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

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

1.1民俗学在国外

1.1.1folklore。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

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

3.1集团性。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4.2“钟”。民俗具有教化、维系、规范、调节的功能。

4.3民俗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规范,把个体的生活规范到某个集团中。

5.民俗的分类。

5.1物质民俗(人——自然):居住、服饰、饮食等;

5.2社会民俗(人——社会):社会组织和制度、人生礼仪、岁时礼仪等;

5.3精神民俗(人——心灵)最重要:巫术信仰、游艺活动、舞蹈、美术;

5.4民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文学

6.我对民俗学科的理解

民俗学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没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对象,也没有自足的学术目的、规则和方法。民俗只是一个现象领域,许多学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人并获得收益。

我认为民俗学可以在许多对关系中动态地被把握,并且同时拥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个面相。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可以被划归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民俗学又拥有人文学科的特点。

民俗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使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通过学习民俗学,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民俗学提供了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二、传说

1.定义:一般来说,传说是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样式。

传说和神话相比没那么本原、神圣,介于可信和不可信之间。

2.传说的特点:

2.1历史性。传说的历史性来自于传说核心—即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性。传说总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或与一定的现实事物如山水景观、现实活动相联系。这是传说产生的基础,也是传说进行创作或再创作的核心。故传说属于民间知识当中的历史知识。

2.2解释性。传说很大程度上是为许多历史事实、传统信仰、民间迷信提供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往往是先有问题的提出,才有传说来帮助解决。

2.3地方性。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浓厚。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地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一致,从而加强传说的可信性。

2.4多变性。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需求。

2.5(个人理解)传说中还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多数传说中都有一定幽默的成分存在;传说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歌谣

3.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3.1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体现了

3.2我的理解:四大传说体现了传说是历史性和传奇性的结合;构思与流传的群体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性;质朴、简练、清新的语言风格。民间传说在艺术上的特色多种多样,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家喻户晓。同时,也在不断丰富中国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三、民间故事

1.定义

1.1广义:散文的叙事样式都称为民间故事,包括神话和传说。

1.2狭义:除神话和传说以外的所有民间叙事散文作品,它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人名、时间、地点虚化。

2.分类

2.1AT分类法

2.1.1AT分类法是1910年芬兰著名学者阿尔奈在其出版的《故事类型索引》首倡(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1928年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完成,并于1961年修订的。他们赖以概括出民间故事类型的故事文本主要来自欧洲、北美洲,包括一部分非洲资料和亚洲的资料。

2.1.2《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分为5个不同的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比较适用于欧美,亚洲人用起来不方便。这本工具书对我们鉴别故事、寻找异文和对故事进行比较非常重要。

2.2中国的类型索引书:艾伯华(德国人)于1937年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美籍华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

3.类型、母题及二者的关系:母题是民间故事等叙事体裁在内容叙述上的最小单位。由一系列母题有序排列而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叙事体即是一个故事。有着相同或相似主干情节的作品可以归并为一个故事类型。母题相当于砖块,是可以搬运的。

4.三叠式。指三个情节上有某些重复部分,却又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段落有机地组合、连缀的形式结构。如三姐妹。

5.伦理悬置。指故事演述中的一些伦理乖违现象,既不能等同于现实伦理,又不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它们在完成叙事这一主要使命的途中,暂时被搁置起来、悬而不议。

5.1故事情节越远离日常生活逻辑,“伦理悬置”的几率就越高。

5.2伦理乖违涉及的对象范围越大,其实际的乖违感就越弱,“伦理悬置”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四、岁时节日

1.定义:根据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具有固定习俗的特殊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