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层序分析模型地震响应特征与应用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1.层序地层学涉及的概念层序地层学的解释过程为推出一个旋回式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这些地层以侵蚀作用或者无沉积作用造成的不连续地层界面为界,或者以与这些不连续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变量 控制作用构造沉降 ———— 可供沉积的空间全球海平面升降 —— 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沉积物供应 ———— 沉积充填和古水深气候 —————— 沉积物类型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据Vail等,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根据定义,每个层序都是从一个不整合面(图2‐6中SB1)或者说从一个海平面急刷下降(下降速度最大的转折点处)产生侵蚀的时刻开始形成的,结束于下一个海面急剧下降的转折点(图2‐7中SB2)。
在SB1与SB2之间,依据沉积物展布范围是局限于陆架边缘以下,还是陆架边缘以上,划分体系域,层序顶底不整合界面有两种形式。
当侵蚀范围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Ⅰ型不整合或Ⅰ型层序界面。
当侵蚀范围局限于陆架以上没有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Ⅱ型不整合或Ⅱ型层序界面。
图2‐7中SB1为Ⅰ型界面,SB2为Ⅱ型界面。
Ⅰ型层序界面之上为低水位体系域(LST)。
Ⅱ型层序界面之上为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因此,由LST、TST、 HST组成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由SMST、TST、HST组成的层序称Ⅱ型层序。
图2‐6中低水位体系域分布在陆架边缘以下的低处,它包括有盆底扇、带有天然堤的斜坡扇、楔形前积复合体,有时还有滑塌扇、滑移体等沉积体。
低水位体系域的另一特征,是在陆架上出现切割谷(incised valley),在陆坡的上段出现海底峡谷(canyon)。
它们通常下切到较老的下伏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内。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是一种地球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以制定出相应的防震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响应分析是指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包括破坏形态、内力变化和位移反应等。
根据地震荷载的形式和作用部位,地震响应分析可分为地震垂直向和地震水平向两类。
地震垂直向响应分析地震垂直向响应分析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垂直地震波传递规律及其对结构的破坏。
地震垂直向响应力是指地震荷载垂直方向的作用力,也叫垂直地震力。
垂直地震力通常比水平地震力小,但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同样不可忽视。
地震垂直向响应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垂直地震波的特征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周期等,以及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震性能。
此外,建筑结构的重量、刚度和阻尼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地震响应。
地震水平向响应分析地震水平向响应分析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水平振动规律。
地震水平向响应荷载是指地震荷载的水平分量,也称水平地震力。
地震水平向响应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地震荷载、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等参数。
建筑结构的刚度是指其对荷载的抵抗能力,阻尼则是指减缓结构振动的能力。
同时,结构的重量、材料强度和构造形式等也会影响其对地震荷载的响应。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主要有建筑物地震反应理论、地震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等。
建筑物地震反应理论是基于建筑物动力学和土动力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可针对具体的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
地震专家系统是一种利用电脑模拟和大量数据库的方法,通过建立人工推理系统,模拟不同参数下建筑结构的响应特征和破坏形态,为工程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数值模拟是一种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能够对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其破坏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此方法需要对结构的节点、材料、截面尺寸等参数进行精确建模,以达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试验研究则是通过真实的地震模拟实验,对不同结构的响应特征和抗震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4课——地震层序分析

海底扇的峡谷,西Texas
水
道 水道
T40 T41 T5道
T52 T53
深 切 谷
T60
深切谷
LINE2900
夏盐南三维区inline50前积反射地震响应特征
(2)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层向 下倾方向消失。 •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地层向盆地 边缘消失。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 但它一般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而 视削截在一般发育在盆地内部,尤其是发育在陆 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部消失。
2.4.2 地震反射界面、波阻抗界面和地质界面间的关系
•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反射界面,一种是振幅很强且横向上很稳定(连续界 面),另一种是振幅相对较弱,横向上不连续(断续界面)。 • 一般说来,在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处均可形成地震反射波,从而地震剖面上 的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界面的表现。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岩石的波 阻抗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波阻抗界面。从而简单地讲,地质界面与 波阻抗界面相对应,波阻抗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相对应。 • 严格讲,根据褶积模型可知单道地震记录上的同相轴在垂向上是一定厚度 内的多个界面的综合作用(褶积)的结果;而根据绕射积分模型可知,地震 剖面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的反射波记录,在平面上是空间菲涅尔带内所有 反射点综合作用(绕射积分)的结果,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球腔体内所有反 射点综合作用(绕射积分)的结果。由于无数较弱的且横向上不稳定的反射 点所形成的反射波趋于相互抵消,而只有稳定的强波阻抗面才可能形成稳 定的强反射波同相轴,因此地层中只有少数强的且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面 才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形成明显的稳定的地震反射界面。而大多数弱的横向 上分布很局限的波阻抗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则被抵消从而不存在界面,或只 能形成弱的横向上不连续的地震反射界面。 • 分布范围局限的岩性界面一般不能形成横向稳定的波阻抗面,只有各种不 整合面和重大的沉积突变面、沉积间断面等重大的地质界面才可形成强的 横向稳定的波阻抗界面。因此从宏观上讲,地震剖面上所见到的连续的地 震反射界面基本上反映了重大的地质界面,而断续的地震反射界面则一般 与分布范围局限的基本成因岩层(体)相对应。
三层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三层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李琳,陈刚(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5)摘要:利用简化的空间模型,讨论了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利用谱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由于地震而产生的结构地震效应。
本文在分析时,利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 的结构模块自编程序计算,分别讨论了在只有自重的情况下此结构的变形,和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模型的变形的变化。
通过研究得到了一点有益的结果,为今后建筑的抗震提供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谱分析方法;地震响应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Three Portal Frame ConstructionLilin(Zhengzhou V 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Henan,Zhengzhou,450000)Abstract:Using simple space model, Discussion structure seismic efficiency which produces as a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with the reciprocal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 computation under the function of the seismic force. This article use the structure module of the large-scale common software ANSYS from arranges the routine calculation, discussed separately, structural model distortion and reaction of support change under the function of the Gravitation merely and under the function of the seismic force.Obtained a point beneficial result through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next construction's earthquake resistance.Keywords:Portal frame construction; Reciprocal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 Earthquake response框架结构是常见的结构形式,框架结构布置灵活,具有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比较方便。
建筑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建筑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极大。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深入研究,结构工程师可以了解建筑在地震中可能受到的冲击,从而提供科学依据来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是指通过数学方法,计算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这种分析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及在地震中可能发生的损伤和破坏情况。
通过分析地震动力响应,工程师可以为建筑结构提供更可靠的设计参数,从而确保其能够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在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中,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的地震输入进行模拟。
地震输入通常采用地震波记录,这些记录是通过对真实地震事件的观测和测量得到的。
通过将地震波记录输入到结构模型中,可以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通常,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是通过数值方法,如有限元法或离散元素法来实现的。
这些方法可以对结构进行离散化,然后应用动力学原理来计算结构的响应。
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结构在地震中的最大位移、加速度和应力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确定结构是否需要进行优化和加固。
在评估结构的安全性时,工程师通常会根据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来进行。
这些规范通常规定了结构所需的抗震能力等级和设计参数。
通过分析地震动力响应,工程师可以对结构的设计进行优化,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结构优化设计是指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或结构系统等因素,以提高结构的性能和抗震能力。
在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基础上,工程师可以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其在地震中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结构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杆件优化、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结构的最佳布局、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之,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2课_地震层序分析

2.1.5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绕射积分模型
• 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及克 希霍夫绕射积分理论的广义绕 射的思想,认为地震波从震源 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 播到达反射界面S,而S可以看 作有许多小面积△S组成,每个 这样的小面积都可以看作一个 新的点震源(绕射体),从新震 源出发的一系列球面子波(绕射 子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对于子波是零相位的情况,可直接由地震记录的振 幅谱得到子波的频谱,反变换到子波时间域形式。
对于子波不是零相位的情况,可由希尔波特变换 得到最小相位谱,然后,与振幅谱组合,可以得到子 波的频谱,再进行傅氏反变换可得到最小相位子波。 ③直接观察法 在海上勘探中,由于海 水盐度的不同,海水通常分 成两层。由震源出发的地震 波到达这个界面后,反射返 回到海面下的检波器,这个 地震波记录下来可以近似作 为地震子波。
x (t ) = x (t ) ∗ h (t ) =
∧ ∧
∫
+∞
−∞
x (τ ) h ( t − τ )d τ x(m )h(n − m )
x(n) = x(n) ∗ h(n) =
∧
m = −∞
∑
+∞
x : 输入; x : 输出; h :滤波因子;
τ :延迟时。
傅氏变换:
X (ω ) =
∧
∫
+∞
−∞
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 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值点。 视波长: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在一维空间上,上述特征可用波剖面来表示。
λ
波峰
波谷
波的剖面图
2.1.3 地震波在时间域的特征
• 当地震波传播时,在任一特定空间位置上不同时 刻的波动特征称为其在时间域的特征。这些特征 可用振动图来表示。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姜在兴李华启等编著第一部分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地层的新方法。
当与生物地层及构造沉降分析相结合时,它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地质时代对比、古地理恢复和在钻井前预测油气储集岩、烃源岩和盖层的方法。
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地层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概念,就象板块构造曾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打开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
从本质上说,层序地层学分析提供了划分层序和体系域等时间地层单位组成的地层格架,这些层序和体系域与特定的沉积体系、岩相和油气分布有密切联系,并形成于与海平面相对变化有关的基准面变化。
而这些变化表现为地震资料上的反射不连续性和测井、岩心及露头剖面上相带叠置方式的变化。
层序地层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及生物地层单位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
地震反射近似地逼近等时面本身,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至少在准层序级以上) 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全球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层序地层学也有可能提供一个全球统一的地层学格架和沉积作用格架。
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成因地层年表)。
过去人们根据某一或二项标志,提出过地层划分方案(地层年表),其中有古生物的、岩性的、放射性向位素年龄的、古地磁的方案等。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从地层的成因和发展上进行研究,因此,出现了许多相互矛盾、无法解释的现象。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控制地层形成的四个要素(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气候、沉积物供应) 的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 控制层序形成与发育的概念。
将层序内部和层序之间的成因联系确立下来,把地层学从描述性提高到有完整体系的理性阶段。
③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科学,它把层序定义为“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相应的整合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
利用CAD软件进行建筑物的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

利用CAD软件进行建筑物的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地震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是关键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CAD软件进行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在进行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地震分析是根据地震波对建筑物施加的力和动力学响应进行计算和模拟的过程。
结构响应分析是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和应力等响应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建筑物的安全性,并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CAD软件中的建筑模型。
CAD软件通常可以导入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可以是由其他建模软件创建的文件,也可以是由CAD软件自己建模的。
确保建筑模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进行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需要定义地震波的输入。
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地面振动,它是地震分析的关键输入参数之一。
地震波通常以速度-时间历程的形式给出,表示地面在时间上的加速度变化。
可以通过地震观测数据、实验室试验或模拟计算等方式获取地震波。
在CAD软件中,我们需要将地震波的速度-时间历程导入软件中,并进行相关参数的定义。
然后,我们可以进行动力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和模拟。
在CAD软件中,可以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如静力弹性分析、动力弹性分析或非线性动力分析等。
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分析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在进行动力学分析时,需要定义材料和结构的属性。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对于地震和结构响应分析至关重要。
在CAD软件中,可以定义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和阻尼比等参数。
此外,还需要定义结构的初始状态、边界条件和加载形式等。
在完成动力学分析后,我们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构响应评估。
CAD软件通常可以输出建筑物的位移、变形、应力、应变等响应结果,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岩速度大于围岩 速 度 , 故在地震剖面上含油气区 呈现 “ 暗点 ” 特征 ; 而在浅部 ( 小于1 地层中 , 地 7 0 0 m) 震剖面上含气构造呈现 “ 亮点 ” 特征 。 分析不同模型 反射系数的变化并不影响时频特 的时频特征发现 : 征值的变化规律 ; 时频能量随反射系数的变化却发 主频随地层厚度变化的方向性和频 生相应的变化 ; 图5 ) 。 谱能量与反射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
返回目录
4 0 9
石 油 地 球 物 理 勘 探岩组合地层 。 与之对应的是 砂层厚度随机变化模型 ( 图4 ) , 纵向上地层厚度的变 化 并 不 遵 循 某 一 固 定 规 律, 但从分析结果中仍可看 地层厚度的变化与时频特征值之间具有良好的对 到: 应关系 , 薄层对应高频值 , 厚 层对 应低频 值 。 由 于 薄 厚层与粗粒 岩对应 , 因此可根 据时 层与细粒岩对应 , 频特征的变化方向来判断不同方向的沉积旋回体 。 利用反旋回模型的地层厚度与时频特征值数据 对, 得到地层厚度与时频特征关系曲线 。 研究证实 : / 相同厚度的互层对应的时 4 时, ① 地 层 厚 度 大 于λ / 相同 频特征值高于单一层 ; 4时, ② 地层厚度小于λ 厚度的互层对应的 时 频 特 征 值 低 于 单 一 层 ; 地层厚 度与时频特征之间相关性好 。
返回目录
6卷 第6期 第4
刘传虎等 : 构造 — 层序分析模型地震响应特征与应用
3 9 9
构造模型 , 而且要体现给定的地质体内部结构 , 构造 和层序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 有效构造 — 层序模型与 传统的罗宾逊模 型 有 两 个 显 著 区 别
[ ] 5~1 0
层, 只要薄层与上下地层存在反射系数 , 即使厚度小 于 0. , 也可产生地震响应 。 0 1 λ( λ 为地震波波长 ) ( ) 动力学模型 层 序 体 的 形 成 与 演 化 离 不 开 3 演化 , 而构造演化是动态的 、 持续的 , 因 构造的变动 、 此 构 造—层 序 分 析 中 将 层 序 模 型 看 作 动 力 学 模 型, 它由火山作用 、 变质 作 用 和 构 造 作 用 ( 如 震 荡、 褶皱 等内 因 过 程 和 沉 积 作 用 、 风 化、 剥蚀作 及断裂运动 ) 用等外因过程联合控制 。 2. 2 构造 — 层序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 因为 砂 体 沉 积 时 受 水 动 力 条 件 影 响, 在靠近物 厚度大 , 在远离物源处粒度细 、 厚度薄 , 源处粒度粗 、 即细颗粒沉积物对应薄层结构 , 颗粒越粗 , 沉积速度 地层 越 厚 ( 图 1) 。 因 此, 通 常 情 况 下, 沉积物 越快 , 的颗粒粒度与 层 序 厚 度 正 相 关 。 根 据 该 沉 积 特 征 , 设计了四种典型的 岩 性 组 合 模 型 , 并研究其时频特 进而建立不同组 合 形 式 的 层 序 体 与 其 时 频 特 征 性, 之间的对应关系 。
图 1 沉积旋回体岩性与厚度变化示意图
— — 高位体系域 ; — — 低位体系域 ; — — 海进体系域 ; — — 海退体系域 H S T— L S T— T S T— F S S T—
) 厚度有序递 变 地 层 模 型 图 2 是 反 旋 回 沉 1 ( 最大厚度为5 其地震响应为用主频 积地层模型 , 0 m, 为2 时 5和3 5 H z子波与反射系数 序 列 褶 积 的 结 果 ,
1 1] 频特征是 自 上 而 下 随 层 序 厚 度 减 小 而 增 大 [ 。研
究证实 : 只 ① 子波主频的差异不影响时频分析结论 , 与调谐频率有关 , 表明时频特征的方向性不受地震 剖面子波主频的影响 ;② 地层 厚度 与时频 特征值 对 应关系良好 。 ( ) 透镜体模型 图 3 所 示 模 型 中 地 层 厚 度 自 2 相当于对称透镜体模型 , 它是 上而下为薄 → 厚 → 薄 , 一个完整的沉积旋 回 , 其时频特征值的变化方向与 地层厚度具有对应关系 。 ( ) 随机模型 曲 流 河 的 多 次 改 道 及 河 道 之 间 3 的相互切割 , 三角洲的多次叠置 、 扇三角洲的纵向互
图 2 反旋回模型的时频特征图
( ) 反旋回模 型 ;( 厚 度 模 型 ;( ) a b) c 2 5 H z子 波 地 震 记 录 ; ( ) ) 反射系数随机变化模 d 2 5 H z子波记录的 时 频 特 征 ;( e ) ) 型 ;( f 3 5 H z子波地震记录 ;( 3 5 H z子波记录的时频特征 g
图 3 透镜体模型的时频特征图
( ) 先反后正旋回模型 ;( ) 反射系数不变的透镜体模型 ; a b ( ) ) c 3 5 H z子波地震记录 ;( d 3 5 H z子波记录的时频特征
2 构造—层序分析原理
传统 ( 狭义 ) 地 层 学, 主要研究地层顺序及与邻 建立其地层系统和相应的地质 区地层的对比关系 , 年代系统 。 现代 ( 广义 ) 地层学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扩 展为地层的物质特 征 、 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环境等 方面 。 构造 — 层序分析是利用构造 — 层序模型和时 频分析定量刻画地震剖面 , 建立层序体与时频特征 、 储层含油性与时频能量间的对应关系 , 结合地质 、 测 井、 钻采等多方面资料 , 实现隐蔽性油气藏的定量描
] 1, 2 述[ 。 构造 — 层序分 析 的 基 础 是 建 立 有 效 构 造 —
层序模型并做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 时频分析是在时 间—频率 域 联 合 对 信 号 进 行 分 析, 而不是仅在单个 域内进行 。 2. 1 有效构造 — 层序理论模型 构造 — 层序分析 的 对 象 是 层 序 体 , 利用事先设 计的已知岩性状态排列序列 、 速度和密度数据 , 在二 并把深度 维空间分别计算深 度 域 的 反 射 系 数 序 列 , 域的反射系数转换 为 时 间 域 的 反 射 系 数 , 与选用的 得 到 合 成 地 震 剖 面, 其层序 R i c k e r子 波 进 行 褶 积 , 体特征必然反映在模型地震剖面及特征属性
刘传虎 , 王学忠 .构造 — 层序分析模型地震响应特征与应用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 ) : 2 0 1 1, 4 6 6 9 3 8~9 4 3 摘要 构造 — 层序分析的基础是建立有效构造 — 层序模型 , 通过对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建立层序体与时频 储层含油性与时频能 量 间 的 对 应 关 系 。 通 过 对 地 震 信 息 的 定 量 化 分 析 , 结 合 地 质、 测 井、 钻采等多种资 特征 、 料, 进行层序分析 、 旋回划分 、 储集层 预 测 及 目 标 定 量 描 述 。 将 构 造 — 层 序 分 析 技 术 应 用 于 陆 相 断 陷 盆 地 的 陡 缓坡带三角洲 、 低位扇体及其他隐蔽油气藏勘探 , 取得了较好勘探效益 。 坡带砂砾岩体 、 关键词 构造 — 层序 模型 地震响应 储层预测 油气勘探 中图分类号 : P 6 3 1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言
从2 地层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 0 世纪 5 0 年代起 , 被称作 “ 多重地层划分 ” 的新理论已代替了统一的地 层划分概念和叠覆原理 。 近年来 , 地层学的发展又出 现新趋势 , 即地层研究的定量 化 , 这 一趋 势在很 大程 度上增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层序地 层学 代表 了地质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 是划分 、 对比和 分析 沉积 岩系的有效方法 , 在其理论指 导下 , 改变了 人们 对地 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用的 认识 。 中国 东部 油区目前已进入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 , 并且以复 小断层 、 小幅度构造和 岩性 变化 为特征 。 在 杂断裂 、 油藏描述过程中 , 对构造解释和地层岩性解释成效显 著的地震地层学遇到了巨大挑战 : 使用直观分析方法 难以对研究目标作出定量特征描述 ; 使用区域预测方 法不能对油气藏勘探开发阶段局部目标进行细化 ; 使 用地震剖面相面法难以判断沉积体的沉积旋回 方向 缺少提高地震预测可靠性的地球物理综 和沉积厚度 , 合研究 方 法 。 为 提 高 圈 闭 预 测 描 述 的 准 确 度 , 将构 造 — 层序分析技术应用于陆相断陷盆地 的陡坡 带砂 砾岩体 、 缓坡带三角洲 、 低位扇体及其 他隐 蔽油 气藏 的勘探中 , 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果 。
0 1 1年1 2月 2
第4 6卷 第6期
· 综合研究 ·
文章编号 : ( ) 1 0 0 0 7 2 1 0 2 0 1 1 0 6 0 9 3 8 0 6
构造—层序分析模型地震响应特征与应用
刘传虎 ①② 王学忠 ③
( 山东东营 2 北京 ) 资源与信息学院 , 5 7 0 0 1;② 中国石油大学 ( ①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 北京 1 山东东营 2 ) 0 2 2 4 9;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 5 7 0 0 0
] 3, 4 上[ 。 有效的构 造 — 层 序 模 型 不 但 要 体 现 给 定 的
: 5 8 号胜利石油管理局机关 , 2 5 7 0 0 1。 E m a i l l i u c h u a n h u . s l t i n o e c . c o m 山东省东营市济南路 2 @s y p 本文于 2 最终修改稿于 2 0 1 0 年 6 月 4 日收到 , 0 1 1年1 1 月 4 日收到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技重大专项 “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 子课题 “ 渤海湾盆地精细勘探 关 键 技 术 ” 和“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成熟区精细 评价示范工程 ” ( ) ;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研项目 “ 储层地震属性优化及属性体综合解释技术研究 ” ( ) 。 2 0 0 8 Z X 0 5 0 0 1 P 0 4 0 3 3
: 一是有效
构造 — 层序模型中的有效反射系数与不同的层序目 标相对应 , 因此与频率相关 ; 二是有效构造 — 层序模 而是服从形成层 型中的反射系数分 布 不 是 随 机 的 , 即 沉 积 构 造 运 动 的 方 向 性。 这 些 过 序目标的规律 , 程在地震记录上 必 有 显 示 。 对 此 , 笔者设计了下列 三种有效构造 — 层序理论模型 : ( ) 周期循环模型 以地质韵律学为指导 , 以露 1 岩心和测井资料为基础 , 不仅反映层序目标的厚 头、 度变化 , 而且体现 粒 度 、 岩 性 成 分、 孔隙度等主要物 细分为渐 性的变化规律 。 将 层 序 目 标 称 为 旋 回 体 , 进型 ( 湖侵型沉积 ) 、 退行型 ( 湖退型沉积 ) 及( 湖进 — 湖退 ) 混合型三种旋回体 。 ) 沉积间歇模 型 层 序 目 标 的 分 界 面 通 常 是 ( 2 沉积间歇面 , 沉积间 歇 面 实 际 上 为 一 低 声 阻 抗 的 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