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合集下载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解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哲学和建筑设计理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规范、规则和对称性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限制,探索更具自由性和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和形式。

首先,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提倡建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规则性、均衡性和对称性,而解构主义试图通过不规则、不对称和非均衡的设计元素来突破传统限制,给建筑带来新的鲜活感和动感。

解构主义的建筑作品通常强调建筑形式和结构的断裂、错位和错觉,使建筑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引领建筑技术的突破。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涉及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系统,需要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

例如,托马斯·海瑟威克的吉姆·谢林斯卡学院图书馆(Hesselbach’sche Buchhandlung)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和结构分析技术,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实现了曲线、倾斜和非对称结构的精确控制。

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创新,也提高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再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和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主张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例如,法兰克·盖里的吉默教堂(Gehry Residence)结合了建筑与景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

解构主义建筑对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强调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光线,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此外,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表达和艺术氛围的塑造。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具有强烈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氛围,通过破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效果。

例如,弗兰克·格黑利的肯特·斯塔克研究中心(Kentuck Knob)以其独特的弧线形式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广受赞誉。

解构主义风格四点特征

解构主义风格四点特征

解构主义风格四点特征解构主义风格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建筑设计风格,它通常会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多次重组并重新排列空间,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下面是解构主义风格的四个特征。

1. 非线性与异质性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通常是在非线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意味着设计师不会照搬传统的直线和四方形格式,而是会尝试打破规则,或沿用规则,但是以重新排列的方式来呈现。

此外,解构主义设计常常使用异质性元素来组合空间,如圆形物体和不同形状的线条,这些元素以非常独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建筑带有特殊的魅力。

2. 反传统与反对称解构主义设计通常反对传统设计思想,尤其是对称布局。

一些解构主义建筑可能看起来不合乎逻辑,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们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一个以传统对称设计为基础的建筑物,设计师可能会打破传统的对称形式,通过使用不对称的线条和面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3. 超现实与戏剧性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常常会具有超现实和戏剧性的特点。

设计师会使用戏剧性的元素,如大尺度的门厅、宽阔的折线和巨型元素,来展现建筑的重要性。

建筑物中可能还会有发散式的视角和分裂效果,以更好地展示空间和视觉效果。

这种设计风格通常具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外观,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4. 技术性与现代性解构主义设计还强调技术性和现代性。

设计师通常会使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来构建建筑物,以实现更高的设计要求。

这种风格通常较为前卫,跟上了当下先进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能够让建筑物具有更高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综上四个特征,解构主义风格因其非传统和大胆的特点而成为设计师的宠儿。

它的设计常常是真正的艺术,囊括了系统的内在意义和外部效应。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文本的同时能够进行新的意义的创造。可写 性文本具有意义拉康:结构语言学
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德里达说:“语言中只有差别。……不必触动意义或声音, 一个要素的价值可以只因为另一个相邻的要素发生了变化 而改变”。 B、踪迹:延异使文本和写作不再具有时空稳定性意义, 文本只是供读者去发现和追溯的一组踪迹。 二、罗兰· 巴特:阅读的解构策略 在《S/Z》中,罗兰· 巴特提出来了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 本的区分。 可读性文本:文本意义比较确定,是可以解读和把握的, 作家创作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到文本中所描绘的艺术世界 中。对于作品的意义和内容,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 可写性文本:是每一位读者自己在进行写作,在这里永远 都是现在时,没有任何固定的结论性的语言。读者在阅读
解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理论发展的 角度看,是对结构主义的反驳;从现实政治的角 度看,是现实革命失败后,企图到理论当中寻找 出路,以颠覆语言既定结构的方式来达成对政治 权力系统的解构。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罗 兰· 巴特、德里达、福柯、雅克· 拉康,还有美国的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保罗· 德曼、希利斯· 米勒。 解构主义主要是借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采用某 种解构策略反对形而上学,否定作者对文本意义 的霸权,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一、德里达 1、解构的开始:1966年发表《人文科学话语中结构、符 号和游戏》,在这本书中首次对结构主义展开了批评,指 出了其矛盾之处,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到来。 2、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论文字学》。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的结 合。 德里达的目的就是要解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 3、书写或者写作的解构策略:延异与踪迹。 A、延异:德里达认为,延异才是更为本源的东西。延异 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它既不存在也没有本质,延 异是能指的狂欢和游戏。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区别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区别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区别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之间是一种既延续又断裂的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语言论、形式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及逻辑等方面.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

霍克斯(Terence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

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

"[4]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方法论:强调整体性。

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

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意味着一种对某种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的方式。

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

因此,德里达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构),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毁)。

解构主义是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

方法论: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征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征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征导语:解构主义设计风格是一种在建筑、艺术和设计领域中具有独特特点的风格,它以不规则、错位、碎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本文将从材料、结构、空间和形式四个方面,探讨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特征。

一、材料的解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中,常常运用非传统的材料,如金属、玻璃、混凝土等,这些材料给人以坚固、冷酷的感觉。

同时,解构主义设计注重材料的质感,通过材料的纹理、光泽等特点,营造出独特的观感。

二、结构的解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结构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不再遵循传统的理性结构。

建筑物的结构元素被分离、重组、重叠,形成一种错乱而富有张力的结构形式。

这种解构的结构形式不仅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形式的重新思考,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三、空间的解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中,空间的界限模糊,常常出现错位、交叠和重叠的现象。

建筑物的内外空间相互穿插,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空间感。

这种解构的空间布局,不仅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态感,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四、形式的解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形式常常是不规则的、不对称的。

建筑物的形态被解构成碎片化的形式单元,形成一种破碎、错乱的效果。

这种解构的形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限制,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结:解构主义设计风格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建筑、艺术和设计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其材料的解构、结构的解构、空间的解构和形式的解构等特征,使得解构主义设计风格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

通过对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设计风格。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创意。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设计风格,源于哲学上的解构
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设计常常追求不规则造型,破坏传统的构图,打
破一切规则,突破常规思维,从而达到独特的视觉效果。

解构主义的设计原则是“扭曲、重叠、不规则、错位、突兀”,
这些原则的运用使得设计更加具有震撼力、激情和视觉冲击力。

解构
主义设计创造了一种混乱和不稳定的感觉,使人感到惊奇和不安。


很多解构主义建筑中,许多建筑元素不仅被放大和缩小,还会被扭曲,重叠和错位,以显得不规则和突兀。

解构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中仍然广泛应用。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常常用不同大小的砖块、石头或木头制作不规
则的墙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而在平面设计中,解构主
义的设计元素常常在品牌形象设计、海报设计、书籍封面设计中得到
广泛运用。

总之,解构主义设计风格通过不规则的造型、破坏性的构图和突
出性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对设计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视觉体验。


当今多元化的设计环境中,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05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颠覆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挑战传统文学
观念
01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颠覆传统文学
创作手法
02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 结构 • 强调拼贴和混杂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03
解构主义文学的特点与表现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与风格
01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多样
• 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意志 •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
02
解构主义文学的风格独特
• 强调反讽和戏谑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 体现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解构主义文学的语言与修辞
解构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反传统的 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都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在文学中的表现
• 反对现代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文本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 使用隐喻、象征和寓言等修辞手法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多样
• 强调拼贴和混杂 • 使用非线性叙事和元小说技巧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独特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建构主义开放分类:文化、哲学、教育、心理、国际政治认知发展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棽黄胶鈼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一、解构主义的含义:什么是解构主义?德里达在接受张宁的访谈中这样说:“在某个既定的时刻,我曾说过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又说:“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

”解构主义拒绝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

二、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可惜它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镣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三、德里达的解构策略1 反对“语音中心论”德里达解构主义首先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开始的。

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的如下倾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总是存在着一种二元的等级划分,比如本源与事物、逻各斯与事物、理念与摹本、本体与现象、原子与虚空、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语言与在者、理解与解释、所指与能指等等,在这诸多的二元划分中,前者总是更根本的、更基础的,前者拥有普遍性与稳定性,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是不断变动的、暂时性的存在。

因此,在二者之间,前者是实体,后者是实体的属性。

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德里达就把这种倾向叫做逻各斯中心主义。

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学的层面就表现为语音中心主义。

因为在语言学上对语言也存在着二元划分,一是语音,二是字形或符号。

按照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更强调语音的重要性。

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把言说和语音放在首位,就是为了保障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意义”的“在场出席”(presence)。

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语音中心论”,他认为言语和意义有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能直接反映意义(思想,真理),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声音的代替。

同样,索绪尔也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表现语言,是语言这种声音符号的代表。

语言优于文字的另一表现,是讲话人的“在场”。

讲话人在现场,可以准确地解释其“意图”,避免歧义。

与之相对,文字只是一系列的符号,由于讲话人的不在场,它们很容易引起误解。

为了否定这种语音中心论,德里达力图证明书写文字的优越性。

德里达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这验证了他所说的文字优越。

在更大的范围说,总体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

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

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心说。

2 瓦解二元对立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

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个鲜明的等级秩序中。

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

以言语/文字为例,言语优越于文字,是更高层次上的存在。

它是确立二者关系的中心,而文字则是从属性的。

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

不仅如此,对立项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

他身体力行地发起多项针对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的解构。

以上述言语/文字为例,他证明文字不仅不劣于言语,作为元书写的文字,反过来还宽宏大量地包括了言语。

3 发明延异概念在《多重立场》一书中,德里达集中地谈论了延异和撒播这两个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认为,延异(diffeˊrance)这个主题,当它带有一个无声的字母“a”时,它实际上既不起一个“概念”的作用,也不起一个词的作用。

但这并不妨碍它产生概念上的结果和语言上或名义上的具体物。

而且虽然这一点不能被直接注意到,但是它被这一“字母”及其奇怪“逻辑”的不断作用所印出,同时也被它们撕裂。

这就是说,延异是通过自行的改变来引进一种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从没有过的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这种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没法用西方原有的话语进行定义,因为它本身就是反定义的。

在德里达看来,定义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一个结果,因为定义追求的是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最终指向一个本体,而延异要反对的恰恰是确定性。

所以,德里达说延异不是一个“概念”,它只是一个“主题”。

延异形成的是不同向度的语言之“束”或者说语言之链,每一个语言之束都是一个历史的和系统的交织中心,要封闭这一网络、中断它的构造、跟踪一个不再是新标记的边缘,这在结构上尤其不可能。

这就是说,延异所形成的文本是没有边际、无限延伸的,它必将在自我的延宕与分延中不断自我生成。

由于延异有这样的变动不居的特性,它可以和不同的主题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不同的对延异的替补性的语词。

德里达认为,像书写物、保留、切入、踪迹、间隔、空白、替补、药、边缘—界限—边界等等词语都可以作为延异的替代物,所以,要想说延异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都是困难的。

延异有点类似于“沸腾的熔炉”,将一切确定性的概念都熔烂于其中。

它的结果不只是通过封闭的自身作用简单地还诸自身,它们像链一样扩展到一篇文本的全部实践和理论中,而且每次的方式都不一样。

因此,延异有点类似于尼采的“透视主义”,而不同于黑格尔所说的“扬弃”。

因为黑格尔的扬弃总是一个绝对物设定一个自身的他者,在自身的他者中返回自身,这样,一方面最终造成的是一个封闭的全体,另一方面形成的却是一个具有统一性方向的曲线结构;而延异首先反对的就是这种封闭,同时它是向不同方向扩散的。

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

与此同时,每一枝花又与其它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结构。

”需要说明,作为延异特征之一的散漫,除了时间上的延迟、空间上的差异这两层含义外,还含有一种“播撒”之意。

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征符号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

在德里达这里,语言被看成延迟和差异永无止境的游戏,而意义也只能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差异中产生。

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符号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四面八方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撒,因而它根本没有中心可言。

德里达认为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凌乱与重复。

这样通过播撒,任何文本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非自足性,播撒标志着一种不可还原和生生不息的意义多样性。

播撒作为文本的文本性的结果,是宣告任何一篇文本都有裂口而不完整。

任何一种新的解释或误解,都成为原文不完整和不稳定的证据。

解读原文既是对原文意义的发掘,又是对它的意义的抹煞。

这样,德里达的追问已经抵达对“根源”匮乏的分析层次。

4关于“替补”德里达完成了他对于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后,自然而然走上一条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替补”之路。

他所谓替补,实质上是一连串无休止的语言代替。

替补是一种漫无边际的延伸系列,它使在场持续不断地被延异。

德里达在《文字语言学》中强调,一方面替补既是一种补充增加,是存在的增补和积累;另一方面,它是虽附加的、次要的,但在增补过程中又成了取代者。

同时,替补不是转换,因为替代者的位置已由结构中的空白标志所确立。

替补因存在的空虚而起,是存在不完善的证明,它的根本指向是彻底否定存在的根源和形而上学绝对真理的神话。

德里达用替补这一概念完成了对形而上学不容质疑的先验假定前提和基本概念的颠覆,将追问本源、追求真理、抱持永恒意义的回归之路置换成一条永远走向不确定性、增补性、替代性的敞开之路。

同时,对形而上学将虚假设定的前提作为出发点并据为真理的做法加以质疑,并提供了一种依据可疑的出发点、一句不真的概念去反向思维以重新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原来有内在结构的文本在德里达那里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东西,文本里面的东西不断涌出,文本外面的东西不断进来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增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文本的“意指链”。

“增补补充自身,它是一种过剩,一种充实丰富另一种充实,是存在最充分的限度”,“它使自己介入或悄悄插进替代的行列;倘若它充填,就好像一件东西充填虚空之处。

如果它再现和制造意象,那是因为存在先前的欠缺”。

这样,文本的原初意义就不可理解,人们在文本的理解上也不可能达成共识。

于是,德里达说,收信人“死了”,理解的权威“死了”,文本成了四处飘零、无家可归的孤儿。

5关于“互文性”解构主义认为,文字不是外在实物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符号的推迟和差异的永无止境的游戏。

文本也不再是外在世界的再现,与之相反,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客观世界也被文本化了。

或者说,整个世界都被归纳为一个文本。

德里达还认为,阅读与写作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世界,而我们的世界除了解释,别无他者。

阐释者无法超越解释,因为他被囚禁于语言牢笼之中,必须面对修辞和差异构成的无休止的符号游戏,所以他的解释也是永无止境的。

在此前提下,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

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开放性的而且千差万别。

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

互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

四、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除德里达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还有一批文论家从结构主义阵营退出,转向解构主义。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罗兰•巴特。

巴特对自己原先奉行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清算和嘲讽,他在《S /Z》中曾这样说:“据说某些佛教徒凭着苦修,终于能在一粒蛋豆里见出一个国家。

这正是前期作品分析家想做的事:在单一的结构里,……见出全世界的作品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