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谈中国诗》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谈中国诗”必须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二是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来看中国诗早熟而早衰,从篇幅来看中国诗短小精巧,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诗富有暗示性,从风格来看中国诗轻灵而斯文;三是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外诗歌相通相容,研究中国诗可以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
总之,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其体现就是许多人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的文化一概排斥。
而许多的外国人也抱着一种所谓“优势文化”的心态,视西洋文化为“本位文化”,轻视中国文化。
作者对这两种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作者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篇力作。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串通文义,理清层次。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演讲的目的。
阅读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谈中国诗》

雪莱
2
你可忘了那逝去的?它可有 一些幽灵,会出来替它复仇! 它有记忆,会把心变为坟墓, 还有悔恨,溜进精神底浓雾 会对你阴沉地低声说: 快乐一旦消失,就是痛苦。
1818年 查良铮 译
英国诗人雪莱
《围城》的妙喻
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 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 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 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 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 处。 3、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 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 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 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1、诗史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2、篇幅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 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 剪掠
异
同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3、韵味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 神威 同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特征。
围绕中心话题,纵横捭阖。
追求旁征博引,体现文化的厚重感。
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内容上与文化息息相通。
一、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它不 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 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在本文中作 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 水,自然流畅。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
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第二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
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谈中国诗》的文化探微

《谈中国诗》的文化探微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用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中国诗的几个特征:1、中国诗早熟,早熟的代价是早衰;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我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求形成中国诗上述特征的原因。
关于中国诗的早熟与早衰钱先生把西洋诗发展史视为常态,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才有抒情诗。
相对而言,中国诗的发展史则为变态――早熟,先有抒情诗,次有戏剧诗,没有史诗。
中国诗为什么会早熟?我认为与中国人重性灵体验不重实证逻辑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人性灵的飘逸、灵动,极早就获得开发,甚至一蹴而至很高的境界。
这一点从以下诸方面均可印证。
关于宇宙的起源,《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而现今流行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点,此点即我们先哲所谓的太极。
绘画方面,中国绘画,写真技术尚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风,可谓早熟矣。
中国先哲的灵性之卓异超前,对诗之本质的参悟亦大为超前,以至后人很难越上更高的境界而只能在下面修修补补,以至早衰。
另一方面中国人不注重实证、逻辑。
孔子讲的多是人生感悟、体验,他不甚讲逻辑。
仅举一例:“巧言令色,鲜有仁矣。
”“巧言”是语言能力的问题,而“仁”属于道德范畴,没有因果关联。
孟子虽有论证,也不重严密性。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水向下流与人心向善有逻辑关系吗?同时期的古希腊却产生了逻辑严密的几何学,以及从实证中来的物理学。
故,中国人飘逸的性灵,导致诗的发展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早熟的。
“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也是受民族文化影响的。
儒家讲内敛,“敏于事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事的敏锐感触,只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惜墨如金。
与西方人比较,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我们的诗人习惯运用暗示性的语言。
我们传统文化中更有“大音稀声”“大美不言”的审美观,影响着诗人。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与民族性格、文化有直接关系。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钱钟书《谈中国诗》解读

2018.4本版编辑/·高中阅读海浪只会让学生反感,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
没有讨论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
群文阅读的课堂最怕的是学生的观点一致、“异口同声”;相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起来,讨论起来,把心里话真诚地说出来。
(4)思考的课堂:群文阅读的课堂,强调教师要做示范,把思考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阅读力就是思考力,教师要了解基本的儿童哲学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思考质量。
这样的课堂,一言以概之,就是“学本”的阅读教学课堂。
【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研究”(编号:2017SC245)阶段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 ].人民教育,2012(12).2.于泽元,王雁玲,黄莉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 ].中国教育学刊,2013(6).3.张萍.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范式与价值[J ].上海教育科研,2016(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的《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有删节和改动。
此文原载于1945年12月26、27日《大公报》,为钱钟书先生同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英文演讲稿节译本。
因演讲的需要,《谈中国诗》相对于钱钟书的学术著作而言,比较通俗、浅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鼓动性。
不过,文章论说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反映了钱钟书的诗学思想,且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也体现了他的散文的一贯风格,故作为“文化散文”来阅读并无不可。
遗憾的是,目前发表于中学语文刊物上的教案与论文,大多有违作者原意。
有关探讨意见,拟另属文。
本文结合钱钟书的相关论述,试按论说文加以解读,并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引论(第1段):提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话题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如同说“在中国传统里,最标准的诗风”(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7页。
本文随文注释,凡出处相同者,除首注标明作者与版本外,下文均只注书名与页码)。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

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每次读完一本精彩的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读后感,把内心的触动记录下来,只有通过读后感,才能真正领悟到作品对我们思维和情感的影响和塑造,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诗的读后感5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经开一中赵雯娟围绕工作室的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我从文艺随笔这类文体的群文阅读探究入手,选取了课文《谈中国诗》(钱钟书)和课外的《谈诗》(钱穆)两篇文艺随笔展开具体教学。
在这次公开课后,听取了师傅和各位同伴的评课意见,我又再次拿出教案,回看课堂实录,反思自己这次教学,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一、议题确实定。
这次课的议题是“听君一席诗话,品诗一番风流”,在完成教学后再反观该议题,发现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完全吻合。
首先,本次课的旨在启发学生学习文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学习读文艺随笔的方法,但议题后半局部“品诗一番风流”,更像是一堂品鉴诗歌的课堂,与文艺随笔阅读未扣紧。
之所以用这个议题,还是我不够严谨,为了让题目形成互文对应,听上去好听,而忽略了对议题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议题应是教学目标的直观文字呈现,这次的议题应表达出通过读《谈中国诗》和《谈诗》后让学生探寻到一些读中国诗和文艺随笔两种文体的方法。
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我强调的是文章体裁,所以议题应当从体裁入手命名,比方“文艺随笔阅读方法探究”之类的题目。
二、文章的选择。
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之后,选哪些文章作为材料又是一个关键。
蒋军晶老师说,群文阅读强调的是互文性。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单篇的文本是不自足的,应当与其他文本相互比照阅读。
本次课选的两篇文章有共性(对象相同——谈中国诗,文体相同——文艺随笔,诗歌阅读方法有相同等)和差异(受众不同——分别为外国人和,选取诗歌不同,对诗歌特点的理解等),正因如此才有可比性,适合做群文阅读,因为他们满足了互文性特点中的——明显的整合性和便于发现规律。
明显的整合性表达在:两篇文章虽都是评中国诗的,但《谈中国诗》主要谈中国诗有自己的特点,和西方诗也有共同的特点;《谈诗》那么只选取不同朝代的中国诗分析,解读背后隐藏的“人”是怎样的?所以,两篇文章有不同的倾向,可以互补,在文艺随笔这种文体下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读后感(2 篇)_1550 字
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
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第二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
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
人。
”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文化在哈日哈韩、亲美亲法中消失,甚至一些学者看到80 后们见面说hello,再见说bye,就禁不住阵阵惶恐。
于是对外来文化进行铺天盖地的批判,呼吁保护中国文化。
仿佛那些洋玩意就是一条条要吸食民族文化精血的蚂蝗。
在这里我又要借用钱先生关于中国诗的譬喻了:“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意,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那么,我想说,当我们坐在空调房中吃着麦当劳、肯得鸡,喝着可乐,舔着热狗,惬意地听着mp4 时,老学究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这些东西再怎么着也只是一种快餐文化,而快餐过后,国人最爱的依然是本国传统的东西,譬如,有朋自远方来,身为主人定会邀其聚餐,或下厨房,或进馆子。
但无论在哪,招待贵客的断不是麦当劳。
再简单地说,你一定没在春节见过哪个中国人的团年桌上摆满了肯得鸡。
说到春节,不得不谈打到关于节日的问题。
我国原先法定的节日为五一、十一和春节,现在新增了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
这几个节日在网上的支持率相当高,足以看出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可是,当80 后们去为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折腾的时候,我们的学究们侧目哀叹中华文化之不保。
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
试想,中国十三亿人,为洋节而狂的毕竟是少部分,换个角度看,假使你身在异国,本着入乡随俗的思想,也许你会同异国人一起庆祝他们的节日,但是,你一定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说不定还会如李白一般,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来,且一吟泪双流。
而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因耽误了过洋节而泪流满面的?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为过圣诞节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的?
当我们对西方文化如临大敌时,西方人却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容纳吸收和学习的态度,汉语热,儒学热,武术热,京剧热,热遍世界各地。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便利,人类文明犹如一辆磁悬浮列车飞速
前进,因此,我国的经济与文化都必须逐渐与国际接轨。
接轨就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与智慧。
有句老话说的好,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同样,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能让中国发展就是好文化。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