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电离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说课教案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说课教案1. 掌握电离平衡的概念和相关公式;2. 了解电离平衡对化学反应的影响;3. 理解酸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以及溶解度平衡的现象和原理;4. 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电离平衡的概念和相关公式;2. 酸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溶解度平衡的现象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的概念和相关公式;2. 酸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溶解度平衡的现象和原理;3. 电离平衡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点、举例说明以及展示实验等形式进行;2.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维导图制作等形式开展探究学习。
六、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或直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 知识点讲解:依次讲解电离平衡的概念、酸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溶解度平衡的相关内容,强调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3. 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电离平衡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巩固所学内容,澄清疑惑。
5.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讨论或案例分析,拓展学生对电离平衡的应用理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2. 实验图片、示意图等辅助教学材料;3. 电子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八、作业布置:1. 练习题目;2. 研究性任务等形式的作业。
九、教学反馈:1. 每节课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进行调整;2.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激励和建议。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作业成绩和课程测试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精选3篇)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精选3篇)1. 教案名称: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解释电离平衡的原理;2. 掌握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3. 能够应用电离平衡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的关系;3. 应用电离平衡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电离平衡吗?电离平衡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15分钟)结合实例,讲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解释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电离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不同浓度、温度或压强条件下电离平衡的变化情况。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电离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教案名称: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3. 理解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3. 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电离平衡常数吗?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2. 讲解(15分钟)讲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解释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和酸碱常数,并讨论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曲线教案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曲线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离平衡及其相关概念;
2. 掌握电离平衡曲线的绘制方法;
3. 能够通过电离平衡曲线分析溶液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电离平衡的概念;
2. 电离平衡曲线的绘制方法;
3. 如何通过电离平衡曲线分析溶液的性质。
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室;
2. 实验仪器:PH计、试管、滴管等;
3. 实验物质: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介绍电离平衡的概念,引出电离平衡曲线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二步:实验操作(20分钟)
1. 准备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并分别进行PH值测试;
2.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电离平衡曲线。
第三步:分析讨论(15分钟)
1.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电离平衡曲线的特点;
2. 利用电离平衡曲线分析不同溶液的性质。
第四步:小结(5分钟)
总结电离平衡曲线的作用和绘制方法,并强调其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馈: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问题回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电离平衡曲线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设计自己的电离平衡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对电离平衡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理论考核或实验报告评分。
电离平衡教案范文

电离平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计算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或计算确定化学反应的电离平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或计算确定电离平衡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酸碱指示剂、滴管、容量瓶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引入电离平衡的概念。
如:在酸碱中,酸溶液和碱溶液会发生电离反应,产生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
这两种离子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质。
那么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溶液内酸碱离子的浓度是如何变化的呢?2.讲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0分钟)通过板书或投影,讲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强调平衡位置的概念,以及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
3.实验演示(30分钟)选择一种酸碱反应作为实验演示,如盐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
按照一定的酸碱配比,将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添加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同时用滴管逐滴加入盐酸或硫酸,直到颜色变化完全消失,记录所需滴加的酸量。
4.数据处理(20分钟)将实验数据整理出来,计算出滴加的酸量与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比值,即H+/OH-的浓度比。
根据电离平衡的原理,可得到酸碱离子的浓度比等于电离常数,从而可以确定该酸碱反应的电离平衡位置。
5.总结(10分钟)六、板书设计电离平衡定义: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化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它们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原理: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可以通过测量电离常数或电离度来确定。
H++OH-→H2O电离平衡常数:Kw=[H+][OH-]实验示意图: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水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电离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计算结果,让学生深入理解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意义。
第28讲:电离平衡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精品教辅第28讲:电离平衡【考纲要求】1.熟练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及有关判断。
2.能从化合物类型、电离程度、电离过程、溶液中的微粒、电离方程式书写几个角度对强弱电解质进行对比。
3.理解电离平衡概念,掌握电离平衡的几个特征。
教与学方案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 、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 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 ++B -Ki=[A +][B -]/[AB]7.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高三化学教案 电离平衡9篇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9篇电离平衡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二课时](精选3篇)
](https://img.taocdn.com/s3/m/b78afd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6.png)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二课时](精选3篇)第二课时:电离平衡计算方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2.掌握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离平衡常数二、教学重点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三、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四、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离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新知讲解(1)电离平衡常数(K)的概念:电离平衡常数是一个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电离的程度的常数,用K表示。
(2)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方法:a.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 ⇌ B + CK = [B] * [C] / [A]b.对于酸碱反应:HA + H2O ⇌ H3O+ + A-K = [H3O+] * [A-] / [HA]c.对于弱酸酸解离反应:HA ⇌ H+ + A-K = [H+] * [A-] / [HA]3.例题讲解(1)已知一反应物(A)浓度为0.2mol/L,生成物(B)浓度为0.1mol/L,生成物(C)浓度为0.3mol/L,请计算电离平衡常数(K)。
解:根据公式,K = [B] * [C] / [A]代入数值,K = (0.1)(0.3) / (0.2) = 0.15(2)对于反应式:2HCl ⇌ H2 + Cl2,已知该反应平衡时,氯气(Cl2)的浓度是0.2mol/L,氢气(H2)的浓度是0.3mol/L,请计算电离平衡常数(K)。
解:根据公式,K = [B] * [C] / [A]代入数值,K = (0.2)(0.3) / (0.2) = 0.34.练习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五、板书设计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对于一般的电离反应:A ⇌ B + CK = [B] * [C] / [A]对于酸碱反应:HA + H2O ⇌ H3O+ + A-K = [H3O+] * [A-] / [HA]对于弱酸酸解离反应:HA ⇌ H+ + A-K = [H+] * [A-] / [HA]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 掌握电离平衡常用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离平衡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电离平衡的概念及应用;
2. 理解电离平衡与酸碱反应、盐类水解反应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1.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
2. 酸碱反应的电离平衡;
3. 盐类水解反应的电离平衡。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问题:介绍电离平衡的概念及意义。
2. 学习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学习酸碱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的电离平衡方程式及计算方法。
4.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验证电离平衡的现象。
5. 练习电离平衡相关的计算题。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六、教学评价: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电离平衡相关的计算题;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七、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熟练运用电离平衡理论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化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化学教案 / 高中化学 / 高三化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电离平衡(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和做实验,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严谨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化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
2.了解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
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 B. C. 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 B.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
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
2.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常数
(1)一元弱酸常数:
(2)一元弱碱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
如:
(4)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
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
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
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
与OH-
形式存在。
而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
浓度增大后,向左边移动,浓度减小,所以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沉淀。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