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普通农民工
希特勒 请根据以上图片设计解 说词?
毛泽东
普通农民工
它们对历史发展起的 希特勒 作用是否相同?
社会历史是有人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 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但对社会历史起的作用不同。
推动 性质
阻碍
大 程度
小
判断:
×
(1)毛泽东创造了人类历史
×
(2)希特勒创造了人类历史 (3)一名普通农民工创造了人类历史
(3)对我们的工作的指导意义是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树立 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 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第一,“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第二,“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 数。 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 人们。 第三,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 一份合同,其主要内容是不再搞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 锅饭,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 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 化。
说一说,革命战争和改革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2、人民群众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思考:1、我党和政府领导集体为什么坚持以人为本?2、我 党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的举措和行动说明了什么?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推动力量。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地位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探讨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变革和革命都是由人民群众发起和推动的。
例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都是人民群众为了争取自身解放和权利而发动的伟大斗争。
人民群众拥有改变社会现状的力量,他们的觉醒和奋起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人民群众正是阶级斗争的主要参与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他们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必须开展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整个阶级的解放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世界,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日益增多,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进步。
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密不可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支持他们的觉醒和斗争,共同推动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愿人民群众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为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讲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几乎所有的哲学派别,都对谁创造历史的问题做出了回答,但是他们或者认为人的思想动机创造历史,或者认为“绝对精神”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这些历史观都走向了“英雄史观”。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马克思提出,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的确是受到人们的思想动机的支配的,但是这种思想动机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原因,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原因是引起这种动机的物质原因,并由此得出结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不免会让人产生疑问,即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都把创造历史的主体归结为人,为什么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理论归为马克思主义?诚然,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也讲“人”创造历史,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人”看作自然意义上的“人”;康德、黑格尔也讲“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但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成是精神意义上的“人”。
马克思所讲的创造历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①“有生命的个人”②。
人如何创造历史?通过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考察实践:一是主体性,二是物质性。
这种主体性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主体,而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主体的以劳动者为主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包含着差异和矛盾的主体性。
由于实践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47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67具有物质性,所以历史发展是不以任何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于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力的主体承担者,是首要的社会生产力,因此它们的意志、愿望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反映,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一切落后倒行逆施之所以注定要破产,而一切进步阶级的革命目标之所以终究能够实现,是因为进步阶级的革命目标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劳动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的,因而得到劳动群众的有力支持。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原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话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道理是相通的,此中道理警示无穷: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是一个执政党赢得民心的根本保证。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的衣食父母,又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生存之本。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实践中,有的同志到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能够巧用天时、发挥地利、促进人和,犹如鱼之得水,迅速开创工作新局面;而有的同志却难以打开局面,一件事还没干起来,就“后院起火”,于是就埋怨群众不听话;甚至有的同志官气十足,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干起工作来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主要表现为知民情,通民理,办民事,解民忧。只有这样,党与人民群众才能鱼水相依,休戚相关。因此,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将其自觉地作为一种信念,作为党性锻炼的第一追求。 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所谓结合,就是各级干部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在感情上与群众相通,在生活上与群众相融,把自己置于普通群众的一员;就是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意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开创生气勃勃的工作局面。 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摆正主仆位置,处理好主仆关系,是保证不变质的关键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切实履行好公仆的职责,就必须做到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思考“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掌权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搞假政绩;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创业。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前提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前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方法论前提是人民群众具有创造力,是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现历史前进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前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条件下,通过自主发展、斗争和劳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毛泽东强调:“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并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反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自我创造和发展的产物。
二、人民群众具有不可替代的创造力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们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突破种种难关,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生产经营制度和文化艺术形式,推进历史的前进。
尤其是在革命斗争中,人民群众所展现的巨大创造力是显著的。
因此,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应当尽可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三、自我解放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自我解放来实现社会变革和成功。
自我解放通常包括自我思考、自我组织和自我掌握生产资料等方面。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应该通过自我解放和自我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觉悟水平,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四、群众路线是实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方向毛泽东曾说过,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着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力量。
因此,实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必须采取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能够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人民群众成为创造历史的主导力量。
同时,群众路线也注重实践和实用性,这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
总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前提,是对人民群众具有创造力和主体地位的认识,注重自我解放和群众路线的实践运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石。
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这一方法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原则之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谈谈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
历史的进程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
无论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繁荣,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创造。
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人民谋福祉。
这一理念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关注人民的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三、以人为本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中国不断加大投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的参与,加强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
四、以人为本的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能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以人为本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最后,以人为本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人民谋福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教案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教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着重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阶级的实质与阶级划分的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技革命的两重性。
三、教学时数:7课时四、教学方法: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让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内容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就是此理。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作用。
二是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情况极为复杂。
总体起推动作用,个别环节有缺陷;总体起阻碍作用,调整、改革后有某些刺激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以此规律为依据。
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浅探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其历史作用

浅探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其历史作用1. 引言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是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
人民群众以自己的意志、创造力和劳动创造了社会历史变迁的伟大奇迹,他们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是历史的真正主角。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中,也在平时的社会建设活动和改革开放中得到体现。
在每次历史变革中,人民群众都是起主导作用的力量。
无论是革命斗争、社会建设、改革开放,还是民族利益的捍卫,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在探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重要地位。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1.2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对历史的影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对历史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的意识觉醒、行动参与和社会实践,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民群众的意识觉醒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当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就开始滚滚向前。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对历史的影响还表现在他们的团结和斗争精神上。
在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的团结和斗争精神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利益共同体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勇敢地与压迫者和剥削者斗争,最终取得了历史的胜利。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捍卫民族利益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为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的推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
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people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
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不同的国家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构成,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参与历史活动的一切人中,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史观一统天下。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贬低或抹杀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absolure idea)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意志论(voluntarism )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一群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群氓”,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等人把历史归因于历史人物的自觉意图,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因某个统治者的脑子里有某个“原子”作怪,就完全变更其方向,而民众则是无知、轻信和惊慌失措。
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玛斯·卡莱尔宣称世界史“实际上是一
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把人民群众视为无数个“零”,认为只有在他们前头添上英雄人物“实数”的时候,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德国哲学家尼采(Nietzsche)鼓吹“超人”哲学,称历史的意义就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而人民群众只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断言“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提出什么“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等。
宿命论(fatalism)认为,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
如“天意”、“上帝”、“绝对精神”等,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代理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宇宙精神”(cosmos spirit)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都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在人类历史上尽管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并且至今仍在顽强地表现自己,但是,它的片面性是很明显的。
列宁认为,唯心史观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局限于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没有摸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二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相反,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不仅避免了这两个主要缺陷,摸到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而且把这两个极为重要、密切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把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看作是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一个关键。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包含着不同的内容。
但是,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社会历史过程都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因而也就没有社会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material wealth的源泉。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必然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存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从原始的石器到现代的机器,从昔日的独轮车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无一不是出自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手。
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spiritual wealth的源泉。
人类一切精神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都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在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之所以能在精神生产领域做出自已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为基础的。
古老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是在古代劳动人民的农牧、建筑、航海等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经典名著也大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整理而成的。
例如,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在民间
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的。
离开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精神财富的创造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另外,劳动人民还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从古至今,我国和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以及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都直接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比如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余种,药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多幅,都是李时珍深入民间调查,向农民、樵夫、猎户、药家请教而写成的,可以说是群众医药实践的结果。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social transformation 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是社会自身内在规律决定的,而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者,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身份,显然极为突出,劳动群众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变革的主力军。
千百万人一旦开始行动起来,就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腐朽的反动统治。
没有平民大众参加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取
得自己的政治统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第325 页)无产阶级肩负创造新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样要联合农民群众和其它一切革命力量。
展开英勇的斗争,才能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凭空地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总是要受到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杰出人物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承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和历史的参与者,都对历史的形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