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与称谓语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1.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称呼语来表达自己对受话人的尊重、亲近等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称呼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称呼语的语用功能•称呼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2. 称呼语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称呼语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用以表示受话人身份、地位、关系、情感等因素的一种语言现象。
称呼语也可以看作是对受话人一个适当的尊称或敬称。
2.2 分类称呼语根据使用场合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敬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比如“先生”、“女士”、“教授”等。
•尊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和敬重,比如“老师”、“医生”、“长辈”等。
•亲称:用于表示对受话人的亲近和熟悉,比如“爸爸”、“妈妈”、“好友”等。
•称谓:用于表示对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尊重或称呼,比如“总统”、“CEO”、“国王”等。
3. 称呼语的语用功能3.1 社交功能称呼语在社交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交场合中,使用适当的称呼语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同时也能够体现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用“先生”、“女士”等敬称表示自己的尊重和对对方身份的认可;在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使用“小名”或“昵称”等亲称,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3.2 敬意和尊重的表达称呼语可以用来表示对受话人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在表达礼节、道歉、致意等情境中。
使用适当的敬称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协调。
比如在向长辈致意或写信时,使用“尊敬的……”等称谓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3.3 社会身份和角色表示称呼语还可以用来表示人们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比如“总统”、“教授”、“医生”等称谓,都可以向外界展示其职业身份和地位。
使用适当的称谓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3.4 表示感情和亲近称呼语可以用来表达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亲近程度。
使用亲称可以表示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现代汉语的称谓语

扮演 的社会 角色 等 ,这 时称 呼语就 只是称 呼语 而不 是称 谓 语了 。 (三 )两者 的使 用 情况 不同 从使用 情况 来说 ,称 谓语 多用于 比较庄 重场合 ,多为书面 语 :
称呼语 多用 于 日常人们 交往 中 ,多为 口语 。有 的名称 如 :祖 父、祖 母 、教 师等 一般 只能用于 称谓语 ,人们平 时交 际一般 不这么称 呼 自 己的爷 爷 、奶 奶 、老师等 。
曹炜先生认为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它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而不是称呼语
理论研究
商 品与 质 量
2010年3月干I
现代汉语的称谓语
口 肖 苏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通过称谓语和称呼语 的比较可知称谓语就是人们 因为亲属或别的社会 关系如身份、地位,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它 因社会 关系的不 同可以 分为姓名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 、人称代词称谓语 、职业称谓语 、职务称谓语 、一般性称谓语、零称谓语 。
关键词:称谓语 称呼语 分类 功能
语 言是 人们最 重要 的交 际工具 。人与人 的交往 不可避 免地会 使用到称 谓语 。不 同的称谓 语因社会 关系 的不同具 有不 同的分类 , 从而具有 不 同的社会 功 能。 ”称谓 ”一 词的解 释较 早见于 《晋书 · 孝武文 李太 后传》”虽 幽显 同谋 ,而称谓未 尽 ,非所 以仰述圣心 ,允 答天人 。宜崇 正名 号,详 案旧典 ”,意 即称呼 、名称 。马宏基 和常庆 丰合 著 的《称谓语 》(为王 力 廷主编 的《现代 文化语汇丛 书》之 一种 , 新华 出版 社 出版 ,1998),他 们认 为称谓 语就是 用来表 示人和 人之 间的社会 关系 ,它体现 了人 在社会 中的地位 以及 所扮 演的 角色所 使用 的名 称 。
服务人员用语礼仪规范

服务业用语礼仪规范一、服务用语规范1.称谓语:(1)按性别称呼:对成年人一般可以称呼“先生”“女士”,对青年可称“先生”“小姐”;(2)职务称:经担任的职务为称,如李经理、王主任、宁教授、肖科长等;对穿军装佩带上校肩排以上的军官可称呼“首长”。
(3)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4)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王医生、张老师等;对不好把握的中年人可称呼“老师”。
(5)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6)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小朋友”等来称呼。
(7)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2.问候语:一般为称谓语+问候语,或直接使用问候语:“您好”“节日好”“祝你生日快乐”等。
(1)初次见面:“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
(2)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久仰”、“幸会”。
(3)与熟客人想见:“见到你真高兴”,“好久不见”。
3.欢迎语:(1)一般称问候语+欢迎语,如果前面加了称呼语,则问候语和欢迎语只选择一个;如:“王哥,你好!”“王哥,欢迎光临!”“您好,欢迎光临!”(2)对不认识的客人可直接使用欢迎语。
如:“中午好,欢迎光临!”“欢迎光临!”4.欢送语:(1)完整语:“谢谢光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2)简单语:“谢谢光临!”“谢谢光临,请慢走!”“请走好,再见!”5.致谢语:“谢谢”“多谢您的关照”。
6.道歉语:“对不起”“打搅您了”“失礼了”“感谢您的提醒”7.敬语:(1)请:如“请您稍等”“请您签字”“请问......”。
(2)您:如“您好”“您说”。
(3)不客气、没关系、不用谢。
8.征询语:“您看这个可以吗?”“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吗?”9.应答语:(1)“好的,请稍等!”“好的,马上去办。
”(2)是的、对、不是10.托辞语:“对不起......”“很遗憾......不能帮您的忙”“承蒙您的好意,但是….”11.祝贺语:“节日愉快!”“祝您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祝您生意兴隆!”常用礼貌用语词: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别客气、不要紧、再见。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称呼语研究综述○阮凯歌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
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
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
“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
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
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最新 浅析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关系-精品

浅析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关系关于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通过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分析其关系论文,欢迎阅读了解。
一、称谓语、称呼语的界定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如孙维张(1991)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第二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释义;第三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部分重合、部分相离,是两种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不同词汇现象,如曹炜(2004)认为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是人们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拥有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在词汇中的体现,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而不是称呼语。
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当面招呼的言语。
从以上三种观点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学界对称谓语和称呼语二者界定的分歧,但称谓语和称呼语是两个不同的词汇集合,这一点则是学界共识。
第一种观点抹杀了二者的区别和差异;第二种观点未注意到称呼语中不表示彼此间的社会关系的称呼语,如“小张”“王强”等;而第三种观点较准确地揭示了称谓语、称呼语的特点和本质,反映了实际情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诠释了语言形式与社会意义之间的联系。
因此,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谓语、称呼语的探讨是在接受第三种观点的前提下进行的,即认为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称呼语是彼此间当面打招呼时所使用的名称。
二、夫妻称谓语、称呼语考察分析在笔者了解的范围内,将搜集到的现代汉语中的夫妻之间的称谓语、称呼语列表如下:那么,依据前面对称谓语、称呼语内涵的界定,我们将现代汉语中夫妻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关系表示如下:【1】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称谓语、称呼语③自身而言,现代汉语夫妻之间的称谓语、称呼语在使用上都与不同阶段的年龄有关。
“称谓”与“称呼”的概念局限及“身份指称”术语的建立

第39卷第3期2021年5月龙㊀岩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Vol.39No.3May2021标准语㊃方言㊃文字称谓 与 称呼 的概念局限及 身份指称 术语的建立金志军(华东师范大学㊀上海㊀200062)摘要:作为 指人词语 的概念范本, 称谓 和 称呼 术语历史传承已久,并有其固化的内涵和外延㊂因其概念内涵的交错重叠及其交叉使用的现实状态,中国学者或将 称呼 内置于 称谓之中,或将 称谓 与 称呼 等同,或尝试以新的解释定位 称谓 与 称呼 ,努力让学界脱离此二者混用的状态㊂ 身份指称 术语的概念内涵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基本内涵㊁功能及其逻辑联结和冲突以及传统的 称谓 和 称呼 研究框架中的语言文化内容作出解释㊂关键词:身份指称;称谓;称呼;社会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21)03-0021-07从传统的 同志 小姐 到流行的 驴友 月光族 打工人 等等,近年来,表示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词语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语言生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㊂特别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新词的创造㊁流行㊁记录㊁筛选㊁稳定㊁通用和重现等等不再是个别机构和社会人群的 专利性工作 ,全民参与 语言劳动 的时代在科技引领的社会背景下全面开启㊂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①㊂这个数字不但远超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也几乎囊括了所有具有一定汉语写作能力的人口㊂借助电脑和手机的语言表达,不但已成为中国人当前书面语言生活的主要形式,而且更反映了当代中国语言生活的最新发展㊂据金志军2017年的调查报告,截至2015年1月2日,有多达13292个的表示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词语形式被采集②,其中包括二字格的6528个,三字格的6764个,未有四字格及以上的报告[1]54㊂如此巨量的表示人的词语形式的存在充分显示了当代社会人群识别与指称的空前多样性和复杂性㊂而且,金志军2018年的调查报告同时发现了数量高达500多个的指人词语的 词语模 [2]141㊂如此高量且具有极强能产性的词语模的存在,也预示了指人词语总量在未来继续大规模膨胀的可能性㊂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功能可分解为指称㊁陈述㊁描摹,其中指称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功能[3]29㊂指称有对人的,也有对物的㊂在对人的指称中,有指人的社会角色的,也有指非社会角色的㊂语言的基本功能和指称的关系可以由图1直观表示㊂图1㊀语言的基本功能和指称关系示意图㊀收稿日期:2021-02-01㊀㊀㊀㊀㊀Doi:10.16813/j.cnki.cn35-1286/g4.2021.03.004作者简介:金志军,男,浙江临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㊁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㊁社会语言学㊂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当代汉语身份指称形式与语言文明的发展:以 键盘输入法 为语料采集手段的研究 (18BYY165)㊂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交往的首要问题可理解为 我是谁 你是谁 他是谁 的问题㊂对于人的指称词语( 指人词语 )的解释和讨论不仅可以阐释和建构社会个体和人群在社会语境中的社会经历㊁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也更可以记录整个人群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活以及表征整体和细节性的社会变迁㊂对此,中国语言学界一般都是在 称谓语 或 称呼语 的概念框架中加以讨论㊂一㊁称谓(语)与称呼(语)的概念内涵和逻辑关联‘现代汉语词典“定义 称谓 为 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㊁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㊁师傅㊁厂长等 ,而定义 称呼 为 当面招呼用的标识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㊁哥哥 [4]163㊂在它的定义中, 称谓 和 称呼 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其主要的区别在于 称呼 为 当面 招呼所用的 名称 ,而 称谓 并没有强调出其 当面 的概念内涵㊂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以外,‘辞源“[5]2312和‘汉语大词典“[6]4773-4775则均以 称呼 代指 称谓 ,认为它们是 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㊁地位㊁职业等等的名称 ㊂ 称谓 和 称呼 在它们的定义工作中被统一为一个概念,去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 称呼 中的 当面 这个概念内涵,增加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 称谓 所没有的 地位 这一内涵要素㊂可以看出,由于 称谓 和 称呼 概念存在较大的重合性,‘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它们分类的定义进行了回避㊂由此,我们所能发现的是中国经典类的辞书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定义各有自己的主张, 称谓 和 称呼 在它们的定义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它们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定存在着分离现象㊂在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研究中,孙维张对于它们的定义更为直接: 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 [7]114㊂这一定义以更大的概念域涵盖了 称谓 和 称呼 的所有,它以社会人群的基本关系(我㊁你㊁他)为基础内涵,取代了如 身份㊁地位㊁职业 等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具体举例性描写,从而对这两个概念作了更为抽象的概括㊂孙维张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定义虽然与‘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于它们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效,但不可否认的是, 称谓 和 称呼 在其产生的时刻已经具有的区别特征在他们的定义中均被回避删除,作为配对存在的 称谓 和 称呼 本身的概念特征折叠在了一起㊂针对这种状况,曹炜和么孝颖试图重新定义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前者认为 称谓语 是相对于 称呼语 的存在, 从理论上讲,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是人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拥有的身份㊁职业㊁地位等在词汇中的具体表现 ,而 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的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是 在直接的语言交往中指称某人的方式 [8]7 [9]㊂并且, 称谓语 具有 静态 的 系统性㊁稳定性,社会性㊁全民性㊁书面语性 等特点, 称呼语 具有 动态 的 非系统性㊁灵活性㊁特殊性㊁个性化㊁口语性 等特点㊂他的例子更为鲜明, 老曹㊁小黄㊁秋娟㊁奇奇㊁钱理㊁吴汉江 等等,它们只是 当面招呼用的 ,是称呼语,而不是称谓语㊂ 后者认为 称谓语是标示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 ,而 称呼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处在一个言语事件两端的讲话者和受话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口头㊁书面或电讯)交际时直接称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10]㊂并且,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在指称功能上表现相异:前者是 词汇与现实世界中非具体的人之间的抽象的指称关系 ,是 非语境性 的;而后者是 (词)语和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人之间的指称关系 ,是 语境性 的㊂从他们的定义中可以看到, 称谓 是对人们社会关系进行描写的 名称系统 ,而 称呼 则是 当面 和 直接 的指人名称, 称谓 与 称呼 概念的主要区别除了在其语义内外,更在其语用内涵的 当面 和 直接 与否㊂与此同时,曹炜和么孝颖又认为,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均存在一定的交叉㊂发现 称谓语中的那部分既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又属于当面招呼用的言语手段的,如 老师㊁同学㊁老伴㊁老公㊁太太㊁爸爸㊁妈妈 等,就既是称谓语,又是称呼语㊂如此看来,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部分重合,部分相离 [9]㊂么孝颖发现 虽然称谓语仅用来表示被称者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类属于语义范畴,但部分称谓语却可在语用时称呼社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㊂这部分称谓语就兼有了称谓的语义和称呼的语用这双重特征,部分进入了称呼语的类别系统 [10]㊂由上观察,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于 称谓 的定义中析出其三个呈并列关系的关键词 关系 身份 职业 ,以及其定义中未指明的与 身份 职业 对等的概念㊂由此可以推断, 关系 身份 和职业 等是 称谓 的几个独立性状的定义内涵,由这些内涵所外延出的 名称 集合成为了 称谓 的所有㊂而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于 称呼 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析出其定义的两个呈并列关系的关键词 当面 和 关系 ㊂可以推断, 当面 和 关系 是 称呼 的两个独立性状的定义内涵,由这些内涵所外延出的 名称 集合成为了 称呼 的所有指向㊂曹炜和么孝颖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定义关键不出其左㊂从‘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于 称谓(称呼) 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析出其定义的三个呈并列关系的关键词 地位 身份 职业 以及其定义中未指明的与 地位 身份 职业 对等的概念,还有其上位词 对象 ㊂由此可以推断, 地位 身份 和 职业 等等是其 称谓(称呼) 的几个独立性状的定义内涵,它们在 对象 概念下集结成群,外延出 称谓(称呼) 的所有指向㊂孙维张对于它们的定义虽然更为概括,但是在表达 称谓(称呼) 的基础性 我㊁你㊁他 关系的 对象 上,其定义的概念内涵仍不出‘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其右㊂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源“和‘汉语大词典“,以及其他代表性研究者对于 称谓 的定义,我们发现其概念内涵聚焦在人与人的 关系 及 关系 所具象化的 身份 和 职业 等的词汇表现㊂而比较它们对于 称呼 的定义,我们则发现 当面 和 直接 的表达人与人之间 关系 及 关系 所具象化的 指称名词 是其概念内涵的聚焦㊂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 称谓 与 称呼 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联,其一为: 称谓 与 称呼 均以 人际关系 为内联,是 人际关系 基础上的词汇性表达;其二为: 称呼 是 当面 和 直接 表达 人际关系 的词汇系统,是以 我 为中心的对于 我 你 和 他 的词汇表述,其词汇系统大多被涵盖在 称谓 词汇系统之中;其三为: 称谓 是一种 他者 命名系统,它以 客体 的 身份 ,词汇性描摹了人类社会的 人际关系 ,它的部分词汇可以被 称呼 词汇系统利用来 当面 和 直接 表达 人际关系 ㊂二、称谓与称呼的概念错位和逻辑矛盾如上所述,‘现代汉语词典“定义 称谓 为 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㊁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㊁师傅㊁厂长等 ,而定义 称呼 为 当面招呼用的标识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㊁哥哥 [4]163㊂此二者似乎是两个独立的概念㊂然而这样的概念内涵无法框定 称谓 和 称呼 的跨界使用,例如 同志 可被作为 称呼 中的 社会通称 使用,也可以被当做 社会关系 中的 工作身份 使用,如 他是我们单位的好同志㊂ 称谓 和 称呼 的这种概念错位曹炜和么孝颖均有讨论,并在讨论结果中确认了 称谓 与 称呼 交叉存在的语言事实㊂这种 称谓 与 称呼 交叉存在的语言事实又反向证实了这两个概念内涵交错而存的状态㊂除此而外,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于 称谓 的定义中析出的三个呈并列关系的关键词 关系 身份 职业 中可以看到,在此定义中,其概念内部也存在着内涵错位现象㊂ 关系 在其定义中指的是 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如 拉关系㊁关系户㊁夫妻关系等 [4]477; 身份 在其定义中指的是 自身所处的地位 [4]1152; 职业 在其定义中指的是 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4]1672,透视其关键词的定义, 联系 地位 和 工作 等成为了 称谓 内涵的关键具体描写,以此来看, 厂长 到底是 联系 ㊁是 地位 ㊁抑或是 工作 呢? 父亲 呢?是 联系 抑或是 地位 呢?或者, 厂长 跟三个关键描写均有沾边, 父亲 也与两个关键描写部分重合㊂由此看来,‘现代汉语词典“对于 称谓 的定义并不能清晰框定我们语言生活中对于 指人词语 的界限,这也造成了 称谓 定义下部分 指人词语 逃离至 称呼 概念的框架之下,反之亦然㊂除了 称谓 与 称呼 的交叉存在和相互 逃离 之外,李明洁根据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选择言语行为的实现对语词的要求作为解释的功能依据,定义了语汇中凡为完成表述功能而具有指称作用的为 指称语 , 指称语 中指人的那部分为 称谓语 , 称谓语 中具有描述功能的为 面称语 ,不具备者为 背称语 , 面称语 中具有 导入-维持 功能的为 称呼语(或对称语) ,不具备者为 自称语 ㊂可以看出,她的研究定义将 称呼语 下降为 称谓语 的下位概念, 称谓语 直接涵盖了 称呼语 的整个系统词汇[11]㊂显见,李明洁的研究完全抛弃了‘现代汉语词典“对于 称谓 与 称呼 的定义,也与曹炜和么孝颖对于此二者的定义完全相左㊂她的定义很好地解决了 称谓 与 称呼 矛盾性存在的情况,也以颇为决断的方式对于传统的 称谓 与 称呼 的内涵重新进行了定义,这似乎也解决了 称谓 与 称呼 的内涵错位及其逻辑冲突的情况,但是,传统定义中所能涵盖的 零称谓 仍然逃离了她的 称谓 与 称呼 的概念内涵㊂作为传统 称呼语 存在的 零称谓 ,既进不了李明洁所定义的 指称语 中指人的 称谓语 ,遑论进入称谓语 下位概念的 称呼语 了㊂因此,就李明洁的研究而言,如果不抛弃原有的 称谓 与 称呼 这两个术语模式,那么她的重新定义所能获得的仅仅是 称谓 体系下的部分语言事实㊂从李明洁对于 指称语 和 称谓语 的讨论看,我们发现国外学者EleanorDickey对 称谓(addressterms) 的探讨值得关注㊂他认为我们在进行称谓行为时对词语的选用是有潜在的社会意义上的考虑的,比如 加油站值班员 这样的词不适用于称谓,但如 先生 这样的词只用于称谓,其原因是名词性称谓形式的社会意义不一定与其字面意义紧密联系[12]㊂举例来说, JaneSmith 可被称为 Jane 或 Mrs.Smith ,这两种名词形式都可被认为是称谓语,因为 JaneSmith 被称为 Jane 或 Mrs.Smith 更多地由社会决定,所以这两种形式都具社会意义㊂但是,例如 夫人(Madam) 可以用来指称一个妓院的看守人,因此在这个义项上它不是称谓语,而同时, 夫人(Madam) 在它的社会意义上却具有 礼貌 的表达功能,因此它又具有一定的称谓意义,是个称谓语㊂虽然Dickey对 称谓(addressterms) 的探讨植根于英语语境,他论证中的例子不能很好地回应中国语境下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探讨,但是从他的讨论中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点,1.他的 称谓 包含了中国的 称谓 和 称呼 两个概念㊂2. 称谓 概念的背后应该有其社会语义和语用的存在㊂3.存在某一类 指人词语 ,因其不具备社会意义上的使用效果,它们被排除在 称谓 的概念域之外㊂Dickey对 称谓(addressterms) 的探讨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称谓 虽然涵盖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大量 指人词语 ,但也存在大量的 指人词语 因没有进入社会意义角度上的社会语用而被排除在 称谓 之外㊂以汉语语料作为例子,现代中国网络语言中大量存在的社会事件性 指人词语 如 扁担男 霸飞女 等,因其目前只具 指称 效果而未进入社会人群的实际 交互 使用状态,因此它们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进入传统的 称谓 和 称呼 语的概念范畴㊂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获得如下的推论:1. 称谓 与 称呼 交叉存在的语言事实又反向证实了这两个概念内涵交错而存的状态㊂2.传统研究对于 称谓 和 称呼 的定义不能有效框定各自的语言事实, 称谓 和 称呼 内涵的逻辑矛盾造成了各自概念域下的语汇存在互相逃离的现象㊂3.传统的 称谓 与 称呼 概念与 指人词语 存在联结的断层,有大量的描写性 指人词语 未被 称谓 与 称呼 的概念内涵所覆盖㊂4.对于 称谓 与 称呼 的重新界定虽然改革了 指人词语 的系统性描写,但是也带来了语料涵盖不全的体系性后果㊂三㊁社会语言学视角下 身份指称 概念的建立从传统的经典类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 称谓 和 称呼 的界定,到近期的学者如孙维张㊁曹炜和么孝颖对它们做的重新探讨,我们仍旧无法统一 称谓 与 称呼 交叉存在的语言事实㊂虽然李明洁从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出发重新定义了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在她的体系下解决了 称谓 与 称呼 的部分冲突性存在,但是她的体系也因此遗漏了传统 称谓 概念下的部分语料㊂并且,由于 称谓 与 称呼 术语的千年传承,内涵重新界定的这一概念由于影响有限,很难改变他人对 称谓 与 称呼 业已固定的观感及其背后固化的内涵和外延㊂如若没有全新的概念术语去界定 指人词语 ,那么学界的研究仍然会在 称谓 和 称呼 的纠结中打转㊂换句话说,我们在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概念角度下很难定义且关照到所有与人相关的 指人词语 ,这样的情况会给我们对于 指人词语 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影响㊂也即,学者对于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这两个业已存在的 指人术语 的讨论存在如下的问题:一㊁既然 称谓 与 称呼 存在交叉关系,则是否存在不用 称谓 的 称呼 或不用 称呼 的 称谓 ?二㊁在 称谓 与 称呼 之上,能否有一个更为明晰的概念去捕捉人类言语生活中全数据的 指人词语 ,能否用这个明晰的概念去表达人群与社会的指称关系?我们认为,社会有种能力,它能将社会问题表现为某种规则并将其投射到语言中去,因此语言作为其规则的组成成分能动态地呈现社会问题㊂既然如此,站在社会语言学的立场,我们的分析,就不能不既考虑与语言学的逻辑联结,又考虑与社会学的理论联结㊂在这样的问题性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身份指称 这一概念术语㊂所谓 身份 ,按照‘辞海“的定义: 身份是人的出生㊁地位或资格 ,并引‘颜氏家训㊃省事“一例: 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份也 作为具体的例解[13]1973㊂在社会学中,身份则进一步被定义为 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 ,并且 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来看,社会建构理论家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㊂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形式,它建构社会身份㊁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14]㊂而 身份(identity) 在英语中包含两重意义,其一为 身份 ,其二为 认同 ㊂ 身份 是名词性的标识,是静态的; 认同 是动词性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的㊂社会学意义上完整的 身份 意义应该是 身份 和 认同 的融合,也即 身份 建立和形成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的时刻化静态表现㊂张淑华等认为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而其在 身份认同 框架下则具备了主客观的融合性㊁群体差异的辨别性㊁社会建构性及多重性等特征[15]㊂对 身份(identity) 的认识从历史角度上看经历了 自我工程(projectoftheself)[16]18 ㊁ 社会化的产物(identityasaproductofthesocial) [16]33和 话语互动构建(constitutedindiscourse) 的过程[16]137㊂由此而看, 身份 是 自我 和 他者 的共化重合体, 身份 中体现了 自我 的认识㊁社会化的浸润以及 自我 与 他者 共建的结果㊂也即, 身份 概念之下有 自我 ,也有 他我 ,更有 社会化 的 我之个体 ㊂传统 称谓 概念下某一个体的多重社会角色下的多重 称谓 在 身份 概念下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㊂我们可以由此解构 身份 的内涵,它包括1.社会的2.动态的3.多重的4.互动的5.语境的6.语义的(人的出生㊁地位或资格)等特征㊂对于 指称 的讨论,王珏认为它是语言的指称㊁陈述㊁描摹三大基础功能中最基础的一项㊂陈静认为指称是语言表达式和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用语词指出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某个对象,也是一个人用一个语言表达式 指出 或 选出 想要谈论的某个人或事物[17]6㊂国外学者弗雷格㊁罗素㊁斯特劳森㊁唐奈兰到克里普克等对于 指称 概念有过热烈的讨论,他们的讨论可以归结为 意义媒介论 [18]96-97,104,243 直接㊁间接性指称 [19]㊁ 语言表达式使用论 [20]及 指称名词历史因果论 [21]2,其讨论聚焦在语言表达式和指称对象的 意义对照 逻辑式表达 语境决定 语词使用 及 指称名词的历史因果决定因素 ㊂指称有对人的,也有对物的;在对人的指称中,有指人的社会角色的,也有指非社会角色的㊂我们从学者对 指称 概念的讨论中可以将其同样分解为静态的名词性固化的语言表述和动态的动词性行进中的语言描写两部分,并将其内涵解构为:1.社会的2.动态的3.行为者因素(人为的)4.语境的5.语用的6.语义的(对于指称的人和物的描摹和直陈)等特征㊂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交往的首要问题可理解为 我是谁 你是谁 他是谁 的问题㊂这个 谁 是一个社会性 存在 的个体概念,是一个作为 客体 存在的社会之人,也即 他者 的社会性存在概念㊂结合 身份 和 指称 的概念描述,我们认为用 身份 + 指称 的语汇形式也就是 身份指称 将可以更为准确地展开我们对于 指人词语 的社会语言学分析㊂ 身份指称 不是 身份 和 指称 内涵的简单相加,它是 身份 和 指称 内涵的融合和新生,它具有社会的㊁动态的㊁行为者的㊁语境的㊁语用的及自身语义的特征内涵,我们由此也可以将 身份指称 定义为 社会言语生活者对自身和他人在社会语境中个体活动类型的动态性语汇表达形式 ㊂ 身份指称 概念不仅表达了人们在社会语境中对于个人的社会经历㊁社会地位㊁社会价值的阐释和建构,它作为人类语言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变迁的一大表征㊂使用 身份指称 这一概念来界定我们的研究范围,既有语言学的意义,也有社会学的意义㊂就语言学内部而言,其一,传统研究在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的界定中,对于 身份㊁地位㊁职业 三类概念是割裂思考的㊂这样的割裂性思考带来的问题是:诸如 党员 究竟是 身份 还是 地位 , 国家主席 是 身份 地位 还是 职业 的问题㊂反过来说,在 身份指称 概念中,我们可以仅用 身份 一个概念就可以涵盖 地位身份 和 职业身份 等所有的 人们在文化语境中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 ,这就可以用更为概括的内涵获得与各类社会身份相关的 称谓 和 称呼 的语料;其二,这样可以不纠缠于 称谓语 和 称呼语 的交叉性存在问题,不用为这个或那个指称到底是属于 称谓 还是 称呼 而纠结不定㊂。
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

目录
01 一、称谓语与称呼语 的基本概念
02
二、称谓语与称呼语 的特性与作用03ຫໍສະໝຸດ 三、称谓语与称呼语 的应用场景
04 四、实例分析
05 五、总结
称谓语与称呼语:揭示对称谓语 和称呼语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日常交流和正式场合中,如何恰当地称呼他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称 谓语和称呼语在各种语境中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规则,它们不仅传达了对他人的尊 重程度,也反映了文化、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本次演示将对称谓语和 称呼语的概念进行阐释,并说明它们在人际交往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因此,在人际交往和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运用。 要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以及交流的场合来选择适当的称谓和称呼, 以表达出恰当的情感态度和尊重程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个人魅力和人际交往能 力,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感谢观看
称谓语还具有传达尊敬、亲切或平等信息的作用。使用适当的称谓语能够表 达对对方的尊重程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称呼语的特点与作用
称呼语具有直接性、亲密性和礼貌性。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称呼语可以迅速 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显示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同时,恰当的称呼 语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为进一步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例分析
在《红楼梦》中,称谓语和称呼语的使用非常丰富。例如,贾母是贾家的核 心人物,她通常被家人和下人尊称为“老太太”,而在社交场合则使用“太太” 这个称谓。此外,贾母对待不同关系的人也会使用不同的称呼,如对待贾宝玉的 母亲王夫人时,她通常会使用“亲家”这个称呼来显示亲家之间的亲密关系。而 贾宝玉则称呼他的祖母为“老祖宗”,表达出对祖母的尊敬和亲近。
公文写作中的称谓与称呼使用

公文写作中的称谓与称呼使用在公文写作中,称谓与称呼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关系到公文的正式性、礼貌性和规范性。
正确使用称谓与称呼,可以确保公文的专业性,增强公文的权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机构的威信和尊严。
本文将就公文写作中的称谓与称呼使用进行探讨。
一、称谓的使用在公文中,称谓一般用于写作公文的抬头,用于标明发文机关的单位,其中包括单位名称、发文日期、文号等信息。
1. 发文机关的名称:在公文中,发文机关的名称应准确、简洁,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官方名称或常用简称。
例如,如果是国家级机关,可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XXX部门”或“XXX部”;如果是地方机关,可以用“XXX省(市、自治区)XXX部门”或“XXX部”;如果是企事业单位,可以用“XXX单位”;如果是学校,可以用“XXX学院(校)”。
2. 文号的使用:公文的文号是用来标识公文的唯一性的,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年号+文件序号”的形式,例如:“2019年XXX号”或“XXX 号”。
文号的编制需要根据发文机关的规定来进行,一般而言,文号应具有连续性和唯一性。
3. 日期的表达:日期在公文中的使用要准确无误,一般采用“年月日”的形式,例如:“2019年1月1日”或“2019-01-01”。
在写日期时,应注意遵循国家规定的日期格式。
二、称呼的使用称呼是公文中表示对收件人的尊敬和礼貌的一种方式,它与公文的正式性和规范性密切相关。
在公文写作中,不同的称呼使用场合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 上级机关的称呼:当公文需要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或汇报时,应使用恰当的称呼来表示对上级机关的尊敬。
例如,“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XXX部部长”、“尊敬的XXX省(市、自治区)XXX局局长”,其中,称呼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 同级机关的称呼:对于同级机关的称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相对简洁的称呼。
例如,“XXX公司总经理”、“XXX学校校长”。
3. 下级机关的称呼:对于下级机关的称呼,要体现出对下级机关的关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称谓语●一、称谓语的概念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二、称谓语的类别1.亲属称谓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谓语。
2.社会称谓语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
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亲属称谓语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
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做成图状)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
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
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
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
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亲昵称谓是在人们交流情感时起很大作用。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名中取一个音节在前边加“小”,一般多取最后一个字,也有的取姓。
如:张莉华,我们可以称呼她小张或者小华。
一些固定的称谓,如: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等既可以称呼熟悉的人,也可以称呼陌生人。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被称呼者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但如果在开玩笑的场合则另当别论。
常见的称谓有:老农、小瘪三、土老冒等。
●关于亲属称谓语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
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
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话未说完,李氏道:“嗳哟哟!这些话我就不懂了。
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亲属称谓语描写红玉六句话了就使用了16个了称谓语,其中带有到“奶奶”的就有15个,连李宫裁也听“不懂了”。
其实这里的亲属称谓语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从红玉的角度来说,这些爷爷奶奶的,既可以视为一种拟亲属称谓语,因为红玉与这些爷爷奶奶没有亲属关系;又可以视为一种社交称谓,因为红玉与奶奶们是主仆关系;另一方面,这些亲属称谓语描述出了话语中提及的这些爷爷奶奶们的人际亲属关系。
这一段话既凸现了红玉那伶牙巧嘴的本事,同时也是作者语言选择上的独具匠心之笔。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熟悉掌握亲属称谓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关于社会称谓语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都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称谓语,前面也有举例,这里就不加详述了。
关于社会称谓语关于社会称谓语,除了之前提到的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之外,还有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几种。
谦敬称谓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
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
其实关于谦称和敬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接触过很多,比如高中的改病句题中常常出现谦称敬称使用不当的错误。
这里为了避免枯燥的重复,我们选择以《红楼梦》为例,让大家体会一下谦称和敬称。
●谦称谦称是用谦卑的词语称谓自己或亲友。
分谦己和谦人两种。
谦己:用地位低下的称谓语自称如:愚、弟、臣、妾、奴、奴才、奴才们、奴家、弟子、兄弟、学生、晚生、晚晚生、荫生辈、在下、侄儿、儿子、臣子、下官、下官辈、小人、小的、小的们等。
前加“小”表谦类小弟、小侄、小道、小道们、小王等用“我们”代“我”表达谦虚的感情色彩复合称谓语表谦我这老冤家、我这老婆子、我井底之蛙、我这没眼的瞎子、我们奴才、我们庄家人等谦人,就是对他人谦称自己的亲友。
分为谦亲和谦友两类:谦亲,如小儿、小犬、小婿、家父、家母、家父母、家姐、家祖母、家姑母、家岳母、贱内、贱荆、舍亲、舍表妹、犬妇、弟妇、愚姊妹。
谦友的称谓语较少,红楼梦里出现过“敝友”一词。
●敬称“老”字和其它称谓语组合而成“老”字在前的:老祖宗、老世翁、老人家、老亲家、老寿星、“老”字在后的:你老、他老等“老”字在中间的:他老人家、你老人家、赦老爹、政老前辈、李老太太“令”字在前的令尊、令舅、令郎、令甥、令亲大人、令伯母“尊”字在前尊夫人、尊翁“贵”字在前贵昆仲、你贵东家林公●关于亲昵称谓亲昵称谓是表示亲昵、喜爱等感情色彩的称谓语。
在人们交流情感时起很大作用。
如:“小”+姓/名固定称谓: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名中取一个音节在前边加“小”,一般多取最后一个字,也有的取姓。
如:张华,我们可以称呼她小张或者小华。
一些固定的称谓。
如: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等既可以称呼熟悉的人,也可以称呼陌生人。
●关于戏谑称谓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被称呼者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但如果在开玩笑的场合则另当别论。
事实上,戏谑称谓一般在比较亲近的人之间使用。
宝钗因笑道:“我实在枯噪的受不得了。
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
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湘云听了,忙笑问道:“是那两个?好姐姐,你告诉我。
”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湘云、香菱听了,都笑起来。
在这个语境里,“你这么个话口袋子”、“呆香菱”、“疯湘云”都是宝钗对湘云、香菱所采用的称谓语。
从湘云和香菱的“都笑起来”的反应,可以看出三人是在嬉戏,所以这三个称谓语都是谑称。
其实有点类似于起绰号~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社交称谓或关系称谓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有些称谓语的内涵或使用语境发生了变化。
例如:姑娘小姐姑娘“姑娘”在现代汉语中,指称年轻未婚的女性。
是一个普遍又普通的称谓词语。
在古汉语中,“姑”和“娘”是分开使用的,但同样也是称谓语,通用至今。
“姑娘”一词大约出现在元代。
①表姑母,即父亲的姊妹义。
如元关汉卿《玉镜台》:“小官别无亲眷,止有一个姑娘,年老寡居,近日取来京师居住。
”目前,南方方言中,这一意义仍在使用。
②丈夫的姊妹。
③作“年轻女子”。
这一意义讲,大约形成于清代中期,语音较之以前有了变化,娘字音逐渐弱化,成轻音,读作姑娘(niang)这个时期,姑娘的语义有了很大分化一指有权势有地位的大家闺秀,是一个典型的尊称。
二指妓女。
从《红楼梦》一书中就能完全看出来。
《红楼梦》中,姑娘这个称谓语用得颇多,但界限划分的十分明确,仅限于拥有贵族血统的小姐或是有一定身份地位被称为副小姐的大丫头们如文中出现的:林姑娘、薛姑娘,史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等等⋯⋯再如平儿被下人们称为姑娘,这是尊卑制度的体现。
“多混虫”的老婆叫多姑娘也有此意包含在内在现代汉语中,“姑娘”一词走向平民化,保持中性色彩,无所谓尊贬,可以当作亲属称谓。
与姑娘词义的变化相比,有一个词经历了不一样的变化。
这个词是小姐小姐在讲解小姐这个词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李小冉邵峰春晚小品《午夜电话亭》这里面的笑料都是由于人们对称谓语的误解引起的。
视频中提及的“小姐”“大哥”“妹妹”都有多种含义,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下。
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称谓语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随着时代环境而不断演变。
我们一定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去理解它。
这里以小姐一词为例,让我们来体会一下称谓语有趣的演变。
其实,关于小姐的含义,我们都以为是由中性词变向贬义词,但事实上,小姐一词的内涵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有趣的变化。
1.“小姐”作为称谓语最早见于宋时期, 主要是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性。
“小”在古代含有轻视、低贱的贬义。
古俗称妾为“小”,古代皇宫的宫女、官家和贵族家的婢女、娼、伎均属于妾一类。
古俗把她们轻视为“小姐”。
1.宋代以后“小姐”开始逐渐演变,与出身门第联系在一起,用来指富贵人家的女儿从元开始,历明清至民国,“小姐”一词多指富家未嫁少女,有尊称之义。
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小姐”比比皆是,仍指富家未婚少女。
3.民国以后,词义开始慢慢地向英语的“Miss”一词靠拢。
1911 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先进的文化, 思想的引进,“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小姐”作为一种带有封建阶级烙印的称呼语也备受关注。
但是,由于一时难以找到对年轻未婚女子礼貌的、含尊敬意义的合适的称谓语来代替“小姐”, 因此,随后兴起的白话文与新文化运动没有抛弃“小姐”,而使“小姐”的词义开始慢慢地向英语的“Miss”一词靠拢。
4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 好逸恶劳”建国后,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 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 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 好逸恶劳”, 是“寄生虫”的代名词, 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 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5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特别是90年代, “小姐”词义范围空前扩大。
无论未婚女士还是已婚女士,均可以用“小姐”一词来称呼她。
“空中小姐”、“电信小姐”、“迎宾小姐”、“礼仪小姐”、“亚洲小姐”、“世界小姐”等等成为某种职业或美丽的代称。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姐”的词义再一次发生了演变:由原来的泛尊称变成了特指某类人的贱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中国夜生活的日趋丰富,各种吧台、厅、夜总会应运而生,色情从业人员亦随之出现。
人们(或许是追宗溯源)通常把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称作“小姐”, 因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把它视为一个充满侮辱意味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