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汇总训练50篇附答案

2019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汇总训练50篇附答案
2019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汇总训练50篇附答案

2019中考记叙文阅读汇总训练50篇附答案

001与草化敌为友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父亲跟草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心血。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的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摞luò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充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我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边缘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⑾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藏在葳葳蕤蕤地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⑿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他拔除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让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⒀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⒁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

不但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⒂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⒃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⒄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陈立明/文,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30日,有改动)

1.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变。请回答: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心态变化:

父亲性格:

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1)从神态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是怎样的神态?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从动作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的动作有怎样的特点?表现父亲干农活有什么特点?)

4.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分析。

1.心态变化:熟悉、自在、自信,变为陌生、孤寂、迷茫。或:父亲进城后变得孤寂、迷茫。

父亲性格:勤劳、淳朴、执着。或:热爱土地,热爱劳动,执拗。(表述不同,意思相近亦可)

2.①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变化。父亲离开了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出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念想

和回味。②为后文做铺垫。种花的经历促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与草化敌为友”做了铺垫。

3.(1)神态:像个将军一样、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瞄。(可用自己语言归纳概括)心理:父亲对草恨意浓浓,势不两立。

(2)动作特点:快、准、狠。或:迅速、毫不留情、急不可待、赶尽杀绝。干农活的特点:干练、干脆、麻利、熟练、坚决。

4.示例一:是城市的硬冷。父亲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和庄稼,来到陌生的大城市,相比父亲对草的排斥和恨意,这大到没有边际的城市更让父亲无所适从,城市的硬冷让父亲的心态由原来的熟悉、自在、自信,变为陌生、孤寂和迷茫,父亲与草势不两立、绝不相容的态度在高楼大厦的硬冷中被慢慢消融了。

示例二:是父亲对田野的思念。父亲到城市后,离开了熟悉的田野,内心很孤寂迷茫,当看到阳台上花盆里长出的草,想到了家乡田野里的草,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草成了父亲乡情的媒介物,浓浓的乡情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

示例三:既有硬冷的城市,又有父亲对田野的思念。

①城市的硬冷令父亲感到迷茫、孤寂,见到同是来自乡间的草,父亲感到欣喜。②父亲对田野的思念促使父亲亲近了来自田野的草,与草化敌为友。

002手掌里的清凉

树荫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垒的垛子,大的孩子把砖垛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①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的枝丫上拿下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合,,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儿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个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礅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立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diǎn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即,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荫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妈妈来叫兄弟俩去吃

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

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背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目报》2016年1月19日,有删改)

1.本文标题曾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2.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品析加点词语。)

3.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垛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

4.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1.①题目新颖,有美感。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以《手掌里的清凉》为题,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由手掌里传递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③以“清凉”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2分,扣住“新颖”或“线索”得1分,扣住与中心的关系得1分。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2.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哥哥给弟弟传递清凉做铺垫。(2分,指出“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得1分,指出其表达效果或作用得1分。)②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砖时发出的粗重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的费力。(2分,指出是拟声词得1分,指出其表达效果得1分。)

3.【甲】

4.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体贴父母),遇到困难肯

动脑(聪明),而且肯吃苦,有毅力。正因为他具备了如此多的优秀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3分,扣住“有爱心”“懂事”“肯动脑”“肯吃苦”“有毅力”中的任意三点答即可。)

003年灯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③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我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的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④因为老爷子的儿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们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八十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他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儿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年灯。

⑤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⑥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那岿kuī然不动的样子,那执着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⑦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⑧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⑨大年初五的早展,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

天气难得格外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⑩正有些奇怪,我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但是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1.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3.全文反复出现“年灯”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加以分析。

4.文中老爷子年年亮起年灯,期盼儿孙回家过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回家过年”却观点不一。下面是某社区工作人员就“我们是否应该回家过年”的100份抽样调查结果。

(1)请根据调查结果,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

(2)针对本话题你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陈述。

1.①年轻时,母亲为“我”点灯,温暖着“我”;②老爷子从美国回来后,年年点亮年灯,但没能盼回儿孙;③去年大年夜老爷子挂年灯,初五年灯没有了,全家团聚。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爷子年年挂年灯的执着及期盼全家团圆的强烈愿望。

3.①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形成整体;②内容:写出了老爷子每年点年灯,盼儿孙回家团聚,突出他内心的执着。

4.(1)大多数人都赞同回家过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赞同回家过年的人数更多。

(2)(略。2分,言之有理即可。)

004那时候有多美

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外面下着雨,那个老师穿着茅草扎的蓑衣进屋,头上还戴着斗笠。我们那里不是很偏远的南方,并不流行这身行头,所以,当他立在教室门前,严肃地看着我们时,嘈杂的议论声戛jiá然而止。大家都诧异地盯着他看。

“今天的作文课,请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也就是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子。①他就如同一股晚春的风,携着标志即将步入夏天的雨水,呼呼地刮进我们这群顽劣孩童的心里。

写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这是第二节作文课的内容。孩子自然是喜爱玩耍的,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了校园。

不但上作文课出了校门,而且平时语文课他也不愿意在教室里上。我们会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背苏轼的词,

在潺潺chán的小溪边念余光中的《乡愁》……。老师教我们唱一首《那时候有多美》的民谣——他会弹吉他。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半学期在“草原牧歌”中度过,我们班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除了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为全年级最高,其他科的成绩简直惨不忍睹。孩子玩心大,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了,其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忽略窗外的诗意?

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神色还是正常的,下午家长会前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会有既有趣又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下午,全班同学的家长几乎都到场了,他们像一群等着吃肉的秃鹫jiù,在老师发分数条的时候就开始虎视眈眈地盯着了。当最后一个家长拿到分数条之后,他们纷纷举着自家孩子的分数条,以讲桌为中心,把老师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中考”“升学率”“大学”,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很难说老师是不是妥协了,期中考试后的语文课基本都是在教室里上的,可是有节作文课,他还是带我们去了学校附近的湖边。

这一天,阳光十分灿烂,风把一湖水都吹皱了,波浪反射着光线,映在我们双双略有些尴尬的眼睛里。

在老师讲述该如何描写湖的时候,一个平时就不怎么配合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必要来这里的,这个湖我们天天见,知道怎么写。”

“可是湖水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呀。光线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颜色是一不样的,甚至湖水的气味也是不一样的!”

“老师!我想回学校了!”这个同学的语气明显急了,“我不关心湖水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我只关心期末考试后还会不会再挨打!”说完,他走了,大部分同学陆陆续续也跟着走了。

老师脸上的表情有些无奈,甚至有些哀伤。剩下的同学看着老师,老师也看着我们,②风呼啸着从我们之间吹过,我们都有些摇晃。老师看看我们,又望了望背影逐渐模糊的离去的同学,说:“我们也回去吧。”他低头走了。

从那以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在外面上过作文课,老师也开始在教室里给我们读作文、弹吉他。不知由谁发起了“签名上书”的倡议,主要内容是反映语文老师讲课不达标。这引起了教导主任的注意,他派过来几个人向学生询问老师平日里的表现。大部分想要提高成绩的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可能他是一名好的作文老师吧,但不是一名好老师。”一名学生如是说。一小部分学生,包括我在内,在大家的“举报”面前沉默了。我们时不时会有目光交流,却没人站起来替老师说一句话。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辞行。他走得很突然,一如他来的时候那样,只不过没穿蓑衣,而是穿着西装,打了一条草绿色的领带。这抹清亮的颜色使我想起他到来的那个雨天。他是微笑着向我们告别的,大家心里都有鬼,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后来,听到讲台上毫无动静了,大家抬起头才发现,他走了。

后来,我偶尔也会到母校附近的湖边转一转,看一看阳光下湖水的颜色,③这才发现,原来老师说的是真的。这片在我们看来不变的湖泊,确实一年四季都不同:春季的水是嫩绿色的,夏季的水是碧蓝色的,秋季的水是深蓝色的,冬季的水是冰蓝色的。而且,④雨天湖水散发着淡淡的白色雾气,细密的水蒸气里有青草的香味。

(王璐琪/文,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15年第2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把新老师比喻为刮进孩子心里的春风,表现了新来的语文老师对孩子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同时暗示着一

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将正式走进课堂。

B②句中描写突如其来的大风,表达的是师生之间矛盾的公开化和关系的紧张化;“我们都有些摇晃”的描写,表达了大部分同学走了,只有小部分留下,班里的同学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产生了动摇和分化。

C③句表面证实从前老师对湖水的描述是正确的,暗含之意是:事过多年之后,结合回母校的观察,我”才真切地认识到,老师当年教学中所说的所是正确的、所作的都是正确的。

D④句中雨天湖中雾气里的青草香味,照应前文老师鞋上水灵灵的草叶子,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语文老师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标题中“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是指同学们在教室外草原牧歌式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新鲜、自由、有趣和诗意的美好感觉。

B.“美”是指在老师新颖、开放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都能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共同唱响学习之歌的美好向上的氛围。

C.“美”是指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征,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带来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D.“美”是指湖、田野、草坪、小溪边等校外大自然语文教学环境的美好景色。

3.下列四个同学对文中老师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说:“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的老师,很有个性,教学也不落俗套,很有特色。我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喜欢这样的老师,也喜欢生活中有更多这样的语文老师。”

B.乙说:“我基本同意文中一位同学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我认为他是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位成功的作文老师,但还不算是一个好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学好语文,还要配合其他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其他科目,均衡发展。”

C丙说:“我觉得这位老师书呆子气过重,不接地气,很多做法都不切实际。他穿着蓑衣来上第一课,在教室里弹吉他、唱歌,到校外去上语文课,都显得很另类,虽然一时讨喜,但是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

D.丁说:“文中的老师是一个艺术形象,他真诚投入,目光敏锐,锐意改革,值得称颂,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理想和期望。他最终在不被大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走了,这不是他的自我否定和逃避;他的失落而去,表达的是作者对当前教育的失望之情。”

1.B

2.D

3.C

005最美的姿态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成为这种动物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是物质与金钱,再则便是各种各样

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因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可怜的生活圈juàn栏,而进入一个无边疆域。明明就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fāng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pī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但是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时,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时,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些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及姿态的地方。但你们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张鸣/文,选自《北大中文系第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阅读第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3.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阅读对人有益。)

2.读书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充盈人的心灵;读书养就人的高贵气质。

3.示例一:对比论证,如文章第①③段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一观点。

示例二:比喻论证,如第④段中“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影响。

示例三: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举了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4分。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分析作用2分。)

006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原本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那时起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两个人一输完液,她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声中结束“考试”,那就简直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皮,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说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但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户。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在喊。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刻,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李修文/文,有删改) [注]①垂杨:垂柳。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B】每一天,两个人一输完液,她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4.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1.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

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

2.第一次大哭的原因: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第二次大哭的原因: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

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3.【A】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感受到成就感和喜悦之情。【B】“每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一起使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4.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一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4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007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①惊蛰zhé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正铺展着边缘如锯齿般的细小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在那里抽青,铺展开边缘如锯齿般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小小的花盘,并绽开黃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在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瓣开始脱落,花托上长出一个白色的绒球。阵

阵微风中,绒球上飞出无数把“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很有感情。在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农村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一起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语文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原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原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矮小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做药,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们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原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语文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xièhòu,语文老师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原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不过是常见的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大地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王本道/文,有改动)

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2.老师在原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3.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1.作者的感悟: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息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感恩和爱。感悟的形成: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蒲公英每年都会和“我”默契地相逢,而且固守一处,伴“我”晨昏;②高中语文老师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

2.①同学们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材”;②老师说成为栋梁之材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③蒲公英虽然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都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④我们和老师之间不同的认识,让我们陷入思考。

3.[示例一]问题: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地理解文章。

[示例二]问题: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树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说明:让“我”充分认识到蒲公英与众不同的品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008一棵小白杨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那个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奔去。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王克怀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山岗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他们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冲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他们只好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很远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用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莱。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

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参加一百米射击考核。一阵枪响过后,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战士在上级组织的射击比赛中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离爱人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fěi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的一下跳下床,光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⑾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⑿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⒀1983年,连里一名战士探亲回来,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⒁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从那棵白杨树树根上冒出来的。

⒂看着眼前普通但实在是不平凡的白杨树,《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朱金平/文,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0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战士在射击比赛中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开前专门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2.王克怀从新兵成长为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概括。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概述。

1. C

2.王克怀刚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在小白杨树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感到充满力量;射击考核获得优异成绩,心怀喜悦;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将自己的射击经验传授给全班战士,让大家都取得好成绩。

3.(1)“才”和“终于”两个词(副词)连用,强化了他们登上哨所的艰难,突出了驻守小白杨哨所边防军人的感人形象。(2)“反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因为这一次射击成绩是哨所从未有过的,令人难以相信,因此多次验证,加以确认,从侧面进一步证明了王克怀射击成绩的优异。

4.王克怀儿子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从侧面表现“部队锻炼人、出息人”。

5.①指小白杨哨所;②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国军人;③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009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地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家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板、木条,还有书,像是见到久别的朋友,感觉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我的课桌上,我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书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得到这样一个“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

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料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地说。我看那些木料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⑾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被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⑿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料,准备好锤子、钢锯、钉子、油漆等。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⒀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⒁小小的书架成了!

⒂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然后说:“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⒃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花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⒄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⒅现在,家里早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少年时拥有的书架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也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它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⒆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会是少年书架。(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书架伴“我”成长

2.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给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花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喜悦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4.作者在第⑩段中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在第⒅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5.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是如何陪伴你成长的?请具体谈一谈。

1.(“我”在老师家看到书架)→“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书架伴“我”成长

2.“笑意”表现妈妈因为“我”如此爱书(书架)而高兴,对我”用字典做“书架”表示赞赏。从“光泽”看出,妈妈因“我”聪慧、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

3.[示例一]“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

[示例二]“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因即将拥有书架而产生的喜悦。

[示例三]通过“仿佛”引出“我”的想象,表现“我”期待的心情。

[示例四]“美丽的家伙”表达了“我”对书架亲呢的情感。

[示例五]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我”因即将拥有书架而产生的愉悦心情。(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4.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是因为“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这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如答成“一直与我不离不弃",得1分)。后来称书架为“我的长者”,是因为书架变得苍老,书架长久陪伴“我”,给“我”力量。

5.[示例]陪伴我的是台灯。它一直陪伴我看书、写作业,像我的朋友。在我成功时,它分享我的快乐;在我沮丧时,它给予我力量。(4分,物品1分,表述3分,言之成理即可。)

010回家

己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子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嘛,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

苗苗奶奶放下电话,对苗苗说:“苗苗,你爸妈说要给奶奶一个惊喜,他们一会儿就到家喽,自己好妤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切好的还算丰盛的菜蔬,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

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

媳妇回到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儿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可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找遍了满屋满院,犄jī角旮旯gālá,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岀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儿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呀!”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崩溃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大的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儿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儿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先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车站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就往他屁股上打了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要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

“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徐风/文,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1)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2)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1.①苗苗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②听奶奶说爸妈要给奶奶惊喜;③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⑤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2.(1)因找不到孙子而害怕、自责的心理。(2)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又后怕的心理。

3.第一处,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4.[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蔬;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給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一恐惧一自责一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负责,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期待。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的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体现了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示例三]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到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与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渴望亲情。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

011秋夜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眨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

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哔哔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

(word完整版)三篇记叙文阅读原因题型汇编及答案,推荐文档

一、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10、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父亲进城送梨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较量》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较量》 上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一直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买给了我。但母亲不准我打棒球,甚至连拥有手套也会生气。 我家院子,种着一棵低矮的银杏树。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里,偷偷埋在树下。有一天,当我挖开泥土时,手套不见了,塑料袋里竟装着一堆参考书……为了阻止我打棒球,母亲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结果都无功而返。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最终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了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本想趁着母亲外出时搬家,不料却被她迎面撞见。 “小武,你干什么?”“我要搬出去。”我别过脸去,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走了就别回来,从今天起,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儿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站在门外,茫然地看着货车消失在荒川对面。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坚信,不这样做,我就无法自立。 啊!新生活!起初几天,我早上六点起床做广播体操,然后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但很快地,我就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每天游手好闲。一回神,发现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对房东,只好偷偷摸摸爬窗出入。一个寒风呼啸的中午,我照例还躺在被窝里。房东来敲门:“哪里有你这样的蠢蛋?欠了这么多房租,你以为还住得下去吗?” “不,我想你肯定会叫我滚。”我低头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因为房东很仁慈。”“你真是幼稚又愚蠢。”房东叹了口气,“半年前你搬来的时候,你母亲坐出租车紧跟着过来了。” 我一惊,满脸通红。 “她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交,您就来找我拿。’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的。” 房东走后,我瘫坐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第二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处在这个屡屡被母亲算计的世界,我总感到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当我上电视演出,酬劳过百万时,不知怎么,我又想回那个久别的家了。打电话时,心脏猛跳。母亲问:“最近上电视,赚到钱啦?”语气非常温柔。不料,我才说“还可以啦”,她立刻缠着我说:“那要给我零用钱!”这当妈的怎么回事,真扫兴。既然如此,就让她见识一下。我准备了三十万现金,请她到寿司店。 “妈,这是给你的零用钱。”我想让她惊喜。得意地说,“三十万。” “就这么一点?”不变的刻薄语气,“不过才三十万,就一副了不起的样子!” 我能怎么办?当然是不欢而散,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从那以来,过两三个月,母亲必定打电话要钱。这样一直不停,直到她生命快结束的时候。 “我要走了。小武!”母亲突然握住我的首,眼眶湿润。我安慰她说我还会再来。 她突然回我:“不来也行,只要最后再来一次。”语气变得强硬。“葬礼在长野举行,你只要来烧香就好。”她又恢复成彻底好强的母亲。 葬礼之后,姐姐交给我一个有点脏的小袋子和一封信。打开袋子,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开的储蓄存折!翻开来看,排列着遥远记忆中的数字:×年×月×日 300,000;×年×月×日200,000……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总共将近一千万日元。 母亲写道:“武儿,在几个儿女当中,我最担心你,你从小就不喜欢念书,又乱花钱,当你说要去东京打拼时,我总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我从不间断地要你寄钱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也为了替你储蓄。你给我的钱,一毛都没有花,你的钱还是你的钱,现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丨” 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 ..。 ..,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 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 ..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四篇记叙文阅读表格题填词汇编及答案

一、有一种爱是不能被猜疑的 (1)他是个抢劫犯,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他眼馋,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也不为好吃的,就是想他们。 (2)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他明白了,父母抛弃了他。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如果父母如果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这不是说气话,几个重刑犯拉他一起越狱不是一两天了,他只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现在反正是爹不亲娘不爱、赤条条无牵挂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3)这天天刚下过雪,天气特别冷。他正和几个"秃瓢"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倒:"有人来看你!"会是谁呢?进探监室一看,他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麻布口袋。 (4)娘儿两对视着,没等他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妈妈边抹眼泪,边说:"娃儿,信我收到了,别怪爸妈狠心,实在是抽不开身啊,你爸……又病了,我要服侍他,再说路又远……"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的说:"大娘,吃口面再谈。"刘妈妈忙站起身,手在身上使劲的擦着:"使不得、使不得。"指导员把碗塞到老人的手中,笑着说:"我娘也就您这个岁数了,娘吃儿子一碗面不应该吗?"刘妈妈不再说话,低下头"呼啦呼啦"吃起来,吃得是那个快那个香啊,好象多少天没吃饭了。(5)等妈妈吃完了,他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还没等妈妈回答,指导员冷冷地接过话:"是步行来的,鞋早磨破了。"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而且很长一段是山路!他慢慢蹲下身,轻轻抚着那双不成形的脚:"妈,你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6)妈妈缩起脚,装着不在意的说:"坐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有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7)指导员擦了擦眼泪,悄悄退了出去。他低着头问:"爸的身子好些了吗?" (8)他等了半天不见回答,头一抬,妈妈正在擦眼泪,嘴里却说:"沙子迷眼了,你问你爸?噢,他快好了……他让我告诉你,别牵挂他,好好改造。" (9)探监时间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抓着一大把票子,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光着脚走回去了,不然,您儿子还不心疼死啊!" (10)他妈妈双手直摇说:"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钱,不是折我的寿吗?(11)指导员声音颤抖着说:"做儿子的,不能让你享福,反而让老人担惊受怕,让您光脚走几百里路来这儿,如果再光脚走回去,这个儿子还算个人吗?" (12)他撑不住了,声音嘶哑地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泣声一片,那是指导员喊来旁观的劳改犯们发出的。 (13)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做轻松地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他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的人都愣了。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而且个个不同。不用

(全国版)2019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记叙文阅读20篇

记叙文阅读20篇 人物风采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和青年在一起 林贤治 ①鲁迅变得越来越孤独。他简直不愿意接触任何陌生的客人,尤其是青年。他存在戒心。几年来,与他缠斗不已的,不是全是青年么?然而,就在他深居简出的时候,又有两个年轻人前来缠斗他了。他命中注定要同青年厮混在一起,无论是好是坏。因为对于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青年是唯一的生机。 ②这是一对青年男女:一个叫萧军,一个叫萧红。1933年10月,他们合印了第一个小说散文集《跋涉》,署名悄吟。然而集子问世之初,却立即遭到了禁止的厄运。接着两人不得不像众多的东北流亡青年一样,漂流到关内来。青岛是第一个停泊点。 ③他们具备了作为作家的最可贵的素质,对于命运的痛苦的皈依。但对于创作的前途,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样的题材是合适的么?所表现的主题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恰好萧军从书店得到了鲁迅的通讯地址,便鼓足勇气,以个人名义给倾慕已久的导师发出第一封信。 ④鲁迅在收信的当天作了回复,针对信中提及的两个问题给予了简要的回答。恍如一只孤舟,在茫茫夜海上寻见了灯塔的光芒!两个青年贪婪地读着来信,一遍又一遍,显得那么兴奋。萧军写了信,并把《生死场》文稿和《跋涉》一起给鲁迅寄出。这时,萧军所在报社所有的工作即将结束。萧军闻讯,马上给鲁迅发了一封信,然后同萧红一起来到上海。 ⑤刚刚安顿下来,他们就迫切地想见到鲁迅。这里固然有着一种感情的牵系,也有着文稿的悬挂,但同严峻的生活本身是不无关系的。茫然之际,唯觉鲁迅是唯一的依靠。萧军直接提出了见面的要求。 ⑥但是,收到的复信却使他们陷于深深的困惑。“见面的事,我以为可以从缓,因为布置约会的种种事,颇为麻烦,待到有必要时再说罢。”这种拖延,会不会是委婉的拒绝? ⑦又过了两天,来信重提了见面的事,说:“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就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在这举目无亲的冰原般的世界,现在,可以取暖了。信里还提醒说:“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只是这种用心,他们暂时还不可能理解。青年毕竟

(现代文阅读题)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题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们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 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 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 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ku见她在流 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 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见 2.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 词,这个词应是:__________ 3.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 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___________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 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 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良心》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良心》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⑾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⑿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⒀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⒁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8篇)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理解一(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2019·咸宁卷】 插在锁孔里的钥匙 ①吃完早,老张慢悠悠下楼,他想去公园溜达。当他走到二接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小女孩,導在201门ロ,201的防盗门的锁孔里,插着一把系着红色丝绳的钥匙。老张挠一下头,哎呀,这老太太可咋整,又忘记拔钥匙了。老张拥小女孩微笑着点点头。小女孩羞红着小脸蛋朝老张笑笑 ②上月一个周末,大约也是这个时候,老张接了电话,急急下接,无意间,看见201房门锁孔里,插着一把系着红丝绳的钥匙,他的第一反应是,老太太着急出门,走的时候忘了找钥匙。可又ー想,说不定老太太在屋里?于是,老张向前轻轻了门,星里没有动静,又敲了敲还是没有动静,可以确定老太太不在屋里。 ③老张心里着急,锁孔里的钥匙咋办?拔出来不是,不援出来也不是。他怕耽误时同想一走了之,又觉得不地道,他看一眼脚下,咦,有办法了。于是仲手正要把钥匙拔出来时,住203房的男人回来了,他怪异地幣一哏老张,快速打开门,风一样钻进屋里。 ④老张张大嘴,看着关严实了的203房门,又转身看了看201门上锁孔的钥是,闭上嘴,忽然感觉嗓子痒痒的,“咕噜”咽下一口唾沫。站在楼道里像吃了辣椒的猴子,抓耳挠。 ⑤老太太终于回来了,老张笑可可上前搀着老太太的胳膊,说:“坤子,您总算回来了!”老太太迅速抽回路膊,朝老张瞪一眼:“你谁呀?我不认识你!”“婶子,我是住接上的。”“关我事!”老太太甩开老张的手,仲手在身上左翻右找,嘴里嘀咕,“咋不见了,我明明放衣兜里

了的…”老张温声说:“婶子,钥匙插在锁孔里,你走时可能忘记拔了。” ⑥“什么?”老太太一下子慌了神,伸手急忙把门打开。“没我的事了。我得走了。”老张刚转身要走,却被老太太一声呵住:“站住,你不能走!”老张愣住了,惊讶地问“还有事吗?”“你说有事吗?”老太太怒了,朝老张凶巴巴吼道,“你得进屋,等警察来了你再走。”说着,老太太掏出手机打了110。“我千啥要等警察来?”老张急了,要往外走,老太太往屋里拽。后来,老太太干脆坐地上,两手死死地拖住老张的腿。这会儿,楼道里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伙儿七嘴八舌,窃窃私语…各种难听的话都有。老张脸上的汗一滴滴淌下来,衬衣也湿透了。这次人是丢尽了,他委屈得想哭。可他没哭,他高高仰起头。 ⑦警察来了。经过一番仔细检查,虽然屋里没有丢东西,但是老张的行为可疑。正在警察要带走老张时,203房间那个男人突然挤进人群,大声嚷:“好人,他是好人啊!不信你们看!”他指着棚顶的监控器说,“这是我前天新安装的监控器。我发现老太太总是忘记拔钥匙。”男人不好意思地垂下头,搓了搓手,“我刚オ回来看见你在门ロ鬼鬼祟祟的,我很生气。进屋后就在查资料,没顾得上看视频,没想到屋外闹出这么大动静。” ⑧警察过来看看棚顶… ⑨警察从203房出来,握住老张的手:“误会误会。” ⑩所有人都将敬佩的目光投向老张。老张憨憨地笑笑,看看手机,急忙忙冲出楼道… ?他仰起头,深吸一口气,看着蔚蓝的天空,吹着口哨大踏步走向前… ?以后的日子里,偶尔能看见楼道上有个小女孩在201门口守着,直到老太太回来了オ放心地离开。 ?老张一边朝楼下走,一边回过头来,望一望小女孩身后,插在锁孔里的那把钥是和系在钥匙上的红丝绳。他又憨憨地笑了…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素材20篇1

2019年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素材20篇 挚爱亲情(7) 一、记叙文阅读(共12分) 苦瓜蜂蜜和外婆 袁贻辰 ①记忆里,我的初三透着一股涩涩的蜂蜜味道。 ②那是独属于外婆的特色菜——冰镇苦瓜散发出的诱人香气。苦瓜洗净了,切片,裹上厚厚的蜂蜜,再塞进冰箱。等到中午放学的我跨进家门,这道冰冰脆脆又甜甜苦苦的菜就上桌了。 ③在那张散发着多重味道的餐桌前,我和外婆的话题总是天马行空不着边界。我和她聊我的作家计划,聊成绩聊同学的八卦,她总是嫌弃地摆摆手,让我“赶紧吃了饭去睡午觉”,偶尔她会抽出新到的《文摘周报》,跟我推荐一番其中的文章,想了想又叮嘱,“作业写完了再看”。 ④算上那年,我和外婆已经整整相伴17年了。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把还是婴儿的我扔给了外婆和外公。那是1992年,身为高中教师的外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我成了她最后一个学生。 ⑤笔都拿不稳的年纪,我活动的空间被外婆束缚在了一张书桌上,我要练字,还要写日记。我不懂日记是什么,桌子那头的外婆就问我,想不想妈妈。 ⑥七八岁的孩子一下子被戳中了伤心事,我哇哇大哭。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北京,一年到头见不到人。外婆摸摸我的头说,给你妈妈写点东西吧。好像在七八

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用文字去面对离别和失去。 ⑦过早伤春悲秋的年纪里,我一撇一捺地写着自己心里的难受。外婆在一边看着我,从来都是笑,眼睛眯着,勾勒出一个弯弯的弧度,嘴角露出我们家族遗传的酒窝。 ⑧后来我才知道,外婆的人生里,苦难才是最浓重也最熟悉的底色。“文革”时地主出身的外公遭到批斗。外公和她躲进了深山密林。每天喝泉水度日,偷偷摸摸地趁着黑夜跑去亲人那儿拿粮食。这个农民的女儿似乎很能从苦哈哈的日子里找到那么一丝甜意。就像在每一个缺失母爱的日子里,她给我的生活裹上的那层厚厚的蜜。 ⑨小时候,她和外公轮流替我背书包送我上学。为了把我的书桌塞满各式各样的童话书,她几乎快把学校图书馆的童话故事给搬空了。时至今日,我都快忘记那些故事的内容了,只记得无数个夜里,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我和外婆在灯泡投射的暖黄色灯光下,抱在一起,她给我讲那些故事,讲那些茄子番茄土豆,讲那些大海大湖大江。 ⑩印象里,她似乎从不帮我回避那些苦,但却会挖一勺浓浓的蜂蜜给我,教我学会自己和生活和解。毕业那年,父母希望我留在成都本地的媒体,只有外婆一个人最先站出来,让我去北京实习。外婆跟我说,人活一辈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来北漂的日子,我在冬天睡过没有暖气的屋子,裹着三层衣服冻得直哆嗦;也吃过浑水煮的面,坐在垃圾堆里完成三天两夜的采访;还踏过深一脚浅一脚的淤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 长宁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0分)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号似的《论人生理想》。对此,奶奶很是忧虑,一把大火,烧掉了父亲的书籍和藏品,只留下他钟爱的口琴,这就将父亲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给彻底地烧为huī jìn。 ③于是,父亲只能在乡村寻找自己的出路。他在日记本里不只是记录庄稼的种植,还有编织柳条筐的技术,治病救人的药方。这样三个不同的谋生技能,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在我们兄妹三个相继出生以后,他需要做一些别的小生意,才能供我们读书。同时,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农民,在应该上交公粮的时候,带上我去交公粮。我整个的年少时光,似乎都植满了坐在板车上由父亲拉着去粮库的记忆。那时的父亲,相比起结婚前,已经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接纳自己成为农民的事实。 ④父亲的日记本里,还记录着一些讨债者,和他被人欠下的柳筐的费用。我能够记得起一个与父亲一样痩弱的男人,每逢过年,便携了铺盖卷来到我家,不声不响地等父亲给钱。他从来不跟父母吵闹,自顾自地在我们做好了饭时,拿来凳子和碗筷闷头吃饭,而在夜晚来临时,又在厢房里打好地铺,倒头睡觉。而我的父亲,也与他一样,在年关到来时,卷了铺盖去别家讨债,常常这个讨债的男人熬不住走了,父亲还奔波在一家家讨债的路上。讨来的钱,除了归还欠款,父亲也一笔一笔地存钱,无论多寡都是银行定期,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那是一个农民对安全感的存储,他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讲和。 ⑤几年后,父亲进城帮人疏通下水道挣钱。全家住在一个每月40元租金的破旧小院里。记得刚刚搬进去时,母亲看着裂了一条大缝的墙壁,伤心地哭了。父亲买来石灰水泥,将那些破败的地方,一点点地修补起来,又在泥泞的院子里铺了一条红砖小路,还换了一个好看的铁门,让这个收破烂的人都不想租住的院子,现出一点朴实的生机。我们在这个县城的角落里,一住便是五年,而父亲的日记本里,也记录了五年来每一笔疏通下水道的收入,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它们水滴一样,汇成一桶一桶带着房檐上泥沙的水,并最终积攒到购买一套产权房的首付款,让我们一家,自此真正地在县城里可以挺直了腰杆生活。 ⑥那个时候的父亲,几乎不再看书,也不写日记了。偶尔,他闲下来,会打开一些收购来的废书报纸,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格言,就摘抄几句;或者是拿出口琴,吹着我们谁也没有听过的老歌。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记账、写下一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没有人与他交流,即便是母亲,也不曾真正地理解过他。生活从那些关于国家、革命的激情思考,彻底地成为简单的数字和账簿。 ⑦而父亲依然将他的口琴和日记本,像存折一样紧紧地锁在抽屉里,就像锁住一个家中所有人都不会告知的秘密。 (选自2018年9月《文汇笔会》,作者安宁,有删改)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huī jìn()() 21、第④段写瘦弱男人到我家讨债的目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第⑥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3.记叙的顺序。4.记叙中的描写。5.记叙中的议论。6.记叙中的抒情。7.记叙的详略。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子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

各省区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

各省区中考语文记叙文 阅读汇编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5年各省区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 2015北京卷 (二)阅读《超级智能住宅》,完成18—20题。(共11分)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

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复习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2、了解常见题型,能够运用解题方法规范答题。 复习过程: 一、导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问题。 二、明确复习依据 (一)中考回放 1、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2014《五猖会》第21题 2、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3分)——2015《寒冷的冬夜》第20题 3、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2016《骆驼祥子节选》第20题 4、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3分)——2017《至深至纯师生情》第19题 5、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2018《回忆齐白石先生》第18题从这五年的中考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人物形象分析类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分值相当大。 (二)《语文课程标准》、河北省初中语文考试说明: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明确复习目标 四、方法探究:首先我们结合学过的课文一起来探讨一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说出选段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以及判断依据。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勤劳能干 依据: 母亲每天早晨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具体事件。 ⑵(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父亲:对儿子伟大而深沉的爱 依据:动作描写 ⑶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