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合集下载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患者的社会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艾滋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所引发的各种影响。

一、社会影响1. 社会歧视和排斥艾滋病被长期以来视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这使得患者往往成为社会上的受歧视和排斥的对象。

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了解,许多人对患者产生偏见,甚至可以看到一些人出于恐惧而对患者进行歧视和孤立。

这种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得患艾滋病的人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降低了他们在社交和工作领域的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2. 家庭关系的破裂艾滋病的确诊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等待和心理压力,这使得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困扰。

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恐惧和不了解而对患者疏远,甚至拒绝照顾他们。

家庭中的艾滋病患者往往感到无助和被遗弃,这导致了许多家庭关系的破裂,给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就业和经济困境艾滋病的确诊常常会对患者的就业和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雇主因为担心传染风险而拒绝雇佣艾滋病患者,这使得患者面临着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风险。

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病情的恶化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在治疗和药物上,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

二、心理影响1. 忧虑和恐惧艾滋病的确诊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冲击,往往使他们感到忧虑和恐惧。

他们担心病情的恶化、医疗费用的负担、对于他人的歧视和排斥等等。

这种忧虑和恐惧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抵抗。

2. 自尊心和身份认同的下降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和排斥使得患者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往往受到挑战。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和尊严,往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和身份认同的下降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健康受损,甚至可能诱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3. 孤独和社交障碍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了解,患者往往感到自己被孤立和遗弃,缺乏社交支持和情感安慰。

艾滋病病的特征和病理生理

艾滋病病的特征和病理生理

艾滋病病的特征和病理生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这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导致了大量人员死亡。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特征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

一、艾滋病的特征艾滋病的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的损害和功能衰竭,这是由HIV病毒感染造成的。

1.1 免疫系统损害HIV病毒主要感染人体的免疫细胞——CD4+T淋巴细胞,通过复制病毒破坏这些细胞,导致免疫系统衰竭。

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对抗感染和癌症等疾病,导致容易感染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在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并发症。

1.2 隐匿期长艾滋病隐匿期通常持续数年到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病毒,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仍然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或母婴传播病毒。

1.3 治愈无望目前,艾滋病是无法治愈的,只能通过艾滋病毒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药物治疗可以减缓病毒复制速度,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延缓疾病进展。

但如果停止治疗,病情将随即恶化。

二、艾滋病的病理生理过程HIV病毒感染后,经历了几个主要的生物学进程:2.1 病毒进入人体细胞HIV病毒进入人体细胞需要靠其表面的一个重要蛋白质——gp120,靠它与人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达到进入细胞的目的。

2.2 病毒复制感染后,病毒需要在细胞内复制自己。

病毒利用细胞内的生物机制,将自身RNA变成细胞的DNA,这样病毒就能在细胞内复制自己得以刚生长。

2.3 病毒释放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完成后,会逐渐杀死这个细胞,这样病毒就能被释放出来,并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这种病毒的自我复制是艾滋病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导致感染免疫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细胞死亡。

2.4 免疫系统功能衰竭由于HIV病毒的大量杀伤和侵害,导致免疫系统疲劳和功能衰竭,细胞数量的减少,免疫力下降、体内的机会感染、病原体控制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降低,最终导致机会性感染、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

艾滋病一、概念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二、临床表现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

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

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

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1. 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 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 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

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 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 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AIDS脑病

AIDS脑病
AIDS相关性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李兴旺
84322585 ditanlxw@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
主要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
HIV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机会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定义

由病原体引起的脑实质、脊髓、被膜及血管的 炎症性损害 按病原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 按感染部位分:


血清学抗体检测
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

与感染后脑炎鉴别 脑炎前2周左右常有脑炎以外的其它感染 体温可正常 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核磁:损伤部位白质的脱髓鞘改变 且范围较广
单疱脑炎的特点


病机:HSV-1经呼吸道传染,多数人感染后 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内,少数人机体免疫力 下降时,病毒活化,经三叉神经或其他神经 轴突入脑,发生脑炎 病理:呈非对称的弥漫性全脑炎症,特别是 颞叶、额叶呈广泛的神经细胞严重坏死,伴 有弥漫性肿胀、软化、出血。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操作更简单、省时,也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评定方法:“0-4分法”。简单、敏感和易行 因痴呆患者常不可能完整无缺地画一钟表盘面 其痴呆确诊率可达75%

痴呆(诊断-画钟试验)

方法:要求患者画一表盘面,并把表示时间的数 目字写在正确的位置,待患者画一圆并添完数字 后,再命患者画上大小或分时针,把时间指到7 点11分等
常见病毒


肢节动物媒介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
肠道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脊灰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狂犬病病毒 HIV病毒


麻疹和腮腺炎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HIV还可引起病毒性脊髓炎

AIDS病毒感染机理详述

AIDS病毒感染机理详述

AIDS病毒感染机理详述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被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HIV病毒通过侵入人体免疫细胞并破坏其功能,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衰弱,使其易感染各种疾病。

本文将详细描述HIV病毒感染人体的机理。

HIV主要通过体液直接传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以及乳汁传播等。

当HIV进入人体后,它会首先与宿主的特定受体结合,最重要的受体是CD4+T淋巴细胞上的CD4受体和共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CXR4或C-C趋化因子受体CCR5。

这些受体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表面。

HIV进入人体后,它会通过融入宿主细胞膜并释放自身遗传物质-RNA,从而将它的遗传信息造成DNA的复制。

这一步骤由一种被称为反转录酶的酶催化。

随后,HIV的DNA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

一旦插入,HIV的DNA将被宿主细胞的复制和转录系统利用,使得细胞开始合成HIV的蛋白质。

HIV的蛋白质分为结构蛋白和酶蛋白。

结构蛋白负责构成病毒颗粒的外壳。

酶蛋白则包括反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

其中,反转录酶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它能够把病毒的RNA转录成DNA,然后将这些DNA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整合酶则负责将HIV的DNA与宿主DNA放在一起。

这一步骤使得HIV的遗传物质被宿主细胞复制和转录时识别为宿主自身基因。

感染HIV的宿主细胞主要是人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

CD4+T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释放调节性细胞因子,协调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当HIV感染了CD4+T细胞后,病毒在细胞内进行复制,最终导致CD4+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受损。

HIV感染后的最初阶段被称为急性HIV感染期。

在这个阶段,病毒迅速复制,并通过血液和其他生理体液进入全身。

由于急性感染期症状轻微,很多感染者不会察觉到自己已经感染了HIV。

然而,在这个阶段,HIV的数量在体内会激增,同时免疫系统也在与病毒作斗争。

病例16-艾滋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完稿

病例16-艾滋病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完稿

艾滋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护理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恶性疟疾、艾滋病等引起的精神障碍,艾滋病的病原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由单股正链RNA基因组、逆转录酶和外壳的结构蛋白组成。

在HIV感染的最初几天,病毒就会被单核细胞带进大脑,随后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

HIV病毒并不能感染大脑神经元,但通过感染巨噬细胞很小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神经毒素、自由基和其他过量的炎症物质造成神经元的损伤。

【病例】病人HY,女性,37岁,满族,中专文化,未婚,音乐人。

言语凌乱,交流困难4月余。

近4日出现与人交流困难,思维松散,讲话内容不连贯。

一、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一)入院时1.诊疗情况入院时,病人表现思维松散,问答欠切题,讲话内容不连贯,让人莫名其妙,与之交流困难。

缺乏自知力,诉自己在家有时糊涂,记不清怎么糊涂,不明白为何被送入医院。

据其哥哥介绍:病人在2012年10月份,病人哥哥到其住处,发现其讲话莫名奇妙,言语内容凌乱,并骂哥哥,不让其进屋,后哥哥气走,期间与其通电话,未发现明显异常。

4天前,哥哥再次到其住处,发现病人消瘦明显,屋里脏乱不堪,到处丢瓜子皮、纸巾、酒瓶。

病人时有神情恍惚,不能与之交流,时有自语。

讲话莫名其妙,认为哥哥用“六道轮回”压她。

哥哥发现其家里热水器有烧焦现象,故将其送入我院明确治疗。

近4日白天与哥哥一起,病人进食减少,无发热抽搐,时有手抖。

其余情况不详。

入院后,病人自行步入病房,接触不合作,当得知住院时有冲动攻击行为,拒绝更衣,有外跑倾向。

生命体征:体温37℃、脉搏80次/分、血压90/60mmHg、呼吸20次/分。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重大躯体疾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其叔叔有精神异常史,每年春季会服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而且,尽管已经有一些针对HIV的治疗方法,但是它仍然没有被完全治愈。

在现代医学中,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理解HIV是如何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预防和治疗HIV感染。

本文将讨论HIV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导致HIV感染和免疫系统衰竭。

HIV是一种病毒,只能在人体内繁殖,它通过攻击免疫系统的CD4+T细胞来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

在HIV的感染初期,许多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对这种病毒进行攻击,这使得病毒的数量得以控制,并且免疫系统的状况相对稳定。

然而,在HIV感染发展到中期和晚期的时候,这种状况会发生改变。

病毒开始繁殖并感染CD4+T细胞,这导致CD4+T细胞数量的不断下降。

一旦CD4+T细胞数量降至临界值以下,免疫系统的功能将发生破坏性变化,病毒将会从人体内大量繁殖,这意味着他们摧毁了重要的免疫系统保障和防卫,进而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病原体。

另外,HIV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例如,它可以抑制正常的CD4+T细胞的功能,这会使得其他方面的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受损。

实验表明,在HIV感染的个体中,很多基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特别是CD4+T细胞介导的反应)都不协调,所以会失效或功能骤减。

同时,HIV还会破坏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细胞代谢和功能。

以上因素综合,都可以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HIV的增殖和免疫系统的损伤是相互作用的,这使得HIV可以在感染的早期就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事实上,这种相互作用是序列复杂的,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繁多的疾病表现和病理学特点。

例如,一些HIV感染的个体可能会出现易感染性巨细胞病毒或其他病原菌感染,这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衰弱而导致。

一些同样在HIV感染早期就开始发生的神经系统病变,这包括例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

艾滋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艾滋病的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病因艾滋病源于HIV病毒的感染,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家族。

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CD4+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当CD4+T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艾滋病的症状就会开始出现。

二、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1. 性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无保护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者发生性接触或与多个性伴侣频繁发生性行为均可能导致HIV感染。

2.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通过血液直接或间接流入体内引起HIV感染。

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感染等均属于血液传播途径。

3. 母婴传播:艾滋病感染的孕产妇,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等方式将HIV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预防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戴套避孕:定期戴上安全套,正确使用避孕套能有效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2. 拒绝共用注射器: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和其他血液污染物品,特别是吸毒者之间。

3. 发现感染及时治疗:如果怀疑自己有感染HIV的风险,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并接受正确的治疗。

4. 妊娠妇女防艾:怀孕前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筛查,对发现感染的孕妇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5. 宣传教育:重要的预防手段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避免歧视和偏见,推行安全行为。

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艾滋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严重的影响:1. 对个人的影响:艾滋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困扰,病情加重还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毒究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HIV感染的首发症状常为不明原因性发热、鹅口疮、肺部感染等由于HIV对免疫系统的破坏而造成的机会性感染。

尽管HIV主要影响免疫系统,但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受到影响。

云南一项回顾性研究对500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80/500的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HIV如何进入大脑
人的大脑中存在着由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就是所谓的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以阻止某些物质(大部分都是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发挥重要的免疫功能,但同时,大多数药物也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只有脂溶性强、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该屏障进入脑组织。

在病理条件下,如发生血管性脑水肿、脑肿瘤等会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不仅如此,部分病毒也能透过血脑屏障,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HIV 病毒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跨越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难以清除的病毒储存库。

不仅如此,由于部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受血脑屏障限制,难以进入脑组织,可能导致“CNS逃逸”现象,即在ART的作用下,病毒不能在血中复制,却能在大脑中复制。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在接受长期ART治疗的个体中,感染HIV病毒的
细胞持续存在于超过半数患者的脑脊液中,且与较差的神经认知能力有关。

HIV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会形成难以清除的病毒储存库,也是HIV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由于HIV病毒自身或间接造成的某些癌症、机会性感染或药物毒性作用,都有可能引起HIV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的有: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主要发生在HIV感染严重的个体中。

有研究发现,>25%的艾滋病人有神经认知障碍(HAND),其中2%被诊断为HIV相关性痴呆。

我国HAND患病率于12%-46%之间。

主要表现为脑炎、行为改变、认知功能逐渐下降等。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与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BV)相关。

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视力问题、瘫痪或精神衰退。

❖病毒感染:由于HIV感染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增加,比如疱疹病毒感染在HIV感染者中很常见,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也可感染大脑引起脑炎和脊髓炎。

❖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比如弓形虫脑病、隐球菌感染等。

❖神经梅毒:梅毒和HIV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HIV合并梅毒感染如未经治疗会迅速发展并损害神经系统。

除此之外,接受长期ART治疗的患者还可能受到药物毒性的影响,一些药物如依法韦仑(EFV)、阿扎那韦(ATV)等具有神经毒性,可能诱导神经元的氧化应激。

现阶段药物能进行有效控制吗?
由于前面所提及的血脑屏障屏障的存在,部分ART药物难以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对病毒复制进行抑制,从而造成“CNS”逃逸现象。

那么现阶段的药物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HIV进行有效抑制吗?
首先,并非所有ART药物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CNS穿透能力”,即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可以用CPE评分来表示,分值越高,表示穿透能力越好。

相关研究显示,齐多夫定(AZT)、多替拉韦(DTG)等药物都有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

常见ART药物的CPE评分
现阶段的药物能更有效地对脑脊液中的HIV水平进行良好控制。

CROI2020发表的DOLAM研究显示,在随机选择的HIV阳性并接受三联治疗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患者中,即使切换到每日一次DTG 50mg+3TC 300mg简化治疗48周,也不会影响血浆和脑脊液中的病毒抑制状况,简化DTG+3TC双药治疗也能很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储存库内的病毒抑制。

新型药物和疗法的研发也正在路上。

在泰国曼谷进行的RV397研究是一项关于广泛中和抗体VRC01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在3名受试者的脑脊液和血浆中均成功定量VRC001,说明该广泛中和抗体能成功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对清除中枢中的HIV储存库至关重要。

2C:3名受试者脑脊液和血浆中的VRC001倍数差异;2D:3名受试者脑脊液和血浆中测得的总IgG水平;2E:脑脊液的血浆总IgG中VRC001所占的比例。

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脑
1.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维持病毒载量检测不到
根据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一旦确诊HIV感染,无论CD4+ T淋巴细胞水平高低,均建议立即开始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机会性感染和降低死亡率,还可以降低HIV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

不仅如此,由于早期治疗患者在感染早期器官损伤较轻,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就更低,耐受性更好。

2.尽可能选择毒副作用较少的方案
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感染者,尽可能避免使用具有中枢神经毒性的药物,如EFV等。

3.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无故出现步态不稳、摔跤、肌肉萎缩、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人士意见接受相关治疗。

结语
HIV病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造成HIV相关脑部疾病,而部分ART药物血脑屏障透过率低,难以清除中枢中的HIV储存库,造成“CNS逃逸”现象。

虽然现阶段的药物和方案能有效控制病毒载量,但是无法清除中枢中的HIV 储存库,这也是HIV病毒无法根除的原因之一。

所以建议高危人群及感染者,一旦确诊及早、规范进行治疗,维持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并定期进行检查。

同时,也期待新型药物和疗法能够突破这一难题,早日实现HIV根治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