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贸易理论1

合集下载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精选ppt
4
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 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 是:(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 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 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 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 创造和改进工具。
精选ppt
5
他还以制针业中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根 据当时的情况,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 一个粗工每天连一根针也制造不出来。 而在分工的情况下,十个人每天可制造 48000根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了几千倍。因此,他认为在生产要素 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分工劳动生产率可 以得到提高。
第二章 古典与传统的国际贸 易理论
第四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
精选ppt
1
国际贸易学说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
一。国际贸易问题也经常是经济理论中争 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早在16世纪,西 欧重商主义者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
了探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 理论研究工作在18-19世纪日益发展。古 典经济学的最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大 卫·李嘉图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 理论基础。在他们之后,经过其他经济学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 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 (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ur) 或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Cost)。
精选ppt
13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 的经济学家,是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的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
李嘉图的基本思想: 李嘉图的基本思想: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 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 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仍可以通过生产 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在国 际贸易中获利。 际贸易中获利。
Company Logo
英国 葡萄牙
生产1单位葡萄酒 生产 单位葡萄酒 120 80
生产1单位毛呢 生产 单位毛呢 70 110
英国 葡萄酒的价格 毛呢的价格 1.74v/1w 0.58w/1v
葡萄牙 0.72v/1w 1.375w/v
Company Logo
(四)绝对成本论的局限性 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 如果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生产两 种商品都处于劣势, 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这时会不会发生国际 贸易?如果发生国际贸易, 贸易?如果发生国际贸易,那么处于劣势 的国家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的国家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Eli Hecischer
Bertil Ohlin
Company Logo
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Company Logo
要素禀赋衡量方法(1)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1707.50 人口(亿 人口 亿) 1.45(2000年统计 年统计) 年统计
比较优势
生产1单位毛呢 生产1 生产1单位酒 生产1
英国
100人 100人/年
120人 120人/年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生产模式: 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酒
贸易模式: 英国出口毛呢,进口酒; 葡萄牙出口酒,进口毛呢
分工前
国家
酒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人 毛呢(单 所需要的劳动人
(单位) 数(人/年)
位)
数(人/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分工后
国家
酒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人 毛呢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 (单位) 数(人/年) (单位) 人数(人/年)
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该法 1846年被废除。
2.3.2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 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该国可以 专门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或称比较优势商 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比较大的商品(或称比较劣 势商品),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 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 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 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
(1)基本假设 (2)贸易基础 (3)举例说明 (4)生产与贸易模式 (5)贸易所得 (6)例外 (7)对理论的评价
2.2.3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亚当·斯密)
当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 效率(或称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劳动效率较 低(或称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换取自己具有绝对劣 势的商品。这样,资源会被更有效地利用,而且进行分工和 贸易的双方都会受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格(All 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 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一 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 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
托马斯•孟说:“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于外人身上的,也 会立即在他们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我们身上的……因此,首 先我们就将丧失我们现在享有的可以将现金带回本国的自由 和便利,并且因此我们还要失掉我们输往各地许多货物的销 路,而我们的贸易与我们的现金将一块消失。” 托马斯· 孟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 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
自由贸易的获益 :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
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的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富 裕。
二 绝对利益论的进一步说明
国 家
商 品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6
1
4
5
1. 哪个国家在生产小麦上有绝对优势?生产棉布呢?
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两国按照1∶1交换小麦和棉布,美国用6蒲式耳小麦 换取英国的6码布,两国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绝对利益理论简评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包含着科学的成份 和非科学成份。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采取了新的观点;他的绝对利益论反 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中已成熟了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进步 作用;他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 开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的见解,至今仍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 点是错误的;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它 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 殊情形。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质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与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2、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二、教学重点1、比较成本论2、相互需求论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四、教学时数:4自由贸易理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不利,甚至会阻碍发展;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成因、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从重商主义或绝对成本论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分析产业间贸易,属于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国际贸易模型;第二阶段从二战以后至今,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开始分析产业内贸易,模型力求动态化。

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称《国富论》或《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基础。

1.内容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各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一)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传统贸易理论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集中进口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只要两国存在相对生产成本差异,贸易就存在。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充裕要素产品→进口需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产品4、规模经济(克鲁格曼)——现代贸易理论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达到规模效益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各同类工业品之间的的双向贸易理论。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1、出口(4个)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汇率下跌<对外贬值>,增加出口);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动。

2、进口(3个)一国经济总量或总产出(GDP越大,进口越大);汇率水平(本国汇率上升<对外升值>,增加进口;反之);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高低。

其他因素(进口、出口):总体经济状况、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世界市场供求关系、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政策。

汇率下降(本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要,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和住宿等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OT):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量的出口品可换回进口品的数量。 (1)商品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Px/Pm 毛贸易条件=Qm/Qx 当贸易均衡时, Px/Pm =Qm/Qx; 当有贸易顺差时, Px/Pm >Qm/Qx; 当有贸易逆差时, Px/Pm <Qm/Qx
净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计算公式: T=(Px/Pm)×100
3、试评论“弱国在贸易中只能是越变越 穷,即弱国无外贸利益”。 4、假设加拿大有总劳动600小时,中国 有800小时。单位计算机的劳动投入:中: 100小时,加:60小时。 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中:4小时,加: 3小时。
(1)未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22单位小麦, 中、加参与贸易,各能在每单位进口品中节省多少劳动 时间?若价格变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计算机,情况 会有什么变化? (3)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数量是 多少?各国福利水平有什么变化?
3、消费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个群体或个人消费两种商品数量的组合点的集合。 并且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种组合的消费给消费者 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 Y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高 负斜率 不相交 连续性
I1
MRS
I0
凸向原点
0
x
Y
X
Y
X
Y
X
Y
X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 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 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的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万枝玫瑰 美国 南美 1000 1000 万台计算机 -10 -3
3、比较利益理论内容:各国应该生产自己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分工原则是“两优取重, 两劣取轻”)并出口,进口自己生产占劣势 的产品,双方均能获得利益。
酒 3(6小时) 0
以1:1的价格交换,双方的获利情况
葡萄牙 英 国
布 1 2
酒 2 1
国际价格1C=1W:葡萄牙用1单位的酒可换回1单 位的布,比在国内多换回0.5单位的布;英国用1单 位的布可换回1单位的酒,比在国内交换多了0.5单 位的酒。 李嘉图理论的评价?
比较利益理论模型分析要点: 1、是否可以分工,两国国内价格比不等就可以 分工。 2、如何分工,看比较优势或劣势:机会成本 3、同样投入的产出情况; 4、确定交换比价; A国:a/b , B国:c/b,则交换比价为: [(a+c)/2]:b。 5、分析贸易利益。
第3节一般均衡中的贸易获利
1、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ve Productive Curve) Possibility Curve 利用一定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 组合点的集合。 通常有三种情况:
Y
Y
Y
MRT 0
不变MOC
X
0
递增MOC
X
0
MRT
X
递减MOC
葡萄牙 英 国
生产1单位布 6小时 4小时
生产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哪个国家在生产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怎么分工? 以什么价格贸易?
酒的价格 布的价格
葡萄牙 0.33C/1W 3W/1C
英 国 3C/1W 0.33W/1C
如果用1C=1W在国际上交换情况将如 何? 葡萄牙用1单位的酒可以换回1单位的 布,比在国内可多换回0.67单位的布; 英国用1单位的布与葡萄牙交换,可多 换回0.67单位的酒。 *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1:贸易利益:加纳与韩国
1970年,加纳与韩国的生活标准大致相似,加 纳的人均GNP为250美元,韩国为260美元。 1995年,加……为390美元,韩国为9700美元。 1968—1995年,GNP的年均增长,加纳为1.4 %,而韩国为9%。 1980年加纳的对外贸易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8 %,韩国占74%。 1975年加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 国。独立后成立了可可销售委员会,以每磅25 美分买进,以50美分买到国际市场。
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
绝对利益理论内容:各国应利用各自生产条件的绝对优势,分 工生产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互相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
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价值和价格是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 2×2的前提---假定只有二个国家、生产二种产品。 自由贸易---没有关税,没有运输成本。 劳动力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国内可 以实现劳动力在两生产部门间的转移,国际间劳动力 不流动。
O
X
K
L
K
L
K
L
Y
O
X
Y
O
X
消费和生产的均衡(Equilibrium)
Y
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时, 当MRT=MRS。
E
MRT=MRS 0 X
绝对利益理论的模型
F 50
X B A M
美国 PF : PC = 1 : 2
F PF:PC=1:1 40
加拿大
PF : PC = 2 : 1
B’ A’ M’
第2节 比较优势理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1817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大卫李嘉图:14岁跟随父亲在交易所做事。后 来与父亲脱离关系,成功后利用空闲时间学习 自然科学。偶然得到《国富论》,赞赏这本书, 最终,在分析、批判前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 将理论推向新阶段。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者。 一生以严谨的思维、数学逻辑性和精确性著称。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边际机会成本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
机会成本:
在资源一定(有限),利用该资源可生产两种 或两种以上产品时,生产一种产品,所放弃的另一产 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
边际机会成本(MOC):
追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某一种产品所增加放弃的 另一产品的数量。
P
0 1 2
Q
P P0
2、生产者剩余:是指生 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生产 耗费而获得的净利益。
P2 P1 0 1 2 Q
3、贸易直接利得的局部均衡分析 国内均衡价格为P2,国际价格为P1 P c P2 a K b d B S 进口量为KB。 由于该国进口而获得的贸易利益有 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d 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 最终的贸易利益为:b+d D 0 Q
PF:PC=1:1
0
25
C
80 0
X’
C
递增边际机会成本条件下的比较利益模型
F
PF:PC=1:2
B国
F
A国
X M A B
国际价格 PF:PC=1:1
M
B’ A’
PF:PC=2:1
X
0
C
0
C
在边际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分工不是完全的分工。
一般均衡分:同时分析两个(多个)市场 两个产品(多个)产品的分析方式。有被 称为总体均衡分析。
第1章 比较优势理论
第1节 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节 绝对优势理论( ) 斯密: 斯密: 绝对利益: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它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 同样多的商品时,我们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 势。(或同样的劳动产出多) 理论前提 :1.劳动价值论;2.2×2的前提;3.自由贸易 ;4.劳动力在国
葡萄牙 英 国
生产1单位布 4小时 6小时
生产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如何分工?(葡萄牙布的生产是英国的1.5倍;酒的生产 是英国的6倍) 如何交换?
分工前的产出情况
葡萄牙 英 国
1单位布 4小时 6小时
1单位酒 2小时 12小时
分工后的产出情况
葡萄牙 英 国
布 0 3(18小时)
(3)有的国家出口增长没有带 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贸易条件恶化 “飞地”(enclaue)效应 出口部门的选择有误
2、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动态影响
出口:扩大市场;产业关联效应;带动 基础设施的发展;扩大就业 进口:带动消费偏好转移;推动国内技 术改进;进口短线产品(稀缺要素), 调整产业结构。 总之,促进经济增长
计算公式:I=(Px/Pm)Qx ,Qx表示出口 数量指数,公式表示:一定的出口收入可换 回多少进口品。 例:其他条件同上,并出口数量指数1985年 降至80,则其收入贸易条件: I=(Px/Pm)Qx=(110/95)
×
80=92.6
表明:由于出口收入减少,以100为单位的 出口品的进口能力减少了7.4。收入贸易条件 恶化了7.4%。
P1 e
出口国的情况: P2 P1 f g h i 消费者剩余减少了:g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g+i 最终贸易利益:i
第5节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动态 影响
1、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的各种观点 (1)穆勒(Mill)说: 扩大了市场 引进技术、增加了资本积累 促进经济“知识率”的提高 (2)科登(Corden)说: 实际收入的增长;资本积累;替代效应;收入 分配;对生产要素的影响。如同增长的传动机 (引擎说、发动机说)
(3)要素贸易条件 :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 计算公式: F=( Px/Pm)(Vx/ Vm)×100, Vx表示出口品的要素生产率指数, Vm表示进口品的要素生产率指数。表示加入 生产率因素后,每单位出口品所换回进口品 的数量。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计算公式: F= ( Px/Pm)Vx
例:以1990年为基期,1993年我国出口品 价格指数为110,出口品的要素生产率指数 为102,进口品价格指数为104,进口品的 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6,则 I=105.8, F=101.8。 (4)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贸易条件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