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习题 集石学敏主编
(完整word版)针灸学套题

针灸学套题一《针灸学》习题时间120分钟一、A型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内1、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下列哪个时代(E)A秦汉时代B春秋时代C战国时代D宋金元时代E远古时代2、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B) A《针灸大成》B《针灸甲乙经》C《灵柩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难经》3、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4、《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应是(D) A脏象学说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经络学说E三焦学说5、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哪几方面内容(D) 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五行D脏腑阴阳手足E手足上下阴阳6、十二经脉流注的起止经是(C) A从肺经开始到三焦经止B从肺经开始到脾经止C从肺经开始到肺经止D从肺经开始到肾经止E从肺经开始到肝经止7、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A) A神志病B胃肠病C咽喉病D前阴病E妇科病8、《灵柩*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记载中,所溜为(B) A井B荥C输D经E合9、十二经脉中,起于本脏的经脉是(A) 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阳明胃经E手厥阴心包经10、下列穴位除哪一个,其余均在一水平线上(B) A神阙B归来C大横D带脉E肓俞11、双手短针的进针方法宜选用(A) 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管针进针法12用镊子夹乙醇棉球,燃后在罐内绕1—2圈,退出后将罐吸附至穴位的方法为(A)A闪火法B投火法C架火法D内罐法E推罐法13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有错误的是(A)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预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可灸百会、关元、气海E首先将针全部拔出14、散刺法的操作属于(D)A皮肤针操作法B皮内针操作法C毫针操作法D三棱针操作法E 耳针操作法15、耳针疗法中的神门穴位于(C)A近部取穴B耳甲艇内C三角窝中D耳屏内侧面E耳屏上16、针灸配穴处方的取穴的原则是(A)A 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证取穴B近部取穴,脏腑取穴,上下取穴C近部取穴,远部取穴,上下取穴,D脏腑取穴,上下取穴,随证取穴E 前后取穴,左右取穴,上下取穴17、在针灸处方时,代表针用泻法的符号时(E)A* B∣C↓D×E⊥18、手太阴肺经的本经子母穴是(D)A太渊少商B太渊中府C太渊、云门D太渊、尺泽E经渠、尺泽19、治疗急性病证常用下列各类特定穴中的(D)A原穴B络穴C 募穴D郄穴E下合穴20、下牙痛,用循经远道取穴法时,应首选(A)A合谷B内庭C陷谷D颊车E下关二、B型选择题(下列各题干都可在本组备选答案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请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中A本经B表里C上下D前后E左右1、太溪配飞扬属(B)2、尺泽配列缺属(A)A髓海B气海C水谷之海D血海E少海3、宗气所聚之处为(B)4、气血生化之处为(D )A目内眦相衔接B足大趾内侧端相衔接C足大趾外侧端相衔接D 胸中相衔接E无名指外侧相衔接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C )6、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E )A两眉头的中间B眉毛中的中点C眉弓中点,眶上缘上D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E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7、鱼腰位于( B) 8、太阳位于(D )A点刺法B散刺法C刺络法D埋针法E挑刺法9、若需要在十宣、十二井穴、耳尖等部位放血时,多选用(A)10、用三棱针针法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时,多选用(C )三、D型选择题(选两个正确的答案)1、十二经脉的别络特点是(B)(D)A阳经别络于阳经B阴经别络于阳经C阴经别络于阴经D阳经别络于阴经E手三阳经别络于奇经2、经络学说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A)(B)A整体观点B联系C恒动观点D局部观点E平衡观点3、骨度分寸为12寸的是(A)(B)A肘横纹至腕横纹B前发际至后发际C腘横纹至外踝尖D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E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4、下列属特定穴的是(C)(D)A奇穴B阿是穴C原穴D络穴E天应穴5、与手阳明大肠经有联系的脏腑是(A)(E)A大肠B小肠C胃D心E 肺6、狭义的刺法量学因素包括二个方面,它们是(D)(E)A进针方向B进针深度C留针时间长短D针刺强度E手法操作的时间7、捻转补泻泻法的操作方法是(B)(C)A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B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C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D捻转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E捻转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8、穴位注射法在进行穴位选择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 )(D)A同体针选穴原则B特定穴C夹脊穴D阳性反应点E 原穴9、屏间切迹在耳郭上位于两解剖部位之间的凹陷处,这两解剖部位是(B)(C)A耳轮B耳屏C对耳屏D对耳轮E耳垂10、后溪(B)(D)A为手太阳小肠经荥穴B为八脉交会穴之一C位于中指后指掌关节尺侧横纹端D治疗头项强痛E不可灸四、X 型选择题(多选题)1、与十二经脉相同分为手足三阳三阴的经络组织有(C )(D )(E )()A十五络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经筋E十二皮部2、根据骨度分寸法,以下正确的是(B)(C)(E)()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为19寸B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为13寸C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D耳后两乳突之间为8寸E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3、三棱针刺法的作用包括(A)(B)(C)(D)A通经活络B开窍泻热C调和气血D消肿止痛E温经补气五、填空题1、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石学敏最新——精选推荐

石学敏转贴=============================发布时间:2009-05-15 17:13[我是一个图片]石学敏,男,中医、针灸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
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
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现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
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
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
现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
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
近年来,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
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
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
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
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

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附件2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针灸专业组第一部分理论知识一、基本概念1.掌握经络、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
2.掌握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
3.掌握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概念。
4.掌握行针、得气、候气、催气、守气的概念。
5.掌握灸法、直接灸、间接灸的概念。
二、基本理论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及功能、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
2.掌握腧穴的分类、作用、主治规律及定位方法;掌握特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3.掌握十二经脉循行(《灵枢·经脉》),掌握十四经主治概要。
4.掌握十四经穴中常用腧穴(具体内容见参考教材)的定位及类别、主治。
5.掌握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6.掌握耳穴的分布规律、选穴原则。
7.掌握艾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8.掌握拔罐法的注意事项、临床应用范围。
9.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的规律和具体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三、掌握以下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原则及处方:头痛、面痛、落枕(颈椎病)、漏肩风、腰痛(坐骨神经痛)、痹证、中风、眩晕、面瘫、痿证、不寐、心悸、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胎位不正、不孕症、遗尿、扭伤、腱鞘囊肿、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斑秃、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近视、耳鸣耳聋、鼻炎、牙痛、咽喉肿痛、高热、抽搐、晕厥、虚脱、内脏绞痛。
第二部分实践技能一、基本操作方法1.掌握毫针的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浅;提插法、捻转法;导气法、平补平泻法;辅助针刺手法;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灸学习题_集石学敏主编

针灸学习题_集石学敏主编绪言二、选择题(一)A型题6.针具的前身或雏形是()A.骨针B.陶针C.竹针D.砭石E.青铜针7.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A.《难经》B.《素问》C.《灵枢》D.《针灸甲乙经》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8.针灸被传到欧洲大约开始于()A.公元6世纪B.公元10世纪C.公元16世纪D.公元18世纪E.公元20世纪9.下列哪本著作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黄帝内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lo.继《内经》之后,不但对针灸学是一次总结,而且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著作是()A.《难经》B.《针灸甲乙经》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十四经发挥》E.《针灸大成》11.对针灸学进行第三次总结的著作是()A.《针灸大全》B.《针灸大成》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D.《针灸集成》E.《针灸逢源》(二)B型题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滑伯仁E.何若愚12.我国第一个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的医家是()13.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14.首次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15.首创阿是穴的医家是()16.创立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家是()A.皇甫谧B.王惟一C.杨继洲D.徐凤E.李时珍17.《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1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19.《针灸大成》的作者是()20.《针灸大全》的作者是()21.《奇经八脉考》的作者是()(三)X型题2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黄帝内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23.《针灸甲乙经》是由哪些书的针灸内容汇合而成的()A.《素问》B.《灵枢》C.《难经》D.《明堂孔穴针灸治要》E.《十四经发挥》24.唐太医署在针灸教学机构中已经设有()A.针博士B.针生C.针助教D.针师E.针工25.以下著作中,具有对我国针灸医学总结意义的是()A.《内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针灸大全》26.公元6世纪,吴人知聪将下列哪些著作携带到Et本()A.《针经》B.《针灸甲乙经》C.《明堂图》D.《内经》E.《十四经发挥》参考答案]二、选择题(一)A型题6.D7.C8.C9.C10.B11.B(二)B型题12.B13.C14.D15.B16.E17.A18.B19.C20.D21.E(三)X 型题22.A、B23.A、B、D24.A、B、C、D、E25.A、C、D26.B、C上篇针灸理论二、选择题(一)A型题16.十二经脉的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脏腑、手足、五行D.手足、阴阳、脏腑E.手足、阴阳、五行、脏腑17.手足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18.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头面部B.上肢末端C.胸中D.下肢末端E.腹中19.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胸中B.腹中C.头面部D.手足末端E.上肢末端2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交接的部位在()A.胸中B.腹中C.胸腹中D.手足末端E.头面部21.下列经脉排列中,没有按照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的是()A.胆、肝、肺经B.大肠、胃、脾经c.心、小肠、肾经D.肾、心包、三焦经E.三焦、胆、肝经22.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B.无表里配合关系C.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D.均有所属的腧穴E.除任督二脉外没有专属的腧穴23.“阳脉之海”是指()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24.“阴脉之海”是指()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25.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26.下列经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督脉B.冲脉C.任脉D.带脉E.阴趼脉27.阴维、阳维两脉会合的部位是()A.目内眦B.目外眦C.目下D.口角旁E.以上都不是28.阴跷、阳跷两脉会合的部位是()A.目内眦B.目外眦C.目下D.口角旁E.以上都不是2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任脉与督脉B.阴维脉与阳维脉C.阴跷脉与阳跷脉D.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E.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30.下列哪个不属于十五络脉的分出部位()A.鸠尾B.长强C.大包D.会阴E.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31.十五络脉中的脾之大络散布于()A.颈项B.腹部C.头D.胸胁E.全身32.在经络系统中,十二正经之离、入、出、合的别行的部分是指()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络脉D.十二经筋E.十二皮部33.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根据其先后次序可以概括为()A.离、出、入、合B。
《针灸推拿》(选修)教学日历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要点有哪些?
第十三周
从11月27日
到12月3日
11
2
理论
第七章针灸推拿治疗各论
第三节 儿科病证
复习小儿发热和腹泻推拿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可以选取那些推拿穴位?
第十四周
从12月4日
到12月10日
12
2
理论
第七章针灸推拿治疗各论
第四节 骨伤科病证
复习急、慢性腰肌劳损针灸推拿治疗方法
复习中风和眩晕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
感冒的针灸推拿治疗要点有那些?
第十一周
从11月13日
到11月19日
9
2
理论
第七章 针灸推拿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证(二)
复习胃痛和腰痛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
痹证的针灸推拿治疗要点有哪些?
第十二周
从11月20日
到11月26日
10
2
理论
第七章针灸推拿治疗各论
第二节 妇科、男科病证
从9月11日
到9月17日
1
2
理论
绪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二章 腧穴总论
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特定穴的概念
五输穴的分布位置有何特点?
第三周
从9月18日
到9月24日
2
2
理论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复习十二经脉的循行及主要腧穴的定位
点刺十二井穴出血有何治疗作用?
第四周
从9月25日
到10月1日
3
2
理论
课下练习震动类和挤压类推拿手法
振法和拿法的操作要点各有哪些?
第九周
从10月30日
人卫 针灸学习题

已弄200页,共252页针灸学测试题一、A型题(每题从4个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经络学绪论(1~40题)1.最早的经络学专著是:棚塥书一A确灵枢》B.《素问妒。
嶝《帛书经脉》D.《难经》2.《帛书经脉》是指:A.《灵枢》和《素问》B.《难经》c.《针经》稷摄驯:一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3.砭石是指:A.毫针B.骨针C.玉石针£I/石制刺切工具4.现在常用的针是:A.金针B.银针丘厂不锈钢针D.砭石5.《灵枢》又称:A.《内经》粼针经》C.《难经》6.《针经》是指:A.《内经》B.《素问》职灵枢》7.《内经》包括《素问》和:彤《灵枢》B.《难经》C.《针经》8.有关针灸理论的第一次总结是指:D.《甲乙经》D.《针灸甲乙经》D.《针灸甲乙经》A.《帛书经脉》颤南经》c.《难经》D.《灵枢》9.《灵枢》是针灸学的第——次总结:∥二B.二C.三D.四Ao.为针灸学术发展奠定基础的是:A.《难经》耳《内经》C.《灵枢》D’《针灸甲乙经》o谷世喆,李瑞,张莉编著.针灸学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1.《难经》是指:A.《黄帝内经》B《黄帝八十一难经》C.《甲乙经》D.《伤寒论》12.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是:A.《内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图经》1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A.《内经》B.《难经》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Ⅸ《针灸甲乙经》14.晋代《针灸甲乙经》系统介绍了针灸穴位,主治,操作,宜忌,记载穴位:A.150个B/349个C.361个D.365个15.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的书《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是:A.李时珍B.张仲景、9孙思邈D.杨继洲16.宋代铸铜人,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医家是:A.李时珍B.孙思邈G.王惟一D.杨继洲17.明代李时珍的针灸学著作是:A.《针灸大成》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o《奇经八脉考》D.《针灸资生经》18.晋代皇甫谧的重要针灸著作是:A.《针灸大成》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C.《针灸甲乙经》D.《灵枢》19.明代杨继洲的重要针灸著作是:A.《针灸资生经》B.《针灸大成》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0.明代针灸大发展,称为第三次针灸总结的著作是:A.《针灸资生经》B.《针灸大成》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1.清代李学川重视针药结合,辨证取穴,确定了:A.349穴B.361穴C.365穴D.150穴22.国家标准经穴数:A.349穴B.361穴C.365穴D.150穴23.清代李学川的著作是: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逢源》D.《针灸甲乙经》”24.针灸很早就传到朝鲜、日本,时间是:A.公元3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4世纪D.公元5世纪’25.世界针联总部在北京成立于:A.1999年B.1997年C.1987年D.1977年26.元代滑伯仁的重要针灸著作是:A.《十四经发挥》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奇经八脉考》27.《内经》记载针刺治病起源于我国: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实验针灸学习题集

《实验针灸学》习题集EXCISE OF 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SCIENCE安徽中医学院2007年3月目录编写说明……………………………………………………………………………………绪论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第一节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及科研设计习题及答案……………………………第二节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第三节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习题及答案……………………………………第二章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习题及答案………………………………………第一节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习题及答案…………………………………………第二节穴位功能与结构习题及答案………………………………………………第三节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习题及答案…………………………………………第四节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习题及答案……………………………第五节针灸时效和量效习题及答案………………………………………………第三章针灸效应及机理习题及答案……………………………………………………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第二节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三节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四节针灸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五节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六节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七节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八节针灸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九节针灸对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的调节习题及答案……………………………第四章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的研究习题及答案…………………………………………第一节穴位探测习题及答案………………………………………………………第二~五节脉冲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电热针、激光穴位照射习题及答案…第三~九节微波针灸、红外线灸、超声针灸、穴位磁疗习题及答案……………附录:一、《实验针灸学》本科模拟试卷(A卷)及答案……………………………………二、《实验针灸学》本科模拟试卷(B卷)及答案……………………………………三、《实验针灸学》本科考研模拟试卷(A卷)及答案………………………………四、《实验针灸学》本科考研模拟试卷(B卷)及答案………………………………编写说明本《实验针灸学习题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science)》(李忠仁主编.第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相互配套的教学用书。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练习题针灸学习题集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一、判断题(对者打“P”,错者打“?”)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A.345B.453C. 354D. 361E.349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E.《甲乙经》三、双项选择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四、多项选择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针博士一人B. 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五、简述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二、选择题(一)A型题6.针具的前身或雏形是()A.骨针B.陶针C.竹针D.砭石E.青铜针7.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A.《难经》B.《素问》C.《灵枢》D.《针灸甲乙经》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8.针灸被传到欧洲大约开始于()A.公元6世纪B.公元10世纪C.公元16世纪D.公元18世纪E.公元20世纪9.下列哪本著作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黄帝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lo.继《经》之后,不但对针灸学是一次总结,而且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著作是()A.《难经》B.《针灸甲乙经》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十四经发挥》E.《针灸大成》11.对针灸学进行第三次总结的著作是()A.《针灸大全》B.《针灸大成》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D.《针灸集成》E.《针灸逢源》(二)B型题A.皇甫谧B.思邈C.王惟一D.滑伯仁E.何若愚12.我国第一个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的医家是()13.我国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14.首次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15.首创阿是穴的医家是()16.创立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家是()A.皇甫谧B.王惟一C.继洲D.徐凤E.时珍17.《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1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19.《针灸大成》的作者是()20.《针灸大全》的作者是()21.《奇经八脉考》的作者是()(三)X型题2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黄帝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23.《针灸甲乙经》是由哪些书的针灸容汇合而成的()A.《素问》B.《灵枢》C.《难经》D.《明堂孔穴针灸治要》E.《十四经发挥》24.唐太医署在针灸教学机构中已经设有()A.针博士B.针生C.针助教D.针师E.针工25.以下著作中,具有对我国针灸医学总结意义的是()A.《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针灸大全》26.公元6世纪,吴人知聪将下列哪些著作携带到Et本()A.《针经》B.《针灸甲乙经》C.《明堂图》D.《经》E.《十四经发挥》参考答案]二、选择题(一)A型题6.D7.C8.C9.C10.B11.B(二)B型题12.B13.C14.D15.B16.E17.A18.B19.C20.D21.E(三)X 型题22.A、B23.A、B、D24.A、B、C、D、E25.A、C、D26.B、C上篇针灸理论二、选择题(一)A型题16.十二经脉的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脏腑、手足、五行D.手足、阴阳、脏腑E.手足、阴阳、五行、脏腑17.手足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18.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头面部B.上肢末端C.胸中D.下肢末端E.腹中19.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胸中B.腹中C.头面部D.手足末端E.上肢末端2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交接的部位在()A.胸中B.腹中C.胸腹中D.手足末端E.头面部21.下列经脉排列中,没有按照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的是()A.胆、肝、肺经B.大肠、胃、脾经c.心、小肠、肾经D.肾、心包、三焦经E.三焦、胆、肝经22.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B.无表里配合关系C.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D.均有所属的腧穴E.除任督二脉外没有专属的腧穴23.“阳脉之海”是指()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24.“阴脉之海”是指()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25.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26.下列经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督脉B.冲脉C.任脉D.带脉E.阴趼脉27.阴维、阳维两脉会合的部位是()A.目眦B.目外眦C.目下D.口角旁E.以上都不是28.阴跷、阳跷两脉会合的部位是()A.目眦B.目外眦C.目下D.口角旁E.以上都不是2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任脉与督脉B.阴维脉与阳维脉C.阴跷脉与阳跷脉D.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E.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30.下列哪个不属于十五络脉的分出部位()A.鸠尾B.长强C.大包D.会阴E.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31.十五络脉中的脾之大络散布于()A.颈项B.腹部C.头D.胸胁E.全身32.在经络系统中,十二正经之离、入、出、合的别行的部分是指()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络脉D.十二经筋E.十二皮部33.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根据其先后次序可以概括为()A.离、出、入、合B。
离、入、出、合C.离、合、出、入D.出、入、离、合E.入、出、离、合34.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B.依靠络脉联系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35.十二经筋是指()A.经络系统中能够联系脏腑、筋肉、骨骼的部分B.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C.是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E.能够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部分36.经络系统中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是()A.十二正经B.奇经八脉c.十五络脉D.十二经别E.十二经筋37.十二皮部是指()A.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B.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C.与十二经脉无直接联系的皮表区域D.十二经脉的别行部分E.十二经脉中位于皮表的浮络38.《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为纪者,诸经皆然。
”A.脏腑B.皮部C.经脉D.络脉E.经别39.足太阳膀胱经标、本的相应腧穴为()A.人迎、厉兑B.睛明、跗阳c.听会、足窍阴D.攒竹、养老E.迎香、曲池40.经络理论中的四海是指()A.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B.水谷之海、阴脉之海、气海、血海c.阳脉之海、阴脉之海、气海、血海D.髓海、血海、气海、阴脉之海E.髓海、血海、气海、阳脉之海41.下列哪项不属于经络的生理作用()A.联系脏腑,沟通外B.运行气血,营养全身C.抗御病邪D.保卫机体E.反映病候42.外邪侵入机体,一般的传注次序是()A.皮部、络、络脉、经脉、脏腑B.皮部、络脉、络、经脉、脏腑C.皮部、络脉、经脉、络、脏腑D.皮部、络、经脉、络脉、脏腑E.皮部、经脉、络脉、络、脏腑43.下列哪一项不属四总穴()A.委中B.合谷C.列缺D.足三里E.支沟(二)B型题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44.人上齿的经脉是()45.入下齿的经脉是()46.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太阴脾经D.足厥阴肝经E.手太阴肺经47.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48.夹舌本的经脉是() 49.环唇的经脉是()A.目眦B.目外眦C.足大趾外端D.足大趾端E.无名指端50.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51.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52.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A.足阳明胃经B.冲脉C.任脉D.督脉E.带脉53.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54.被称为“血海”、“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55.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A.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B.阳经别络走向阳经,阴经别络走向阴经C.散布于胸胁D.别于鸠尾,散布于腹部E.别于长强,散布于头56.十二经络脉的分布特点是()57.督脉的别络的分布特点是()58.脾之大络的分布特点是()A.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B.行于小腿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C.行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D.行于足跟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E.行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59.阴趼脉的分布部位大致是()60.阳维脉的分布部位大致是()61.冲脉的分布部位大致是()A.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顾(面)B.起于足趾,循股上行结于阴器(腹)C.起于手指,循膈外上行结于角(头)D.起于手指,循牖上行结于贲(胸)E.起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走向其表里的经脉62.足三阳经筋分布为()63.手三阴经筋分布为()64.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布为()A.四肢末端的井穴B.胸腹C.头、胸、腹D.头、胸、腹、胫E.脑65.十二经脉的根是指()66.十二经脉的结是指()67.气街分为()(三)C型题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阴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68.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大体分布规律是()69.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70.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A.心B.肺C。
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1.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联系到(72.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联系到(73.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联系到(A.连目系B.循喉咙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4.手少阴心经的循行(75.足厥阴肝经的循行(76.足少阴肾经的循行(A.至目外眦,入耳中B.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7.手太阳小肠经循行()78.手阳明大肠经循行()79.手少阳三焦经循行()A.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B.补充十二经脉在体外循行的不足,扩大经穴的主治围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80.奇经八脉的作用()81.十二经筋的作用()82.十二经别的作用()A.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B.强调经气两极问的联系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83.标本理论强调()84.根结理论强调()85.气街理论强调()A.指导辨证归经B.指导针灸临床治疗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86.经络的作用()87.经络学说的应用()(四)X型题88.下列经脉名称中正确的是()A.手太阴肺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手厥阴心经89.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A.纵行的B.横行的C.可深入体腔D.与脏腑直接联系E.左右对称90.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手三阳经从手走头c.足三阳经从头走足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E.足三阴经从足走腹91.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的系统及特点是()A.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B.由肝经复传于肺经C.流注不已D.周而复始E.如环无端92.下列各组经脉,按流注次序正确的是()A.肝、胆、三焦B.肾、脾、心包C.肾、肺、大肠D.大肠、胃、脾E.胆、肝、肺93.下面有关奇经八脉说确的有)A.均为纵向循行B.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C.无表里配合关系D.沟通十二经之间的联系E.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94.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又称作()A.气海B.血海C.阴脉之海D.十二经之海E.阳脉之海95.十四经的特点是()A.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B.均具有所属腧穴C.与相关脏腑有相互络属关系D.均为纵向循行E.均有表里配合关系96.十五络脉的作用主要是()A.加强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B.沟通表里两经的经气C.补充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D.沟通腹、背和全身经气E.联系同名经脉97.足少阳、足厥阴经别()A.从下肢分出B.行至毛际C.人走肝胆D.上系予目E.合于足少阳胆经98.经别在经络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A.加强十二经脉的外联系B.加强经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C.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外循行的不足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