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区级公开课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及意义。

2、把握小说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健康心态的呼唤。

小说背景: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

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上来回眸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时,人们会清晰地看到“文革”的反文化和反文明的怪圈。

由于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大多数红卫兵在运动初期对文化的审视变得简单而粗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刻被打得粉碎。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

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别(biè)扭恪(kè)守埋(mán)怨绰(chuò)号干瘪(biě)窥(kuī)视哄(hōng)闹将(jiāng)就琢(zuó)磨确凿(záo)逼供(gòng)倔(juè)犟单薄(bó)续弦(xián)手臂(bì)二、整体感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1、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习惯2、第二部分:身高差异,饱受非议3、第三部分:丈夫挨批,夫妻受辱4、第四部分:丈夫入狱,妻子等待。

妻子中风,丈夫扶持5、第五部分:妻子病逝,丈夫鳏居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习惯”问题,高女人和矮丈夫这对夫妻之间有哪些不符合“习惯”的表现?但他们感情确极为和谐,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事件找出来。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案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案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二、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三、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一、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二、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别扭(biè)模样(mú)恪守(kè)♦埋怨(mán)埋藏(mái)♦胸脯(pú)果脯(fǔ)确凿(záo)倔强(jué)♦恪守(kè)续弦(xián)♦二、文本研读:(一)人物形象分析:自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1、夫妻形象分析⑴、书中写出了他们外表上的那些不和谐?(2)、高女人为什么要嫁给矮男人?(3)、他们在一起有感情吗?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地方找出来。

总结:这是一对外表上极不协调,而感情上却极为和谐的平凡夫妻。

他们爱得真挚,爱得坚贞,爱得执着,真诚的爱情平衡了两人的身高差别,坎坷的命运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

悲剧让人同情和震惊,催人反思。

2、裁缝老婆形象分析(1)、请在文中找找这个女人做了些什么事情。

(2)、从以上事情中,能够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总结: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

无聊、卑微、庸俗、猥琐令人生厌的小市民。

(二)小说主题分析裁缝老婆(团结大院里的人们)和这对夫妻有过节吗?这里面是否有着更深刻的意味?总结:病态的世俗、扭曲的时代,摧残人性,毁灭自由,践踏人权。

上演闹剧,炮制悲剧。

主题:赞美高尚、纯洁、真挚的爱情批判卑微、污浊、丑陋的世俗心理呼唤善良、同情、宽容的市民文化三、合作讨论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提示:这里的“习惯”指的是绝大部分人心中的标准,指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

在这篇小说中,绝大部分人心目中美丽的爱情故事往往是有很多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美丽才符合众人希望的目光,才是完美的故事,用冯骥才的话讲这就是“习惯”。

高67级公开课-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高67级公开课-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对矮丈夫来说,那是无法 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补 的感情创伤,是他对妻子的 深情和爱; 对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 让人们反思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在将来; 对作品来说,留下了一块艺术间,让 读者获得了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对作者来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 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每个人 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 满目前”,作者使用留白的手法,使读者的审美意识 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探究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对表 现主题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 名作家和画家。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 业务推销员、教师等,主要作品有 《啊》《 雕花烟斗 》、 《神鞭》、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三寸 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 奖。 风格: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 “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擅于 描写近代历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 的思考。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们活动、事 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 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更为重要的作 用,它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交代 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提供人物活 动的典型环境,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 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 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 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 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 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 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 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 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 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 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 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 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江苏名校 语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江苏名校 语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目标:1、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2、结合小说背景,分析其主题。

教学重难点:1、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的主题。

活动过程:课前预习1.通读文本,勾画有关人物形象刻画的相关语句,并将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在课本空白处加以批注。

课堂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1.概括文中夫妻关系的特点2.概括裁缝老婆这一形象的特点3.塑造裁缝老婆这类小市民形象有何意义?活动三、把握小说的主旨1.试总结小说的主旨活动四、探究重点问题1. “撑伞”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活动五、学以致用本文的题目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如果换个题目,你觉得怎么拟,说说理由(字数不少于50字).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李舒华)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意义2、把握小说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3、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的呼唤的心情。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颇丰。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三、文本研习1、这对夫妻的外表很不和谐,但感情确极为和谐。

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事件找出来。

①、丈夫被押走以后,高女人独自过着孤苦生活,却坚守他们的爱。

②、高女人生病后,矮男人一直坚持承担生活的重担,而且想尽办法帮助女人锻炼。

③、女人去世后,矮男人一直不娶。

④、矮男人在女人去世后打伞时依然举得高高的。

2、裁缝老婆都干了些什么事?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一个自私、卑微、无聊、庸俗、猥琐的小市民。

作用:①、是小市民中残存的自私、卑微、无聊和冷酷特点的代表者。

②、作为一个人格低劣的形象反衬了主人公的高尚。

③、她是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

(推动情节)④、表现时代的荒谬性。

四、合作探究“批斗”情节1、在“批斗”情节中众人分别是怎么表现的?众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表现?特殊的社会环境,掩盖了多少善良,泯灭了多少人性,使众人呈现了恶劣的社会“习惯”心理。

他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表现,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荒唐的岁月,一个变异的年代。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

现在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蔑视文明与人性。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阅读教案设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阅读教案设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了解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经历。

2.通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对文本的主题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重点】分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经历及形象【教学难点】作品的中心思想【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往往可以从小说中感受现实世界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千姿百态、人情冷暖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起来感受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

二、作者简介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教师等工作,是“文革”后“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他已出版各种文集近百种,其中《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均获全国文学奖,2006年创作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姊妹篇《抬头老婆低头汉》。

善于记录现实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善于描写近代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

其写法不拘一格,富于探索精神。

三、作品出处介绍教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小说片段节选自《冯骥才选集》,《冯骥才选集》这是作者的代表作品,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这部小说的概要。

一对夫妻由于身高差异很大,他们结合在一起,饱受非议,生子后仍受议论,后丈夫遭受批斗,夫妻同受屈辱,丈夫入狱,妻子等待,妻子中风,丈夫扶持,妻子病故,丈夫鳏居。

四、梳理情节教师: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找出这篇小说六大要素。

(教师出示PPT)1.时间:婚后2.地点:“团结大楼”3.人物:一对夫妻4.起因:身高差异,饱受非议5.经过:女人生子仍受议论、夫妻同受批斗屈辱;丈夫入狱、女人忍辱等待;丈夫出狱、夫妻团圆;女人中风、丈夫扶持。

6.结果:女人病故,丈夫鳏居。

五、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给我们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请同学挑选1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进行分析,注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篇小说不仅展示了主角人物的命运悲剧,而且更刻画了一出配角的荒唐闹剧。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公开课)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高一、一部尹庆峰【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在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是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力作。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里讲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革故事,而是一对身高悬殊的夫妇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成反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

奇特的艺术构思与成功的细节描写小说抓住人生奇特的不规则的旋律展开艺术构思,充分揭示其背后的生活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和方法:一、品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针对重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合作意识,实现对文本的深阅读。

三、图片表格教学。

通过展示图片和列表格把文章内容梳理清楚,清晰直观。

四、推荐阅读。

通过文本的学习,激发起强烈的阅读意识,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但要给学生正确的阅读。

为此推荐了作者《铺花的歧路》等文章。

【目标设计】1.通读课文,识记汉字读音。

-----知识点2.细读文本,理清思路情节。

------能力点3.深读文本,揣摩写作意图。

------兴趣点德育点【情景设计】一、情景导入:文革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危害,也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灵上永远抹不去创伤和痛苦。

二、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①课本: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P78②补充:冯骥才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

(写到书上) PPT床厂工人在写批判邓拓的大字报2.识记字音(直接标在书上了吗?)测试题:恪守模样呱呱坠地横祸胸脯鳏居kèmúgūhèng púguān 3.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成反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三、文本细读----问题设计 PPT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1)作者在这里反复提及“习惯”一词,根据作者论述和举例说说“习惯”含义。

高女人和矮丈夫PPT学习教案

高女人和矮丈夫PPT学习教案
5、高女人和矮丈夫夫妻间的感情如何?请找出一些语 句来证明。
6、小说最后一段,“那伞下好象有长长一块空间,空 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一句有怎样的 深刻含义?
第4页/共15页
文本研习
1、故事主要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那时候,这地方有什 么特点?
参考: 故事发生在文革前后的团结大楼。
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 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从后来他们 的命运来看,这种观念的改变影响了他们的后半生。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 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 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 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 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 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高女人和矮丈夫
会计学
1
学习目标
注意小说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 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了解小说中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 和发展的作用,探讨环境与人物 的相互关系;
批判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 呼唤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 。
第2页/共15页
了解背景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
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
的生活亏空,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来说,
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它让人们思考,是什么造成
了这生活的悲剧。作者留下这块艺术空间,把读者引
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
情感意识去填充它,在这个空间里咀嚼复杂的人生内
容与社会内容,获得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第8页/共15页
阅读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技法。

2、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3、结合小说背景,分析其主题。

4、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归纳小说主人公及看客们的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身高一米九几,原来是省队的一位二三流的篮球运动员,因为一次训练受伤,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篮球运动,从此中国多了一位一流的画家和作家。

每次作家聚会的时候,大家都调侃他为文坛、画坛的巨人,他就是冯骥才。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一步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二、走进作者: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教师等工作,是“文革”后“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他已出版各种文集近百种,其中《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均获全国文学奖,2006年创作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姊妹篇《抬头老婆低头汉》。

善于记录现实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善于描写近代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

其写法不拘一格,富于探索精神。

三、预习热身:
读准下列划横线词语的读音
恪守模样逼供
干瘪续弦横祸
呛水确凿呱呱坠地
四、情节简介:
一个特殊的人生故事:一对夫妻由于身高差异很大,他们结合在一起,饱受非议,生子后仍受议论,后丈夫遭受批斗,夫妻同受屈辱,丈夫入狱,妻子等待,妻子中风,丈夫扶持,妻子病故,丈夫鳏居。

五、研习文本:
(一)习惯
你家院里有棵小树,树干光溜溜,早瞧惯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变得七扭八弯,愈看愈别扭。

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顺眼了,仿佛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


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变直,你又会觉得说不出多么不舒服。

它单调、乏味、简易,象根棍子!其实,它不过恢复最初的模样,你何以又别扭起来?
提问:习惯认为,美丽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明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子佳人,花前月下……
提问:为什么说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结合打破了这种“习惯”?
明确:
A、高女人: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

②这女人长得又干、又瘦、又扁,脸盘象没上漆的乒乓球拍儿。

五官还算勉强看得过去,却又小又平,好似浅浮雕;胸脯毫不隆起,腰板细长僵直,臀部瘪下去,活象一块硬挺挺的搓板。

③眼睛可就象一对糊里糊涂的玻璃球儿了。

B、矮丈夫:
①他身高只有一米五八。

②她的丈夫却像一根短粗的橡皮滚儿;饱满,结实,发亮;身上的一切——小腿啦,脚背啦,鼻头啦,手指肚儿啦,好象都是些溜圆而有弹性的小肉球。

他的皮肤柔细光滑,有如质地优良的薄皮子。

过剩的油脂就在这皮肤下闪出光亮,充分的血液就从这皮肤里透出鲜美微红的血色。

他的眼睛简直象一对电压充足的小灯泡。

提问:周围的人怎样看待这对夫妇的结合?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明确:不谐调;不相称;不般配
(二)“执着”的看客
提问: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明确:快乐着别人的痛苦,源于自己灵魂的空虚和无聊。

思考:裁缝老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街道“积极分子”→街道居民代表→治保主任
裁缝的老婆却是个精力充裕、走家串户、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最喜欢刺探别人家里的私事和隐私。

这大楼里家家的夫妻关系、姑嫂纠纷、做事勤懒、工资多少,她都一清二楚。

凡她没弄清楚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打听到;这种求知欲能使愚顽成才。

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甭说察言观色,能窥见人们藏在心里的念头;单靠嗅觉,就能知道谁家常吃肉,由此推算出这家收入状况。

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语言描写:
①这两人准有见不得人的事。

要不他们怎么不肯接近别人?身上有脓早晚得冒出来,走着瞧吧!
②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③好啊!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没钱,谁要这么个矮子!
④好,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你心里是怎么回
事,我知道!
……
2、动作描写:
①带着一股冲动劲儿扭着肩上的两块肉,从家里抱来一个肥皂箱子,倒扣过来,叫矮男人站上去。

②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她真是得意到达极点。

③裁缝老婆却一直守在窗口盯着她的动静。

见她出去,就紧紧尾随在后边,出了院门,向西走了两个路口,只见高女人穿过街在一家门前停住,轻轻敲几下门板。

裁缝老婆躲在街道面的电线杆后面,屏住气,瞪大眼,好象等着捕捉出洞的兔儿。

她要捉人,自己反而比要捉的人更紧张。

提问:概括评价裁缝老婆这个人,她有没有典型性?
明确:这个人集各种市民文化劣性的表现形式于一身:势利、自私、麻木、愚昧,还有无聊生活导致的低级趣味。

思考:当灾难降临,高女人和矮丈夫是如何面对?
明确: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患难与共。

提问:文本是如何具体体现他们这种感情的?
明确:细节描写
①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

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

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

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

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

(沉默中显示两人的彼此牵挂,相互眷恋。


②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

他俩走得艰难缓慢。

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

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

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

(他们不离不弃的感情。


(三)小说主题(结合社会背景分析)
①社会环境
“文革”,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一个执政者永远不愿回首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里,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可能因为一句话、一段历史被扣上反动派、走资派等形形色色的帽子,从而遭受无尽的折磨与羞辱,其间自杀或被折磨致死及被法院宣判执行死刑的不计其数。

思考:试结合背景和小说内容,说说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明确:病态的世俗、扭曲的时代,摧残人性,毁灭自由,践踏人权,上演闹
剧、炮制悲剧。

②小说主题
赞美高尚、纯洁、真挚的爱情;批判卑微、污浊、丑陋的世俗心态;呼唤善良、同情、宽容的市民文化。

(四)问题探究
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提到“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也填补不上”。

其中“伞”和“空间”分别有何寓意?
明确:①“伞”是遮风挡雨的,如同“家”,但在污浊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这把伞那么弱小、乏力。

②“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补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

人世上最美妙的男女之爱,尽容于这尺寸。

③“伞”下的空白有着极深的寓意:对矮丈夫,那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补的感情创伤;对读者,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让人们反思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在和将来。

(五)现实反思
在那个非常时代,人性被扭曲,所引发的悲剧肯定不少。

其实,即使现在的人们,不还是对一些不合习惯的事物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吗?看一个人,仿佛盯着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而不见,这样的事情不是司空见惯吗?一个人构不成大气候,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那岂不是会孕育出更多的悲剧?人们啊,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不要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视事情的内在本质吧!
(六)作业:完成2010年江苏卷小说《溜索》阅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