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记叙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记叙文阅读2020重庆A--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余显赋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倒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
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盘:“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大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三(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三1.有关段落的作用;2分析句子含义。
(说明:试题中,其它考点可酌情作答训练)一、自行车之歌苏童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上了。
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
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习)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2、了解记叙文的考点3、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记叙文的记叙文概念、六要素、线索、顺序、表达方式、人称、描写的作用2、掌握考点知识学习难点: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记叙文比较多,那么我们对记叙文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有谁能够说一说?今天我们来把记叙文的知识归一归类,并用它来解答阅读题。
二、记叙文知识讲解: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4、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5、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资料【含答案】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18分)秋山寻野(从维熙)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
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
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
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
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
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
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
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
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
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
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
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
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
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
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
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
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
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
2020中考语文叙述类作文阅读专项复习题(含答案五篇)

2020中考语文叙述类作文阅读专项复习题(含答案五篇)题目一:《难忘的一天》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2. 文章中的“我”在这一天里有什么收获?3. 文章标题“难忘的一天”是如何体现在文章内容中的?文章: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加了一场公益活动。
活动现场有许多志愿者和参与者,大家热情洋溢,气氛非常活跃。
我参与了其中一个游戏环节,虽然我没有赢得奖品,但是我觉得非常开心。
在这一天里,我感受到了团结互助的力量,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
答案:1.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场公益活动。
2. “我”在这一天里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感受到了团结互助的力量,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
3. “难忘的一天”体现在“我”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以及“我”在这一天里的成长和收获。
---题目二:《我的好朋友》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人物?2. 文章中的“我”和朋友之间有什么样的友谊?3. 请简要描述文章中的一个感人的瞬间。
文章:在我生命中,有一个特别的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芳。
我们从小学就认识了,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她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总是能给我带来正能量。
有一次,我因为家庭原因感到很沮丧,她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鼓励和支持。
我真的很感激有她这样的朋友。
答案:1. 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叫小芳的朋友。
2. “我”和小芳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彼此关心和支持。
3. 一个感人的瞬间是当“我”感到沮丧时,小芳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予鼓励和支持。
---题目三:《最美的风景》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风景?2. 文章中的“我”是如何看待这个风景的?3. 文章标题“最美的风景”是如何体现在文章内容中的?文章:有一次,我去了一座山上的寺庙。
2020年中考初中语文现代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后附答案解析)

2020年中考初中语文现代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后附答案解析)一、阅读《沙枣》完成1—3题。
沙枣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
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
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
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
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
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
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
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
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
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
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
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
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
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
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2020中考语文叙述文章阅读专项考试题目(含解答五篇)

2020中考语文叙述文章阅读专项考试题目(含解答五篇)题目一:《春天的到来》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请你以《春天的到来》为题,写一篇叙述文章,描述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解答一:春天的到来,大地仿佛一夜之间焕然一新。
地面上的积雪融化,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树木抽出新芽。
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无比舒适的感觉。
人们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欢乐。
他们穿上轻薄的衣服,踏着轻快的步伐,在大街小巷中游玩。
孩子们放飞风筝,追逐蝴蝶,尽情享受着春天的乐趣。
农民们忙着耕作,播种希望,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让人们感到充满生机。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人们的心情也愉悦而欢快。
题目二:《我的偶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他们或是家长、老师,或是影视明星、运动健将。
请你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叙述文章,介绍你的偶像是谁,以及他为你带来的影响。
解答二:我的偶像是我的父亲。
他是一个勤劳、诚实的人,为人宽厚,乐于助人。
他是我生活中的榜样和引路人。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他教会了我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他也教会了我诚实守信的原则,让我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父亲还鼓励我追求自己的梦想,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亲总是在我身边给予我鼓励和支持。
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变得坚强勇敢。
我非常崇拜和敬爱我的父亲,他是我永远的偶像。
题目三:《一次难忘的经历》生活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它们或让人开心,或让人感动,或让人思考。
请你以《一次难忘的经历》为题,写一篇叙述文章,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难忘经历。
解答三: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去郊游。
我们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山区,山上有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水。
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我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动物,听到了鸟儿的欢歌。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在山上,我还结识了一位和我同龄的朋友。
2020中考语文叙述文章阅读专项考试题目(含解答五篇)

2020中考语文叙述文章阅读专项考试题目(含解答五篇)第一篇:《勇敢的决定》题目: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李明是一位中学生,他平时成绩一直不太好。
这次期末考试前,他决定要努力改变现状。
他每天晚上都加班到很晚,专心复习各科知识。
他还主动寻找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解决自己的疑问。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李明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绩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问题:1. 李明为什么决定要努力改变现状?2. 李明是如何努力的?3. 李明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果?解答:1. 李明决定要努力改变现状是因为他平时的成绩不太好,他希望能有所提高。
2. 李明努力的方式包括每天晚上加班到很晚,专心复习各科知识,并主动寻找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解决自己的疑问。
3. 李明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绩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第二篇:《失物招领》题目: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昨天下午,小明在公园里捡到了一个钱包,他发现里面有很多现金和一些身份证件。
小明立即拿起钱包,找到了公园管理员,将钱包归还给失主。
失主非常感激,还给了小明一笔奖励。
问题:1. 小明在公园里捡到了什么?2. 小明怎样处理捡到的钱包?3. 失主对小明的行为有何反应?解答:1. 小明在公园里捡到了一个钱包。
2. 小明立即拿起钱包,找到了公园管理员,将钱包归还给失主。
3. 失主对小明的行为非常感激,还给了小明一笔奖励。
---第三篇:《勇往直前》题目: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小红是一位运动健将,她热爱田径运动。
今年,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百米赛跑比赛。
比赛当天,天气非常炎热,但小红并没有退缩。
她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专注于比赛。
最终,小红奋力奔跑,以第一名的成绩赢得了比赛。
问题:1. 小红参加了什么比赛?2. 比赛当天的天气如何?3. 小红最终取得了什么成绩?解答:1. 小红参加了学校的百米赛跑比赛。
2. 比赛当天的天气非常炎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习)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2、了解记叙文的考点3、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记叙文的记叙文概念、六要素、线索、顺序、表达方式、人称、描写的作用2、掌握考点知识学习难点: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记叙文比较多,那么我们对记叙文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有谁能够说一说?今天我们来把记叙文的知识归一归类,并用它来解答阅读题。
二、记叙文知识讲解: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4、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5、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8、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9、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0、理解句子的含义(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实战演练那一扇门①少年只有16岁。
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
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
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
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
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
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a)。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
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
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
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
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
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
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
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
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
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
过来,年轻人!老人说。
他走过去,胆战心惊。
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
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
打火机呢?也没有。
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
别急着走。
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
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
我的腿脚不中用。
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
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
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
钥匙呢?他问。
门没有锁。
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
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
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
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
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b)。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
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
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
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
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
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凉亭外,阳光灿烂……(c)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
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
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
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
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20.文中划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4分)21.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22.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
(6分)23.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6分)参考答案:20.a、孤独苦闷(绝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启心门)2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
22.实指的门: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虚指的门:①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
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
23.(1)主人公是少年。
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
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
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
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我的母亲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