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研究与利用

合集下载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Ξ刘冬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就棉花转Bt 基因、Bt +CPTI 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3)02-0039-04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1],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逆及品质改良等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据统计,至今全球转基因成功的植物已有35科120种植物[2],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 2猛增至2001年的5260万hm 2[3]。

在转基因棉花方面,国内外已先后育成抗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转基因棉花,2000年世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高达530万hm 2[4]。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内有关转基因棉花的报道多侧重于转Bt 基因抗虫棉,而转其他基因的报道相对较少。

现就棉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转Bt 基因抗虫棉1.1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机理1901年日本从病丝蚕幼虫中首次分离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简称Bt )基因。

利用生物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棉花植株后,外源Bt 基因可在棉花的每个细胞中合成一种叫做σ—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晶体,完整的伴孢晶体并无毒性,但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当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此蛋白的棉花组织后,会引起棉铃虫口腔和肠道麻痹,体液酸度失调,取食停止或减少,进而中肠系统迅速溃烂,肠壁细胞渐渐萎缩而导致中毒死亡或发育不良[5,6]。

1.2 转Bt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1987年,美国Agracetus 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 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 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高品质转基因抗虫棉的选育与利用初报

高品质转基因抗虫棉的选育与利用初报

近 年来随 着转 基 因抗虫 棉在 棉花 生产 上 的广泛应 用 ,既减 少 了对环 境 的污 染 ,又大 大提高 了植 棉效 益 ,深 受 棉农 的欢迎 。然 而 ,目前 生产 上使 用 的绝大 多数抗 虫棉 品种 和杂 交种 ,纤维 品质 还有 待进一 步提 高 。 本研 究试 图通 过高 品质 棉与转 基 因抗 虫棉杂 交 ,以选育 出转基 因高 品 质抗虫 棉新 品 系 ,并探 索 新育 成品 系 在 杂种 优势上 的利 用前 景 ,为高 品质 转基 因杂交 棉 的选育 提供 参考 。
1 材 料 和 方 法
20 年以 自 的高品质棉蜀棉 2 00 育 号作母本 ,引进的转基 因抗_ 棉抗 B 虫 、抗 G 、抗 F 作父本 ,分别组配为:
蜀棉 2号 ×抗 B 、蜀棉 2号 X抗 G和蜀棉 2号 X F 抗 。结 合海 南 冬繁 加代 。从 F 起连 续进 行卡那 霉素检 测与 田 2 间抗 虫性筛 选 ;苗床 人工 接种枯 、黄萎 病菌 筛选抗 病性 。 田间单 株选 择 ,株 行 、株 系鉴定 比较 、纤维 品质检 测 等 。纤维 品质 由农业 部纤 维 品质测 试 中心测 定 。对育 成 的 高 品 质转 基 因 抗 虫 品 系与 自育 的 双 隐性 核不 育 系 杂 交 ,组配 部分 杂优 组合 ,进行 优势 比较 ,以测定 F纤 维 品质及 丰产 性 的优 势 表现 。 。
p o rs - r g e s
Ke r s: c t n; t p q ai y wo d ot o o u l y; v riil m l r ss ; n w e ls ; c e t t etcl u wi e it i t e g r pa m m rae.

1 ・ 4

新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与建议

新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与建议
2 2转 基 因 棉 抗 虫 性 的 时 空 动 态 .
仅 能使 棉 花 自身 产 生 抗 ( 杀 死 ) 或 害虫 的 物 质 , 高 提 自身 防 御 机 制 , 且 能 减 少 化 学 农 药 的 使 用 , 少 而 减
环境 污染 和 农 药 残 留 , 因而 世 界 各 国都 十 分 重 视 将 外 源抗 虫 基 因 导人 棉 花 的研 究 、 开发 与利 用 。 自 9 0 年 代 中 期 , 疆 开 始 进 行 转 基 因 抗 虫 棉 品 种 的 选 新 育 , 取 得 了显 著 成 效 。 并
1转基 因抗 虫棉 研 究进 展
目前 , 转 基 因 抗 虫 棉 培 育 中 , 常 用 的 外 源 在 最 抗 虫 基 因有 苏 云金 芽 孢 杆 菌毒 素 蛋 白基 因 ( 称 B 简 t 基 因 ) 蛋 白 酶 抑 制 基 因 、 粉 酶 抑 制 基 因 、 源 凝 、 淀 外 集 素 基 因 、 丁质 酶 基 因 、 毒 素基 因 、 蛛 毒 素 基 几 蝎 蜘 因等 。 在 , t 因和 豇豆 胰 蛋 白酶 抑制 基 因 ( 称 现 B 基 简 C TI 因 ) 经 分别 导 人 棉 花 中 , 获 得 抗 虫 性 强 p 基 已 并
覆 盖 了许 多重 要 害 虫 ,包括 鳞 翅 目、直 翅 目及鞘 翅
目等 。
性 、时 空性 等 问 题 ,提 出 了筛选 广 谱 性 抗 虫 基 因、 培 育 转 多基 因抗 虫 棉 、采用 特 异 启 动 子调 控 外 源抗 虫 基 因在 棉株 体 内的 高效 表 达 、培 育 多种 类 型 的单
8 或 基 本 不 用 药 。 棉单 产 与 当 地 推 广 的 品 种 0 皮
不 相 上 下 , 其 在 棉 铃 虫 发 生 较 重 的 年 份 和 地 区皮 尤 棉 花 是 新疆 重要 经 济 支 柱及 优 势 产 业 , 年 来 近 由于气 候 条 件 和生 态 环境 的变 化 、 虫 抗 药 性 的增 害 强 , 虫 危 害 尤 其 是 棉 铃 虫 的 为 害 日趋 严 重 , 此 棉 对

棉花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棉花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goatim m d t ee t nf ) 花 粉 管 通 道 A rbc r . ei e gn r s r 、 eu ad a e
棉花 的基 因组 中并 得 以表 达 , 且外 源 D A表 达 通 常 N 表现 出典 型 的 孟 德 尔 遗 传 规 律 。 由 于 T 质 粒 本 身 i
能插入 大 到 5 b的外 源 D A, 0k N 因此 利 用 此 转 化 载
在棉 花 遗 传 转 化 体 系 中 , 要 有 农 杆 菌 介 导 主
a g o a tr s a r b cei um- d ae e e ta se , p ril o a d e tg n rn f ra d p le u e p twa e e ta se . I me itd g n r n fr atce b mb rm n e e ta se n o ln tb ah y g n rn fr n t i p p r h i a i rn ils tc n c lc aa tr , d v lp n n p l ain we e rv e d. hs a e ,te rb sc p cp e , e h ia h r ces e eo me ta d a p i t r e iwe i c o K e r s: C to y wo d otn;Ge ei rn f r t n; De eo m e ta d a p iain n tc t so mai a o v lp n n p l to c
关键词 : 棉花 ; 遗传 转化 ; 究与应用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520 ¥6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0 120 ) 刊 一 0 1 0 10 7 9 (06 增 04 — 5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文献标识码 : B
以转 基 因抗 虫 棉 为父 本 , 过 品种 间 杂交 选 配 通 组合, 利用 棉 花杂 种 优 势 是 近两 年抗 虫 棉 育种 的主
要 途 径 之 一 , 目前 通 过 这 一 途 径 相 继 选 育 了 一 批
号、 抗虫棉 对 照 3 B采 取 2行 区、 3 3重复 随 机 区组 排 列, 小区面 积 1 . m 棉 花 吐 絮后分 4次 收花 , 3 。 3 计算 各 小 区籽 、 皮棉 产 量 , 将数 据 按 固定模 型进 行方 差 分 析 和差异 显著 性 比较 。
( 苏 棘 淮 地 区绦 州 农 业 科 学 研究 所 , 江 江苏 擦 州 2 1 2 ) 2 l 1
摘要 : 将不 同来源的转 基 因抗虫棉与常规品种杂交 , 比较杂种一代和杂种 二代的竞争 优势和抗虫性 , 结果
表 明 , 基 因抗 虫 杂 交 棉 F 代 , 仅 具有 一定 的竞 争 优 势 , 转 不 且抗 虫性 较好 , 生 产 上 有 利 用 价 值 。同 时 , 了 获 得 在 为
2 结 果 与 分 析
系 ( 中 国农 科 院生物 中心 、 与 江苏 省农 科院经 作所 合
作 转育 ) 为父本 配制 6个 F 代 。 12 田 间安排 和数 据分析 .
19 9 9年对 6 组 合 F 、 常 规棉 对照泗 棉 3 个 .F 及
2 1 转基 因抗 虫杂交棉 F 代的竞争优势
收 穑 日期 :O l 8 1 2 O 一0 — 4 基 盘 项 目 ; 苏 省 五 点 攻 关 项 目 ( E 9 0 ) 江 九 重 B 93 4 。
由表 2可 以看 出 , 泗 棉 3号相 比, 组 合 与 各 代 籽棉 产 量竞争 优 势除 组合 4的 F 仅达 显 著 水平 、

遗传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遗传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第一章测试1.拉马克提出了“获得性遗传”学说()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与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的区别:()。

A: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含DNA,而原核生物为RNAB: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的结构,原核生物则没有C: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有蛋白质,而原核生物则是裸露的DNA或RNAD:真核生物的染色质为核小体与DNA构成。

答案:BCD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有哪些?()。

A:DNA是所有生物均有成分B:DNA代谢稳定C:DNA 分子类型多,与生物多样性一致。

D:DNA吸收光谱与其紫外线诱变最有效光谱相同答案:ABD3.一个2n=12的植物,胚乳细胞的染色体有多少()。

A:48B:24C:12D:36答案:D4.染色体的一级结构是核小体,核小体是组蛋白与DNA构成,哪种组蛋白不直接参与核小体的核仁()A:组蛋白2B:组蛋白1C:组蛋白3D:组蛋白4答案:B5.染色体端粒DNA为简单重复序列,端粒的长度与细胞寿命密切相关。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基因与性状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多因一效B:单基因遗传C:一因多效D:表观遗传答案:ABC2.二对显隐性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后代却不出现9:3:3:1的分离,这可能是()。

A:基因互作B:配子育性C:环境影响D:亲本不纯答案:ABD3.基因互作分为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和等位基因内的互作二种类型,其中等位基因之间的互用不包括()。

A:互补作用B:不完全显性作用C:重叠作用D:抑制作用答案:B4.两个分别为显隐性性状的亲本杂交,F2要实现3:1分离的非必要条件是()。

A:亲本为同物种B: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明显C:相同环境条件D:显性亲本必须纯合答案:C5.隐性性状是指与显性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再也不表现出来的性状。

()A:对B:错答案:B6.控制二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杂交后代只有亲本类型而无重组类型,这可能是由于:()A:亲本之间相关区域可能存在着染色体结构变异,杂合体交换配子不育B:假显性C:二对基因相距很近,基因之间交换概率太低D:二对相对性状可能为一因多效基因答案:ACD7.基因定位是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其中基因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表示。

转基因抗虫组合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增产原因剖析

转基因抗虫组合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增产原因剖析

杂 种优 势 利用 不 仅 能 提 高 棉 花纤 维 产 量 . 而且 河南 省 审定 、 9 7年 通 过 国 家 审 定 ; 棉 9号 : 19 辽 早 还 能 改进其 品质 和增 强抗 逆 性 等 。利用 途径 主要 有 熟 、 短季 棉丰 产 品种 ,9 9 辽 宁省 审定 。 17 年 人 工去 雄杂 交 制 种 、 应用 指 示性状 辅 助选 择 、 化学 杀 分 别 于 19 9 7年 、 9 8年 按半 双 列 杂 交方 案 配 19 1 连 8 雄、 核雄 性 不 育系 利 用 、 核质 互作 雄性 不 育 系利用 和 制 2 个 正 交 组 合 , 同 7个 亲本 的 自交 种 子 共 2 直 接利 用 杂种 二代 等 。但 世 界 上只有 印度大 面积 种 份试 材 , 采用 完全 随机 区组 排 列 、 行 区 三重 复 , 两 分 植 杂交 棉 , 国在 部 分棉 产 区也 有一定 规 模 种植 , 我 其 别 于 1 9 9 8年 、 9 9年 种 植 在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同 一 试 19 中主 要 限制 因素 是 因为 杂 种 的 制 种 产 量 过 低 、 本 验地 。2 a均 采 用 营 养 钵 育 苗 移 栽 ; 区 大 小 为 成 小 过高 . 经济 效 益 不 十 分 明显 。我 国 目前 已基 本 形 成 5 4 mX 1 7i , 距 8 m、 距 3 m 每小 区种 . . n 行 5c 株 0c 人工 去雄 制种 和 利用 核 不育 两用 系制种 并存 的棉 花 3  ̄4 5 0株 。 杂种 优 势 利 用 技 术 体 系 , 以 利 用 F 代 优 势 为 1 性 状考 查 方法 且 。 . 2 主一 卜引。近 年来 , 随着转 基 因抗 虫 、 除 草 剂等 品种 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抗虫棉没有推广应用前,当棉铃虫大发生时,均会给农民以及棉花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由于棉铃虫防治只能依靠农药,而棉铃虫也逐渐对农药产生抗性,致使1992年棉铃虫在我国棉区大爆发,我国当年杀虫剂纯农药的生产量只有20万t,其中为防止棉铃虫就消耗15万t左右。

出现了农药打不死棉铃虫,反而还威胁到人畜及生态的安全,也导致整个国家出现“棉荒”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991年国家“863”计划开始启动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充分利用生物分子技术来解决常规育种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目前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整体发展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转基因抗虫棉创新与发展1.1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与创新转基因抗虫棉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援基因或经修饰的基因转移到棉株中,从中分离得到所需要的基因。

常规杂交育种也属于一种转基因技术,但是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作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良,并不能做到针对某一优良性状进行定向改造。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传统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将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烟草培育成功;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阶段;1990《种子法》规定:销售的种子必须进行包装,而且要附有标签。

购种时一看种子袋表面是否印有“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生产商、质量指标、净含量、生产年月、警示标志(一般是对包衣种子而言)和‘转基因’标准”等内容(这些项目必须外标),如果没有可认为是假种子;二看种子袋内是否装有内标牌,标牌上是否印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检疫证编号、生产商地址、联系方式和使用说明,如果没有、不全或与实物不符,说明种子来历不明或者是假种子。

3.3 注意检查种子包装是否规范查看包装物的质地、印刷质量、字迹是否清楚、有无粘贴等。

代销点不能随意拆袋,以防混入假劣种子。

有的包装袋上注明严禁拆口销售。

3.4 仔细查看种子正常的当年种子大小一致、籽粒饱满、色泽鲜亮,近闻有正常的谷香味。

谷物类种子还要摸一摸、看一看含水量是否超标。

双手插到种子袋中间感到凉、不粘手、掰开后茬口齐的种子含水量较低,反之含水量高,贮存时容易霉变。

注意种子的生产年月,避免购买超过一个生长周期的种子,种子保存的时间长短,将影响其发芽率。

3.5 选择适宜品种要根据当地气候、茬口选择适宜品种。

不可只注重品质、产量等因素,盲目选择。

3.6 索取销售发票购买时与商家索取销售发票,并在发票上注明品种名称、数量、价格、地点及时间,妥善保管。

销售发票是购种的凭证,是有效的证据。

播种开始时保存少量购买的种子作为样本,以备用。

如果种子质量有问题,可以委托种子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检验,凭检验报告要求种子经营单位予以赔偿,或到种子管理部门投诉。

3.7 仔细阅读种子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仔细阅读种子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不明事项要及时咨询,以免操作失误,影响产量和品质。

对于瓜菜类及反季节栽培用的种子,一定要注意适宜的栽培时间(温度)和地点(气候类型)。

(收稿日期:2013—12—15)(本栏责任编辑:刘中漱)徐福海1 许 泉1,2 王元慧1 康 勇1,2 张 莉1 金夏红1,2(1 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 210095 2 南京农业大学)摘 要 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唯一获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本文对抗虫基因的分离与转基因棉株的获得及抗虫棉的抗性原理进行了探讨。

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生育阶段,不同部位对棉铃虫的抗性,抗虫棉的研制成功与大规模产业化保障我国棉花稳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抗性研究 利用技术doi:10.3969/j.issn.1000-8071.2014.03.011年,美国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合成Bt杀虫基因,导入棉花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

目前转基因抗虫棉在世界各国都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美国抗虫棉采用率已超过95%;印度转基因抗虫棉每年种植面积已达1 080万hm2,采用率达到93%;我国每年已种植400万hm2的转基因抗虫棉,采用率达到80%以上。

从推广抗虫棉以来,我国受益的面积达到3 333.5万hm2。

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抗性高达80%以上。

减少了70%的杀虫剂用量(累计少用50万t左右的纯农药),农药中毒事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棉田污染指数下降到25%以下,棉田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增加20%~30%,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由于大面积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还大大减少了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上棉铃虫的数量。

从推广转基因抗虫棉以来,棉铃虫就没有出现过大流行的严重为害,棉铃虫从主要害虫降为次要害虫。

1.2 我国开展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应用我国从1991年开始抗虫基因的构建工作;1992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我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研究员等人工合成了CFMCYg-TA-CYyBt基因,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并研究出Bt杀虫蛋白单价、双价和融合基因。

我国科学家除采用世界通用的农杆菌导入法和基因枪法外源基因导入法外,还独创了花粉管导入法转基因技术将Bt 基因导入我国主栽品种中,并建成了高效、工厂化的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规模达到万株,实现了遗传化的流水线作业,遗传转化率不断提高,已实现了大规模转化平台,发展了能够有效预防害虫产生抗性的“天然庇护所”技术、基因安全性评价和检测监测等技术,通过转基因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的紧密结合,利用外援基因转移到棉花中创造了育种奇迹。

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获得审定的抗虫棉品种超过300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棉花主产区抗虫棉种植已达100%。

到2012年,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全国种植棉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累积为棉农增收900亿元左右。

1.3 转基因抗虫棉发展与挑战在我国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还没有培育出之前,几乎都是国外的抗虫棉品种。

1999年我国抗虫棉研制成功后,不仅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还保护了民族利益,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在国际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通过努力,培育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的产量都高于国外的品种,抗虫性和适应性都比国外的好。

进入21世纪后,国外抗虫棉品种逐步退出我国市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开始走出国门。

经过不断的艰苦努力,抗虫基因构建由单价到双价、由单抗到多抗,并开展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等方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

从全球范围来看,转基因作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在经历了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发展期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到至关重要的、以抢占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

全球的转基因技术已有涉及抗病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13类目标性状,绝大部分核心技术仍为少数跨国公司所控制。

跨国公司以基因专利为重要资产和主要竞争手段,美国孟山都、杜邦等公司从单一生产化工产品转向生产转基因农产品,并通过兼并种子公司进行产业结构重组,抢占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先机。

我国农业生物育种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时刻,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化。

2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原理研究与利用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的基因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因均可用于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那些对棉花害虫具有较强杀伤作用的基因。

目前国内外用于转基因抗虫棉培育的基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Bt基因)Bt基因在农业上应用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明,Bt之所以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是因为它能产生一种叫g-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蛋白,当害虫蚕食后,该蛋白在昆虫肠道碱性条件下被水解成毒性肽,破坏了昆虫肠道中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毒蛋白只是在棉花生长某个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过后,它就消失了。

毒蛋白对棉铃虫有害,对其他的生物无害。

经检测,到棉花成熟期就没有发现有任何毒蛋白的基因残留在里面。

因此在棉花收获前,这种毒蛋白就自然消失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控制Bt毒蛋白合成的基因,经过多次改造并导入棉株体内,使棉花自身能够合成这种毒素,从而达到有效的防止棉田害虫的目的。

目前,人们分离并导入到植物中的Bt基因很多,但获得转基因棉株的Bt基因已见报道的仅有CYYIA(b)、CYYIA(c)、CYYIA和CYYIVA等少数几种。

2.2 蛋白酶抑制剂(P1)基因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是自然界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其中在种子和块茎中的含量最高。

蛋白酶抑制剂的种类很多,用于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并已获得转化植株的蛋白酶抑制基因有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SKTI)、豇豆胰蛋白抑制基因(CP-T1)、慈姑胰蛋白酶抑制基因(AP1)等。

一旦昆虫摄食蛋白酶抑制剂,就会影响食物中蛋白的正常消化,同时蛋白酶抑制剂和消化酶形成的EI复合物刺激消化酶的过量分泌,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使昆虫产生厌食反应,最终造成昆虫的非正常发育而死亡。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P-T1)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一样,具有广泛的抗虫谱,对棉铃虫、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等磷翅目、直翅目的害虫都有毒杀作用。

我国转CP-T1棉花先后获得了转CP-T1基因和转Bt+CP-T1双价基因棉花、构建了双向双价基因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并导入棉株中,获得了多个转Bt+CP-T1双价基因抗虫棉优良品种。

慈姑胰蛋白酶抑制基因分为A 型和B型两种,并已导入棉花植株体内,获得了稳定表达的能抗棉铃虫、棉蚜等棉田害虫的转基因棉花,其后代在大田试验、示范阶段。

2.3 外源凝集毒素基因外源凝集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在储脂器官和繁殖器官中的含量尤其丰富。

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蛋白粒中,一旦被害虫摄食,外源凝集毒素便会在昆虫消化道内释放出来,并与肠道围食膜上的糖蛋白相结合,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

同时,还可以在昆虫的消化道内诱发病灶,促进消化道内细菌的增殖,对害虫本身造成危害,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

经过努力,人们已分离出多种外源凝集素基因,其中豌豆外源凝集素和雪莲花外源凝集素(GNA)对人的毒性极低,但对害虫却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现已证明GNA对稻褐飞虱、黑尾叶蝉有极强的毒杀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蚜虫的生长。

目前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都是采用转Bt基因抗虫棉,只能对棉铃虫、红铃虫等磷翅目害虫有效,而对棉蚜等刺吸式害虫无效。

因而转GNA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更加迫切和重要,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和开发这项工作。

3转基因抗虫棉培育与推广应用3.1 转基因抗虫棉的品种培育分离抗虫基因仅是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的第一步,只有将这些基因导入棉株体内并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才能使其在生产上发挥使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