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

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第一课时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_,多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_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2)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_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二.)水土保持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1)采取____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37,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拦截坡地流失的___________,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6.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的作用。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材内容分四部分:一是文明的摇篮,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黄土风情”。二是风吹来的黄土,介绍的是黄土的成因和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三是严重的水土流失,介绍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最后讲的是水土保持,介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同学们已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这些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同时,同学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对本节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而区域文化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学习本节课的优势。
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围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引导思考”的主线进行,在教法、教具的选择上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教学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理解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黄土“风成说”的证据不易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板画的绘制,理解起来较容易。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边缘极易受流水侵蚀,在流水的冲刷、分割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主要的有塬、梁、峁、川等。了解黄土高原主要地貌景 Nhomakorabea。实



全班分若干组,每4人一组。利用信封中的橡皮泥,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捏制黄土塬、梁、峁等地貌景观。
通过图片,直观得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的特性。
延安气候夏季多冒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的原因之一。

初中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分成每组5—6人(按班内人数可
7个小组)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视频导入, 激发学生的
兴趣
播放《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视频导入新课
掌握黄土高
教师过渡语:小明利用假
期的时间到黄土高原游玩了一番,回来后要给我们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答案。
小组展示: 各组上台指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和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好的习惯,但个别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希望通过本节课堂有趣的实验活动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地表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4、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寻找与确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预习预习书本P23~31第六章第三节的知识内容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预习新课完成学霸智慧课堂P97~98上相应的课前预学内容利用速记手册和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学内容为新课教授做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评书讲解导学课件播放视频《黄土高原》风景,提出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详细了解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带着问题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板书: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环节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在哪?——图说位置提供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

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板书: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2.地形:高原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

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1.风成说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板书: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3.形成过程: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

(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

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

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 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

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后小结整体展现板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我中华文明的摇篮、革命的圣地。

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地貌景观,我们必须保护好她,利用好她,更要把她建设好!根据老师的板书,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