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空间特征与保护方法研究——以宁波市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合集下载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十四号)《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5年5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5年6月12日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的申报、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和监督管理中涉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的,按照文物、文物保护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慈城古县城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按照《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体保护、科学管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第四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名城委)由市人民政府设立,负责研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监督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由余姚市人民政府设立。

名城委的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

市名城委设立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文物、文化、房产、建筑、国土资源、园林、历史、法律、水利、旅游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对保护名录、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等事项进行论证或者评审,为市名城委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宁波历史文化小论文

宁波历史文化小论文

宁波历史文化小论文中国有着上下五千的历史,宁波自然也继承了祖国不少优良传统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宁波历史文化小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宁波历史文化小论文篇1【摘要】鄞江镇厚重的历史,是世人无尽的文化财富,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好的保护文化,打造现代历史文化名镇,是所有鄞江镇人民的夙愿。

本文首先阐述了鄞江镇的历史文化分布,进而立足于保护规划现状,论述了存在的若干问题。

最后,审视当前的规划保护模式、展望未来的规划保护前景,阐述了鄞江镇文化保护规划战略,旨在强化鄞江古镇的文化保护。

【关键词】鄞江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协调发展0 前言历史文化保护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是保存灿烂历史文化的责任。

鄞江古镇有着悠长的千年历史文化,灿烂的它山文化、多彩的自然遗产等,都是世人无尽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鄞江古镇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为鄞江古镇“谋发展、求共存”。

但古镇文化保护工作仍旧“任重道远”,规划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为古镇的明天开创更加开阔的道路,实现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协调并进。

1 鄞江镇历史文化遗产分布鄞江镇位于浙东四明山东麓,是宁波和鄞县的发祥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四明首镇”的美誉。

全镇森林覆盖率高达60%,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风光秀美,樟溪潺潺依村而过,凤凰山、纱帽山环镇而立;鄞江镇历史悠久,全镇现有30余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如名震四海的它山堰、断坑岩、南北宕、古树群等,均是美不胜收的乡村胜景,是鄞江古镇灿烂人文历史的体现。

1.1 八邑津梁的鄞江桥鄞江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悠长历史,是鄞县乃至宁波的发祥地。

所以,从遥远的鄞江文明诞生,就注定了古老的辉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曾在一段时期内,鄞江镇是浙东地区经济、文化。

政治的中心,是灿烂浙东文化孕育的温床。

而在鄞江镇的历史产物中,鄞江桥是千年桥梁,鄞江镇以桥名镇。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

佚名
【期刊名称】《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4(000)023
【摘要】<正>甬政发[2014]1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以及市历史文化名城与遗产保护工作暨市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科学保护利用,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加快\"四好示范区\"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是
【总页数】4页(P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 [J],
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J], ;
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J], ;
4.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焕发新的活力——陕西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J], 何蓉
5.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人大常委会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乡镇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制定有效的规划方案。

本文将就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乡镇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村落。

这些村庄地域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乡镇历史文化名村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与利用这些村庄,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镇历史文化名村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3. 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乡村居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三、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内容1. 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文物和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2. 村庄整体规划:制定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规划,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同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提升村庄的生活品质。

3. 提供公共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水电、通讯等,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乡村旅游开发:开发符合社区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旅游项目,提供各类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增加乡村居民和游客的收益。

5.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宣传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成果,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高村庄的名气和知名度。

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施步骤1. 研究调查:对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全面调研,了解村庄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具体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名镇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宁波的办法和经验

名镇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宁波的办法和经验

名镇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宁波的办法和经验名镇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宁波的办法和经验徐炯明作为最核心的遗产保护,近年来我市在古建筑保护修缮方面进步很大,修缮数量大、质量也很高,但实际上,还有量大面广的古建筑亟需我们去修缮甚至抢修。

这些亟待修缮的古建筑数量大约有近千座之多,大多是县市区以下的文物保护点,且多数是民居建筑,然而在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宁波还是有一定的好办法和成功经验的。

在宁波历史文化名镇的慈城、前童、梁弄等重要村镇最核心的文化遗产,就是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空间环境以及周边生态等保护利用好,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力军之一专业文物保护队伍,一是积极配合规划、建设部门做好保护的技术指导与相关管理工作;二是要按照古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名镇实施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工作。

从名镇、名村总体保护情况上观看,除了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基本有一定修缮与保护外,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维修与保护,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名镇的街巷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修复,建立和完善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与管理利用机制。

从名镇名村保护的修缮技术上讲,我们应当要按照名镇中古建筑的级别和类型,进行分组分类的保护,例如从国保、省保、县保、文保点、历史建筑、普查登录点等一系列级别与分类情况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建筑的修缮与保护。

从“活化”利用上讲,我们应当重视其本身性质与业态的统一,依据其不同级别做出分级利用与活化项目,例如国保单位,不管是民居与公共建筑,应当重点考虑其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原始性质为主的活化利用,比如说慈城的福字门头、符卿第等这些官宅建筑,他们在历史上是住宅性质的建筑,如果我们仍然作为这个性质的利用,那么面临挑战就是如何选择入住人员,又如何让这些人住得下来,使用好这些建筑,为此,本人作为文保工作者,我认为安全必须第一,利用必须合理,提出的建设性使用建议:可作为名宿来考虑,使其与历史性质一致,只是将由一户一家族人家住变成了由一组组人组成的分散式入住形式,其基本性质没变,使用也没变,只是内部功能变化而言,对于保护来讲其未必会危及建筑的严重安全问题,反而在利用上更为有效,这是其一的保护与利用思路。

宁波字丰村古村落介绍

宁波字丰村古村落介绍

宁波字丰村古村落介绍
宁波字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

以下是关于字丰村的一些介绍:
1. 历史背景:字丰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先祖于明末清初从宁波市海曙区古林戴家迁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个村落依山而建,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习俗。

2. 古建筑:字丰村的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建筑最为突出。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灰砖石板,体现了宁波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

3. 传统习俗:字丰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 自然风光:字丰村依山傍水,自然风光优美。

村中的银杏树是字丰村的标志性植物,每年深秋时节,银杏叶黄,给整个村落增添了浓厚的秋意。

此外,村外还有溪流、竹林等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5. 文化价值:字丰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字丰村逐渐成为宁波地区的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理念探析——以浙江省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理念探析——以浙江省为例

保护我 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 示 》 ( 以下简称 “ 9 2 1 8 年
中国名城
f 纪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周年专栏 O
《 请示 》” ) 和同年制定 的 《 文物保护法 》的规定 ,名
城 保 护 的对 象仅 限于 历史 文 化名城 的地面 和地 下 所保 存
代后 半期 ,中国名 城保 护 的合 法性 基础 仍在 于 历史 责任
部 分省 会城 市 如 昆 明市和 南京 市 ,在 省级 地 方 立法 之外 又 制定 了本市 历史 文 化名 城保 护 条例 ;甚 至 某些 并 无地 方 立法 权 的城 市 ,如 广东 省 中 山市 ,也 出 台 了历 史 文化
名 城名 镇 名村 保 护 的暂行 规定 。这种 地 方 立法 纷 纷出 台 的景 象 ,表现 了地 方政府 对 名城 保 护 的积极 心态 与高度 热情。
i tt i sg d i t ure oc llgilton u ne O nsiutonsdei ne n he c r ntl a e sai s t r d t be m or n or o r dit r o t e e he r tc lsud ea d m e c nta c o y t he r c ntt o e ia t y
转 的建 设部 、 国家文 物局 《 关于 审批第 三 批 国家历 史 文 化名城 和 加 强保 护管理 的请示 》中所宣 称 的 ,城 市 管理
者 应 将 名 城 保 护 工作 视 为履 行 历 史赋 予 的责 任 、维 护 国 家 和 民 族 的长 远 利 益 的重 要任 务 。及 至 2 世 纪 ,越 1 来越 多 的研 究者和 城 市管 理者 却从 名城 保 护 中发现 了城 市 发展 的重 大契 机 ,进而 主张 “ 从强调 ‘ 文化 自觉 ’中 找 到全 民共 同保 护历 史 文 化遗 产 的价 值 基础 ” ,努 力 将 历史 文化 名城 建 设成 为 “ 集历 史文 化 与艺 术宝库 为 一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提要: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文化村镇的锐减,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内容涉与村镇传统格局、需要保护整治的建筑和构筑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要求等诸多方面,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导则在我国漫长的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里,90%的人们劳动生息在村里乡间,久而久之,村落成了地缘性、血缘性先民的聚居地,集镇演进为城乡交汇、乡里交流的区域中心。

由村镇构成的庞大自然社会形态,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劳动人民展现生存与发展智慧、安身立命并创造色彩斑斓之独特文化的纽带。

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各地村镇中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最显唯一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展示与演绎场所,诚然应该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运用中需要全社会特别关注的重点。

《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历史文化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明确提出了区别于自然村镇属性的“历史文化村镇”概念,并以法律条文确定了其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方法,随后产生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标志着“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两个概念与其内涵、评选标准和保护制度正式建立。

2008年,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显示了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日趋规X化。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将保护的对象扩展到“传统村落”的定义X畴,强调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要求和相应必须采取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空间特征与保护方法研究——以宁波市域历史文化名村为例*何倩,何依,李哲,李励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形成,天然的受到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限制,反映在村落形态的地缘特征上,面对地域差异明显、遗存要素各异的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分类型研究具有必要性。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因交通物流,商业贸易使村落成为区域贸易中心,其形成与发展是与山口集市贸易经济、古道水运交通往来息息相关的,“村”的发展与“市”的兴衰紧密关联,因此市镇型村落具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历史价值。

宁波市是浙东文化的摇篮,其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多达57座,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村庄具有多样性,本文以宁波的10座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在市域古村落形成演化过程的地域文化背景中识别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与价值,梳理地理空间单元内历史文化名村的共性,分析聚落整体结构和空间组织的独特性,探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量身定做”式保护方法,从而促进宁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市镇型,空间特征,保护方法,可持续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宁波市拥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共57座,其中国家级2座、省级2座、市级53座。

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有10座,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因交通物流,商业贸易使村落成为区域贸易中心,是宁波商贸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域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以此为对象进行市镇型村落空间特征的研究并对村庄“量身定做”的保护方法进行探索,以保护市镇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1.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与分布古村是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的适应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

1宁波地理位置临海,河网水系密集,有四明山、天台山脉为屏障因此其村落的发展与山和水紧密相连。

山中古道与河网水运两者交汇之处往往形成集市贸易点,集市成为毗邻村落发展兴盛的主要因素,市镇型村落因集市的兴起而繁荣发展,也因集市的衰落而走向衰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记忆的山西古村镇演化与集群研究,项目号:515782561何依,邓巍,李锦生,翟顺河. 山西古村镇区域类型与集群式保护策略[J]. 城市规划,20161.1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1.1.1 地理环境----两山夹一川、三湾两半岛、三江六塘河村落的起源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宁波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地带,在余姚境内有四明山脉,;在奉化至宁海呈北东走向有天台山脉,有钱塘江、浦阳江、曹娥江及甬江等冲积形成的宁绍平原。

宁波还有杭州湾、三门湾、象山港以及穿山半岛和象山半岛,“两山夹一川、三湾两半岛”形成了宁波的山川平原地形条件。

宁波因缘山滨海具有山川溪流汇聚而成的江河网络,鄞奉地区四明山脉、五台山脉山脊线以北区域内,山间溪流奔涌而出形成了三江六塘河,耕地拓殖随着运河的开挖,沿塘河两岸带状分布,村落也出现了沿平原河网带状延伸的新迹象,水运的发展促进了市镇型村落的形成,如临西乡中塘河的凤岙村,姚江的半浦村。

地形条件与水文条件共同营造的地理环境是宁波市镇村落形成的基础。

(图1)1.1.2 商贸经济----山口集市、市镇老街南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宁波从边缘之地一跃成为京畿之地,政治地位和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宁波由于东南方向天台山脉的遮挡而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天然避风港,而且它也是中国南北海运与内陆水运大动脉的交汇点。

由于水运交通便利,自宋代起,商业物流就已经成为鄞州土地上仅次于农业的主要产业。

明清时期宁波的茶叶、棉花、丝绸、越窑等产品,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还远销海外。

因商贸经济的繁荣集市作为交易场所成为村图1:宁波地形条件与水文条件资料来源:《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与村之间互通的重要因素。

除宁波城近郊集镇之外,其他集市基本都位于进入山区路口的山麓平原地带。

依附古道通达范围村落以山口墟市为核心,构成一个集市社区,社区内的山货、海鲜产品都通过市集与平原城镇交易,如青云村的萧王庙集市曾是奉化第二大集市,凤岙村上街、中街则是民国宁波西乡第二大市(图2)。

1.1.3交通往来----古道穿村、水陆枢纽在山野中因山区闭塞,远离地域中心,交通不往来不便捷,因此为满足区域流通形成了古道网络,古道驿路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陆路通道。

宁波与杭州、会稽方向的政治往来,与鄞东南、象山地区的海产贸易往来平凡,因此这两个方向的古道也最为密集,例如四明山古道、宁象古道等,在古道周边散布着的村落因古道穿过形成商贸老街为市镇发展提供条件。

宁波的区域古道网络与河网水系有许多重复之处,借助塘河水利工程的修建,塘河堤岸自然衍变为陆路古道,平原地区的古道网络与塘河系统基本相同。

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区之后,古道网络方才与河网系统脱离开来。

河网水运到达村庄后与古道衔接形成了水陆运输的枢纽,这里往往形成集聚贸易点并且沿着古道则因交通便利而形成商业街道,如青云村在剡古码头有萧王庙集市,并在青云村形成了两条商业街。

古道与水运是宁波古时候发展商贸的网络枢纽,也是市镇型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3)1.2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市镇型村落的产生与区域交通网络以及货物流通需求紧密相关,宁波平原与四明山、天台山交界的边缘地带,正是平原河网与山间古道的交汇转换之处,也是平原农产品与山货海鲜交易的场所,因此围绕明州府城周边的山前坡地地区,市镇型村落分布最多。

另一方面,古代商贸交易过程中,主要依赖运量大的水路运输,因此市镇型村落作为区域贸易中心,必然都拥有较为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共10座,其中8座围绕三江六塘河沿岸分布,2座临近三门湾海港。

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具体分布为甬江流线为憩桥老村,有憩桥老街;前塘河东钱湖处为韩岭古村,有韩岭老街;姚江流线为半浦村、晓云村和凤岙村,有半浦渡头街市、晓云街和凤岙上街与中街,三村为余姚与宁波市水运交通的节点;奉化江流线为青云村、西坞村和岩头村,有青云萧庙集市、西坞东西两街与岩头东西两街,三村为奉化与宁波市水运交通的节点;三门湾为力洋村与东岙村,有力洋老街与东岙状元街(图4)。

宁波这10座市镇型村落在历史上均有集市或者古街,是宁波商帮文化、经济贸易发展繁盛、水陆交通发达的历史见证,具有历史价值。

(表1)2. 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性遗存要素市镇型村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承担着商贸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职能,因此具有明显的空间遗存特性。

集市繁盛、商业街生长、水运设施建设、宗族祠堂庙宇这些要素的存在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具有很长久的影响,这些遗存要素也是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性特征的历史见证物。

(图5)2.1 商贸经济遗存要素----集市与老街在农业生产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村落以市场结构组合起以集市社区图5: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功能性遗存要素为特点的基层市场,满足了农民家庭所需要的商品物资,山野村落以市集为中心,围绕明州府城四散开来,并以古道河网为路径,继续扩展生长,村落聚居商品贸易形成集市,村庄内形成商业老街,集市与老街成为市镇型村落的重要特征,集市的位置和老街的形态对村庄的空间形态有重大影响,并且商业贸易也促成了古村的历史文化,集市和老街是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曾经“村因市而兴”的历史见证物,是体现市镇村庄特色的历史遗存要素,如韩岭老街和凤岙老街均是历史上的繁盛商业街道。

2.2水陆枢纽遗存要素----古道与码头水系与村落的生长有重要关系,在农业社会,水哺育了村,当水成为运输载体迎来商品经济时代,则是市镇型村落缘起的重要因素。

自唐代起宁波就进行了水利建设,在宋代时进行了河网疏通治理,水利建设使水运交通发展,也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途径,造就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昌盛,水系是水运货物的载体。

在陆路宁波有四明山与天台山脉成为村村通的屏障,而古驿道的修建为陆路运输提供了条件,也为村庄间及与府城往来提供了渠道。

水运与陆运的交汇处生长的市镇型村落就成为交通运输的枢纽,既有功能则定有相应的设施,古道是陆运的代表,码头则是水运的见证,这类历史要素体现了市镇型村落在历史上所承担的水陆枢纽的职能,是体现市镇型村落交通枢纽特色的遗存要素。

例如半浦村有半浦码头,青云村有剡江码头,憩桥村的灵绪官塘古驿道和韩岭村的岭南山古道都是水陆枢纽的重要体现。

2.3宗族社会遗存要素----祠堂与庙宇如果说集市老街是商贸经济的见证、古道码头是水陆枢纽的见证,那么村落宗族文化的遗存要素则是祠堂庙宇,宗祠是家族社会的重要历史遗存,市镇型村落因商业发展引入的家族社会是整个村落发展的重要部分,村落由各个姓氏家族的聚居而成。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其形成与演化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单元内,一个缓慢的“长时段”中,构成了一种自我叙事。

叙事过程中时间是连续的,空间是有序的,其中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形成村落秩序的内部机制,并以家族院落的组织形式投射在村落空间中。

2祠堂则是家族社会2 何依,孙亮. 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 建筑学报,2017,(02):90-95.的烙印,祠堂与庙宇见证了一个村落的宗族文化,例如半浦村周家祠堂见证了明清时期半浦村先后迁入周家、孙家,半浦村由一姓独大变为主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格局。

3.宁波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特征村落空间的生长消亡是一个自然而缓慢的过程,看似随机性很强的空间构成,实际是一个地区人文,地理,经济等元素的特征体现,是地域精神的外在表现3,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因交通物流,商业贸易使村落成为区域贸易中心,因此村落具有与其他村落有差异的空间特征,这种差异性就是市镇型名村的需要被保护的特色,村落空间并非短期成就,而是通过历时态的多重文化演变,通过交替叠加的相互影响而派生出的共时态复合表达形式4,对空间特征的解读是为保护市镇型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性提供重要依据。

3.1 市镇古街的空间形态市镇型古村均位于水运货物集散处,因此村落与水系在空间上有紧密联系,为满足交通便利的需要,通常一条主街贯穿村落,在主街道上延伸出巷道,所有主要街巷以及出入口都与主要交通设施向连,以满足通行的需求。

沿主街两侧为商业性店铺,单面平行于街道连续排列形成延续的街道空间,另有房族院落分布在主街两侧与主街相连形成鱼骨状,强化了主街的空间组织作用。

根据主街与水系的关系以及主街的空间形态可以将村庄古街分为三种空间形态:丁字型古街、一字型古街、双街。

(图6)(1)丁字型古街:一条商业街贯穿村庄与水系垂直,并在靠山处依山势延伸出另一条街市,两条商业街呈现丁字形态,在与水系交叉处则是货物转运集散点,再沿商业街分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