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1)(2)--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本诗围绕一个“”字,写。
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
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2,《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3,《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4,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友”字的理解。
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7,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8,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5,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6,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7,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8,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八年级下古诗文赏析选择题答案版【部编版全册】

八年级下古诗文赏析选择题答案版【部编版全册】期末复:八年级下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型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XXX。
B、是气势磅礴。
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分析:C、想让XXX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分析:C、不是诗人去外地做官,而是友人去外地。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分析:D、”嫌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分析:B、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
6、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D。
D 项中的“批评”是错误的,应改为“劝慰”,诗人并没有批评友人的举动,而是委婉地劝慰他不要过分伤心。
7、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D项中的“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反复咏唱和语言凝练都是诗歌的特色之一。
8、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项中的“比喻手法”是错误的,应改为“比兴”的手法,因为“比兴”是更广泛的概念,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
9、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C项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代社会,琴瑟和钟鼓不仅是贵族的专用品,也是普通百姓所能使用的乐器。
A、该诗描绘了秋季景色,凄清寥廓,气氛凄凉。
B、“水”意象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秋水”则是指主人公的凄婉惆怅情感。
C、该诗所表现的是主人公因为爱情而痛苦的心情,而非表现自然景观。
D、诗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主人公不断追求恋人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XXX在贬官途中所写,表达了他的孤独、失落和对世俗的厌倦。
B.诗人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现了自己的颓废和心情低落。
八下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复习(含答案)

八下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复习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这手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题中含有唐朝另一位诗人的字,它是,这位诗人是。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本诗即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和,也表现了和。
6. 点明贬谪地之远,说明被贬谪时间之长。
7.诗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是“,。
”这两句的原意是。
现在人们赋予它的新意是。
【参考答案:1、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2、诗中运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运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自己被贬时间长久,并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生疏、怅惘之情。
3、乐天白居易 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规律。
5、无限辛酸愤懑不平;坚定意志乐观精神 6、巴山楚水二十三年 7、略(可参考4)】二.《赤壁》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而发。
“二乔”在诗中指代。
2.全诗借物咏叹,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在表明什么?3.这首诗按体裁划分属于,押韵的字有。
4.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参考答案:1、沉沙之铁戟东吴 2、不以成败论英雄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旨在表明周瑜打败了曹操,只不过是侥幸成功罢了。
3、七言绝句销、朝、乔 4、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蕴含了“偶然的机遇会对历史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的道理。
】三.《过零丁洋》1.首联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和。
2.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
3.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4.全诗熔和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诗歌鉴赏 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项复习(部编版)(含解析)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部编版)(含解析)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部编版)阅读《石壕吏》,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总领全文,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从诗的题目看,主要人物是差役,诗人对他用了大量笔墨明写,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致词”的全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凶横残暴。
C.“夜捉人”,一是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D.“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说明国家急需兵源,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2.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杜前的名作,说说两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风烟望五津”中“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词鉴赏专项训练(答案)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开篇采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从听觉和视觉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
B.“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两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指“荇菜”,后者指“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写了男子和意中人相会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的欢乐热闹场面。
D.这是一首美好的爱情诗,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表达了一种诚挚、热烈、美好的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3.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或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①形成跌宕起伏的情节;②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③有回环往复的韵律,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的每章开头均以秋景起兴,引出了诗歌的正文内容,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氛围。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说明主人公追寻伊人时间已久。
C.“一方”“湄”“涘”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D.诗歌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委婉含蓄地抒发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答: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凝结成白皑皑的浓霜。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惆怅及强烈的思念之情。
最新最实用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下古文赏析选择题型

最新最实用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下古文赏析选择题型一、选词填空题1. 应遣 ( 一饭之间 / 张口便问 )2. 有人哭泣 ( 落泪满面 / 哭笑不得 )3. 皆因 ( 受其影响 / 无音信 )4. 徒增烦恼 ( 幻想成真 / 做梦也想不到 )二、选择题1. 汉代古文的代表之作是谁的《滕王阁序》?A. 陆机B. 王勃C. 王之涣D. 王安石2. 以下哪位是《鲁迅全集》的核心编者?A. 徐志摩B. 曹禺C. 梁启超D. 魏巍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意思是?A. 越千山B. 百发百中C. 循序渐进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出自哪位古文大师的名言?A. 陶渊明B. 鲁迅C. 郭沫若D. 鲁肃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下列哪位古文家的作品?A. 苏轼B. 纪晓岚C. 辛弃疾D. 杨维桢6. “银河落九天,牵牛织女遥相见。
”是中国古代的哪个传说?A. 白蛇传B. 红楼梦C. 袁家三兄妹D. 牛郎织女7.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思想家的创始人?A. 儒家B. 道家C. 佛家D. 法家8. 下列哪位中国古代文学家是唐代人?A. 王维B. 曹操C. 袁枚D. 杜牧9. “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下列哪位文学家的作品?A. 朱自清B. 钱钟书C. 鲁迅D. 林语堂10. “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下列哪位文学家的作品?A. 陶渊明B. 李清照C. 鲁迅D. 纳兰性德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诗经》的主要特点。
2. 简述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3.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4.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合?5.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
6. 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7. 谈谈你对《围城》这部作品的理解。
8. 简述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古文,并说明理由。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4.“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8.“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0“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1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1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附:参考答案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关关和鸣的睢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文静美好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这四句诗以“雎鸠”相向和鸣起兴,引出男女相思之情,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溯洄从之”是指道着水流去追寻心上人。
用了重章叠句(或反复)的手有回环往复的美感,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道路艰难,对思念的姑娘执着追求的精神。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古诗词赏析(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古诗词赏析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阅读《诗经·蒹葭》, 完成(1)—(3)题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1)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2)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共三章, 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 霜露茫茫, 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案】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 渲染凄清的气氛, 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 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案】①他不顾霜露浓重, 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 逆流而上, 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追求爱情, 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 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 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 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 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1.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2.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答案】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4.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答案】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 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选择题姓名:班级:得分: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4、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6、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7、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8、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 D )A. 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
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 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
C. 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 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
9、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10、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 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13、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14. 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15. 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16.下列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17. 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B.颈联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C.颔联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18. 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 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19.下面对《桃花源记》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关雎》这首诗是按照“爱上姑娘一追求姑娘而不得一幻想得到姑娘”这样的线索展开的。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深深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21. 对《关雎》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唱一和、相亲相爱的雎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的一片情思。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点出了这个小伙子所恋的就是那位在河边采荇菜的有着美好姿态的姑娘。
C.诗歌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以增加诗歌音韵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这首诗写的是小伙子对心上人思念、追求的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
22. 下列对《关雎》的相关说法有错误的一项为(D )A. 诗句多用“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韵词,更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
B.《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子思念女子的爱情诗。
C.“赋”是这一首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D. 本诗的结构严谨,起伏相间,四字句贯穿全篇,节奏欢快,形式整齐,感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