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实验
电化学实验报告

电化学实验报告
电化学实验报告
一、目的:
进一步掌握电化学原理和方法,了解电化学电池的构成和性能。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1. 电化学测量仪
2. 质量常数为50g/mol的铜粉
3. 一次性电池(锌银电池、铜银电池等)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一:测定铜片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速率
将铜片放入硫酸溶液中,测定铜片溶解的时间和电流变化。
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出溶解时间与电流的关系曲线。
2. 实验二:测量锌银电池的电动势
将一次性电池连接到电化学测量仪上,测量出锌银电池的电动势,并计算出它的标准电动势。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铜片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速率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电流是控制溶解速率的主要因素。
2.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锌银电池的电动势为1.55V,并且计算
得到的标准电动势与文献值接近。
这表明实验测得的电动势是准确可靠的。
五、实验结论:
1. 铜片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速率与电流呈正相关关系。
2. 锌银电池的电动势为1.55V,并且与文献值接近。
六、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实验,我进一步理解了电化学原理和方法,学会了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并且了解了电流对电池的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实验过程也相对简单,让我更加熟练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
电化学反应实验

电化学反应实验电化学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外加电压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种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传递、电解质浓度与电流关系、电极电势等相关现象。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一、实验原理在电化学反应实验中,需要用到电解槽、电极、电解质溶液和外部电源。
电解槽是一个容器,用来盛放电解质溶液。
在电解槽中设置两个电极,一个是阳极,另一个是阴极。
阳极和阴极是由具有不同电极电势的材料制成的,常用的阳极材料有铂和金属氧化物,而阴极材料则多为金属。
在实验中,将阳极和阴极分别插入电解槽中的电解质溶液中,然后通过外接电源施加一个恒定电流或电压。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电流或电压条件。
当外加电压施加到电解质溶液中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这两种反应共同构成了电化学反应实验。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电解槽和电极,确保表面干净无污染。
准备电解质溶液,根据实验需要选择相应的电解质。
2.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电流或电压条件,并将电解槽与外部电源连接。
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并观察电极上是否出现气泡等现象。
4. 实验结束:当实验完成后,关闭电源,将电解槽和电极进行清洗,确保下次实验的准确性。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实验中涉及到电流和电压,要注意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要按照实验室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2. 正确操作:要确保电解槽和电极的清洁,并正确连接外部电源。
实验中要注意保持电流或电压稳定,不要过高或过低。
3. 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电流或电压的变化,以及观察到的现象。
这些数据对于后续数据分析和实验结论的得出非常重要。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可以对电化学反应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的比对和整理,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综上所述,电化学反应实验是一种研究电解质溶液中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方法。
电化学实验及其原理探究

电池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正极和负极:电池中的两个主要电极,分别用于存储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解质:一种导电介质,用于连接正极和负极,并传递电荷 电流:由电荷的定向移动产生,由负极流向正极 电压:电池输出的电势差,由正极和负极的电势决定
电池反应动力学基础
定义:电池反应动力学是研究电池反应速率以及反应速率与电池状态之间关系的科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电效应将太 阳能转化为电能,是光伏发电的 主要方式
核能利用:核能发电是将核能转 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具有高效、 环保等优点
电化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电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 的重要手段,对于揭示物质性质 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电化学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电 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机制,为新能 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提供理论依据。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电化学实验及其原理探究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电化学实验概述 电化学原理基础 电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电化学原理应用实例 电化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电化学实验研究展望
01
电化学实验概述
电化学实验的定义和目的
电化学实验是 研究电化学反 应的实验方法, 涉及电子转移 和离子交换的
电极电位的定义:电极电位是表示电极反应中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数值,是电极反应的重要参 数。
电极电位的分类:根据电极电位的不同,可以将电极分为标准电极和非标准电极。
电极电位的影响因素:电极电位的大小受到溶液中离子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电极反应的定义:电极反应是指在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构成整个电池反应的重要部 分。
电化学教学实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电化学教学实验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电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一、实验背景电化学是一门研究电与化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在能源、环保、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教学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电化学基本原理实验:通过观察电极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极电势等实验现象,加深对电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2.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分析电解质浓度与导电性之间的关系。
3. 电极电势实验:通过测定标准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验证电化学基本原理。
4. 电解实验:通过电解水、电解铜盐溶液等实验,观察电解过程,分析电解产物的性质。
5. 原电池实验:通过设计、组装原电池,观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三、实验心得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化学教学实验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我不仅巩固了电化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2. 培养实验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实验思维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创新意识:实验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这让我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激发了我探索未知的热情。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验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这使我体会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调、合作。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我遵循实验规范,严谨对待每一个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这使我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四、实验总结通过电化学教学实验,我收获颇丰。
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电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和合成的方法。
它在环境保护、能源存储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一、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实现物质的转化。
电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反应两种。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电极上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它捐出电子;被还原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它接受电子。
这种反应可以通过测量电流来观察。
电解反应是指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物质被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正极(阳极)是溶液中的阴离子的源头,负极(阴极)是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源头。
该反应主要用于分析样品中的离子含量。
二、电化学实验方法电化学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样品制备、电化学测量和数据处理。
1.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电化学实验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电极材料,如铂电极、玻碳电极等。
其次,根据样品的性质和需要进行合适的前处理,如清洗、溶解等。
最后,将制备好的样品溶液注入到电化学池中。
2. 电化学测量在实验仪器方面,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电化学测量设备:电化学滴定仪、电化学工作站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滴定仪通过控制电位和电流来进行分析和滴定。
它可用于测量溶液中的物质浓度、反应速率等参数。
电化学工作站是一种集成结构的仪器,能够同时进行电化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它可以具有多个电极、多个槽和多个电位控制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酶或抗体等具有生物特性的物质与电极表面上的生物识别层之间的反应来测量样品中的成分。
3. 数据处理在电化学实验中,测得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绘制电流-电势曲线、计算峰电位、峰电流和输出曲线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解释实验结果。
三、电化学技术的应用领域电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能源存储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实验

铁氰化钾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一、实验目的1.掌握循环伏安扫描法。
2.学习测量峰电流和峰电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也是在电极上快速施加线性扫描电压,起始电压从E i开始,沿某一方向变化,当达到某设定的终止电压E m后,再反向回扫至某设定的起始电压,形成一个三角波,电压扫描速率可以从每秒数毫伏到1V。
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态物质Ox时,它在电极上可逆地还原生成还原态物质,即 Ox + ne → Red;反向回扫时,在电极表面生成的还原态Red则可逆地氧化成Ox,即 Red → Ox + ne.由此可得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
在一定的溶液组成和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从循环伏安法图中可以确定氧化峰峰电流I pa、还原峰峰电流I pc、氧化峰峰电位φpa和还原峰峰电位φpc。
对于可逆体系,氧化峰峰电流与还原峰峰电流比为:I pa/I pc =125℃时,氧化峰峰电位与还原峰峰电位差为:△φ=φpa- φpc≈56/z (mV) 条件电位为:φ=(φpa+ φpc)/2由这些数值可判断一个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电化学工作站660D, 玻碳电极、甘汞电极、铂电极。
试剂:铁氰化钾标准溶液,0.5mol/l氯化钾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溶液的配制移取铁氰化钾标准溶液(10-3mol/L)5ml于50mL的塑料杯中,加入0.5mol/l 氯化钾溶液,使溶液达到30mL 。
2、调试(1)打开仪器、电脑,准备好玻碳电极、甘汞电极和铂电极并清洗干净。
(2)双击桌面上的VaLab图标。
3、选择实验方法:循环伏安法设置参数:低电位:-100mv;高电位600mv;初始电位-100mv;扫描速度:50mv/s;取样间隔:2mv;静止时间:2s;扫描次数:1;量程: 200μA。
4. 开始扫描:点击绿色的“三角形”。
5. 将上述体系改变扫描速度分别为10mv/s、50mv/s、100mv/s、160mv/s、200mv/s,其他条件不变,作不同速度下的铁氰化钾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其峰值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
电化学实验报告

电化学实验报告引言:电化学实验是一种研究电与化学反应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方法。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势等参数,可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电场中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信息。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索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应用。
实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电荷流动能力。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溶液的电阻,推断其电导率,并探究电解质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实验装置包括电源、电阻箱、电导率计和电极等。
首先,我们调整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大小,确保实验安全。
然后,将电解质溶液与电极连接,通过电阻箱调节电流强度。
根据欧姆定律,通过测量电流和电阻,我们可以计算电解质溶液的电阻值。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逐渐改变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记录对应的电阻值。
通过绘制电阻和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我们可以推断电解质的电导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电解质的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是影响电导率的关键因素。
实验二:电池的电动势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池中沿电流方向做功产生的电势差。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电池的电压,推断其电动势,并探究电池的构成对电动势的影响。
实验装置包括电源、电压计和电极等。
首先,我们使用电压计测量电池的电压,得到电动势值。
然后,逐渐改变电池的构成,例如改变电极的材料、浓度等因素,再次测量电压。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电池构成与电动势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电动势受电极材料、电解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以常见的锌-铜电池为例,当电解液中的锌离子浓度增加时,电池的电动势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锌离子被氧化成锌离子释放出电子,而电子经过电解液和外电路到达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动势。
实验三:电沉积的应用电化学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理论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电沉积是指通过电化学反应生成金属薄膜或涂层的过程,常被用于防腐、装饰和电子工业等领域。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电沉积实验,了解金属薄膜的形成机制,并考察电流密度对电沉积质量的影响。
电化学实验正确操作电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电化学实验正确操作电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电化学实验正确操作的注意事项电化学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正确的操作电化学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者的安全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帮助您正确操作电化学实验。
1. 实验环境和设备准备:在进行电化学实验之前,确保实验环境整洁、安全。
工作台上不应有杂物,以防干扰操作过程。
检查仪器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并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准确校正。
2.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电化学实验之前,确保您已阅读并理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溶液的配制应准确无误,并将实验室内所有涉及电路和电源的设备正确接地。
3. 安全防护:在进行电化学实验时,戴上适当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实验手套、眼部防护镜等。
确保在实验中使用了合适的防护措施,以避免电击、化学品溅入眼睛等意外伤害。
4. 操作步骤: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操作,切勿操之过急。
在添加试剂或调节实验参数时,应小心谨慎地进行,避免误操作导致实验失败或产生危险。
5. 气体排放:在电化学实验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气体,如氢气。
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并将气体排放到合适的排气罩中,以免对实验者造成伤害。
6. 温度控制:在某些电化学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
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准确的温控设备,并防止产生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7. 电极连接和电路设计:正确连接电极是进行电化学实验的关键步骤。
确保电极与电缆连接牢固,并使用正确的电路布线,以确保电流正确通过。
当使用玻璃电极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电极破裂。
注意不要将电极接触到不应接触的物质上,以避免产生干扰或危险。
8. 数据记录:在进行电化学实验时,准确、详细地记录所有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这将有助于后续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估。
9. 废液处理:电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气应正确处理,以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按照实验室的规定和环境法规,将废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并按要求进行妥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不锈钢腐蚀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实验一、不锈钢在0.25mol/ L H2SO4中钝化曲线的测量及耐腐蚀能力的评价(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化学工作站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线性扫描伏安法的应用。
3)掌握不锈钢阳极钝化曲线的测量。
(二)实验原理应用控电位线性极化扫描伏安法测定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中的阳极钝化曲线,是评价钝态金属耐腐蚀能力的常规方法。
给被测量的不锈钢施加一个阳极方向的线性变化电势,测量电流随电势变化的函数关系i=f(φ),可得如图1的曲线。
图1不锈钢的阳极钝化曲线由图1可见,整个曲线分为4个区,AB段为活性溶解区,在此区不锈钢阳极溶解电流随电势的正移增大,一般服从半对数关系。
随不锈钢的溶解,腐蚀物的生成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保护膜。
BC段为过渡区。
电势和电流出现负斜率的关系,即随着保护膜的形成不锈钢的阳极溶解电流急速下降。
CD段为钝化区。
在此区不锈钢处于稳定的钝化状态,电流随电位的变化很小。
DE段为超钝化区。
此时不锈钢的阳极溶解重新随电势的正移而增大,不锈钢在介质中形成更高价的可溶性的氧化物或氧的析出。
钝化曲线给出几个特征的电势和电流为评价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中的耐蚀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参数。
图1中Φp为致钝电势。
Φp越负,不锈钢越容易进入钝化区。
ΦF称为flad电势,是不锈钢由钝态转入活化态的电势。
ΦF越负表明不锈钢越不容易由钝化转入活化。
ΦD称为点蚀电势,ΦD越正表明不锈钢的钝化膜越不容易破裂。
Φp’~ΦD称为钝化范围,Φp’~ΦD电势范围越宽,表明不锈钢的钝化能力越强。
图中的两个特征的电流——致钝电流i p和维钝电流i p’也为我们评价不锈钢耐蚀行为提供了参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1)电化学工作站2.试剂1)0.25mol/L H2SO4。
2)430不锈钢、304不锈钢。
(四)实验步骤1)电解槽系统的装置。
2)电极的前处理。
3)电位扫描速率、范围、灵敏度的选择。
4)430不锈钢在0.25mol/L H2SO4中阳极钝化曲线的测量。
5)304不锈钢在0.25mol/L H2SO4中阳极钝化曲线的测量。
6)整理实验数据。
(五)注意事项1)认真做好测量电极的前处理。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将数据填入表1中。
表1 数据记录表430不锈钢304不锈钢致钝电流i P/mA维钝电流I’P/mA钝化区E’P-D/mV点蚀电位E’ D/mV(七)思考题1)试讨论不锈钢的钝化极曲线给出了哪些电位、电流参数可供评价不锈钢所在介质中的耐腐蚀能力。
2)被测的不锈钢中哪个型号的不锈钢在0.25mol/LH2SO4中耐蚀性能较好?为什么?实验二、线性极化法分析腐蚀介质对不锈钢腐蚀速率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掌握线性极化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
2)学习使用线性极化法测量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极化阻力Rp值。
3)从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Rp值分析介质对不锈钢腐蚀速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不锈钢在特定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是评价不锈钢的耐蚀能力的主要参数。
腐蚀介质(成分、浓度)对不锈钢耐腐蚀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常规的质量法,测量时间冗长,步骤复杂。
线性极化法以其灵敏、快速、方便成为测量不锈钢在其所在腐蚀介质腐蚀速率的常用方法。
线性极化法的原理是依据在电极的自腐蚀电位附近(±10mV)加极化电流,电极电位的变化△E 和外加电流△i成正比,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电流与电极电位的关系图3电流的对数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根据Stern 和Geary 的理论推导,对于活化控制的腐蚀体系,极化阻力(R P = △E/△i )与自腐蚀电流之间存在式(1)关系12.303()a c p a c corrb b E R i b b i ∆==⨯∆+ (1) 式中:p R ―――――极化电阻率,Ω·cm 2;ΔE ―――――――极化电位,V ;Δi ―――――――――极化电流密度,A/cm 2;i corr ――――――――金属的自腐电流密度,A/cm 2;b a ,bc ―――――阳、阴极塔菲尔常数,V 。
式(1)还包含了腐蚀体系的两种极限情况。
当局部的阳极反应受活化控制,而局部阴极反应受氧化剂扩散控制时(如氧的扩散控制) b c ∞,则式(1)简化为12.3a p corrb E R i i ∆==⨯∆ (2)当局部阴极反应受活化控制,而局部阳极反应受钝化控制时(如不锈钢在饱和氧介质中)b a ∞,则式(1)简化为12.3c p corrb E R i i ∆==⨯∆ (3) 对一定的腐蚀体系,为b a 、bc 常数,而K =2.303()a c a c b b b b +也为常数,则式(1)、式(2)和式(3)可简化为p corrE K R i i ∆==∆ 或 c o r r p K i R = (4) 虽然衡量不锈钢自腐蚀速率大小的自腐蚀电流i corr 和线性极化阻力R p 成反比。
测量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R p 值可以分析介质对不锈钢腐蚀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电化学工作站2.试剂:430和304不锈钢,0.25mol L -1 H 2SO 4, 含Cl - 的0.25mol L -1 H 2SO 4。
(四)实验步骤1)测量电极的前处理。
(将被测电极经3﹟~5﹟金相砂纸抛光,并用乙醇或丙酮除油,用蒸馏水洗净备用)。
2)测量电解槽系统的装配。
3)测量430不锈钢在0.25mol L -1H 2SO 4的Rp 的值。
4)测量430不锈钢在含Cl - 的0.25mol L -1 H 2SO 4的Rp 值。
5)测量304不锈钢在0.25mol L -1 H 2SO 4的Rp 的值。
6)测量304不锈钢在含Cl - 的0.25mol L -1 H 2SO 4的Rp 值。
7)数据整理。
(五)注意事项注意线性极化范围的选择(△E ≤土10mV )。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将数据填入表2中。
表2 数据记录表项目 材料 0.25mol L -1 H 2SO 4 含Cl - 的0.25mol L -1 H 2SO 4Rp/Ω 430不锈钢 304不锈钢(七)思考题1)线性极化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Rp 为什么称线性极化电阻率?3)线性极化法有何局限性?第二章镍电沉积及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测试实验三、电沉积工艺条件——Hull 槽实验(一)实 验 目 的1)熟悉Hull 槽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2)试验并了解添加剂糖精、苯亚磺酸钠、镍光亮剂XNF 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电沉积光亮镍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电沉积是用电解的方法在导电基底的表面上沉积一层具有所需形态和性能的金属沉积层的过程。
传统上电沉积金属的目的,一般是改变基底表面的特性,改善基底材料的外观、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现在,电沉积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技术正日益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制备半导体、磁膜材料、催化材料、纳米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和微机电加工领域中。
电沉积过程中,由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流通过镀液中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形成闭合回路。
当电解液中有电流通过时,在阴极上发生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同时在阳极上的金属发生(可溶性的阳极)或溶液中某些化学物种(如水)的氧化(不溶性阳极)。
其反应一般地表示如下。
阴极反应:n M ne M ++=副反应:22222222()H e H H O e H OH +-+=+=+(酸性镀液)碱性镀液当镀液中有添加剂时,添加剂也可能在阴极上反应。
阳极反应: M -ne = M n+(可溶性阳极)或 22244()H O e O H +-=+不溶性阳极,酸性镀液组成(金属离子、导电盐、配合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和电沉积的电流密度、镀液pH 和温度甚至镀液的搅拌形式等因素对沉积层的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确定镀液组成和沉积条件,使我们能够电镀出具有所要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沉积层是电沉积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镍电沉积层在防护装饰和功能性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大量的金属或合金镀层如Cr 、 Au 及其合金、枪黑色Sn-Ni 合金、CdSe 合金等都是在光亮的镍镀层上电沉积进行的。
在低碳钢、锌铸件上沉积镍,可保护基体材料不受腐蚀,并可通过抛光或直接电沉积光亮镍达到装饰的目的。
在被磨损的、腐蚀的或加工过度的零件上进行局部电镀镍,可对零件进行修复。
在电沉积镍过程中用金刚石、碳化硅等刚性粒子或聚四氟乙烯柔性料子作为分散微粒进行复合电镀,得到的复合电沉积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
电沉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电沉积条件对镍沉积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认识电镀过程中添加剂的作用。
电沉积镍的过程中主要反应为:阴极22N i e N i ++= 阳极 22N i e N i +-=在整个沉积过程中,实际上至少包含了溶液中的水合(或配合)镍离子向阴极表面扩散、镍离子在阴极表面放电为成为吸咐原子(电还原)和吸咐原子在表面扩散进入金属晶格(电结晶)三个步骤。
溶液中镍离子浓度、添加剂与缓冲剂的种类和浓度、pH 、温度及所使用的电流密度、搅拌情况等都能够影响电沉积的效果。
用Hull 槽实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镀液得到较宽电流密度范围内的沉积效果。
Hull 槽实验是电镀工艺中最常用、最直观、半定量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简便且快速地测试镀液性能、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的改变对镀层质量产生的影响。
通过此实验,通常可以用于确定镀液中各种成分的合适用量;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测定镀液中添加剂或杂质的大致含量;分析、排除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测定镀液的分散能力。
Hull 槽是梯形结构的渡槽,阴、阳极分别置于不平行的两边,容量主要有1000mL 和267mL 两种。
一般在267mL 的Hull 槽中加入250mL 镀液,便于折算镀液中的添加物种的含量。
Hull 槽的结构见图4所示。
由于阴阳极距离有规律的变化,在固定外加总电流时,阴极上的电流密度分布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267mLHull 槽中加入250 mL 镀液,总电流为1A ,阴极上的电流分布见表3。
Hull 槽实验对镀液组成和操作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此常用来确定镍镀液各组分的浓度、pH 和获得良好沉积层的电流密度范围。
表3 267 mLHull 槽中250mL 镀液时阴极上的电流分布(总电流 1A )项目 近端 远端1cm 2cm 3cm 4cm 5cm 6cm 7cm 8cm 9cm电流密度/(2/A dm )5.45 3.74 2.78 2.08 1.54. 1.09 0.72 0.40 0.11Hull 槽实验结果可用图示记录,如图5所示。
沉积电流密度范围一般为图5中的bc 范围(图中ab=ad/2,cd=bd/3)。
实验过程中,电沉积实验前必须仔细检查电路是否接触良好或短路,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或烧坏电源;阴极片的前处理将影响镀层质量,因此要认真,除油和酸洗要彻底;加入添加剂时要按计算量加入,不能多加;新配镀液要预电解;电镀时要带电入槽;电镀过程中镀液会挥发,应及时用去离子水补充并调整p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