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X线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乳腺结节0定级标准

乳腺结节0定级标准

乳腺结节0定级标准
乳腺结节是指乳腺组织内的一种常见病变,它可以是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的。

乳腺结节的定级标准通常是根据其在超声、乳腺X线摄影或磁共振成像中的特征来确定的。

在超声检查中,乳腺结节的定级标准通常包括结节的形态特征(如边界、形状、内部回声等)、血流情况等。

根据这些特征,结节可以被分为良性、恶性或可疑性质。

在乳腺X线摄影中,结节的定级标准通常包括对结节的密度、边界、形状等特征的评估。

结合乳腺X线摄影的结果,结节可以被分为BI-RADS 分类中的0-6级,其中0级表示需要进一步检查。

在磁共振成像中,乳腺结节的定级标准也是根据结节的形态、信号强度等特征来确定的。

根据磁共振成像的结果,结节可以被分为良性、恶性或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可疑性质。

总的来说,乳腺结节的定级标准是根据不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来确定的,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可以全面评估乳腺结节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结
节的定级标准可能因医院、地区或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正常乳腺X线表现

正常乳腺X线表现

正常乳腺X线的颜色和密度
正常乳腺X线的颜色通常为浅棕色或浅黄色,密度中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组织的密度可能会逐渐降低,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03
乳腺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乳腺癌的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通过乳腺X线检查对无症状女性进行乳腺肿瘤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和干预乳腺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乳腺癌筛查通常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但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既往 乳腺病史等,筛查年龄可适当提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工智能辅助乳腺X线诊断
人工智能辅助乳腺X线诊断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乳腺X线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能够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识别出微小病变和早期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乳腺癌。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还能够对大量的病例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 参考和经验借鉴。
诊断病变。
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的存储和传 输方便,便于远程会诊和资料共
享。
乳腺X线三维重建技术
乳腺X线三维重建技术是通过计算机 技术将二维的乳腺X线图像转化为三 维立体图像,能够更全面地展示乳腺 的结构和病变。
三维重建技术还能够进行模拟手术操 作,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平 面的观察,有助于医生发现微小病变 和判断病变的性质。
正常乳腺X线表现
目录 CONTENT
• 乳腺X线检查简介 • 正常乳腺X线表现 • 乳腺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 乳腺X线检查的注意事项 • 乳腺X线检查的发展趋势
01
01
02
03
乳腺癌筛查
通过乳腺X线检查,可以 早期发现乳腺癌,提高治 愈率和生存率。

乳腺X线摄影检查和诊断共识

乳腺X线摄影检查和诊断共识

乳腺X线摄影是检测乳腺疾病的重要影像手段。

乳腺X线诊断除了需要医师掌握乳腺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之外,还必须熟悉乳腺X线阅片程序、专用术语和报告规范。

为了使国内相关人员熟悉和掌握技术要点、诊断程序和质量控制原则,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学会乳腺学组专家几经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乳腺X线摄影的应用范围乳腺X线摄影装置分为屏片系统和平板数字化系统。

屏片摄影机采用传统的模拟式乳腺成像,以胶片为成像载体。

平板数字化摄影机又称整板(或全野)数字化乳腺摄影机。

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r radiology,CR)的放射剂量较高,且图像分辨率较低,故不推荐乳腺X 线摄影采用普通CR。

一、适应证诊断性乳腺摄影和筛查性乳腺摄影。

二、适用年龄及检查频次1.年龄低于25岁:一般不推荐行乳腺X线摄影。

2.年龄为25~ 35岁:临床检查怀疑为乳腺恶性病变。

3.年龄高于35岁:临床检查怀疑为乳腺良、恶性病变。

4.正常人群普查:36-40岁及55岁以上妇女每1.5-2.0年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1次,高危人群检查周期可缩短为每年1次;41-54岁妇女每年建议行乳腺X线摄影1次。

三、最佳检查时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检查尽量避开经前期。

最佳检查时间是月经来潮后7-10d。

绝经期妇女检查时间不做特殊要求。

四、一般禁忌证除非因为怀疑恶性钙化等特殊情形,且不能采用其他检查方式替代,孕妇通常不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

6个月内准备妊娠的妇女也不宜行此检查。

乳腺X线摄影技术一、投照方位命名原则根据X线自X线管到成像物质的方向,结合人体解剖方位来确定。

应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译名或概念含混的名称。

二、常规投照投照技师站位应在被检测乳腺的对侧。

常规投照体位包括头尾位和内外斜位,酌情可用侧位替代内外斜位。

1.头尾位:确定局限性病变的内外空间位置。

(1)摄影体位:受检者面对乳腺机,身体外转5°-10°,被检乳腺下缘置于检查台上。

检查台高度应调节至乳腺下缘转角处平面。

乳腺内外斜位的影像要求

乳腺内外斜位的影像要求

乳腺内外斜位的影像要求
乳腺内外斜位(MLO)影像的合格标准包括:
1.左右照片清晰对称。

2.胸大肌要延伸到乳头基线附近,乳头的轮廓可见。

3.乳腺后脂肪组织影像清晰显示。

4.乳腺下部折叠外组织伸展,内下角不能被切掉。

5.乳腺无皱裙。

乳腺内外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 position)是乳腺X射线摄影的常规体位,摄影平台角度与被检者胸大肌外侧缘平行,一般为30°~70°,将可动性组织向固定组织充分移动后持实压力,X射线自内上向外下投射,可大致确定局限性病变的上下空间位置。

标准的内外斜位影像具有在单一体位中使所有乳腺组织成像的最大机会,乳腺外上的深部组织也能显示出来。

在摄影过程中,技师需要特别注意角度和压力的掌握,以确保影像质量符合要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影像要求可能因医院或设备而异。

在进行乳腺X射线摄影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确保摄影过程的安全和准确性。

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刘佩芳

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刘佩芳

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一、检查技术(一)检查前的准备为了获得符合乳腺疾病诊断需要和筛查要求的高质量图像,乳腺摄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医技人员与被检查者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医技人员应该耐心的向被检查者解释检查过程、体位及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使之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得到被检查者充分合作。

正确摆位是获得高质量乳腺X线图像的关键环节。

投照技师应了解病人本次检查目的。

并对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肿瘤家族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等进行补充记录。

乳腺X线摄影检查应尽量在月经后一周进行,但对病变明显、触诊显著的患者,则可不严格受时间限制。

(二)投照体位乳腺X线摄影常规投照体位包括头尾(craniocaudal, CC)位及内外侧斜(mediolateral oblique, MLO)位。

一张较好的CC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在片子的中央,乳头切线位,可见小部分胸大肌,内侧乳腺组织应全部包括在片中,外侧乳腺组织尽可能包括在片中。

一张好的MLO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被推向前上,乳腺实质充分展开,胸大肌可见,且下缘达到乳头水平,乳头在切线位,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与下部乳腺分开,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

乳腺组织外缘可见乳头的轮廓,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乳房无皱褶。

对于CC位及MLO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臵的不同选择以下体位:外内侧位(LM)、内外侧位(ML)、内侧头尾轴位(MCC)、外侧头尾轴位(LCC)、尾叶位(CLEO)及乳沟位。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常规体位上发现的异常改变,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术,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技术。

二、诊断(一)一般概念1. 熟悉临床信息掌握临床信息对乳腺摄影诊断非常重要,必要的基本的临床信息应包括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家族史,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及本次检查的目的等。

乳腺X线诊断标准

乳腺X线诊断标准

1992 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 - RADS) ,至今已是第四版。

这个系统对规范乳腺X 线报告, 减少影像描写的混淆, 以及对普查的监测均起着很大的作用, 建议依据这个系统作为中国乳腺X线报告的常规。

影像表现一、常见征象(一) 肿块: 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有鼓出的边缘,以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重要。

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见到的可疑肿块影称“致密影”; 无明显鼓出边缘的称“不对称”。

肿块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形态、边缘和密度。

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 不规则形多为恶性表现, 前三种形态要结合其他征象综合考虑。

边缘对诊断病变的性质最为重要, 包括以下五种描述:清晰、模糊、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

边缘清晰是指超过75 %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 剩下的边缘可被周围腺体遮盖, 但无恶性证据;模糊是指肿块被其上方或临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 一般用在报告者认为这个肿块的边界是清晰的,仅仅是被周围腺体遮住的情况下; 小分叶表现为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浸润是由病灶本身向周围浸润而引起的边界不规则, 而不是由于周围腺体遮盖所为;星芒状可见从肿块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

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边缘为恶性征象。

对鉴别边缘模糊和浸润有时会有一定困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多为良性改变,而后者是恶性征象,通过局部加压摄影、辗平摄影技术对鉴别边缘征象有帮助。

密度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不包括脂肪密度) 和脂肪密度四种描述。

大多数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 极少数乳腺癌可呈低密度; 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 脂肪密度为良性表现。

(二) 钙化:良性钙化常比恶性钙化大,呈较粗糙的钙化或边缘清晰的圆形钙化。

恶性钙化常较小, 需要放大来帮助显示。

乳腺结节病诊断标准

乳腺结节病诊断标准

乳腺结节病诊断标准
乳腺结节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 乳房触诊发现结节,质地硬实或囊性。

2. 乳腺超声检查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等特征。

3. 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显示结节密度增高、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等特征。

4. 细针穿刺活检或开放性乳腺活检证实为恶性病变。

5. 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

6.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结节没有缩小或消失,反而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

7. 患者同时伴有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等症状。

8. 患者同时存在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并非绝对,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乳腺规范X线摄影诊疗

乳腺规范X线摄影诊疗

五、乳腺导管造影:用于了解乳头溢液性病 变,确定导管病变的位置、范围等。采用头 尾位和内外位。
பைடு நூலகம்
六、X线引导下穿刺活检及钩丝定位
•(一)适应证 在两个不同投照体位图像上怀疑恶性病 变时,可采用乳腺X线引导真空抽吸穿刺活检 (包括微钙化、肿块、非对称致密及结构扭 曲) 。 在两个投照体位图像上确定乳腺有需切 除但不能用手触及的病变,可采用X线引导下 钩丝定位(立体三维定位或二维手动定位)。
(2)宽域性非对称致密(大于1/4乳腺范 围) (3)进展性非对称性致密(动态观察范围 和密度增大) •5.伴随征象 皮肤回缩、皮肤增厚、乳头回缩、乳 腺小梁结构增粗、皮肤病变、腋窝淋巴结 肿大等。
0类(未定类-需结合旧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1类(阴性,恶性可能性 0% ) 三、BI-RADS分类 2类(良性,恶性可能性0%) 3类(可能良性,恶性可能性≤2%)
所得图像是否有坏点,以避免影响图像质量 3.自动参数选择(AOP)和信噪比(SNR)的检测 目的:检测AOP和SNR是否符合质量控制的 要求。 方法:在AOP模式下进行适当的参数测试。 变更聚酯板的厚度依次是25mm,40mm,60mm进 行摄影,收集影像。 影像的SNR级别测试:对上述收集的影像进 行SNR的测量。
如乳腺构成分类为d类,即乳腺实质是极度致 密,可影响乳腺X线摄影的诊断,降低疾病检 出水准,必须在报告结论中体现。诊断结论的 结构是前半段为一般性疾病诊断结论,后半段 为BI-RADS分类。注意,不仅仅是列出分类序 号,还应标注分类的含义。
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
• 一、人员资质 乳腺摄影技术人员应具有全国乳腺摄影 技术上岗证,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乳腺放射诊断医师应是放射科执业医师, 并需进行乳腺放射诊断培训。 • 二、质量控制 在实行乳腺X线摄影的医疗单位中,为了 让受检者的辐射风险保持在最低限度,必须 保证所实施的检查是高质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 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 - RADS) ,至今已是第四版。

这个系统对规范乳腺X 线报告, 减少影像描写的混淆, 以及对普查的监测均起着很大的作用, 建议依据这个系统作为中国乳腺X线报告的常规。

影像表现一、常见征象(一) 肿块: 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有鼓出的边缘,以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重要。

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见到的可疑肿块影称“致密影”; 无明显鼓出边缘的称“不对称”。

肿块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形态、边缘和密度。

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 不规则形多为恶性表现, 前三种形态要结合其他征象综合考虑。

边缘对诊断病变的性质最为重要, 包括以下五种描述:清晰、模糊、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

边缘清晰是指超过75 %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 剩下的边缘可被周围腺体遮盖, 但无恶性证据;模糊是指肿块被其上方或临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 一般用在报告者认为这个肿块的边界是清晰的,仅仅是被周围腺体遮住的情况下; 小分叶表现为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浸润是由病灶本身向周围浸润而引起的边界不规则, 而不是由于周围腺体遮盖所为;星芒状可见从肿块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

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边缘为恶性征象。

对鉴别边缘模糊和浸润有时会有一定困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多为良性改变,而后者是恶性征象,通过局部加压摄影、辗平摄影技术对鉴别边缘征象有帮助。

密度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不包括脂肪密度) 和脂肪密度四种描述。

大多数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 极少数乳腺癌可呈低密度; 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 脂肪密度为良性表现。

(二) 钙化:良性钙化常比恶性钙化大,呈较粗糙的钙化或边缘清晰的圆形钙化。

恶性钙化常较小, 需要放大来帮助显示。

对钙化的描述从形态和分布两方面进行。

良性钙化可不描写, 但当这些钙化可能会引起另外医生误解时,这些良性钙化需要描述。

形态上分为典型良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可疑钙化) 、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三种。

典型良性钙化有以下10 种典型表现:皮肤钙化较粗大,典型者中心呈透亮改变,不典型者可借助切线投照予以鉴别;血管钙化表现为管状或轨道状;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直径常大于2 - 3mm , 为纤维腺瘤钙化的特征表现;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 偶可分支状, 直径通常大于1mm ,可能呈中央透亮改变,边缘光整,沿着导管分布, 聚向乳头, 常为双侧乳腺分布, 多见于分泌性病变;圆形和点状钙化, 小于1mm 甚至0. 5mm ,常位于小叶腺泡中,簇状分布者要引起警惕;“环形”或“蛋壳样钙化”,环壁很薄,常小于1mm ,为球形物表面沉积的钙化,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中空状钙化大小可从1mm到1cm 甚至更大,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卵圆形,中央为低密度,壁的厚度大于“环形”或“蛋壳样”钙化,常见于脂肪坏死、导管内钙化的残骸,偶可见于纤维腺瘤; 牛奶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 在头足轴位(CC) 表现不明显, 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 在90°侧位上边界明确, 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月形、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 形态随体位而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缝线钙化是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在放疗后常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可见到;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在放疗后或外伤后的乳腺上见到, 钙化形态不规则, 多大于0. 5mm , 呈中空状改变。

中间性钙化(可疑钙化) 包括不定形模糊钙化和粗糙不均质钙化两种。

不定形模糊钙化:形态上常小而模糊无典型特征, 弥漫性分布常为良性表现, 而簇状分布、区域性分布、线样和段样分布需提请临床活检。

粗糙不均质钙化:多大于0. 5mm , 形态不规则可能为恶性改变, 也可出现在良性的纤维化、纤维腺瘤和外伤后的乳腺中,需结合分布情况考虑。

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也有两种表现形式, 细小的多形性钙化(颗粒点状钙化) 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铸形钙化) 。

颗粒点状钙化较不定形钙化更可疑, 大小形态不一, 直径常小于0. 5mm。

线样分支状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的线样,常不连续,直径小于0. 5mm ,这些征象提示钙化是从被乳腺癌侵犯的导管腔内形成的。

高度恶性可能钙化的特征就是不均质性, 包括形态、大小和密度。

钙化分布常对提示乳腺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帮助,包括以下五种分布方式。

弥漫或散在分布指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 这样分布的点样和多形性钙化多为良性改变, 常为双侧性;区域状分布是指较大范围内( > 2cm ×2cm ×2cm) 分布的钙化,但又不能用导管样分布来描写,常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形态综合考虑;簇状分布是指至少有 5 枚钙化占据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 < 2cm ×2cm ×2cm) ,良恶性病变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线样分布的钙化排列成线形, 可见分支点, 提示源于一支导管, 多为恶性改变; 段样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一个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一叶或一个段叶上的多灶性癌, 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 但如果钙化的形态不是特征性良性时,首先考虑其为恶性钙化。

(三) 结构扭曲: 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

结构扭曲也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可为肿块、不对称致密或钙化的伴随征象。

如果没有局部的手术和外伤史, 结构扭曲可能是恶性或放射状疤痕的征象,应提请临床切除活检。

二、特殊征象(一) 非对称性管状结构/ 单个扩张的导管:管状或分支样结构可能代表扩张或增粗的导管。

如果不同时伴有其他可疑的临床或影像征象,其意义不大。

(二) 乳腺内淋巴结:典型表现为肾形,可见有淋巴结门脂肪所致的透亮切迹, 常小于1cm。

当淋巴结较大,但其大部分为脂肪替代时,仍为良性改变。

可以是多个, 也可能是一个淋巴结由于明显的脂肪替代看上去像多个圆形结节影。

对于乳腺外上部的特征性改变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偶尔也可出现在其他区域。

(三) 团状不对称: 与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方能做出判断, 范围较大至少达一个象限。

包括一个较大的乳腺组织, 密度较正常乳腺组织为高或有较明显的导管可见, 无局灶性肿块形成, 无结构扭曲, 无伴随钙化。

常代表了正常变异, 或为替代性激素治疗的结果。

但当与临床触及的不对称相吻合时, 则可能有临床意义。

(四) 局灶性不对称: 不能用其他形状精确描述的致密改变。

两个投照位置均显示, 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边缘改变, 较团状不对称范围要小。

它可能代表的是一个正常的乳腺岛, 尤其当其中含有脂肪时。

但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良性征象, 往往需要对其作进一步检查, 由此可能会显示一个真性肿块或明显的结构扭曲改变。

三、合并征象常与肿块或钙化征象合并, 或为不伴有其他异常征象的单独改变。

包括皮肤凹陷、乳头凹陷、皮肤增厚、小梁增粗、皮肤病变投照在乳腺组织中、腋淋巴结肿大、结构扭曲和钙化。

总体评估一、评估是不完全的0 级: 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

常在普查情况下应用, 在完全的影像学检查后以及与前片比较后则很少用。

推荐的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特殊投照体位摄影、超声等。

二、评估是完全的(一) 1 级:阴性。

无异常发现。

(二) 2 级:良性发现。

包括钙化的纤维腺瘤、多发的分泌性钙化、含脂肪的病变(脂性囊肿、脂肪瘤、输乳管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 、乳腺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体、有手术史的结构扭曲等等。

但总的来说并无恶性的X 线征象。

(三) 3 级: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

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 期望此病变在短期(小于1 年, 一般为6 个月) 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判断。

这一级的恶性率一般小于2 %。

无钙化边界清晰的肿块、局灶性的不对称、簇状圆形或/ 和点状钙化这三种征象被认为良性改变可能大。

对这一级的处理,首先X 线片短期随访(6 个月) ,再6 个月、再12 个月随访至 2 年甚至更长稳定来证实他的判断。

2 年或3 年的稳定可将原先的 3 级判读(可能良性) 定为2 级判读(良性) 。

这一分级用在完全的影像评价之后, 一般不建议用在首次的普查中; 对临床扪及肿块的评价用这一分级也不合适;对可能是良性的病变在随访中出现增大,应建议活检而不是继续随访。

(四) 4 级: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

这一级包括了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 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 但有恶性的可能性, 总的恶性率约为30 %。

再继续分成4A 、4B 、4C ,临床医生和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恶性可能性对病变的处理做出最后决定。

1. 4A : 包括了一组需活检但恶性可能性较低的病变。

对活检或细胞学检查为良性的结果比较可以信赖,可以常规随访或半年后随访。

将可扪及的X 线表现边缘清晰而B 超提示可能为纤维腺瘤的实质性肿块、可扪及的复杂囊肿和可扪及的脓肿均归在这一亚级。

2. 4B : 中度恶性可能。

对这组病变穿刺活检结果可信度的认识, 放射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达成共识很重要。

对边界部分清晰、部分浸润的肿块穿刺为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的可以接受, 并予随访。

而对穿刺结果为乳头状瘤的则需要进一步切除活检予以证实。

3. 4C : 更进一步怀疑为恶性, 但还未达到 5 级那样典型的一组病变。

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质性肿块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可归在这一亚级中。

对影像判读为4 级的,不管哪个亚级,在有良性的病理结果后均应定期随访。

而对影像为4C 级、病理穿刺为良性结果的, 则应对病理结果作进一步的评价以明确诊断。

(五) 5 级: 高度怀疑恶性, 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几乎肯定的恶性) 。

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

检出恶性的可能性大于等于95 %。

形态不规则星芒状边缘的高密度肿块、段样和线样分布的细小线样和分支状钙化、不规则星芒状边缘肿块伴多形性钙化均应归在这一级中。

(六) 6 级:已活检证实为恶性,应采取适当措施。

这一分级用在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评价上。

主要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改变, 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增生报2级。

有结节就报3级,良性可能95%。

不知道良性还是恶性报4级,说明还是有恶性可能的。

(需要做活检)5级是恶性95%。

6级有病理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