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解构策略下的重读马克思主义
斯皮瓦克从解构延异到属下主体效果探究

州大学学耜 2 1 0. 14
(rn e 这 一 概 念 是 指 稳 定 的 起 源 和 意 义 仅 仅 是 t c) a 假 象 , 源 早 已 不 知 所 踪 ,留 下 的 只 是 “ 迹 ” 起 踪 。 的 解 构 思 想 从 理 论 上 支 持 了 斯 皮 瓦 克 , 其 在 文 尤 化反 抗 等 问题 , 解 构 思维 的策 略性 运用 也 是斯 对 皮 瓦 克 思 想 的 重 要 武 器 之 一 。 实 上 , 解 构 意 事 从 义上讲 , 皮 瓦克 走得 更远 。 斯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1)40 6 .4 收稿 日期 :2 1- 5 1 5 0 14 0 (0 0 -150 1 0 0 — 1 1
) 女 ,山东临沂 人,南京航 空航 天大学金城 学 院英语 系讲 师,主要从事翻译 ,
在 《 拉 图 的药 》 柏 的故 事 中 , 克 ・德 里 达 雅 围 绕 柏 拉 图 的 “ ” P amao 的 多 重 意 义 在 药 ( hr k n) 不 同文 本 中 的来 回穿 梭 , 作 “ 疗 ” “ 药 ” 译 治 、毒 甚 至 于 “ 药 ” 以证 明译者 与 文本 的意义 及其 衍 生 春 , 关 系 过 于 简 单 化 的倾 向。“ 个 概 念 的 可 变 的 统 这
一
合 和游 戏 》 解 构 ”了 柏 拉 图 以 来 的 西 方 形 而 上 “ 学 , “ 构 ”的概 念 或术 语 包 括 存 在 、 质 、 所 解 本 实
质 、真 理 、形 式 。虽 然 概 念 衍 生 于 海 德 格 尔 的
D s u t n 解构 ) 德里达 的解 构 “ eo s ut n et ki ( r o , D cnt ci ” r o 颠 倒 了 现存 的二 项 对 立 、 二元 对 立 系 统 , 试 图 并 以解 构 消解 结 构 , 以差 异 代 替 同一 , 以缺 场 代 替 在 场 ,以显示 自己 的特 征 , 出 结构 存 在 不 对 应 指
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精选文档

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赛义德发表的《东方主义》为标志。
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赛义德还有批评家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
法侬的“民族文化”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对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西方文化中抱有明显的种族优越论。
种族主义认为殖民地国家的种族比被殖民地国家的人在智力上更优越,他认为自己种族里的每个成员都具有高于被殖民地国家种族的品质或者能力,由于这种基于种族的偏见和歧视,自然而然殖民地国家认为自己的文化也高于被殖民地国家。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国家退出了所占领的殖民地以及半殖民地的政治之后,侵略并没有真正的停止,他们运用强大的文化武器,将自己的意识并入到文化领域。
在历史上,人们通常会把文化与政治、军事分开来,然而事实上,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区域并在一定的时代政治经济背景中应运而生,不存在任何超越了民族和时代的单纯文化。
文化控制是一种隐形的却影响力巨大的武器。
因为他包括了一定的世界观以及人类关系的方式,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的控制,他们利用文化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意识中去,在无形中,广大民众将这种外来文化作为正常现象接收了。
这说明了西方对于殖民地的直接的政治军事统治虽然停止了但是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侵略一直都存在着。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那么他的研究范围也就不局限于单纯的文学性的研究,而是将视野拓展到国际政治文化领域等。
后殖民主义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说是一种有体系的理论了,他更像是一个大的话语场,一个话语批评的集合。
而批评的直接对象就是西方殖民主义在侵略之后所造成的所有后果。
后殖民批评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中,西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文化侵略,对种族和文化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研究。
这种批评是为了研究出帝国主义运用文化的武器对殖民地国家的文化控制已经到了怎样的程度。
斯皮瓦克的“属下女性”批评论

斯皮 瓦克从 “ 属下 ” 概念 出发 , 过 对历 史 档案 和 通 文学 文本 的解 构式 阅读 , 各种权 力话 语进行 批判 , 对 揭
露 出“ 下女性 ” 属 经受 多重 权力 话 语 压迫 , 体意 识 迷 主 失, 话语权 被代 言 的现 实生 存 状态 。她 的“ 下女 性 ” 属 批 评 , 有政治伦 理批评 的社 会实践 意义 。 具
批评和关注的焦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 义等策略 , 坚定不移地针对 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 的种种 问题进行 着文化 文
本 政 治批 判 , 因此 她将 自 己描 述 成 “ 实践 性 的解 构 主 义女 性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她 的 “ 下 ” 念 是 其后 殖 民批 评 的理 论 根 属 概
个词语 是葛 兰西在 审查 制 度 下才 使 用 的 : 把 马克 思 他 主义称 作 ‘ 元 论 ’并 被 迫 把无 产 阶级 称 作 ‘ 下 ’ 一 , 属 。 这 个词语 , 在被 逼无奈 下使用 的东 西 , 已经被转 换为对
第 6卷第 1期
20l 0年 1月
沈 阳工程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 a o hn agIstt o n ier g S c l c ne ) o r l fS ey n tue f gn ei ( oi i cs n ni E n aSe
Vo . NO I6 .1
皮瓦克 的 “ 属下 ” 指生 活在 社 会 文 化边 缘 地 带 的 弱 势
评 了 由印度知识 精英 构成 的属下研 究小 组对性 别差异 的忽 视 , 出他们 考 虑的 主要是男 性属 下主体 , 指 而女性 属下在 社会 历史 中 、 民族 独立 前 后 的 生 活和 斗争 则 在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殖民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殖民主义195.后殖民主义是什么?(1)后殖民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萌发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和声音。
(2)理论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
(3)主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汤林森、阿什克罗夫特等。
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和杰姆逊对后殖民批评也有重要贡献。
(4)理论主张:①后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②其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从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
③至今不少第三世界的文化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仍在以一种深广的民族精神和对人类文化远景的思考介入这场深入持久的国际性后殖民主义问题的讨论,有一大批从事文学文化和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探讨后殖民主义问题和前景,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传统流失的失语尴尬现象,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5)评价与影响:①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
②在东方主义语境下打破殖民文化的危险就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力的强加,任何取媚西方和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③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是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基本前提。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文化话语转型时期对潜历史形式加以充分关注,并在反思和对话中重新进行学术文化的再符码化和人文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
196.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什么?(1)赛义德不仅将文本与世界和批评家联系起来,而且将文学经验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政治和社会意识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推行文化政治批评并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
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
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
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
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于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4)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中心主义模式。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内容提要】文章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批评理论特征及其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遗产。
作者认为,德里达留给后人的文学理论遗产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本文之封闭结构的质疑乃至拆解,对结构主义批评之后的文化转向的推波助澜和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之终极意义的怀疑,从而为后人对既定的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对前人已有定论的解释以及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铺平了道路。
在新的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在这一时代,虽然解构的大潮早已衰落,但解构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相关领域。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文学理论/文化批评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理论的一代宗师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于2004年10月8日在巴黎与世长辞。
毫无疑问,这是后结构主义理论思潮在经历了福柯、拉康、德勒兹、利奥塔等大师的辞世以来西方思想界和理论界的又一次最重大的损失。
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述各位大师级人物的相继去世标志着后结构主义盛极至衰的话,那么,此时德里达的去世则标志着解构主义的终结,也就是说,当代哲学和人文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postderridian era),或者说一个“后理论时代”(posttheoretic era)。
在这样一个“后德里达时代”或“后理论时代”,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命运及其在未来的前途将如何?正如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leton)在其新著《理论之后》(after theory)中所哀叹的:“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雅克·拉康、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路易·阿尔杜塞、罗兰·巴尔特和米歇尔·福柯的开拓性著述已经远离我们几十年了。
甚至雷蒙德·威廉斯、露丝·伊瑞格里、皮埃尔·布尔迪厄、朱丽亚·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爱莱娜·西克苏、于尔根·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爱德华·赛义德早期的那些具有开拓意义的著述也远离我们多年了。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主义

对西方女性殖民话语的批评(2/5)
西方女权主义所描述的“第三世界女性”或“东方女性”都是 西方女性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把东方他者化,一体化,从西方优 越文化的立场看视东方,以道听途说为学术研究的文献,以相 互指涉的东方主义文献为研究的前提而完成的。 在西方女权主义眼中,女性被假定为一个已被构建了的一致的 团体,她们有着相同的利益和愿望,而不管阶级、种族或人种 的具体差异——这种假定产生了一个被女性主义的科学、经济、 法律和社会话语标识为无权的、受剥削的、被性骚扰的团体。 而且,东方女性成为这个构建的客体,她们没有任何主体性。
斯皮瓦克的研究领域
• 女权主义 (自身的身份因素)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解构主义 (德里达作品的翻译者)
• “从对解构理论的深刻的女权主义考察到资本和国际劳动 分工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再到对帝国主义和殖民话语的批 判,再到对种族的批判” • “一个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解构主义者”
Spivak的后殖民批评主题
斯皮瓦克的贡献(1/4)
• 作为身处美国主流的学术圈里的东方人,作为男 权主义社会里的女人,作为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判思想被认为是复杂的、多 变的。 • 因其思想资源和研究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女权 主义和解构主义。
斯皮瓦克的贡献(2/4)
• 但是,她却保持这三种思想各自的界限,并策略 性地加以运用:以解构主义反西方霸权,在第三 世界女性立场批评西方女性主义,借用马克思主 义关注庶民。 • 有人认为:斯皮瓦克在反霸权和维护伦理正义上, 伸张弱势群体的权利,关注贫穷、歧视、战争、 迁徙、女性、奴役等文化现象,揭露西方知识分 子的新殖民主义虚伪,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和 斗争激情。
全球化批判(4/4)
• 此外,斯皮瓦克还批判了殖民主义国家如 美国等利用文化研究的名义,跟商业挂钩, 吸引大量讲民族语言的本土居民或是殖民 地国家的移民学生,进行收编、围剿边缘 庶民的文化权利。 • 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政治避难跟经济移民 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把资本主义收编到民 主的旗帜下,资本主义以为全球金融服务 的标签实现了对公民社会的操控。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到国际政治文化
的框架之中,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 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 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首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翻译理论体系。印度或 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 的文化或是具体的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殖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揭露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翻译中形成的 不平等的关系和秩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这种权力差异并通过努力消 解这种差异,进而达到各种翻译文化的平等共处。但是,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对这种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 敌视,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进而导致 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不利于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便背离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初衷。 最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强调东方对西方文化霸 权的对抗,但是却忽视或是回避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东 西方文化间形成的权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经济、 政治以及文化传统都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有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或多 或少的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论述,但还是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没 有进行全面地论述。
铁木志科 (Maria Tymczko): 通过分析翻译在爱尔兰民族文化复兴和爱尔兰的政治独立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与意识形态,政治斗争等密 切相关,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斗争的重要武器。 代表作: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2月第24卷第6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 nal of H ub ei U ni vers i t y o f E c onom i cs(P hi l o sop hy8L So c i al Sc ie nc es)D ec.2010V01.24N O.6斯皮瓦克解构策略下的重读马克思主义争云(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探讨了斯皮瓦克运用解构策略,就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价值理论,经济决定论以及男性中心三个方面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斯皮瓦克的解构视角与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及国际劳动分工中第三世界妇女的现状相联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
关键词:解构;马克思主义I第三世界妇女盖亚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1942一)作为当下西方文艺理论界最活跃的批评家之一.是美国继赛义德之后最重要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
近年来.斯皮瓦克以其批评的独特性和冲击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斯皮瓦克说:“作为一个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主义者.我对于教学实践理论的理论实践感兴趣.它会让我们在解释产生的时候.建设性地质疑它的特权。
”“女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解构主义者”的确构成了斯皮瓦克的独特之处.她运用解构主义策略.重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重读劳动价值理论斯皮瓦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读是从《资本论》第一卷开始的。
她首先讨论了第一卷中的价值问题。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使用价值”这一概念主要指某一事物根据其本身独特的物质特性所具备的价值.即物的实用性。
“使用价值”并不能为资本主义带来高额利润.资本主义感兴趣的并不是商品的有用性.而是通过交换带来的价值。
斯皮瓦克注意到马克思并没有对“使用价值”进行理论化处理.而是将这一概念保持流动的非理论化概念。
当代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价值阐述所存在的问题在于要么根据交换关系定义价值.要么以纯粹的使用价值形式来定义价值。
斯皮瓦克认为.这些界定价值的方式忽略了忽略了人类劳动的在场。
据此.斯皮瓦克对资本主义是自然的和不可回避的社会发展的逻辑基础提出了质疑。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叙事.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在社会主义颠覆资本主义的时候得以解决。
然而.斯皮瓦克则批评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矛盾逻辑和历史不可回避性.因为它的论述基础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元对立关系。
由于深受德里达对西方哲学中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批判的影响.斯皮瓦克深刻批评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建构的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反对那种天真的反资本主义思想.即认为使用价值是工人劳动力非异化纯粹的表达.而交换价值是异化的资本剥削的表现.而事实上使用价值本身应该是交换价值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斯皮瓦克不仅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她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阐释付诸直接的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政治实践.尤其在国际劳动分工方面。
二、经济决定论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有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阿尔都赛把这样一种经济学与社会关系逻辑称为经济决定论.因为马克思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看成是资本劳动分工的反映.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关系。
依此逻辑.其他的社会压迫形式就被排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之外了.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等。
阿尔都赛认为.上层建造或意识形态应该是可以相对独立于经济基础的。
上层建筑中的文化、教育和传媒相对独立于经济基础之外的自治使人们质疑和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表现成为可能。
二十世纪的众多批评家.包括阿尔都赛、福柯、巴特勒、詹姆逊、霍尔等人都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焦点从经济学转向人类如何在意识形态话语中建构自己的身份。
斯皮瓦克也认为.马克思经济论著的一个局限性之一是马克思把欧洲社会中的男性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当成是社会关系的构成原则。
但是斯皮瓦克又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新思考是不可能不思考后殖民世界中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
为此.斯皮瓦克特别援引了本雅明的著名论断:“没有一部文明史不同时也是一部野蛮史”。
本雅明的这一论断往往被援引去批评那种认为文化可以脱离其生产的物质条件的观点。
在本雅明看来.那种认为文化属于脱离社会政治关系的一个独立自治领域的观点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遮蔽了在野蛮的物质条件之下人们备受折磨的现实。
斯皮瓦克把本雅明这一论断进一步扩展.认为关注西方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和身份问题而忽视经济问题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中的野蛮形式视而不见.如:西方对中东、南亚的外交政策.西方和拉丁美洲、印度尼西亚和南韩的所渭的自由贸易协定等等。
“否定经济在全球运作的文化主义无助于理解现代野蛮主义的表现形式。
”斯皮瓦克一直以解构的方式抹拭自己的经济立场.但是又保留其抹拭的痕迹.其用意旨在强调“经济”一词不再具有其原有的经济决定论的负面意义.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对经济的关注对于理解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分工至关重要。
斯皮瓦克关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政治批评理论对当前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斯皮瓦克指出: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想家们对价值和资本主义171作者简介:卢云(1975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向:英美文学和教学法。
逻辑分析的立足点往往都是从第一世界发达工业国家立场出发。
即使他们有时候关注到了西方以外的经济体.往往也不过是为了援引这些经济作为原始概念客体来论证西方理论的先进性.而不是考察后殖民或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才可以有效合理地整合进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这些后现代价值理论忽略了后殖民民族国家经济体的工人如何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财富和资源。
斯皮瓦克尤其指出第三世界的工人阶级妇女是国际劳动分工的最大牺牲品。
为了论证这一点.她运用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比较某跨国公司的利润与一个普通斯里兰卡妇女收入。
雷曼兄弟公司由于计算机的帮助.每15钟可以赚取2百万美元。
但是.这样一个经济文本如果不考虑有关一位斯里兰卡妇女必须得工作2287分钟才能够买得起一件T恤衫的另一个文本的话。
那么它就是不完整的。
只有这样后现代和现代的文本才能够铭刻一起。
斯皮瓦克以事实表明:正是第三世界工人妇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为第一世界的财富积累提供了廉价的资源。
当前的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正有意抹拭底层劳动妇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三、对马克思主义男性中心的批判在19世纪.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城市当中.无产阶级男性受到剥削。
但是.生产的高度集中使得男性工人最终能够组织起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男性工人阶级主体被认为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主角。
斯皮瓦克在《关于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帝国主义与本土文化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勾结在一起.使得第三世界的庶民妇女这一真正的剩余劳动力大军成为“超级剥肖Ij”的新焦点”。
斯皮瓦克在后现代语境下重点关注了第三世界妇女遭受跨国公司的过度剥削这一现状。
在《后殖民理性批判》中,斯皮瓦克指出:马克思的预见在后福特时代和全球家庭作坊的暴长中实现。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庶民妇女是生产的支柱。
由此可见.第三世界妇女目前的处境成为了当前全球资本主义下真正无产阶级的处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开始将生产与制造业分散到工人权益保障最为脆弱.甚至没有健全工会组织的第三世界.以便进行最大限度的剥削。
在《女权主义与批评理论》一文中.斯皮瓦克列举了一个例子:1982年3月美国一家跨国公司在韩国汉城的一家下属工厂的237名女工为加薪举行罢工。
结果遭到韩国政府的制裁和同厂男工的殴打。
六名工会领袖被解雇和监禁。
7月当罢工妇女挟持两名美籍高层为人质要求恢复罢工领袖的职位时.争端竞以“男性工人殴打女性工人强迫其复工而结束”。
美国经理坐视韩国男人毁灭女人.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跨国公司竞争场上的偶发现象。
斯皮瓦克以这有力实例指出在全球资本剥削之下发展中国家妇女是如何的孤立无援.如何的备受剥削。
这些妇女工人不仅没有有效的工会代表.也没有任何免受剥削的保护.根本无权参与任何有关她们自身的知识话语的建构.正如:斯皮瓦克在《关于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文中所说: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最近日愈恶化的国际劳动分工中的最大牺牲者是妇女。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妇女生产劳动的忽视不得不说是一个男性中心的表现。
也是马克思的一个局限。
在题为《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的文章里.斯皮瓦克以妇女的生殖活动和生产活动为切人点挑战了马克思的价值学说。
斯皮瓦克认为马克思忽略了妇女的生产:生产的场所“子宫”及产品“孩子”。
她认为.离开了这一点.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及其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显然不全面。
斯皮瓦克批判性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工资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惟一标志.而在传统父权社会制度之下.妇女的家庭劳动和繁殖生产是没有工资的。
由此.妇女劳动被排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之外。
从而使妇女劳动被界定为没有价值的无偿劳动。
其造成的结果:妇女只能依附于男人.从属于男人。
在斯皮瓦克看来.男性中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论的局限性之一。
作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北美的翻译阐释者.斯皮瓦克公认为是对德里达思想把握最为准确的研究者之一。
她不断用解构主义的理论来消解西方学术话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正典性与权威性.揭示其中所隐含的霸权话语。
马克思主义是她看问题的一个视角.在考察不同权利关系过程中.她会关注底层和弱势阶层。
女性主义始终是斯皮瓦克关注问题的一个基本中心。
斯皮瓦克运用解构策略.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结合资本在全球扩张的时代语境.揭示了第三世界妇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也为女性本身不再沉默于菲勒斯霸权主义的压制.积极建构自身主体意识提供了学术启迪。
参考文献:[1]巴特穆尔一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F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陈义华.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一一庶民学派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壬宁.解构、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批评[J].北京大学学撤(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上接165页)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目标.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教学改革思路.贯彻任务型教学理念。
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在职业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这是大学英语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172参考文献:[1]邬易平.元认知在英语V I语学习中的应用F J I.S-C hi na For ei gnLang uage.2005.r2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F衍j.I:海:l: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f J].国外外语教学.2000(1).[43S heh an.P.A C ognit i ve A ppr oa c h t o L a ngu ag e L ear n i ngf M].O x f or d:O xf or d U ni vers i t y Pre s 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