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看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奏鸣曲不但是莫扎特进行音乐创作所使用的主要体裁之一,而且还是体现其音乐风格的精髓。
奏鸣曲的篇幅虽短,却表现了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个性,成为莫扎特的标志性作品。
一、莫扎特生平及作品简介莫扎特生于1756 年,35 岁逝世。
莫扎特 3 岁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四岁跟随身为宫廷乐师的父亲开始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
八岁便已有奏鸣曲及交响曲作品,十一岁涉及歌剧。
莫扎特秉持“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的原则创作音乐,其音乐被后世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莫扎特共创作了626 部音乐作品,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多种音乐体裁。
莫扎特借鉴海顿的创作风格将其钢琴音乐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继承阿尔贝的梯低音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对其进行了发展,使旋律更加优美、细腻且具歌唱性,音阶流畅而又变化多端,并有意识地加强了低音的旋律效果,统一了乐曲结构,为音乐界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莫扎特一生著有58 部奏鸣曲,其中钢琴奏鸣曲17 部、小提琴奏鸣曲6 部、钢琴小提琴合奏奏鸣曲35部,推动了古典奏鸣曲的向前发展。
二、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分析(一)K332 的创作背景。
莫扎特共有17 部钢琴奏鸣曲,K332 出自《巴黎奏鸣曲》,另有K310、K330、K331、K333,创作于1777 年至1778 年。
1777 年以前,莫扎特多数生活在萨尔兹堡,在此前一段时间,莫扎特不仅经历了失恋,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
因此,相比于之前的音乐作品,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音乐在风格上有所改变,出现了深沉的元素,体现出作者的哀怨和无奈,但在此期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整体上还是表现为热情、明朗、乐观。
(二)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
钢琴奏鸣曲K332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结构非常工整。
阐述古典音乐奏鸣曲发展演变历程

阐述古典音乐奏鸣曲发展演变历程摘要:西方艺术具有漫长的发展史,从巴洛克时代起,音乐艺术尤其是健盘音乐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
海顿、莫扎特开创了古典时期,这也是后人划分古典主义的标志,我们通常把1750年一1830年定义为古典主义时期。
本文阐述了古典音乐艺术奏鸣曲理论,在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乐谱版本、曲式结构、触健、装饰音的弹奏及踏板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地研究,旨在培养音乐人的弹奏技巧、文化修养和音乐内涵。
关键词:古典奏鸣曲钢琴音乐理论一、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1.巴洛克及古典前期的键盘奏鸣曲。
在音乐史上,最早被称作“奏鸣曲”的钢琴作品应该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古钢琴家DemenicoScarlatti,他的作品多半是为古钢琴教学而写作,却为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尤其是对后来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其实他的奏鸣曲原来并不称为奏鸣曲,但因它具备了早期古奏鸣曲式的某些特点,故被称为“奏鸣曲”;至1750年,J-S-Bach离开人世,巴洛克时代结束,音乐创作风格便开始由严肃复杂、深奥理性的复调音乐转向清新精致、典雅愉悦的主调音乐过渡时期,钢琴音乐也开始从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向主调旋律和声转变。
这一时期是辉煌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前奏,众多音乐家为古典奏鸣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J”S-Bach 的后代子孙,其中又以其次子C”P-E-Bach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他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次证实了奏鸣曲式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化的可能性,他将Scarlatti的古奏鸣曲式加以发展丰富,在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中,C-P-E-Bach被公认为古典奏鸣曲的真正奠基者。
2.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创作。
(JosephHaydn),1732年一1809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C-P-E-Bach 的直接继承者,他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创作了62首古钢琴奏鸣曲。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之比较

长久,而莫扎特 只有仅仅3 5 年生涯,但他 惊
人 的创 造 力 为人 类 留下 了丰 富 的音 乐 遗 产 , 在 西 方 音 乐史 中被 公认 为稀 世 奇 才 。莫 扎 特
莫 扎特钢 琴 音乐 所特 有 的精致 、优 雅 的风 格。 “ 莫扎特即音乐”这似乎是赞叹他 最贴
切的词汇 。
海顿 一 生创作 了6 2 首钢 琴奏 鸣 曲,他 的音乐坚持着令人幸福和鼓舞 的信念 ,饱含
了对 音 乐 的热 爱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向往 ,讲 述 着 对 人 生 、世 界 、 自然 的包 容 ,他 的豁 达 坦
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 。聆听莫扎特 ,你可 以从他的音乐 中感受到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
的融 为 一 体 。在 他 的 奏 鸣 曲中 , 新 主 题 的 引 入 较 频 繁 ,为 乐 曲增 添 了 内在 的 活 力 和 发 展
力并引领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 时期 的到来 , 在整个西方音乐历史发展长河 中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其 中钢琴奏鸣 曲又在他们 的作 品中 占有重要地位。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
性 ” 的 ,不 如 说 是 “ 歌 剧 性 ” 的 。慢 板 主 题 悠 扬 婉 转 ,如 歌 剧 中 的咏 叹调 仿 佛 述 说 着 动 人 的 故事 ,悠 长 的 陈诉 及 华 彩 经 过 句 都 是 来 自于 心 灵 深 处 的歌 唱 。他 的 钢 琴 作 品 很 少 追
与众 不同。莫扎特 创作了2 0 首钢 琴奏鸣 曲,
不 仅 仅 是 装 饰 作 用 ,大 大 地 改 变 了装 饰 音 的
想象的,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交响乐和弦乐四 重奏 。海 顿的一生不仅经历过 巴洛克时期,
还 贯 穿 了 几 乎 整 个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 生 活年 代
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风格作曲家中的巨头。
的确,他们三位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音乐。
舒伯特的名字有时候会加入其中,不过基于以下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对他展开讨论了:舒伯特创作的几乎都是新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而非古典风格,直到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几年。
他留下了一些杰出的大型作品,但数量上远不及上述三位。
在重点指出三位作曲家的差异之前,但笔者想首先简言他们之间的共性。
与以往或之后的音乐风格相比,曲式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用奏鸣曲式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
奏鸣曲式在当时十分普及,它渗透进了每种体裁的音乐中,甚至包括歌剧和宗教音乐。
这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式同其他曲式杂糅的作品。
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就经常与奏鸣曲式混搭。
简言之,奏鸣曲式的开头简单而调性稳定,越超中段发展则越为紧张,而在结束部分,乐曲会回归简单和舒缓。
高潮总是出现在中间段落。
你通常在这个部分发现乐曲最为复杂的结构、跨度最大的音调转换和最激越的节奏。
海顿并不是奏鸣曲式的创始人,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
他对曲式的把握十分精准,同时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
在奏鸣曲式的乐章中,他将假再现应用在发展部临近结尾的地方。
这种方法可以捉弄听众,让他们误以为再现部已经开始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乐曲依然在发展部不稳定的和声中继续推进。
当然,像假再现部这样的桥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简明扼要。
在短暂捉弄听众之后,音乐将进入真正的再现部。
除了假再现部之外,海顿还喜欢利用出人意料的急转给听众带来惊喜。
突如其来的曲调变化,始料未及的节奏及和声变换,一段将乐曲引向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乐句,, 海顿的袖子里藏着好些逗人的包袱。
他是一个能给听众带来惊喜天才,即使依然是在奏鸣曲式的范畴内。
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气质和异乎寻常的想法。
他不断尝试令听众吃惊的新方法。
他喜欢用突然而始料未及的停顿或延长音毫无征兆的打破乐曲原有的进程,使听众惊愕。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个乐章的形式 , 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 的交响乐 队编制 , 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海顿 以 他的 14首交 响曲和 3 0 6首弦乐 四重奏 的创作及贡 献, 被人们称为“ 交响乐之父 ” 。
奏鸣曲快板乐章 中主 、副部主题统一 的处理手法 , 在音乐形象上 的对 比性质还不强烈 , 只是在调性上 进行对 比。海顿奏鸣 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 的规模 增大 , 而这两部分 含量 的增加 , 现 出奏 鸣曲式的 体 乐思发展 的原 则 , 以小动机 作为核心 , 它 活跃 于移
机会 直 接 了解 当时 欧 洲 各 国最 优 秀 的 音 乐 成 就 , 艺
、
表 达 方 式 与 曲式创 作 的不 同
16 年 , 7 1 当海顿 2 岁时 , 9 开始为保尔 ・ 安东 ・ 艾 斯特哈齐亲王工作 , 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 的
任何品种 的音乐 、 指挥演 出、 练管理所有 的音乐 训
了他 的整 个 音 乐 生 涯 过 程 。他 发 展 了前 古 典 主义 时
期流传下来 的奏鸣曲式 , 对其进行 细加工并形成 了 成熟 的曲式结构 。为了将 奏鸣 曲式用 于钢琴作 品 , 海顿还编写 了大量 的键 盘奏鸣 曲, 这对 后来 的莫扎 特和 贝多芬等人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
的奏 鸣 曲。
[ 关键词 】 海顿 ; 莫扎特 ; 奏鸣 曲; 风格
约瑟夫 ・ 海顿( 7 2 10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 13 — 8 9 , 最早 期代表 。海顿 自小几乎遭到遗弃 , 未经 良好教 育 , 得不在拼搏 中长大成人 , 的父亲是 马车工 不 他 匠, 母亲是厨 师。海顿 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 的, 当地 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艰苦 的环
海顿 的论文

三、曲式发展与音乐的组织在注重音乐表达以及音色等细节的同时,还要从音乐的整体上来把握演奏风格的准确,以确保演奏效果符合作者的要求。
因此,了解海顿和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上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P.E.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P.E.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
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到了贝多芬的时代,这个蕴涵着动力的因素被发挥得更加充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
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
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顿的主题留有较大发展余地。
虽然古典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第二主题直到贝多芬手中才被赋予全部的意义,但是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
莫扎特的第二主题音乐个性丰富,但是往往在它们出现后,是一连串快速经过句或者是新的乐思,此后不复展开。
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成为莫扎特笔下特有的、兴之所至的轻松风格。
莫扎特对奏鸣曲式的发展使他的作品中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
在一首奏鸣曲中往往有多个角色,因此在弹奏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所有的角色的独白、对白都要有分寸,都要有细腻的刻画。
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1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文/高静摘要: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但海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来谈谈海顿四个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关键词:海顿;键盘奏鸣曲;早期;转变期;成熟期;晚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海顿的音乐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与形式,有为各种乐器使用的协奏曲、100多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0多首钢琴奏鸣曲、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大量的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独唱用的声乐曲、小型器乐曲(嘻游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还有众多的民歌改编曲。
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轻松、健康、明快的气息,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质朴的民间舞曲被引入到交响乐的形式中。
他创作的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简明清晰,结构合理,作品的细节处理到位,力度上常有突出对比。
此外,海顿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世界、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乐观、坦然、豁达的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海顿的音乐既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区别于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与样式,使其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海顿奏鸣曲对于理解古典音乐风格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海顿钢琴奏鸣曲是钢琴学习者的必弹曲目,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海顿不同时期键盘奏鸣曲的创作。
1 早期海顿早期的键盘奏鸣曲1-18(Hob.XV1:1-14,G1、D1),写于1767年前,标题大多是写上 Partita Sonatas(帕蒂塔奏鸣曲或是 Divertimento(嬉游曲)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教学而作,是写给羽管键琴的。
钢琴奏鸣曲程度进阶图

关于奏鸣曲奏鸣曲,一般分为3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第二乐章速度较为缓慢,曲式不固定;第三乐章是终止乐章,多有总结性和回旋曲式。
其中,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在弹奏鸣曲之前要弹奏一定数量的小奏鸣曲,再逐步向较大型奏鸣曲过渡。
关于小奏鸣曲 小奏鸣曲指短小紧凑的小奏鸣曲,是弹奏名曲和乐曲的基础,除有较丰富的内容、较全面的技术外,还能获得较深刻的奏鸣曲逻辑思维和结构组织的能力。
弹奏前,要将曲式布局分析清楚,包括主、副部、连接部和结束部等,调式的变化、色彩的对比。
在弹奏时,应强调并突出颗粒性、起伏性。
克勒《小奏鸣曲集》 由克勒编著的《小奏鸣曲集》能为以后的弹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曲集有30首作品。
其中难易程度按如下顺序排列的克勒小奏鸣曲集17首,即克列门蒂、库劳、莫扎特、杜舍克、海顿、贝多芬,另有回旋曲及其他作品13首。
海顿钢琴奏鸣曲 海顿(1732—1809)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
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创造出了一种纯粹的音乐,其调性的发展、乐句的平衡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其早期、中期、晚期都有着不同的升华。
晚期的5首奏鸣曲,是最具技术性、独创性、戏剧性且风格成熟的作品。
莫扎特奏鸣曲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
19首奏鸣曲中,《初学者短小奏鸣曲》(K。
545)会让任何年龄的学生愉快,《A大调奏鸣曲》(K。
331)、《C大调奏鸣曲》(K330)等,流泻般的旋律出自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
贝多芬的5首奏鸣曲 路德难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一生创作了32首奏鸣曲。
其代表性的5首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闻名遐迩,以令人惊叹和不落俗套的方式采用调性对比手法,用成块的和弦作为旋律性乐句,通过踏板使音响产生空前的动力。
特别推荐的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的后期创作不再“循规蹈矩”,数量也在逐步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例1
善,思想内涵丰富。 从上可知,海顿钢琴奏鸣曲式的结构已经非常丰满,呈示
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十分明显,织体和调性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过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材料接近,主题较单一,基本结束在主和 弦上成收拢性乐段(111、119小节等),结构稳定。这表明海顿 晚期的创作不再严格遵循程序或者采用固定模式。
一、两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略析
(一)海顿钢琴奏鸣曲分析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Hob.XVI.50)(以下简称 《海顿C大调》)创作于1794至1795年,是海顿晚期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主题从容,结构严谨,手法简洁,构思精细,表现了海 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 单乐章主题(谱例1):灵动而活泼、幽默且机智。音乐以C 大调主和弦分解作为动机,结束在主和弦上,各种不同的创作技 术手段,如节奏的变化、调性的变化、音区的变化等出现了10次 之多,主题之间调性关系相对复杂,这是典型的海顿式创意。
奏鸣曲式乐章展开部中,结构和调性布局的规律已经呼之欲出, 导入部分、展开的中心部分、准备再现部分先后呈现。
(三)再现部 《海顿C大调》再现部分与呈示部分相比变化不太明显,结 构方面,将再现部分加以扩展,使尾声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最后 结束在主调上。 在《莫扎特D大调》中,当再现部主题呈示完毕后,音乐转 向下属方向(D—G),在长线条的音乐中隐藏了主音到属音的 半音关系:G—#G—A—#A—B—C(谱例5),使得调性关系取 得完美平衡,促进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 谱例5
谱例3
副部主题(第20小节起),音乐在主调的属调G大调上,至 24小节,音乐短暂停留在主调的从属调D大调之后马上回归G大 调,同属于主部主题材料,与20小节成倒影对比,最后结束在G 大调上(I-V-I)。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和声语汇侧重于I-V-I 主、属不断交替。
展开部(第54小节起),开始运用主部主题以及连接部的 音乐成分在g小调上将其展开,两小节后音乐在A大调上进行 (图示2)。至64小节运用副部主题材料在F大调上进行展开,与 呈示部副部主题形成调性上的鲜明对比,至67小节将音乐节奏拉 宽,43小节转入较远的降A大调,音乐悠长而深远,最后结束在 G大调上。
再现部(102—150小节)前两小节与主部主题完全重复, 之后音乐更加紧凑,音乐材料以及节奏、调性(C—G—C)与呈 示部相比,变化不大。但整体来看,创作手法成熟,演奏技法完
二、钢琴奏鸣曲在曲式结构及其结构功能方面的比较
(一)呈示部 从《海顿C大调》结构看,呈示部主、副部主题对比不太鲜
2012 · 04 ART EDUCATION 艺术教育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576)(以下简称 《莫扎特D大调》)的副部主题(A大调)平静而略带忧伤,与 活泼而动感的音乐主题形成对比,由此可稍微感知莫扎特内心深 处的伤痛。展开部运用主部主题动机的卡农式模仿,声部充实。 再现部先陈述一遍主部主题,然后在连接部反复运用卡农手法进 行模仿进而引出副部主题。 呈示部(1—58小节)开始先以D大调主三和弦的琶音构成 主要主题(谱例3),主题八小节内部成D大调与b小调对比。前 四小节停留在属和弦上,采用开放性的乐段结构,因而增强了后 四小节继续发展的动力。在连接部中,主题材料在不同的音区运 用,因而从主部到连接部,调式转换自然而同一,真正起到了主 部与副部的桥梁作用。
音乐与舞蹈
从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 看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 金鸽平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维也纳乐派两位代表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析,比较了两首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及结构功能,梳理 了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关 键 词:奏鸣曲式 阶段性特征
曲式(Form)是指乐曲的结构和形式,实为写作乐曲的一 种格律。研究奏鸣曲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然要从音乐大师的 经典创作中去寻根探源。本文选择了维也纳乐派两位代表作曲家 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来展开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谱例2展开部(59—98小节)晚期创作风格鲜明。二声部写作手 法多次使用,大多用了主部主题动机的卡农式模仿,分别在e小 调、降B大调等调式上的分解和弦出现构成对位,是较为充实的 部分。
再现部(99—160小节),先由主要主题呈示,然后左右手 的卡农手法填满中间的过门,再从下属调引导出D大调的副主题 (121—129小节)。主、副主题中的两个旋律前后一一再现, 在引入再现副部主题时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而呈示部中也让人清 新愉悦,主部主题陈述完毕后,莫扎特在连接部中将旋律向下属 (112小节,G大调)方面转一下,然后经过两小节(A大调)到 主调(D大调)上,使副题出现时同样呈现出向上方五度挺进的 感觉,让呈示部(D大调—A大调)与再现部在调性(G大调— D 大调)关系上取得某种和谐和平衡。此时可确定,莫扎特成熟时 期的钢琴中的奏鸣曲式已定型,较之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有了明显 提升。
73
>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明,在结构功能上,主、副两部分材料虽然接近,但在织体上有 所改变,将主题左手的单一跳跃性织体变为横向的分解写法(谱 例4),调性从主(C大调)转为属(G大调),再将再现部分中 的副部主题转入主调上,这样就使再现部是一个欢快而经过了变 化的结束。
谱例4
《莫扎特D大调》呈示部中对比性的第二主题采用了“稳 定—不稳定—稳定”的结构原则,使展开部分的不稳定性得到 了进一步强化,而这正是古典奏鸣曲式A—B—A 形式的内涵所 在。我们可以在莫扎特的晚期作品中发现相对成熟的奏鸣曲式结 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