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姓氏分布
晋江姚氏渊源

晋江姚氏宗祠姚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为上古时五帝之一虞舜的传裔。
虞舜为黄帝八世孙,诞于姚墟(在今山东省濮县南),以姚为姓,因生成目有重瞳,故称重华。
天性孝悌聪明,顺天之义,知民之意,仁而有威,惠而有信,修身而抚教万民。
帝尧闻其孝德,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之,使九男为伴以观其行。
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郡。
舜教百姓耕种,二妃教妇女织布,一方百姓丰衣足食。
尧经多年的考察,终于将天下禅让给舜。
虞舜61岁承践帝位,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日有虞氏。
以礼乐德行教育百姓,感服四夷。
在位39年,得享太平盛世,人称“尧天舜日”。
舜的后裔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先后有60 世受封诸侯国君,计享位达1974年之久。
著名的如夏禹时封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时封为陈侯的胡公满。
传裔分姚、虞、胡、田、陈等48姓(或谓56姓)。
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较多聚居于吴兴、南安二郡(吴兴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南安郡相当于今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
所以姚姓既有以吴兴为郡望的,也有以南安作为郡望的。
据晋江姚氏族谱记,西汉昭帝时有材略大将军、拜大司农田延年,因坐罪自刎。
其子渊,逃往江南吴兴郡,改为妫氏,卜居灵溪之涯。
其孙平为溪翼州刺史,始後姓姚氏,为吴兴郡起家之祖。
历史上姚氏名人不少。
如汉代有姚平,河东人,著名经学家。
姚苌,南安赤亭人,十六国时后秦的建立者。
唐代姚思廉,陕西万年人,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撰《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姚崇,陕西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宰相,爵封梁国公。
睿宗时奏请太平公主上居东都,以削弱其势力,被贬职。
开元初复相,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减轻了灾情,世称“救时宰相”。
姚告,南宋潼川(治今四川三台)人,寄籍宜兴。
德韦占元年(1275),元军陷常州,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收复州城,元帅伯颜率军来攻,他与部将坚守半年,城破,不屈而死。
晋江陈氏主要支派

晋江陈氏主要支派一、涵江陈姓涵江陈肇基祖念吾公,讳乾,字坤德,生于1250年,子二,长碧溪,次清溪。
碧溪为本支之祖。
清溪居地未详。
据涵江陈府族谱所载,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所书谱序:'余涵江之陈氏是于颖川籍改闽之兴郡蒲邑涵头,至宋状元参政讳文峰公开科发甲于鼎甲荣恩。
''至元因海寇混杂,退居泉青阳,是乃始祖念吾公隐逸,至碧溪公外岳官是涵江谢天官讳许公之婿,因而迁籍,始又重兴复业焉。
'在族谱世系篇中亦云:'晋安诸陈为最繁,诸陈有派别之,涵江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晋江青阳山,至元延祐年间始迁涵江,遂为涵江破荒始基之祖公。
'涵江陈以碧溪为一世祖。
碧溪生子四,曰容斋,曰次斋,曰三斋,曰少斋。
容斋、次斋传涵江本里。
三斋出祖安溪勃口,少斋出祖柴塔及厦门。
二世长房容斋公生子三,曰默斋、曰静斋、曰晓然。
默斋传本里,静斋出祖安海,晓然出祖楼下乡。
五世敏斋于明弘治壬子年中亚魁,癸丑年联捷进士,任南京兵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
六世敏斋生子五,其第五子省轩出祖永春。
二世二房次斋公生子一,曰真隐。
真隐生子二,曰珍斋、曰安遇公。
四世珍斋为二房长之祖,俗称獭堀房。
后獭堀房又一支分居惠安崇武獭堀。
五世学乙分居泉州筍江,寂然分居安海六角亭桥头,乔山传本里,草堂分居晋江永和茂亭村,七子分居缺塘。
六世敬斋生子一,曰质斋。
七世质斋生子三:曰直野、曰吝公、曰紫峰(陈琛?)。
涵江陈姓至今已传二十五世,历代英才辈出。
有陈腆,明代广东高州、凉州知府教谕;陈琛(紫峰),明代江西、贵州提督学政;陈让,明代东城监察御史;陈举贤;明代广东叙浦县正堂;陈伯英,明代工部主事;陈应春,明代兵部左侍郎;陈龙可,明代户部郎中、广东琼州正堂;陈朝京,明代福协都督府;陈韩遴,清代刑部尚书前翰林院掌院吏、礼二部左侍郎;陈元捷,清代广东化州知州;陈元松,清代吏部验司主事;陈绍芳,清代广东肥乡县正堂;陈大扬,清代广东龙门协镇府恩荣四世;陈进,清乾隆年间选取拔贡第一名;陈施,清代侯选县正堂;陈元锡,清代乾隆年间二甲进士等。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黄鸿源黄姓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大姓,今位列中国百家大姓的第八位,黄之原始本义指:“佩玉”,它发源于远古时代东夷嬴姓少昊集团中的黄夷,《史记》载,嬴姓后裔分封达十四国之多,黄氏即其中的一个分支,黄姓尊少昊为远古始祖,以伯益为血缘祖先,在夏初伯益后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区建立了一个黄国,历经夏、商、周,直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
黄氏望出江夏郡,今晋江黄氏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
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黄霸,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曾官“颖川太守”,治行称天下第一,为中国古代循吏典范,后为丞相。
黄霸六世孙黄况为叶县令,立籍江夏,黄况生黄香,黄香、字文强、九岁丧母,哀思度日,日见憔悴,乡人称为至孝,父亲体弱家贫,他孝敬父母,夏则为父扇凉,冬则为父温席,它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黄香博览群书,还以文章闻名京师,青年时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黄帝元和元年(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伉俪举行落冠大礼时,特召黄香参加,然后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并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赏赐给黄姓家族,并让它入皇家图书馆阅览藏书,由尚书令于永年四年升左丞相,逝后葬于江夏安陆源口,今晋江青阳霞浯浯江黄氏家庙,有联曰:“骏绩西京颖川第一(指黄霸),彪文东观江夏无双(指黄香)”。
即概括了这两位黄氏先祖的丰功伟绩。
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显贵的显赫望族,黄氏古代虽有多处郡望,但归根溯源都出自江夏黄氏,“江夏”遂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总郡望。
黄氏已知最早入迁晋江者,为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其后裔蕃衍繁盛,构成今日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宋、元明清廷入晋江尚有龙溪、回族黄氏、文山、金墩,莆阳、燕山、文献、天潢、庙内诸派,形成现在的晋江黄氏,而在历史上,晋江黄氏派系肯定不止这些,从科第上看晋江黄氏历代有文武进士135名,笔者经多年搜查族谱,仅有50多名得其所属派系,尚有70余名查不出,如晋江五代状元黄仁颖等,尤其宋代黄氏文武进士,绝大多数不属现今晋江黄氏中的任何一派,出现派系众多的原因与晋江所处地域是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曾经呈现国内外商人云集,号称“市井十洲人”的特殊环境相关。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卢承志2004年10月18日泉州市现有卢氏人口约27000人其中:石狮市约5725人、晋江市约1500人、南安市约3500人、惠安县约12500人、安溪县约700人、泉州市区约600人、永春县约有150人、德化县约2058人。
石狮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永宁镇沙美头村约2300人,锦尚镇卢厝村卢厝卢氏约1350人、石湖社区卢氏约800人、卢厝村西坑卢氏约600人、港东村卢氏约75人,郭宅村、塔石村等约600人。
晋江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山村、柴塔村、霞美新村、洋茂村等泉州南门外25里的周边地区,人口约1500人,其中东山村约900人。
南安市卢氏主要分布在美林街道办事处李东村约2100人,码头镇宫占村澳下约900人,洪濑镇大洋村烧前约500人,东田镇盖凤村芹菜坪约100人,乐峰镇飞云村等约35人。
惠安县卢氏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卢厝约150人,赤埕村约3000人、古山村约3000人、北关村约500人、吴厝围约400人、许湖村约300人、许仁村约150人、小乍村约15人、新霞、霞光、金山、温厝、瑞东、五柳、诚平村以及崇武卢厝街等7个乡镇10多个村,2000多户、约12500人。
安溪县卢氏主要分布在虎邱镇竹源(圆)村卢氏约200人,金谷镇卢氏约500人,其中汤内村卢氏约450人,其他金谷村、尚卿镇福林村、湖上镇飞亚村等约50人。
泉州市区卢氏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双阳卢厝约500人,其他散居在清源山周边及北门、南门等地约100人。
永春县现有卢氏主要居住在湖洋镇玉树村,约有150人。
德化县卢氏主要分布在上涌镇西溪卢智村824人、三班镇龙阙村400人、龙浔镇高阳村451人、盖德镇下寮、有济306人、浔中镇61人、杨梅乡西乾村10人、春美乡尤床村6人。
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为金瓯相裔,沙美村卢氏基祖子仁、子信和子明仨兄弟於明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即今集美区后溪镇兑山村红树林)迁入,后子信移居港据(即今卢厝村),其他基祖均从沙美村、卢厝村迁出。
晋江蔡姓源流

晋江蔡姓源流蔡尤资据《蔡氏族谱》载:蔡氏出自姬昌姓,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
武王灭商后封功臣昆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建立蔡国,传至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亦记:“蔡自叔度始封至为楚所灭,凡二十三代传二十四世,享国计共662年(前1101—447),中绝三年。
”先秦时,蔡氏繁衍于河南、河徽一带,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
”(《蔡氏族谱》)西晋时陈留圉是蔡氏繁衍中心,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衍派”。
蔡叔度派下第三十七世蔡勋字君严,汉哀帝时(前6—1),以孝廉为长安邰(今陕西武功县)令,平帝时(公元1—5)为郿令(今陕西郿令),王莽篡汉时拒绝出任太守,携家隐入深山。
蔡勋传至第二十八世君智之长子(第十九世)用元,在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入闽时,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为同安人,后卜居仙游赤湖蕉溪,遂为莆阳一世祖(莆阳是原兴化军隶,辖兴化、莆田、仙游等三县)。
用元传瑾,瑾传显皇,显皇传恭,恭传琇,琇传襄。
蔡襄字君谟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端明殿学士,乾道时赐谥“忠惠”,故莆阳蔡氏灯号为“忠惠传芳”,是褒扬蔡襄忠君惠民之德,先知泉州转知福州,再知泉州。
襄次子房旬之曾孙继守泉州,之侄于宣和间入晋江,历八传至德原开基东石蔡,至三世别为十支(东石十六房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
(根据《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蔡氏族谱》又载:襄季子房旻五世孙吉居晋江东石镇开族;旻三世孙咸之曾孙入居晋江(去脉未考);旻子伸八传日新居晋江守墓芦(去脉未考),日烨居晋江容卿(现居石狮),日皋居晋江龙津(今名不明)。
又据故老传闻,东石蔡姓来源於泉州东街蔡巷(则菜巷),若此说属实,东石蔡姓就不是蔡襄直系子孙,而是蔡确之后了。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望识者指正———笔者按)东石蔡氏子孙后来分居各地,尤以台湾为多。
晋江吴姓源流

晋江吴姓源流晋江吴姓源流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夏7飞52的博客点击数:649 更新时间:2010-2-23史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于姬为姓,吴姓出自姬衍,肇基太王,来自西歧,上溯受姓始祖泰伯公,历时已逾3200百多年,泰伯公原为周太王古公?父长子,为让位给三弟季历以及昌(周文王)乃率二弟仲雍引退,藉采药为由,避居荆蛮(今江苏无锡一带)其谦德风仪,守护甜心,高风亮节,感动当地民众,拥戴而建立吴国。
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此为吴姓之源流。
泰伯公因终身不娶无子。
弟仲雍之长子季简承接泰伯嗣支、故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
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吴国大而兴、寿梦生有四子、长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
因四子中季札最贤,寿梦欲以国授季札,季札固辞,隐居延陵,后封之,故号延陵季子,为延陵肇基始祖。
称延陵为郡望而衍传的子孙为“延陵衍派”;以诸樊、余祭、余昧衍传的子孙因吴国古为渤海之地,称渤海为郡望,故称为“渤海衍派。
”其他分支尚有“濮阳”。
“陈留”“吴兴”“武昌”等郡望。
从泰伯肇基,传至二十一世,二十五主,至公元前495年,夫差继承王位,吴国异常强大,泰伯世家一脉相承,绵亘不断,谦让美德和开拓进取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因夫差刚愎自用,一味孤行,导致国破家亡。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亡吴,威振天下的赫赫吴国从此陨落。
岁月嬗递,蹉跎沧桑,缘让位、封国、封地、避仇、拓荒及强迁诸多原因,吴族后裔几千年来,北徙南迁,飘洋过海,生息衍传,其子孙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和海国异邦。
成为中华吴氏大望族。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至今为止发现最早以氏族入闽的姓氏群体为吴氏。
自周末以及秦汉三千多年以来,吴氏子孙散居于长江流域等省,南迁甚早,入闽开基始祖众多,各支系的入闽年代亦不一,吴氏入闽比之永嘉入闽的诸姓氏有过更加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越灭吴之时,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祸患,由吴国迁徙入闽,西汉后期已聚族六千多户,人口三万众,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晋江许姓源流吴绵普传说中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
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
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
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
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
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
后唐天成四年(929),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
许督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
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
但据考证,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
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漳州至潮汕之间。
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分居晋江的记载。
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各县也所剩无几。
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关系密切。
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
此支属高阳许氏,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实为河南许州人。
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
晋江市乡镇村居区划及主要姓氏(二)

晋江市乡镇村居区划及主要姓⽒(⼆)磁灶镇 明、清分属晋江县⼀、⼆、三、五都。
民国三⼗⼀年(1942年)为磁灶乡,民国三⼗三年(1944年)改梅溪乡。
主要姓⽒有吴、陈、张、苏。
磁灶居委会——磁灶、后⼭宫——〖吴、唐〗 岭畔——岭畔——〖吴、朱〗 ⼩桥——⼩桥、道碑、道碑厝——〖陈、刘、王、丁〗 井边——井边、笑⼝、曾岭——〖苏、王、李、倪、吴〗 下官路——下官路、陈坑——〖吴、陈〗 下灶——下尾、下灶、上流坑、下流坑、内塘——〖吴、李、王、陈、蔡、唐〗 苏垵——苏垵——〖陈〗 坝头——坝头、溪头、曾坑——〖柳、周、曹、曾〗 洋宅——洋宅——〖李〗 ⼤埔——⼤埔、菜洞——〖吴〗 前尾——古塘头、⼭后、树后——〖王、陈、李〗 瑶琼——瑶琼、新乡、风炉、后坑——〖陈、张〗 官⽥——官⽥、草⼭头、新后坑——〖陈〗 ⼤宅——⼤宅、深沟——〖陈〗 太昌——太昌、倒桥、杏⽥——〖陈〗 上厝——上厝、后洋——〖张〗 锦美——锦美、下五龙——〖庄、张〗 钱坡——钱坡、加⼭、沟边——〖苏、李、姚、吴〗 新垵——⽯湖边、杏当、⾼厝林、妹⼭、⼭仔——〖苏、林、蔡、李、黄、谢〗 洋尾——洋尾——〖谢〗 三吴——西边辽、前⼭、杏林——〖吴〗 东⼭——东⼭、龙林——〖张、王〗 张林——张林——〖张〗 官前——官前——〖柯、吕〗 五龙——上五龙、加福——〖张〗 砌⽥——砌⽥、后边、吴厝——〖张、何、赖、郭〗 车厝——车厝、洋坑、黄厝、道允林、杨厝、吴岭——〖王、郭、杨、陈〗 湖头——湖头——〖柯、张、林〗 宅内——宅内、南仓——〖张、陈、庄、姚、王〗陈埭镇 明、清属晋江县⼆⼗七、⼆⼗九都。
民国⼆⼗九年(1940年)之置三民镇,民国三⼗⼀年(1942年)改三民乡;民国三⼗三年(1944年),三民、池店⼆乡合并为碧⼭乡,今域属焉。
主要姓⽒有丁、陈、林、苏、张、。
【站长注:陈埭古为海滩,五代⼗国时,南唐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以其姓冠之,故名“陈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1988年姓氏分布表
一、青阳镇(庄、李、蔡、孙、林、洪、郑、谢、曾、张、王、吴、黄、许、陈、赖、周、杨、苏)
二、磁灶镇(吴、陈、李、苏、王、倪、柳、黄、周、曾、刘、丁、谢、朱、蔡、林、唐、郭、杨、张、庄、何、姚、吕、柯、赖)
三、罗山乡(陈、张、王、洪、林、郑、蔡、柯、苏、曾、杨、高、谢、郭、翁、吴、倪、姚、龚、周、何、李、江)
注:荆山(片村)包括王厝、吴厝、郭厝、新乡。
四、陈埭镇(陈、丁、林、李、曾、刘、吴、蔡、张、杜、谢、郑、倪、郭、许、施、留、纪、高、黄、朱、柳、薛、杨、魏、庄、苏、柯、尤、潘、徐、洪、叶、雷、胡、韩、江、翁、沈)
五、池店乡(曾、林、尤、杨、史、蔡、苏、张、王、黄、周、李、吴、卢、陈、魏、吕、倪、卓、邱、阮、郑、朱、施、洪、孙、庄、骆、胡、雷、萧、沈、伍、田、丁、徐、傅、廖、许、赖、柯、宋、唐、谢)
六、紫帽乡(王、吴、蔡、李、康、卓、阮、黄、赖、陈、谢、史、邱、杨、倪、庄、曾、周、郑、许、苏、张)
七、安海镇(吴、郭、陈、颜、蔡、高、张、田、李、林、洪、董、龚、倪、吕、施、周、桂、徐、王、杨、丁、柯、孙、许、汪、萧、陆、侯、沈、庄、余、郑、朱、鲍、曾、姚、万、尤、安、苏、蓝、伍、马、君)
续表
续表
八、东石镇(蔡、叶、黄、周、丁、苏、许、萧、王、陈、郑、张、杨、吴、曾、李、颜、温、谢、柯、刘、孙、洪、蒲)
续表
九、内坑乡(李、林、庄、姚、尤、曾、王、杨、蔡、吴、洪、白、郑、张、沈、郭、高、邱、黄、陈、谢、涂、钟、赖、叶、许、雷、吕、汪、周、欧阳、朱、何、伍)
续表
十、永和乡(姚、辜、陈、许、张、周、庄、王、鲍、蔡、曾、倪、潘、苏、翁、吴、黄、郑、刘、范、邱、留、邓、施、康、余、林、胡、邵)
十一、金井镇(蔡、吴、张、陈、洪、赵、施、王、曾、萧、杨、汪、许、黄、林、郭、纪、庄、勤、李、卓、蒋、刘、何、郑、谢、范、周)
续表
洲洲
十二、深沪镇(陈、吴、蔡、施、周、杨、许、詹、王、石、李、吕、郑、林、张、颜、柯)
十三、龙湖乡(吴、丁、郑、张、施、王、许、陈、黄、曾、郭、苏、粘、杨、刘、颜、蔡、洪、翁、庄、留、金)
续表
十四、英林乡(洪、林、吴、张、柯、王、杨、董、苏、傅、姚、谢、李、黄、曾、许、陈、刘、欧阳、蔡)
续表
十五、石狮镇(张、丁、蔡、倪、王、洪、陈、谢、林、黄、郑、许、苏、吴、萧、邱、颜、郭、戴、龚、施、李、高、杨、曾、叶、周、温、刘、柯、孙、姜、商、何、田、江、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