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选择题)
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古诗鉴赏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色赞美之情的是()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2.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3.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之情的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 下列诗句中,描绘了壮阔河山的是()A.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是()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6. 阅读下面的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阅读下面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 阅读下面的诗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三、作文(60分)9. 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A4. D5. A二、简答题6. (1)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仗。
(2)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霜、月光照耀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一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用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 杜甫的《春望》中,描述战乱后国都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登高望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答案:A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将进酒》B.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C.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C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龚自珍D. 苏轼答案:C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出自以下哪首诗?A.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B. 杜甫的《春望》C.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D.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杜甫的《登高》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视角,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
2. 请分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意境。
高一古诗文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古诗文鉴赏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字句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描绘的景象相对应?A.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B. 山雨欲来风满楼。
C. 日出江花红胜火。
D. 云想衣裳花想容。
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静夜思》所描绘的景象?A. 月在窗上,疑是地上霜。
B. 听不到外面路上的喧嚣声。
C. 天上宫阙文星郎。
D. 人说山城落晚钟。
答案:C3.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这句诗出自下列哪首唐诗?A. 《登鹳雀楼》B. 《长恨歌》C. 《静夜思》D. 《鹿柴》答案:D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下面哪种情感?A. 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和感慨B. 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忧愁C. 对崇高事业和历史贡献的期许和坚守D. 对爱情的追求和诉说答案:C5.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这句诗所描绘的是下列哪个历史时期的景象?A. 战国时期B. 唐朝安史之乱C. 明朝崇祯年间D. 清朝太平天国战争答案:B二、填空题1. 完成句子:“白日依山尽,_______。
”(《登鹳雀楼》)答案:黄河入海流。
2. 完成句子:“床前明月光,_______。
”(《静夜思》)答案:疑是地上霜。
3. 完成句子:“会当凌绝顶,_________。
”(《登鹳雀楼》)答案:一览众山小。
4. 完成句子:“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
”(《枫桥夜泊》)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
5. 完成句子:“人生____,岂在长贫?(《寻隐者不遇》)答案:不相见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诗句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错误的写“×”。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恨歌》)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实为《月下独酌》描写的景象。
(《静夜思》)3.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登高》)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大学语文古诗鉴赏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古诗鉴赏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A. 床前明月光B. 春风又绿江南岸C. 红豆生南国D. 独在异乡为异客答案:A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王之涣B. 张九龄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B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哪首诗?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赤壁怀古》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赤壁赋》答案:A4.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答案:C5.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赞哪种花卉的诗句?A. 牡丹B. 菊花C. 梅花D. 荷花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7.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欲穷千里目8.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9.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10.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把握当下的感慨。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借黄河之水的奔腾不息,比喻人生时光的流逝。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句,鼓励人们在得意之时尽情欢乐,不要虚度光阴。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解析资料内容:【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应对策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XXX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选项ABC选项表述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山川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出格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局部的篇幅。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C[C项理解毛病。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毛病,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 应对策略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征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XXXXXX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XXX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XXX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XXX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XXX时知杭州。
③唐朝XXX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XXX有第一人XXX,公是否?”XXX怕被扣留,骗他说:“彼XXX,安肯来邪?”本诗尾联用了唐代XXX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选项A选项表述本联用XXX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XXX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XXX十分相似。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

单招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的名句?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庐山瀑布的什么特点?A. 高峻B. 壮观C. 清澈D. 湍急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壮志未酬C. 忧国忧民D. 旷达豁达二、填空题1. 请填写《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2. 请填写《悯农》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柳宗元的创作背景。
2. 请分析《将进酒》中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态度。
四、论述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请论述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
2. 请结合《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分析王勃如何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D二、填空题1. 疑是地上霜2. 秋收万颗子三、简答题1.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面雪景的宁静画面,诗人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这首诗作于唐代,当时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身处逆境,但诗中并未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反而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2. 在《将进酒》中,李白用豪放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哲学思考。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既描绘了黄河的壮观景象,又暗喻了人生的无常。
李白通过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把握当下,尽情享受生活。
四、论述题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古诗词鉴赏之多项选择题高考前热身练习试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之多项选择题高考前热身练习试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选择题。
(一)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其【问题】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问题】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BE(B分析有误,以“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
E对其一的说法有些偏颇,其一最后一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二)杜鹃花得红字①真山民②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锁、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
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B.颔联借景抒情,杜鹃鸟声声悲啼,啼血染红了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表明诗人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
C.颈联描写夜中之花极为传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第一轮)七年级上册(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来说,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B.这首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C.这首诗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而且境界开阔,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D.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准切地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事物形象,略貌取神,摹绘出大海的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笼涵宇宙的气魄。
(二)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而生情,诗中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和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春”作为新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C.颈联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四)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一个“古”字,把游子个人的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品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情达意。
B.“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作者以动衬静,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环境的寂静。
C.“夕阳”句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
D.“断肠”句借景抒情,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八年级上册(五) 望岳杜甫岱宗夹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厂。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荡胸生曾云,决毗人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六)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能抵得上万两黄金。
D.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了。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含意丰富,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是对偶句。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比喻的写法,以花鸟可娱之物衬托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情思。
(七)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丁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对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萆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B.三、四句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C.五、六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写出归隐后劳动的艰辛,内心的沉重,具有点染之功。
D.结尾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却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
B.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
C.这首诗构思精妙,前三句由早上写到傍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而最后一句便是整首诗的总结。
D.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人,只有一轮明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和归隐的苦恼。
(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
B.“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以自喻。
C.“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
D.“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2.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
B.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
C.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
D.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十)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
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丁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十一)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前一句从大处着笔,后一句从细处描绘。
D.颔联抒情,前一句忆历史往事,后一句感时世之悲。
C.颈联呐喊,前一句诉悲痛之广,后一句诉悲痛之长。
D.尾联自语,前一句写秋色浓重,后一句写身世之悲。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了一幅雄浑而热烈的夕阳落山图。
B.颔联“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逃难的路途之遥和时间之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尾联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无尽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十二) 木兰诗(节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