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 备了思想基础。
李 大 钊
陈 独 秀
毛 泽 东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 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上海工人声援五四运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
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 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 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近代中国要进行革命,面对的问题: 进行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谁领导这场革命?革谁的命?
如何进行革命? 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 本章教学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 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 荣富强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政治 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决定了: 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 县金田村举行起义,揭开了近代农民革 命战争的序幕。太平天国革命从1851年1 月金田起义至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 京陷落,纵横18个省,坚持斗争14年, 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高潮。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太平天国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1300多人联名给皇帝 上书,重申“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要求挽 救民族危亡,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1898年, 康有为奉命撰写《应诏统筹全局折》,拟仿效日本 明治维新进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代表新兴的资 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等方面推行新政。6月11日,光绪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国家方针,宣布变法。但 仅仅103天,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发 动政变,光绪被囚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 梁启超逃亡海外,变法失败。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 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2)革命领导权不 同,革命领导权不 在资产阶级手里, 而在无产阶级手里 。 (3)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
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 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十月革命之后的中 国民主革命应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 一部分。
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 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 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 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 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 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 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 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 。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 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 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概括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 报告中指出:鸦片 战争后,中华民族 面临着两大历史任 务:一个是求得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 繁荣富强和人民共 同富裕。
两者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 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 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 况,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和现 代化。二者之间不能互相替 代,但又息息相关。前者是 前提,后者是目的与归宿。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 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历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理论和道路,不适应中国革命的实际情 况,无法指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 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 总结。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 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 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 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 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 资本主义的萌芽。
革命的
领导
无产阶级
为什么中国资 产阶级不能担 当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 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 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 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 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 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及 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 利的根本保证。
本章内容的结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的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 基本经验
2023版《概论》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明了革命的目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以及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具体内容如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社会 上还存在不少困难群众。
1.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C )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5.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前提。近代中国最
基本国情是( BCD)2019年多选
A.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1.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是(C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的著作是
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武装斗阵 党的建设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
抗日战争时期
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始萌芽中共二大1922: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中共四大1925: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标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初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达到成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完整体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科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4、解放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1)主要内容:科学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2)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完整认识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就已经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者和农民、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态度等做过探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并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不了解近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和时代特征,便不可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也就无法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1、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有别于资本主义社,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加之受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封建社会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尽管被推翻了,但并未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整个社会呈现出典型的半封建性。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中国实际上处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一,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加上幅员辽阔、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非常凶 狠。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凭借强大的武 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中国 共产党只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 武装。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 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总结
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 就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
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
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 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 武装斗争。
首先,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 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 军。 其次,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 据中心城市,实行残酷的统治,而农村是其 统治的薄弱地区。
1927年的“四·一二” 政变使我党 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及其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武装斗争 的道路呢? 中国革命为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 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 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 保护民族工商业。 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 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 民族工商业。 民族工商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周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社会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通过以下几点内容来介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
国情对比:本国的历史对比清朝“盛世”到衰落(自嘉庆中叶后)
整个世界的现实对比
案例:1793年英使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
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并由此导致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麦哲伦验证地球是圆的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启示
(2)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新纪元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过程: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理论:国共两次合作—— 统一战线
农村根据地——中国革命的道路
革命战争实践——军事战略理论
党不断获得正确理论,由小到大——党的建设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用幻灯片图片简单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对革命对象的认识)
问:为什么要把帝国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最主要的对象?(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来讨论、回答)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为什么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3、革命的领导
问: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呢?(结合近代国情来回答)4、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由什么决定的?)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发端于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阐述。
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特色)。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
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
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课后作业: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听讲)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根据苏联的经验和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
理解,在城市中领导工人阶级展开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心。
(香港海员大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对自身工作的问题开始有所反思。
秋收起
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主要方
向指向了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
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
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
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
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从此把经过长
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
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 讲到这儿刚才的问题重现,为什么中国革命一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让学生讨论、结合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
1)中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夺取政权的地步
2)在中国,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民是受压迫最重的阶级,有强烈的革命愿望,是无产阶级可以依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同时,从革命的对象来看,他们基本都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他们统治薄弱环节。
所以,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目标与农民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从解决农民的切身问题——土地入手来组织、发动和武装人民。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
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 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
• 党的建设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革命道路的问题
2.建立了新中国
3.有利于世界和平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