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合集下载

自考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自考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1、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P412、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3、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进口.旅游.娱6、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50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1000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为8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00亿美元,计算该国当年GDP 以及贸易差额.GDP 的进出口总额/0.8=(1000+800)÷0.8=2250(亿美元)(亿美元)600为3600%8、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贸易集团内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1、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什么?P59• (一)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 (二)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与世界货币形成• (三)形成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 (四)商品各类的多样化和大宗贸易的增长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1、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和.包含的基本因素有: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或对象.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及政策手段(多选,2010.1)P70.1、对外贸易政策包括:总贸易政策;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国别.地区贸易政策.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①.自由贸易政策,即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 比逐渐提高,传统服务贸易占比相对 下降。
自由化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服务业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限 制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导 致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 务贸易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 •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 进行的,以提供或接受服务为标 的的国际交易活动。
谢谢
THANKS
鼓励企业加强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 的国际竞争力。
ABCD
深化服务贸易开放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准入,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吸引更 多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维护我国利益 和发展空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相似要素密集度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该理论认为,产业内 贸易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引起的。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具有同时性,且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服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普 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关注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内 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一发展过程的理解还有歧见,以致造成对某些理论甚至政策问题的混淆。

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有关的标准和内容加以阐述。

本文试图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阶段的标准及理论内容加以探讨。

一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麽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麽?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麽?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麽。

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

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是,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

一是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

在这里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

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综述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经典教科书上一般是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看作是古典贸易理论,而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及随后的贸易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最近兴起的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贸易理论则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因为本文所偏向研究的是新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将着重讲解的是新贸易理论中包含的各种定理,并将详细解释各个定理的起源,内容及意义等这些相关知识,从了解定理入手来揭示研究新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对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

2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2.1.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整理课件
31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 认为两个国家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别的 原因是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假定各国之 间劳动生产要素的效率都一样,那么,产生比较成本 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便由生产要素理论 (或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 在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 主要根据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 的价值来确定。
整理课件
10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 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主要 依据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 来确定。
例如:天然橡胶的国际价值的确定主要以印 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为依据
整理课件
27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该理论阐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 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 益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 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较成本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 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 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 念
整理课件
2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分工的理 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理论,它一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的经 典理论,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起点, 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从亚当·斯密 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因此, 要研究比较成本理论,必须先学习亚 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整理课件
3
第三章 主要内容
整理课件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第一章导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Dunning)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

邓宁认为,一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具备三个优势:1.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就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只具备前两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利用,并通过出口来扩大海外市场;如果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也找不到良好的海外投资场所,则最好采用许可证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如果企业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投资难以成功。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从国际范围来看)对外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的对外商品交换活动。

分类:A.按照贸易所涉及标的物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一般指货物(商品)贸易无形贸易一般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自一成员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提供服务(过境交付);在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最大区别反映在海关统计中:前者必须通过关境,因此海关统计可以反映出来;后者无法为海关统计所反映。

但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部分反映出来。

B.按照货物移动方向分:出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内生产而为国外购买的交易活动。

进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外生产而为国内消费的交易活动。

D.按照不同贸易体系统计方法分为: 总贸易在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专门贸易在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它指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的理论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 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中叶),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其主要思想,他们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绝对禁止货币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的外贸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就可以。

其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2)托马斯·孟生平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从商,成为英国的大商人。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

1615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后又任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3)主要理论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各种利益;贸易差额论的创立者;赋税会使国家受益;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

他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对英国的好处,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

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2)西方经济学家穆勒(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

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索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提出额生产要素禀赋模型。

该模型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形成和条件。

(4)里昂惕夫反论(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

绝对利益学说的内容:①强调了国际分工的利益,指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②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的有利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比较利益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不同点: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双方之间能否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利益学说不能回答这一点。

3.比较利益理论的模型
比较理论模型可用转换曲线,或生产可能性曲线加以证明。

机会成本:公式:边际转换率=小麦的变动量/汽车的变动量
(1)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转换曲线呈直线状,斜率不变,机会成本不变。

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供给曲线呈水平线状。

在成本不变条件下,出现完全分工。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
特点:①成本递增导致转换曲线呈凹向原点的形状。

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不同。

②供给曲线向上,见P34分析。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与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的不同: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小于成本机会成本不变下的贸易利益。

前者是部分分工,后者是完全分工。

4.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各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提供给消费者的满足度是相等的,或者说是无差异的。

特点:它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反比关系表明,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
一种商品消费的增加必然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5.相互需求学说
主要内容:国际市场的商品价值是根据双方对商品需求的数量比率决定的,即一国进出口商品交换数量的比率,或贸易条件。

相互需求学说的评价:P49
6.提供曲线:马歇尔正式提出,并采用图解法来说明供给和需求的相交点决定贸易条件的观点。

7.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史达芬林德提出。

学说观点:P54最后一段
由P54理论模型得出:两个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有重叠部分,因此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一般容易成为贸易伙伴。

分析见P55
8.要素禀赋学说: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提出。

简称HO理论。

主要内容:①该学说首先解释了要素禀赋的含义,所谓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区域或国家生产要素供给的比例。

②俄林认为,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但商品的价格也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

③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生产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差异。

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是国家贸易的直接原因。

④俄林认为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在商品生产中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⑤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在于各国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各国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使世界产量大幅度增加。

⑥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趋势。

9.里昂惕夫反论概念: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0.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产品创新阶段(净出口)
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出口转向进口)
第三阶段是产品标准化的阶段(发达国家新产品净进口,发展中国家新产品净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