日益多元化,旅游形式不再停留在“扫荡式”(即尽可能多奔赴旅游景点)、“掠影式”(即尽可能多的摄影留念)和“赶鸭式”(即一切听从导游安排)等传统的旅游形式上。

因此,中国学术界对大众旅游的诸多现象和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有学者认为旅游逐渐快餐化,旅游需求日益非传统化,诸如“无景点”旅游、背包游、“驻地游”、家庭自驾车等这些新的旅游方式将会演变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模式,此外,一些学者对旅游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旅游世界的硬核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目的即感受愉悦,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给旅游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旅游满足,反之,低劣的旅游体验使旅游者失望。

同时,“驴友”、“驴窝”、“驴头”等词层出不穷,这一系列研究和变化预示着自助旅游时代的到来。

自助旅游是随着随团旅游的诸多弊端浮出水面的时候出现的,逐渐受到旅游者的推崇和喜爱。

张奕辉提出自助旅游是一种旅游者按照自己意愿自主安排旅游行程,注重体验和休闲的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方式。

自助旅游重体验、重休闲,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从宏观视角来看,自助旅游为饱受争议的大众旅游市场开辟了新天地;从需求角度来看,根据Prentice提出的旅游体验5层级(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等级越高即体验深度越大,自助旅游则更符合现阶段旅游者深度体验的需求。

背包旅游作为自助旅游方式中的一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近年来呈飞速发展的趋势,但与国内已蓬勃发展的背包旅游的现实相比,旅游学术界对背包旅游的理论研究仍弱于实践的发展。

国内外背包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国内外背包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逐 渐遍 布 全 国各地 , 它们 的 出现给旅 行 社 的团队 旅游 市场带 来 不小 的 冲击 [ 2 ] 。进 入 2 1世 纪 之 后 , 随 着 传 统 团 队包 价 旅游 的 衰落 , 被称为“ 另类 旅 游 ” 和“ 替 代
性旅 游 ” 的 背包旅 游 市场异 军 突起 , 因其 时 尚 自助 、 经
济便 利 、 灵活 多样 的 旅 行方 式 , 近 年来 越 发 受 到个 性 化游 客 的青 睐 , 并 呈现 出积 极发展 的态势 [ 3 ] 。甚 至 还
有 学 者认 为在 未来 的旅 游发 展过 程 中 , 背包 旅游 有望
h e n首 次将 国际 旅 游 者分 为 制度 化 与 非 制 度 化 两 大
类, 其 中非制 度 化 的 旅 游 者 最 早 被 称 为“ 漂 流 者” 或
“ 游牧 者 , , L 引。同一 时期 , 对这一特别群体 , 还 有其 他 不 同的描 述 , 如“ 漫游者, , [ 7 ] 、 “ 跋涉 者” [ 盯、 “ 长 期 低预 算 旅游 者 , , [ 等 。直 到 2 O世 纪 9 O年 代 , “ 背包 旅 游 ”
差距 , 根 据存在 的 问题 和不 足指 明这一 领域 未来 的研 究方 向 。

尚旅 游” 所 代 替[ 1 ] 。2 0世 纪 9 O年 代 末 , 我 国 各 地相
继 涌 现 出一 批 户 外 旅 游 俱 乐 部 、 驴 友 协 会 等 民 间组
织, 为 背包 旅 游者 提 供住 宿 的青 年 旅社 、 家庭 旅馆 也
究始 于 2 1世纪初 期 , 盛蕾 [ 5 ] 最早 对 背包旅 游 的 内涵 、
P e a r c e 在对 澳大 利亚 年轻 的徒 步旅 行者进 行 调查时 , 为 了准 确 区分这 一特 殊 群 体 , 从 社 会学 的角 度 对 “ 背 包旅 游 者” 的 概 念 进 行 了相关 界 定[ 1 。之 后 的 大 多 数学 者 , 基本延 用 了这一 定 义 , 并 对 其 进 行 了必 要 的 补充 、 拓展 或 更 为 详 尽 的说 明[ 1 1 - 1 5 3 , Ur i e l y认 为 , 背

关于背包旅游安全问题浅析.doc

关于背包旅游安全问题浅析.doc

关于背包旅游安全问题浅析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在这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中, 旅华游客认为桂林旅游是基本安全, 昆明旅游最安全, 上海次之, 西安, 北京, 广州旅游安全感知度依次递降。

旅游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外部性上具有空间上的异地性、时间上的暂时性和运行过程中的综合性特点。

因此, 旅游活动受诸多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旅游安全问题的产生。

从旅游业的运行和旅游活动的特点来看, 旅游安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安全; 从旅游安全产生的根源上来看, 主要是战争、恐怖主义、政治、犯罪等社会性的安全问题和地震、洪水、火山、海啸等自然性的安全问题。

所以这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旅游安全, 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者对该旅游目的地旅游安全程度的认知。

因此, 旅游目的地要提高自己在游客心中的旅游安全度的认知, 必须在所有旅游业相关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旅游安全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人身、财产、心理、名誉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 它是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 它关系到旅游者体验的好坏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

现代背包旅游者的概念是从20世纪70年代人文科学的学科视角提出的, 一般而言, 主要是指这样一些旅游者: 偏爱廉价膳宿设施, 重视与他人交流, 有一份独立制定的、有弹性的旅行计划, 旅行时间较长, 喜欢非正式的、参与性较强的假日活动。

近20年来, 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随之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每年背包旅游过程中的危险事故屡屡发生。

在中国, 背包旅游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目的地通常指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周边近郊区域, 并多选择短期户外运动为主的旅行方式。

关于部队安全主题演讲稿大全部队安全演讲稿篇【1】战友们,在现实生活中,您最需要什么?是物质金钱,还是功名利禄?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说:我最需要安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在我心中。

太白山背包旅游发展研究

太白山背包旅游发展研究


对策。
要: 太白山背包旅 游的发展是太白山旅游业未来发展 的一个重要 方向。本文针对太 白山背 包旅游者进行 了实证研
究, 分析 了这些游客的人 口统计学特征 、 为特征及对太 白山旅游的满意度 , 行 并为太 白山进一步发展 背 包旅 游提 出了建议和
关键词: 背包旅游; 满意度调查 ; 白山; 太 发展 中图分类号 :5o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o —88 (09 o 一 12 o F9 . A l 1 5 1 20 )5 O 8 一 3 0
到发展 , 到现在为止 , 太白山地区已经有了太白山国家森
而位于西安市西南 10k 3 m处的太 白山更 因其特殊的资 源和地理优势受到了背包旅游者的青睐。发展太 白山背 包旅游是太 白山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 也是
陕西省发展秦岭 自然生态旅游, 增强旅游主导产业持续 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
外联系的重要方式; 在出行结束后 , 背包旅游者更是热衷 于在论坛上发布他们的旅行感受及所拍摄的照片。而这
的西方社会 , 他们肩负所有行囊 , 自由随行在远离常规旅
行路线的地区, 当时发达 国家主流文化 的叛逆者 。 是 而“ 背包旅游” 一词在 2 0世纪 9 0年代才作为学术专业用
语逐渐 固定下来 。进 入本 世纪 以后 , 背包 旅 游发 展 较
快, 并逐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 成为了一种世
界 范围的旅游方 式。
12 背包旅游在中国的发展 近些年, . 随着我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 了很大变化。对 自然 的崇尚和回归, 对个性的追求使得背包旅游逐渐成为一 种时尚的旅游方式, 国背包旅游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 我 步, 背包旅游者的足迹留在了全国各个地区, 在云南、 西

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
论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背包旅游是一种自助式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和年轻人对旅游的热情,背包旅游市场很有潜力,但目前尚未有关于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的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旅游业提供决策参考和市场开发策略,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理论,研究大学生背包旅游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目标:了解大学生背包旅游的行为意向及其对个人特征、社会环境、旅游目的地等因素的反应。

(2)研究对象:大学生背包旅游者。

(3)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首先进行文献综述,了解背包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其次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背包旅游的行为意向和影响因素;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和建议。

3. 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果:
(1)大学生背包旅游的行为意向普遍较高,尤其是在暑假和寒假等长期假期。

(2)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等因素对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意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提出促进大学生背包旅游的策略和建议,如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探究大学生背包旅游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填补目前研究空白。

(2)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拓展。

(3)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旅行方式,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国内外背包旅游安全研究述评和启示

国内外背包旅游安全研究述评和启示

行活动参与性强 、与其他旅行者பைடு நூலகம்系密切等五大
特征Ⅲ,其实质是 “ 经济型 自助旅行者 ”。背包 旅游者是强调深度体验的 自助旅行者 ,他们在旅 程 中往往会从事带有探险 『质的活动 ,因而有时 生 又被称为 “ 探险旅游者 ” 、 “ 生态旅游者 ”或
ds n t e e s f a k a k n a e dc n e t n lr v l o s u t t e e es yo u yn e a k ak n ae s e T ea to s rc it ci n s o c p c i gt v l o v n i a t e c n t cs h c si f td igt c p c igs f i u . h uh r t e i v b r n a o a r n t s h b y t s a
[ 中图分类号 ]F 9 5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10 —5 9( 0 2) 1 0 50 0 36 3 2 1 0 — 2 —7 0
Lie a ur viw n Ba kpa k ngTo im a e y S u i sa t m pl a i n t r t eRe e o c c i urs S f t t d e nd IsI i to s c
“ 另类旅 游者”等拉,在 国内他们往往被俗称为 J


引 言
“ 驴友 ”,一缘为 “ 旅友”的谐音 ,二暗指他们 具有驴子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体力 。 背包旅游如今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少数 “ 勇敢
者 ”们 的游 戏 ,随 着经 济 、社会 、文 化 、体育 等
背包旅游是赳异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活动 ,它 具有旅行时间长 、预算节约 、行程极具弹性 、旅

背包旅游及其特征

背包旅游及其特征

2003年7月社会科学家July·2003(总第102期)SoclalScientist(General,No.102)—————————————————————————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I旅游时空l背包旅游及其特征盛蕾(复旦大学旅游系,上海200433)关键词:背包旅游;背包旅游者;走焱旅游;自助旅游摘要。

背包旅游作为一种另类旅游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旅游者.本文通过对背包旅游的内涵、类型应其特征的阐释,深入地说明了背包旅游的本质.使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背包旅游,并且健康地从事背包旅游活动.同时介绍了我固背包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其发展前景.中圈分类号:F59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3)04一0088一03在这个推祟个性、流行自由的年代,旅游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旅游概念以外,又出现了各种满足人们个性旅游的新概念,标志着一个。

优游时代。

的到来.作为一个旅游概念来讲,。

优游时代1并不复杂,优游就是优质旅游.优游的出现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当然与个体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所以。

优游时代”的出现是在为商旅时代的时尚潮流推波助谰.它不仅表示了一种旅游态度,也提倡了一种新的旅游追求,更彰显了旅游者自身的格调.在这种状况之下,出现了各种可供旅游者选择的特殊旅游形式,包括背包旅游、野游、太空旅游、Dv旅游等.而背包旅游作为其中最具个性的旅游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一、背包旅游的内涵背包旅游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英语里称为~ackpacker’strBvel“backpackertouri8m”或者飞udgettravel”,意思即。

背包旅游,自助旅行’.背包旅赫的研究开始予cohen在1972年研究非制度化的旅游者和制度化的旅祷者之间的区别问题.制度化的旅游者遵守的是传统的大众旅游的形式,而非制度化的旅瓣则是由一般中产阶级的年轻旅辩者参加的,有多种称谓:漂流者、游牧民、年轻化的旅游者、游历者、搭便车的旅行者、不定期航行的年轻人,和长期的背包旅游者等.然而,在过去十年的研究中一般称他们为背包族.尽管名称多种多样,但是这种非制度化的人群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类型,与制度化的大众旅游者区别甚大.就实质性而言,背包旅游是自助旅行的一种,指旅游者有明确的意识、旅游行程具有弹性变化的旅辩方式,大部分的参与者是独自旅仔或者少数人一起旅仔.Loker,Rilev和Pearce等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背包旅游者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他们认为背包旅游者是指那些年轻的和有进仔背包旅游意愿的旅游者,他们旅游地目的是与其他人群进行交流(包括当地人和外地人),独立组织旅讲活动,旅游活动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和参与性的体闲活动.他们没有固定的旅游路线.偏向于选择廉价地住宿设施,时间比一般的旅瓣时间长.同时背包旅游者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喜欢享受当地的生活方式,把4与人交流。

旅华背包客行为研究分析_以成都为例

旅华背包客行为研究分析_以成都为例

旅华背包客行为研究分析)))以成都为例吕斐然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摘 要>背包自助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因为其自由和自主选择目的地的突出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

本文通过对成都旅华的国外背包客的调查访谈,在此基础上对旅华背包客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包括动机,价值观等分析。

=关键词>背包客 行为研究 成都一、研究背景作为当代旅游的一种形式,背包旅游在国际上的发展极为迅速,据专家研究预测,这种以"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完全自主安排旅游活动和行程的背包自助旅游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再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背包客选择到中国来旅游。

如何抓住这个市场,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要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成都旅华的国外背包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旅华背包客的行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分析。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考虑到国外旅华背包客旅游行为的特殊性,该研究样本的采取选择为成都市知名度较高,位于成都市中心背包客较为集中的青年旅舍/龙堂0及其兄弟旅舍/四号工厂0进行。

调查时间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

三、旅华背包客行为分析1.旅华背包客在国内的旅游路线分析。

北京和西安是两个具有非常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桂林阳朔则是个非常优秀的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拉萨则是因为其神秘(藏传佛教等)而倍受背包客的喜爱;而昆明虽然没有特别多的旅游资源,但是位于其周边的大理丽江却是非常引人注目。

(见图1)图1 旅华背包客在中国常见的旅游路线2.旅华背包客在华的消费结构分析。

在消费结构的调查中,我们将背包客的消费分为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方面。

其比例我们通过下面的圆饼图来展示。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旅华背包客在我国花费最多的属于旅游消费中的行和游两个方面。

3.旅华背包客旅游价值观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摘要】: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为有相当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钟爱。

丰富的网络资讯和精良的装备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背包客向他们未知的世界进发。

国内背包旅游的火爆让学者很难回避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无论是学界、业界还是政界,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很少。

本文是国内第一次对背包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希冀通过本研究弥补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空白,在理论认知上,搭建有关背包旅游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为政府决策提供战略依据和策略支持。

全文共分9章。

第1章导论,开篇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阐明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通过文献综述回顾背包旅游研究的进展,从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背包旅游的已有研究进行理论审视,总结和提炼有关背包旅游研究的理论视野,并指出其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确立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4章首先界定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的定义,厘清背包旅游者与其他类型旅游者的区别;然后从国际范围内考察背包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析其空间格局和基本规律,进而过渡到对国内背包旅游实践发展的回溯,归纳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目的地分布特点。

本章最后一部分比较国内外背包旅游发展的不同特点,指出两者在历史背景、旅游流向和产业引导上的差异。

第5章是本文的关键部分,该章利用国际旅游组织和笔者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背包旅游的主体——背包旅游者群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主要针对两大群体进行分析:一为国际背包旅游者,包括旅华的国际背包旅游者,二为国内背包旅游者。

从人口统计和社会行为两方面将两者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

第6章根据第5章的分析结果,阐述这一群体的战略价值,也即背包旅游对中国对总体影响,揭示他们的市场性及其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意义。

第7章是本文的又一核心部分,把对背包旅游的影响讨论,从第6章整体影响,缩小到对一个特定背包旅游目的地区域的个别影响,聚焦于滇西北的虎跳峡地区,以该地区的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对背包旅游者作用于当地社区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8章是前述实证研究结果的最终落实,架构我国背包旅游建设的支撑体系。

第9章归纳本文研究成果,并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

本章对研究成果的归纳不止停留于对每一章基本论点的概括,而是将所有章节串联思考后,精炼出的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选题创新。

这是国内首次以“背包旅游”为研究内容的论文。

她为国内这一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另一扇窗户——虽然这是一面不大的窗户,但窗户外透过的,是将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纳入人文地理学和旅游学的分析框架后产生的些许光芒。

其二,方法创新。

从总体研究方法来讲,本文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兼顾了地理学和市场学的视角,这在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中并不多见。

但在国外,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背包旅游的学者占绝大多数,较之这些研究者,本文的推陈出新在于将定量和定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情景性分析、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等方法和发展论观点贯穿全文,这在目前所有的有关背包旅游研究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三,内容创新。

本文是为数很少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对本土的背包旅游者及其影响的研究,拓宽了这一主题研究的地域和范围。

文章最重要的结论是:(1)对旅游涵化理论的修正。

当旅游者是懂得尊重东道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外来势力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强化一个族群的重构与认同——背包旅游者就是强化当地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旅游目的地良性发展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力量。

(2)文化自信是可以部分取代“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旅游条件,工作和闲暇也未必严格对立——背包旅游者的“文化自信”和基于文化自信的旅游行动能力,使得“穷亦可游”;“工作着的旅行者”和“旅行着的工作者”也挑战着“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旅游必要条件”的旅游学基础理论。

(3)背包旅游者的积极和慵懒活动交替出现,旅游路线体现为城镇-乡村之间的不断切换,其空间移动深入腹地基层社区,目的地热点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边远地区,是乡村社会的有力建设者。

(4)背包旅游者是有市场意义的旅游群体,他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我国的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应当定位为我国的先导类客源。

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国背包旅游市场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在战略和策略上确立起背包旅游建设的支撑体系。

在市场开发的优先顺序上,可以适当先向发达国家的背包旅游市场倾斜。

(5)背包旅游是我国基础条件差、风景资源级别高的贫困和落后地区发展旅游的最佳形式。

在人性化的主客交往下,背包旅游者首先扶持了乡村社区精英。

在背包旅游者和乡村精英的共同影响下,当地社区在经济、文化、观念上得到全面提升,并开始建立起整合外来文化影响的能力。

背包旅游者是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摆脱物质和观念贫困、实现能力建设的“推进器”。

【关键词】:背包旅游背包旅游者中国虎跳峡徒步路线【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F592;F224【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8第1章导言18-251.1研究背景和缘起18-231.1.1方兴未艾的中国城市新人群后现代生活方式——一个现实与哲学背景18-191.1.2日益涌现的多元化背包旅游接待地及设施——一种喜忧参半的发展形势19-211.1.3循序渐进的个人参与式背包旅行体验——一个个人兴趣的研究动因21-221.1.4走向互动的人文地理与其他社会科学——一门多元化的研究学科22-231.2研究目的和意义23-251.2.1探索中国背包旅游现状231.2.2对中外背包旅游进行跨区域比较,丰富已有研究视角231.2.3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府决策依据23-25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25-522.1文献检索方法和过程252.2已有研究的回顾25-412.2.1背包旅游者的演进轨迹和内部动力机制27-352.2.1.1背包旅游者的概念——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观念的转换27-292.2.1.2背包旅游者的动机利行为——辗转于传统和后现代之间29-332.2.1.3背包旅游者的支持体系——渐进的多样化33-352.2.2背包旅游的外部影响35-412.2.2.1背包旅游的单向影响35-372.2.2.2背包旅游中的交互关系37-392.2.2.3应对背包旅游的外部影响39-412.3已有研究的理论框架41-472.3.1作为目的地社会和人民的涵化和发展形式的背包旅行42-442.3.1.1涵化理论42-442.3.1.2另类旅游的形式442.3.2作为旅行者的现代世俗仪式的背包旅行44-472.3.2.1通过仪式理论44-452.3.2.2真实性理论45-462.3.2.3舞台真实理论46-472.4对已有研究的评价47-522.4.1研究方法和研究战略有待提升47-492.4.1.1过程性研究不足47-482.4.1.2情景性研究不足482.4.1.3比较性研究不足48-492.4.2研究地域和研究范围亟待拓宽49-502.4.2.1亟须开展关于发展中国家背包旅游的本土研究492.4.2.2亟须开展背包旅游的多维影响研究49-502.4.2.3亟须开展贴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背包旅游策略研究502.4.3理论深度和学科广度有待挖掘50-512.4.4部门参与亟待加强51-52第3章研究设计52-583.1研究方法52-563.1.1研究方式及其性质52-533.1.1.1调查研究523.1.1.2实地研究52-533.1.1.3文献研究533.1.2研究方法和技术53-563.1.2.1观察法53-543.1.2.2问卷法54-553.1.2.3访谈法553.1.2.4数理统计方法553.1.2.5特尔菲法55-563.2研究框架和内容56-58第4章背包旅游发展的中外比较58-994.1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58-614.1.1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的含义58-594.1.2背包旅游者概念的廓清59-614.1.2.1背包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59-614.1.2.2背包旅游者和其他类型旅游者614.2国外背包旅游发展的状况61-714.2.1国外背包旅游的发展历史624.2.2国外背包旅游的发展现状62-684.2.2.1大规模的背包旅游市场62-634.2.2.2有力的政府支持、政策保障和产业引导63-644.2.2.3健全的背包旅游配套设施和专业的背包旅游服务644.2.2.4成熟的背包旅游指南类书籍64-684.2.3国外背包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68-714.3国内背包旅游发展的状况71-964.3.1国内背包旅游的发展历史71-764.3.1.1国内的背包旅游和户外运动71-734.3.1.2国内的背包旅游和青年旅馆73-754.3.1.3国内的背包旅游发展的深层原因75-764.3.2国内背包旅游的发展现状76-894.3.2.1背包旅游接待的基础设施缺乏76-804.3.2.2准确实用的自助旅游信息贫乏80-834.3.2.3自助旅游配套服务匮乏83-884.3.2.5规范的管理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缺位88-894.3.3国内背包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89-964.4中外背包旅游实践发展的比较96-974.4.1历史背景964.4.2旅游流向96-974.4.3产业引导974.5小结97-99第5章背包旅游者的群体研究99-1375.1国际背包旅游者99-1135.1.1人口统计特征99-1015.1.1.1国际背包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99-1005.1.1.2旅华国际背包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1005.1.1.3人口统计特征比较100-1015.1.2心理行为特征101-1135.1.2.1旅行动机101-1035.1.2.2旅行经验103-1075.1.2.3预算情况1075.1.2.4结伴方式107-1085.1.2.5安全敏感度108-1095.1.2.6旅行时机和重游率109-1105.1.2.7旅行弹性1105.1.2.8设施替代性110-1115.1.2.9对其他旅行者的态度111-1125.1.2.10阻碍旅行的因素112-1135.1.2.11旅行对于国际背包旅游者的影响1135.2国内背包旅游者113-1295.2.1国内背包旅游者的统计定义113-1155.2.2人口统计特征115-1205.2.2.1性别年龄115-1165.2.2.2职业构成116-1175.2.2.3学历层次1175.2.2.4收入水平117-1185.2.2.5客源分布118-1195.2.2.6家庭结构119-1205.2.3心理行为特征120-1295.2.3.1旅行动机120-1215.2.3.2旅行经验121-1225.2.3.3预算情况122-1235.2.3.4结伴方式1235.2.3.5安全敏感度123-1245.2.3.6旅行时机和重游率1245.2.3.7旅行弹性1245.2.3.8设施选择124-1265.2.3.9对其他旅行者的态度1265.2.3.10旅行活动126-1285.2.3.11旅行制约因素1285.2.3.12背包活动对国内背包旅游者的影响128-1295.3中外背包旅游者的比较129-1365.3.1相同处及其原因分析129-1315.3.1.1人口特征方面1295.3.1.2行为特征方面129-1315.3.2相异处及其原因分析131-1365.3.2.1年龄层次131-1325.3.2.2消费能力132-1335.3.2.3旅行成熟度和耐受性133-1365.4小结136-137第6章背包旅游者的战略价值137-1476.1背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经济意义137-1436.1.1背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总量可观137-1396.1.1.1市场规模大137-1386.1.1.2单位人次的旅游支出高138-1396.1.2对目的地的经济贡献率高139-1406.1.3推动目的地经济的公平发展1406.1.4”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旅游的首选客源140-1416.1.5促进旅游时空分布的均衡发展141-1426.1.6带动高端探险类旅游产品开发142-1436.2背包旅游者社会行为的生态和社会意义143-1466.2.1维系生态和文化敏感区的原真性143-1446.2.2实践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144-1456.2.3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145-1466.2.4提升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素质,保存当地纯朴民风1466.3小结146-147第7章背包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147-1787.1案例的选取1477.2虎跳峡地区背包旅游发展的背景147-1517.2.1区域背景——滇西北地区背包旅游的发展概况147-1487.2.2个案背景——虎跳峡背包旅游发展的背景148-1517.2.2.1虎跳峡徒步路线概况1497.2.2.2虎跳峡徒步路线的形成历史149-1517.3虎跳峡地区背包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151-1657.3.1正面影响151-1637.3.1.1客栈经济的繁荣151-1557.3.1.2主客关系的融洽155-1607.3.1.3观念形态的提升160-1617.3.1.4社区关系的和谐161-1637.3.2负面影响163-1657.3.2.1旅游设施的大型化和”现代化”164-1657.3.2.2旅游服务的庸俗商业化1657.4小结与思考165-1787.4.1背包旅游是另类旅游和ST—EP的极佳实践模式165-1677.4.1.1旅游扶贫、另类旅游和ST—EP165-1667.4.1.2背包旅游是自下而上的ST—EP极佳实践模式166-1677.4.2对于旅游涵化理论的思考167-1787.4.2.1涵化是否必然意味着庸俗商品化167-1687.4.2.2目的地社区的文化整合能力是良性涵化的关键168-178第8章背包旅游发展的对策178-1978.1背包旅游支撑环境建设的政府战略178-1858.1.1政府的角色定位1788.1.2背包旅游市场的战略地位178-1798.1.2.1背包旅游市场的整体定位1788.1.2.2国内外背包旅游市场的差异定位178-1798.1.3背包旅游的政策制度建设179-1858.1.3.1网络信息和服务的制度179-1818.1.3.2旅游安全保障制度181-1838.1.3.3鼓励休假和旅行的制度183-1848.1.3.4背包旅游的海外促销政策184-1858.2背包旅游支撑环境建设的行业策略185-1968.2.1住宿业185-1888.2.1.1合理规划布局经济型住宿设施185-1868.2.1.2提升青年旅馆的竞争力186-1888.2.2交通部门188-1898.2.2.1针对不同背包旅游目标市场项目和服务的设置1888.2.2.2旅游交通信息的规范化和透明化188-1898.2.2.3公交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1898.2.2.4旅游交通安全和服务意识的提高1898.2.3旅游景区189-1928.2.3.1旅游环境非人工化1908.2.3.2旅游教育科学化190-1928.2.4背包旅游产品的开发192-1948.2.4.1多样化的户外运动与探险旅游产品192-1938.2.4.2小团队科考类自然旅游产品1938.2.4.3民风民情体验类旅游产品193-1948.2.5旅行出版业1948.2.6旅游网站194-1968.2.6.1确保网站信息的准确和有效194-1958.2.6.2提供旅行者更便捷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1958.2.6.3提高对背包旅游者服务的内容设计195-1968.2.6.4推广网络实时互动,增进民间参与和官民交流1968.3小结196-197第9章结论197-2049.1主要研究成果197-2019.1.1研究方法上的进展197-1989.1.1.1量的方法和质的分析的统一1979.1.1.2比较性研究和情景性分析的运用1979.1.1.3过程性研究的补充197-1989.1.1.4发展观点的渗透1989.1.2研究视角上的拓宽1989.1.3研究内容上的成果198-2019.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1-2049.2.1背包旅游对客源地的影响2019.2.2关于背包旅游者目的地的更多案例研究201-2029.2.3背包旅游发展的趋势研究202-204参考文献204-217附录1孤独星球2005年的问卷调查217-224附录2国内背包旅游者的调查问卷224-230附录3旅华国际背包旅游者的调查问卷230-234附录4专家访谈录(部分)234-238附录5背包旅游者和其他自助旅游者访谈录(部分)238-254附录6与虎跳峡当地居民的主要访谈结果记录254-263附录7虎跳峡徒步路线手绘图263-265附录8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265-266后记266-2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