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 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关于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结果。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了重要的学派如重商主义、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经济原理和运作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对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评述,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2. 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欧洲国家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
根据重商主义理论,贸易顺差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
这一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实现贸易顺差,并通过货币政策来保持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强调了国家对贸易的干预,帮助国家提高贸易收入并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重商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其忽视了贸易的互利性和比较优势原理。
3.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也称为里卡多模型。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
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贸易的互利性和合作性。
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贸易仍然会带来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假设贸易没有障碍和成本,现实中这些因素常常存在。
4.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相比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更早出现。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由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
绝对优势理论侧重于生产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从而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忽略了其他因素如需求和市场规模的影响,因此在解释复杂的贸易现象上有一定局限。
5. 总结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重商主义理论强调国家对贸易的干预,但忽视了贸易的互利性;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贸易的合作性和互利性,但忽视了贸易壁垒和成本;绝对优势理论强调生产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但忽视了市场需求和规模的影响。
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现状评述及建议

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现状评述及建议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跨境贸易活动日益繁荣。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对外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步伐,以提高跨境贸易的便利化和高效化水平。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对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就其改进提出建议。
1.成绩显著: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自从2017年我国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以来,通过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和业务流程,打通了贸易畅通“最后一公里”,大大提高了跨境贸易的便利化和高效化水平。
2.存在问题:我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
各部门数据标准和格式的不统一,导致信息互通互认困难。
跨部门协同配合不够,导致跨境贸易手续繁琐。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亟需加强。
业务流程和监管指标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改进建议1.加强各部门数据标准和格式的统一:为了实现信息互通互认,各部门应加强数据标准和格式的统一,确保各类数据能够实现跨部门互认共享,促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顺利实施。
2.加强跨部门协同配合:为了减少跨境贸易手续的繁琐程度,各部门应加强协同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起高效的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3.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保障企业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4.优化和完善业务流程和监管指标: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中,应优化和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和监管指标,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升监管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三、结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是我国国际贸易便利化和高效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跨境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和推动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贸易理论

29
数量
出口
消费 进口 生产 创新国
出口
生产 消费 一般发达国
出口消生费产发展中国家
进口
进口
t1
t2 t3
t4
t5
时间
30
新发展(续)
新要素论
*技术要素说 *人力资本说 *R&D要素说 *信息要素说
31
新发展(续)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论
*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产业部门内差异 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 。即两国互相 进口与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能流动 没有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22
基本论点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
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H—O理论)
*论证逻辑: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
础;而价格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禀 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所以……
代表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核心思想:严禁金银输出,少买(不买)
多卖,追求贸易顺差
* 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 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将陷入穷 困;而他们则日趋富足
41
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Thomas Mun(1571--1641) 代表作:England’s Treasure by Foreign Trade 核心思想:多卖少买,追求贸易顺差
2
3.1.1 绝对利益论
(Absolute Advantage Doctrine)
代表人物: Adam Smith,1723--1790
代表作: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李斯特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1简述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
关 于国际贸易理论 的发展 . 源于亚 当・ 密 1 7 斯 7 6年发表《 国民财
◇ 教 述◇ 高 论
科技 圜向导
21年第0 期 02 2
李斯特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何 春 生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 学院 福建
福州 3 0 0 ) 5 0 7
【 要】 国经济学家弗里德 里西 ・ 摘 德 李斯特从 落后 国家角度提 出了以关税保护 为核 心的贸易理 论 , 为经济落后 国家发展 民族经济提供 了
业经过一段时 间保护成熟后应取消保 护 可见 . 李斯特关于贸易保护的主张实 际上是 为了积极主动 的对外 一 一 取 富的性质及原 因的研究》 二百多年来 , 。 主流 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 贸易 , 国最终是要实现 自由贸易。 国选择哪一种对外 贸易政策 , 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 阶段 . 包括 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 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斯密提出的“ 绝对利益论” 李嘉图提出的“ 、 比较利益论 ” 和赫克歇尔 一 3关 于李斯特国际贸易理论 的评述 . 俄 林提 出的“ 素禀赋论 ” 前后 经历约二百 年时间 : 二阶段是二 战 要 . 第 3 理论 、 以及观念和视角上的创新 . 1 方法 后 国际贸易新理 论的发展 阶段 . 二战后 . 力于从某个侧 面对 国际 贸 着 李斯特 的理论使 得 自由贸易论 者接受 了临时保护幼稚工 业的观 易新现象进行解 释的贸易理论 纷纷问世 , 产业 内贸 易论 、 如 人力资本 念 . 承认贸易保护对 于新兴 国家 的重要意义 论 等 , 中以 2 其 0世纪 7 年代末 出现的 以兰 开西特 、 0 克鲁 格曼和赫尔 ① 李斯特 的方法 . 有开拓性 的 . 首先系统地运用历史 对比方 具 他 普 曼的“ 贸易理论 ” 新 研究为具代表性 。2 世 纪 9 0 O年代以来 . 于制 法作为政治经济学论证 的一种手段 基 这种方法非常重视对历史事实的 度 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 . 国际贸易理论有 了新 的 分析 . 据此来考察 和检验经济学 的前 提 . 并且十分注意理论 与历史经 趋势 。 验、 演绎与归纳 、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学说史的结合。 与“ 这 李嘉图恶习” 直接相对 . 并成为德 国历史学派的理论先驱 2李斯特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 在个 人与社会关 系上 . 李斯特强调 了个人 与社会 的统一 . 而不是 弗里德 里希 . 特是德 国著名 的经 济学家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李斯 学 历史学派 的主要 先驱者 . 护贸易 的倡导 人 .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 对立 . 保 其 并且在经济学 说史 上 . 他也是 最先 把 国家制度和伦理道 德等精 神文化作为经济增长 的内生变量来看待 . 强调在其他各方面都相同的 出 自他于 14 年出版的《 81 政治经 济学 的国民体 系》 书。 一 情况下 , 一个政治修 明、 道德品质 良好的国家和一个 缺少开明政治 、 道 2 李斯特 贸易保 护理论提 出的历史背景 . 1 其生产力水平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这无疑为制度学派 1 世 纪中叶的德 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 、 9 经济上落后 的农业 国 当 德精神的国家 . 时 , 国出口的主要是原料和食品 . 口的则是半制成 品和制成品 . 德 进 德 提供 了可资借鉴 的思想资源 ②正是李斯特 阐述了一些新的真理 . 他的著作具有 一种永 久的 使 国 内部对实行什么样 的国际贸易政策意见 , 分歧很大 。 一方面。 当. 亚 并且确立 了它在经济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 事实上 . 出了 他提 斯密 的自由贸易学说盛行整个欧洲 . 所有人都受 到了世 界主义学派的 理论价值 , 即与世界 主义相对 的国家 熏 陶; 一方面 , l l 年成立 的德 国工商业协会 为核心 , 另 以 89 主张实行 对 当时 的理论来说完全是新颖的两个 观念 . 保护关税制度 在此时代背景下 . 作为德 国工商业协会顾 问和保护贸 主义观念 . 以及与交换价值相对的生产力观念 李斯特为 了德国新兴产业 资本的利益而批判斯密 . 而斯密 的经济 易学派旗手 的李斯特 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 建立起 以保 护关税 制度为 学也正是为 了维护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两人 的出发点是一样 的。因 核心 , 为经济较落后 国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说体系 此 , 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河 内一男 说 : 日 “ 李斯特是 德国的亚当 . 密”。 斯 2 李斯特 的贸易保护理论的观点 . 2 李斯特认为 自由贸易分为 国内自由贸易和 国际 自由贸易 . 国内 自 经济学家 的任务是“ 经世济民” 找出一种适合本 国乃至全世界 的经济 . 斯密和李斯特无疑是做到 由贸易是有益的 . 应在 国内进行 自由主义改革 . 建立 国内统一 市场 . 这 发展道路和方法是每一个经济学家的使命 而不仅仅是创立 或完善 了一种理论 )这也是他们 的理论成 . 与国民个人 自由不相抵触 而国际 自由贸易是有条件 的. 护政策与 了这一点 ( 保 个人 自由能最大限度的并行不悖 李斯特反对斯密等古典学 派的“ 世 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斯特 的国际贸易理论显然是可以给包括我 国在 内的多数后进 国家以理论指导 界主义经济学” 认为人类整体利益并非个人利益的简单总和 .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从新新贸易理论角度分析现阶段国际贸易

从新新贸易理论角度分析现阶段国际贸易目前,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基本形成两大体系:一类是以Melitz为代表,着重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新贸易理论,并以此分析企业商业模式选择。
其中,Melitz以克鲁格曼的差异化产品、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的异质性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行为,为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石[2]。
Helpman等拓展了Melitz模型,进一步考虑跨国企业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
其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行为,是由企业的生产效率预先决定的。
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选择FDI,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3]。
Bernard等将异质企业与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间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关注贸易自由化下,企业、国家和产业如何相互作用,资源如何通过企业在产业内和产业间重新配臵,全面考察了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同行业内异质企业(出口与不出口企业)的效率差异、贸易自由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诸多问题[4]。
At present, in the new trade theory, the basic formation of two major systems: one is represented by Melitz, focuses on enterprise productivitydifference into the new trade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selection. Among them, Melitz Krugman to 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cale economy and monopoly competition model as the basi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terpris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xport behavior by heterogeneity into enterprise, for the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difference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 2 ) laid the foundation. Helpman extends Melitz model,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overseas branch of the decision, namely enterprises to export or the form of FDI.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nterprise whether to choose the export or the FDI behavior, is pre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Only the enterprise with the highest productivity will choose FDI, productivity in the export selection medium level of the enterprise, and low productivity firms only in the domestic market sales ( 3 ). Bernard and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s and new trade theoryand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rganically, attention under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enterprise, country and industry interaction, how resources through the enterprise configuration in the industry and among industri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ustry and export enterprise ( heterogeneity do not export enterprises ), the efficiency difference betwee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problems ( 4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另一条脉络是研究企业内生边界的决策。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评述

一 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 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
托马斯•孟说:“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于外人身上的,也 会立即在他们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我们身上的……因此,首 先我们就将丧失我们现在享有的可以将现金带回本国的自由 和便利,并且因此我们还要失掉我们输往各地许多货物的销 路,而我们的贸易与我们的现金将一块消失。” 托马斯· 孟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 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
自由贸易的获益 :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
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的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富 裕。
二 绝对利益论的进一步说明
国 家
商 品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美
国
英
国
6
1
4
5
1. 哪个国家在生产小麦上有绝对优势?生产棉布呢?
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两国按照1∶1交换小麦和棉布,美国用6蒲式耳小麦 换取英国的6码布,两国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三
绝对利益理论简评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包含着科学的成份 和非科学成份。 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采取了新的观点;他的绝对利益论反 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中已成熟了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进步 作用;他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 开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的见解,至今仍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 点是错误的;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它 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 殊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范大学论文题目: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课程名称:国际贸易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完成年月:目录1.引言 (3)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3)2.1古典贸易理论 (3)2.1.1重商主义 (3)2.1.2绝对优势理论 (3)2.1.3比较优势理论 (4)2.2新古典贸易理论 (4)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5)3.1时代背景 (5)3.2主要挑战 (5)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5)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5)3.2.3区域贸易发展 (5)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6)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6)4.1.1偏好相似理论 (6)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7)5.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200多年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变革和创新,理论也在逐渐演变过程中。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创新变革,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本文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文献研究,对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国家竞争优势1.引言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到近代、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过程。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
因此现在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诞生后将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其发展的指导理论。
2.1古典贸易理论18世纪中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1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1.2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2.1.3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以国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生产为前提,通过优势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来弥补劣势产品造成的损失,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古典贸易理论就是最直接的运用收入大于支出的经济思想指导国际贸易。
2.2新古典贸易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随后,他的这一论点被其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所充实论证,进一步的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以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标志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H—O理论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
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不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承认参加自由贸易对于国家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进而到H—O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完全竞争、报酬不变、同质产品等古老的假定。
总体看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3.1时代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其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并跻身国际贸易主流,在这一时期,世界格局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这大大促进了贸易理论的萌生,直到二战,世界格局受到冲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够起到指导国际贸易行为的作用,促使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3.2主要挑战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是提倡以垂直贸易为主的,即在不同的发展情况的国家进行贸易交换,也就是就是垂直贸易。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种发达国家主导的水平贸易需要新的观点最为理论支撑。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制造业在战后的发展是迅速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分工更精细化,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进行明确分工。
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生产链也在全球分工中形成。
最终导致战后制造业内部贸易与公司内部贸易有显著的增长,这种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是不相符的。
3.2.3区域贸易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全球贸易超过一半是在区域经济贸易基础上发展的,全球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存在很大区别。
传统的全球范围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这些内部贸易增长模式进行解释。
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发表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审查》论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200个产业1947年和1951年投入产业和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美国作为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应该得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
然而检验的结果却令人震惊,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际贸易的新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4.1.1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在《论贸易和转变》一文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
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原因。
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
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的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具有的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的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
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以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贸易形式和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进而研究出了一体化贸易理论等。
以前是从产业内贸易角度开始研究的,是宏观角度,当前是从某一个贸易现象、贸易主体角度研究的,是微观的。
这些新理论整合和补充了传统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还促使其研究更加的微观和细致。
其次,以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基础是静态的理论假设,当前的研究以实际动态的贸易现象为基础,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从21 世纪开始,学者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时,对历史因素、运输因素、变动的要素等进行了综合考虑,所以研究的也更加细致和微观。
5.结语回顾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发展矛盾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