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

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

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

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

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

费尔巴哈提纲每一条解读

费尔巴哈提纲每一条解读

费尔巴哈提纲每一条解读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在1844年起草的一份纲领性文献,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

下面是对费尔巴哈提纲中每一条的解读。

1. 哲学至今所取得的成果是无效的。

费尔巴哈在这一条中指出,传统哲学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世界和人类的存在。

2. 哲学应该转向实践。

费尔巴哈强调哲学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思考人类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哲学不能仅仅是思考的结果。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思辨,而应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4. 哲学应该从现实出发。

费尔巴哈主张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矛盾出发,通过对它们的剖析和解决来推动哲学的发展。

5. 哲学应该立足于历史。

费尔巴哈认为,历史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

6. 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存在。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存在问题,研究人类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途径。

7. 哲学应该超越宗教束缚。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对思想的束缚,主张哲学应该摆脱宗教的影响,独立地进行思考。

8. 哲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费尔巴哈提纲的每一条都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观点和指导原则。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思考的起点和实践的指南。

通过对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并运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中。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政治文章,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文章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桥梁。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文化等因素则是经济因素的反映和表现。

此外,马克思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他认为,旧哲学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而新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新哲学的使命是指导无产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以上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些理解,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旨在批判当时流行的哲学观点,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以下是关于《提纲》的内容解读:写作背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

这一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以及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实践观点:《提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受动性,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点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批判旧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彻底,是因为它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上,而没有理解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在《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确立新的历史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的解放: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人的解放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革命实践: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径。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革命实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它确立了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费尔巴哈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解读概括,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的意识和思想来源于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首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消极的、被动的,未能充分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其次,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性。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践唯物主义还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费尔巴哈提纲的当代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费尔巴哈提纲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和继承的重要著作。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的唯物主义,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就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在哲学史上造成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从总体上看,它产生于两条基本原则:哲学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哲学必须拒斥“形而上学”。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指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原或基质为目的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新哲学必须拒斥对彼岸的绝对精神的虚构,否定脱离社会实践的求证,哲学应该关注“人类世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人”身上;第二条原则是哲学必须从实践出发。

哲学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论证现存世界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举实践的旗帜,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使命,要求合乎人性地“安排周围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包含四重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进入到“主体原则”,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哲学关注“宇宙本体”、“绝对”、“抽象的物质”,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也就是主体原则,主体原则是弘扬主体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来把握世界的原则,人们是通过实践来把握世界的,对世界理解到何种程度完全用实践的尺度来规范,而不应从物的尺度来理解人,从自然的存在来把握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找到了属于人的自己的哲学。

文本中提及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革命的关节点。

其次哲学本身的结构由“思维与存在”的二级结构进入到“思维、实践、存在”三级结构,实现了哲学结构的根本的变革。

从哲学的二极结构向三极结构的飞跃,表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历史形态。

简单地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已经不适合现代实践活动的要求,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现实的统一,是两者的相互作用,由此实践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已经替代了“何者第一性”这一本体论的论证的问题。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改变了形态的新唯物主义。

第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由“物质原则”进入到“实践原则”,实现了哲学体系由封闭到开放的根本变革;自然的天然环境不是人的家园,人的家园要由人自己去营造。

旧哲学以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规范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发展,从“物质”出发来说明实践,而新哲学以实践活动的格局来说明社会和世界,并要求随着实践格局的时代性转变,形成新的哲学结构,实践规范着我们对“物质”、“意识”、“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

应从实践出发来说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体系建构原则和革命,其实质就在于此。

第四对哲学中心点的理解由“解释世界”进入到“改变世界”,实现了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

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将新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使命规定为改变世界的实践。

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哲学本身的改革,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不在于通过物质运动来说明自然界怎样产生人,而是一种要求从实践的人及其发展来改变世界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在其深刻的时代关怀——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构筑解释世界的逻辑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是为创新一个新世界提供理论指南。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论思考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质之所以充满活力,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持久深刻的震撼力,就在于构筑它灵魂的基本精神,即由特定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凝结成的基本精神。

这种精神贯穿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中,并通过他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地表现出来。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却发端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把《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作为前提和基础,我们才能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堂,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室。

(二)《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在于实践观的确立。

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哲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实践的观点,才能阐明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以及在当代的勃勃生机。

但是“实践哲学”不是哲学的完成,恰恰是为了新时代的哲学创立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创造的空间。

只有那种真正重视实践、立足于人类实践、把握现实世界的哲学理论,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现实面前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现实生活对哲学理论提出的迫切要求。

现在我们说的“与时俱进”、“创新”无不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中,实践是一种主体理性的方式来批判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自然界的存在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就是肯定自我存在的过程,这种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法使主体和客体处于双向运动中,实践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参与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的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构造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的途径,在这种意义上说,实践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终极了绝对真理、永恒真理,它是一种具体的、谦虚的、探索性的理论它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中保持着开放的、宽广的理论视野。

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描述现实的理论,必然得出开放的、自我修正、自我批判的原则。

尤为重要的是,实践的问题是当今最突出、最迫切、最需要深化认识的问题。

当前,时代的丰富性和问题的复杂性闻所未闻,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同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问题组合推出,全面开放与深化改革双向互动,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可以预见和不能预见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混杂,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承受的程度叠加两难,特别是理想信念的失落,伦理道德的滑坡,行为规范的失控,社会思潮的多元,面对各种问题的解答,呈现出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这当中不能不说充斥着一些迷茫、困惑、无奈、盲动的倾向,不知所以然,不知何以为。

为此,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就有了现实的紧迫性。

那么,今天学习《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掌握它的核心观念,就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

(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理解、运用存在着很大差距。

要进一步真学、真懂、真用、真坚持。

主观主义作为实践的对立面而永远存在。

我们都会受到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坚持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践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为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了更加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用马克思主义“三化”来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

成熟的理论是建立在成熟的实践基础上的,我们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事业,只能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才能实践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人民大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毕竟是针对当时的欧洲社会实践的,我们要用于我们这个时代,要同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相结合,必须把握住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要求和特点,特别是时代的主题、任务、格局、潮流等,其实践的空间、时间、层次、变动、创新及主体、客体已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时代的复杂性丰富性多变性多样性。

这是新的实践带来的,更需要通过更新的实践来解决、来推进。

始终牢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实践的观念不但要求我们不断在新的实践中把实践的思想武器为人民大众所掌握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同时,党校的教学同样或是更要奉行实践的观点,把党的思想路线全面贯彻到教学和管理之来,我们自身就要成为实践观的学习者、受益者、倡导者、创新者,彻底改变党校人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脱离实际、言之无物的状况,在“实践”中推进党校的改革和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新昆明建设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