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戊肝

戊肝

戊肝-简介戊型肝炎是由HEV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潜伏期一般为2-8周,平均6周左右。

常引起暴发或流行。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感染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数患者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发病年龄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根据戊肝-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和氨基酸同源性为84%和98%
我国不同地域的HEV IV型毒株变异较大
长春与南京HEV的同源性为82. 900-89. 7% 北京与长春HEV的同源性为85. 7%
传染源
临床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及急性发病的早期传染性最强
动物? 猪和鸡、猴、猫、狗、牛、羊和啮齿类动物
检测到HEVRNA或抗HEV抗体 猪体内检测到阳性率较高的抗HEV抗体,并有较高阳性
我国HEV基因型
我国新疆1986年暴发的戊型肝炎大流行,其病 原体均属于HEVI型
2001年以来,急性散发戊肝的基因HEVⅣ型 感染占较大比例
同一地区的HEV病毒株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京14例HEV序列的同源性为82. 3-98. 30% 上海地区的HEV Ⅳ型病毒株可划分为5个分枝,核苷酸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d~49d,平均为30d 临床分为三期
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典型患者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
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
疹等
(原版)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诊断依据
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少见 人与人接触传播罕见 动物传播
易感人群
发病与年龄有关 幼年时感染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戊肝简介学习

戊肝简介学习

戊肝简介学习戊肝- 简介戊型肝炎是由 HEV病毒惹起,经过消化道流传的,易在雨季和洪水事后流行,常见于秋冬天(10-11 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情况差的地域,整年都有发散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 潜藏期一般为 2-8 周,均匀 6 周左右。

常惹起暴发或流行。

当作人感染 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少儿感染后常常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像。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洋溢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半患者于 4-6 周症状消逝,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 发病年纪大多为 15-49 岁,少儿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 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 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 15~25 天的潜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二者之比约为 13:1,所以极大部分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涨时,无论能否出现黄疸,均要实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疗。

戊肝病毒可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还没有定论,但好多事实已佐证垂直流传的确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单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 .4%,推断均因为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依据戊肝- 临床表现。

《甲型、戊型肝炎》课件

《甲型、戊型肝炎》课件
血液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病 毒抗体阳性,肝功能指标 异常。
鉴别诊断
乙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临 床表现相似,但乙型肝炎病毒的 传播途径与甲型和戊型肝炎不同
,且抗体检测结果不同。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甲型和戊型 肝炎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且抗体检测结果不同。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抗体 检测结果均与甲型和戊型肝炎不同 。
止疾病传播。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应注意按照 正确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并注
意观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05
甲型、戊型肝炎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甲型肝炎爆发事件
详细描述
易感染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 ,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 。
总结词:大规模疫情、易感染人 群、预防措施
甲型肝炎爆发事件通常涉及大量 人群,由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 径传播,因此在卫生条件差、水 源污染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03
甲型、戊型肝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休息
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 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 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 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 矿物质。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 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使用 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传播方式
甲型肝炎病毒
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摄入被病 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戊型肝炎病毒
与甲型肝炎病毒相似,也是通过消化 道传播,但戊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更 强,在环境中更稳定。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作者:段平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我国法定管理乙类传染病,既往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自1997年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开始分型报告戊肝。

为规范戊肝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9年6月15日废除了1997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同时发布《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简称《肝诊断标准》)[1]。

1 病毒学HEV在-70--8℃不稳定,但在液氮中极为稳定。

在生肉或未完全熟的肉制品里,HEV仍可保持感染性。

带病毒的猪肝以56℃加热1h或71℃加热10min后病毒仍能存活;以71℃水浴加热20min,火炒(191℃,内部温度71℃)5min或沸水煮5min均可彻底灭活病毒[2]。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长约27--34nm的无包膜病毒,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3]。

与人类相关的HEV目前分为4个基因型,仅有一个血清型。

其中HEV-1主要见于亚洲与非洲地区,HEV-2则在墨西哥较为多见,以上两型病毒只见于人类;而HEV-3与HEV-4则为人畜共患病毒,HEV-3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HEV-4则主要发现在我国与日本[4]。

目前,我国患者中仅发现HEV-1和HEV-4。

HEV基因组为线性正股单链RNA,全长为7.2kb[5],两端为5-甲基鸟嘌呤帽与3-多聚核苷酸尾,中间则是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

ORF1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如转甲基酶、蛋白酶、解螺旋酶、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等。

ORF2则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含病毒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

ORF3蛋白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其可能参与了靶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HEV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并在HEV从宿主细胞的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6]。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1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1

戊肝、庚肝的症状及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口—粪(包括动物粪便)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愈后良好。

戊肝与甲肝的症状区别戊肝与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易发季节: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洪涝灾害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的地区。

戊型病毒性肝炎2.流行与水源污染程度有关: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连续数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复连续被粪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较长时间的流行,往往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有周期性发病率升高的特点。

3.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

4.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以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可能为临床感染。

5.患者早期粪便中可以检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颗粒,但很快会自行消失。

6.戊型肝炎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黄疸也不是太重。

所以在夏季应做好水源清洁,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清洁,防止病从口入,发现病情要尽快治疗。

做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工作,防止传给别人传播途径(1)食物污染: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导3起因为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2)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爆发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戊型病毒性肝炎(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戊肝发病以1户1例比较多,印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依次为88.3%和78.1%,两代发病率只不过0.8%-14.3%,暗示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4)输血渠道:有人对德国西南方地区百例有输血史的急性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阳性。

这7例除在病发前有输血史外,至少还有另一种肝炎病毒传染的血清学标志,但都没去不发达国家旅游,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

提示输血中有传播戊肝的可能性。

在动物实验中,传染动物的途径并非通过口服,而是单纯选用静脉内注射含戊肝病毒粪便悬浮液的方法。

后果使5只实验动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戊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戊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戊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和 重症病例的诊疗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
03
社会认知度不足
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缺乏对该疾病的足够了解和重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手段研发出更加安全、 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和保护效果。
02
戊型肝炎病毒特性
病毒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形态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戊型肝炎病毒 科。
基因组结构
HEV基因组全长约7.2kb,包含三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ORF1编码非结 构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和转录;ORF2编码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即病毒衣壳 蛋白;ORF3编码一种小蛋白,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诊疗技术提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戊型肝炎的诊断准确率 和治疗水平,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社会认知度提高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未来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度将不断提高,有助 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THANK YOU
势和防控策略,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讲座内容总结回顾
戊型肝炎概述
介绍了戊型肝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 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戊型肝炎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病 毒基因组学、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成果。
对于疑似合并其他肝胆疾病或需 要更精确评估病情的患者,可进 行CT或MRI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版)甲பைடு நூலகம்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临床分类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 亚急性重型
诊断分类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新版)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98-2008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诊断依据
2.临床表现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 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 痛 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 者
临床诊断 病例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临床诊断病例和 3.3
临床诊断病例和 3.3
鉴别诊断
发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关节炎 等区别 其他型别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 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区别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 与诊断标准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燕婷
2010.4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
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估计每年发生临床型甲肝约150万例 1988年上海曾发生31万人的大流行,造成5.08亿 元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达5.57亿元 据美国报道,成人患甲肝后
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8 -200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亚急性重型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北京、河北等2002~2006年新兵甲肝抗体检测
阳性率37.85 %
2009年上海<30岁人群HAV抗体水平调查
接种疫苗 阳性率60% 以上 未接种疫苗阳性率16~50%
甲肝报告病例诊断情况
2004~2008年中国甲肝报告发病368 790例 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198 756例,占总报告病例 的53.89% 累积报告197起甲肝暴发疫情,病例共1l 781例, 占总报告病例的3.19%
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 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 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3.3血清学检测 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依据 甲型肝炎
全国甲肝流行情况
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城市地区l0岁儿童抗-HAV流行率在40%以下,属 中或低地方性流行地区 农村地区10岁儿童的抗一HAV流行率多在 50% 以上,属高地方性流行地区
2004年新疆地区<10岁儿童HAV抗体水平调查
HAV IgG阳性47.76% ,尤其是喀什地区等阳性率达到 60%以上

临床分类 甲型肝炎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修改
原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 肝炎 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急性重型,
未住院治疗的患者平均损失工作日为15.5 d 住院患者为33.2 d 每年因甲肝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估计为3亿~5亿美元
全球甲肝感染地区分布
地方性 高 中 低 很低 流行地区
非洲、南美洲 中东、东南亚
平均年龄 <5
主要传播方式
人传人、暴发/污 染的食物和水 人传人、暴发/污 染的食物或水 共同来源暴发 流行地区旅游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1和2和3.1; 1和2和3.1和3.2; 2和3.1; 2和3.1和3.2。
急性甲型肝 急性甲型肝 炎(无黄疸型) 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 诊断: 1和2.1; 1和3.1; 2.1和3.1。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 诊断: 1和2.1和2.2和 3.2; 1和2.2和3.1和3.2; 2.1和2.2和3.1和 3.2。
传播途径
主要是粪-口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 水和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维持一个地区甲型肝炎地方 性流行的方式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幼年儿童的亚临床型感染比例比成年人高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d~49d,平均为30d 临床分为三期 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典型患者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 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 疹等
南欧和东欧、中 5~24 东等
澳大利亚、美国、 西欧
5~40 >2
北欧、日本
1990-2008年全国甲肝报告
发病率由55.69/10万降低到4.24/10万
全国甲肝发病情况
20世纪90年代早期 <10岁组甲肝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10~19岁和20—39岁组 40岁以上人群在较低水平 90年代中期,甲肝发病率急剧下降 2002—2007年维持在较低水平 各年龄组人群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10岁组下降幅度最大,但目前发病率仍最高
1984~2007年某市甲肝暴发疫情分析
暴发原因 以生活接触为传播途径的9起,占26.47% 水为传播途径的19起,占55.88% 饮食(含混合)为传播途径的4起占11.77% 原因不明2起,占5.88%
传染源
急性临床病人和亚临床型感染者
急性患者排毒量大,尤其在黄疸出现之前传染性 最强 亚临床型与临床型的比例为3~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