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应参与整体计算与PKPM楼梯计算存在不稳定性

合集下载

pkpm模型中楼梯建模的方法对新手超有用

pkpm模型中楼梯建模的方法对新手超有用

PKPM模型中楼梯的输入输出及要点在以往PKPM整体建模时,虽输入楼梯但输出的整体结果却没有改变,这不是PKPM软件的问题,而是操作时其有特殊的步骤要求。

现将楼梯的输入及要点与大家分享,涂黄色的部分要重点注意。

楼梯进行整体计算的建模步骤:1、在PMCAD中的“楼层定义”选项中选择“楼梯布置”中的“楼梯布置”选项,鼠标选择需要布置楼梯的房间。

2、点击房间后会弹出楼梯智能设计对话框,点击“选择楼梯类型”选择楼梯形式,可按实际情况更改楼梯参数。

各层设置楼梯后,在整体模型中就可看到楼梯,但此时并未显示梯段板的平直段。

注意:楼梯间的板厚为0,荷载按10、3.5输入,导荷方式为梯跑方向两对边传力。

3、注意:如楼梯不通向顶层,则最高的一个标准层不应设置楼梯。

4、在存盘退出时,选择“楼梯自动转换为梁(数据在LT目录下)”。

退出PMCAD建模。

5、改变工作目录,选择当前文件夹下的LT文件夹作为新的工作目录,以下所有6、重新进入PMCAD,在整体模型中就可以看到楼梯已经转化为斜板,检查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有坡屋顶的结构,楼梯可能会生成悬臂构件,导致模型失真,普通楼层不会出现此情况;另外,在每层楼梯的第一跑的平直段处生成一个粉色的斜杆,截面99mmx99mm,此构件不影响计算结果,是系统自动生成的。

)检查无误后退出,此时不必再勾选“楼梯自动转换为梁(数据在LT目录下)”。

7、之后进入SATWE进行后续操作即可。

当T>Tg时,结构刚度增大是否也会使地震力增大?楼梯斜板刚度较大,会吃掉部分力,使得周边构件配筋相对减小。

经与PKPM软件人员沟通并进行实际算例验证后可见,楼梯参与整体建模后,结构的刚度增大,周期减小,楼梯周边约2跨范围内的构件配筋普遍增大,与楼梯方向平行的梁配筋增大较明显。

但由于楼梯参与整体计算增大了结构的刚度,减小了层间位移,其余构件的配筋有可能相对减小而偏不安全,目前PKPM给出建议在配筋设计时最好取有楼梯和无楼梯2种结果的包络。

PKPM楼梯计算

PKPM楼梯计算

PKPM08版考虑楼梯的计算方案(官方方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局部修订版)第3.6.6.1条规定“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指出“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

建议在结构计算中予以适当考虑。

”为了适应新的抗震规范要求,PKPM08版给出了计算中考虑楼梯影响的解决方案:在PMCAD的模型输入中输入楼梯,可在四边形房间输入二跑或对折的三跑、四跑楼梯。

程序可自动将楼梯转化成折梁,此后接力SATWE等的结构计算即包含了楼梯构件的影响。

模型输入退出时可由用户选择是否将楼梯转化为折梁到模型中,如用户选择此项,则程序将已建好的模型拷入工作子目录下的lt子目录,并自动将每一跑楼梯板和其上、下相连的平台板转化成一段折梁,在中间休息平台处增设250×500mm层间梁。

二跑楼梯的第一跑下接于下层的框架梁,上接中间平台梁,第二跑下接中间平台梁,上接于本层的框架梁。

原有工作子目录中的模型将不考虑模型中的楼梯布置的作用,其计算与往常相同。

而在lt子目录下的模型中,楼梯已转化为折梁杆件,该模型可由用户进一步修改。

在lt子目录下做SATWE等的结构计算,此时的计算可以考虑楼梯的作用。

1 楼梯输入在PMCAD主菜单一的结构建模中输入楼梯,楼梯建模应在楼层组装后完成,因为此时各楼层的层高已经确定,只有层高确定之后,各楼梯跑才能正确布置。

在【楼层定义】菜单下增设【楼梯布置】子菜单,在【楼梯布置】菜单下有三个子菜单,分别为【楼梯布置】、【楼梯删除】、【层间复制】。

楼梯建模步骤如下:1)点击【楼梯布置】菜单,选择需布置楼梯的四边形房间(目前程序只能选择四边形房间);2)点击鼠标右键,程序弹出图1所示对话框,对话框右上角显示楼梯的预览图,程序根据房间宽度自动计算梯板宽度初值,用户可修改楼梯定义参数。

技术措施-PKPM参数

技术措施-PKPM参数

技术措施-PKPM参数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之PKPM-SATWE参数取值:⼀.总信息:1)⽔平⼒与整体坐标夹⾓:该参数主要针对风荷载计算,同样对地震⼒起作⽤。

只需考虑其它⾓度的地震作⽤时,⽆需在此填数值,应填“斜交抗侧⼒构件⽅向地震数,相应⾓度”或勾选“程序⾃动考虑最不利⽔平地震作⽤”⼀般按0输⼊。

2)混凝⼟容重:钢筋砼计算重度,考虑饰⾯的影响应⼤于25,不同结构构件的表⾯积与体积⽐不同饰⾯的影响不同,⼀般按结构类型取值:结构类型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墙结构重度 26 26.5 273) 钢材容重:⼀般情况下,钢材容重为78KN/m3,若要考虑钢构件表⾯装修层重,钢材的容重可以填⼊适当值。

4)裙房层数:层数要从最底层算起,包括地下室层数。

此参数主要⽤来确定剪⼒墙底部加强区⾼度。

抗规第6。

1。

3条规定: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措施;但是该参数的作⽤在程序中并没有反应。

绘图中采⽤构造加强。

注意:对于体型收进的⾼层建筑结构、底盘⾼度超过总⾼度20%的多塔尚应符合⾼规10.6.5条;⽬前程序不能⾃动将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构件抗震等级提⾼⼀级,需要在“特殊构件定义”中⾃⾏定义,不宜事后提⾼配筋。

5)转换层所在层号:层数要从最底层算起,包括地下室层数。

如果有转换层,必须在此指明其层号,以便进⾏正确的内⼒调整。

注意:程序不能⾃动识别转换构件!作⽤:a、程序⾃动判断加强区层数;b、输⼊转换层数,并选择相应的楼层刚度算法,软件会输出上下层楼层刚度⽐。

C、计算参数中有将转换层号⾃动识别为薄弱层的选项。

抗震等级:程序设有“框⽀剪⼒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墙抗震等级⾃动提⾼⼀级”的选项。

(⾼位转换可以⾃动再提⾼)转换层全层应设置为“弹性膜”(平⾯内刚度真实考虑,平⾯外为0)转换层结构选择“施⼯模拟3”时,施⼯次序:宜将转换层与其上2层设为同⼀施⼯次序。

PKPM08版考虑楼梯的计算方案

PKPM08版考虑楼梯的计算方案

PKPM08版考虑楼梯的计算方案GB50011-2001(2008局部修订版)第3.6.6.1条规定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指出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

建议在结构计算中予以适当考虑。

为了适应新的抗震规范要求,PKPM08版给出了计算中考虑楼梯影响的解决方案:在PMCAD的模型输入中输入楼梯,可在四边形房间输入二跑或对折的三跑、四跑楼梯。

程序可自动将楼梯转化成折梁,此后接力SATWE等的结构计算即包含了楼梯构件的影响。

模型输入退出时可由用户选择是否将楼梯转化为折梁到模型中,如用户选择此项,则程序将已建好的模型拷入工作子目录下的lt子目录,并自动将每一跑楼梯板和其上、下相连的平台板转化成一段折梁,在中间休息平台处增设250500mm层间梁。

二跑楼梯的第一跑下接于下层的框架梁,上接中间平台梁,第二跑下接中间平台梁,上接于本层的框架梁。

原有工作子目录中的模型将不考虑模型中的楼梯布置的作用,其计算与往常相同。

而在lt子目录下的模型中,楼梯已转化为折梁杆件,该模型可由用户进一步修改。

在lt子目录下做SATWE等的结构计算,此时的计算可以考虑楼梯的作用。

1 楼梯输入在PMCAD主菜单一的结构建模中输入楼梯,楼梯建模应在楼层组装后完成,因为此时各楼层的层高已经确定,只有层高确定之后,各楼梯跑才能正确布置。

在楼层定义】菜单下增设楼梯布置】子菜单,在楼梯布置】菜单下有三个子菜单,分别为楼梯布置】、楼梯删除】、层间复制】。

楼梯建模步骤如下:1)点击楼梯布置】菜单,选择需布置楼梯的四边形房间(目前程序只能选择四边形房间);2)点击鼠标右键,程序弹出图1所示对话框,对话框右上角显示楼梯的预览图,程序根据房间宽度自动计算梯板宽度初值,用户可修改楼梯定义参数。

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楼梯定义与布置,如图2所示。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决定到设计的成败,要做到PKPM计算准确无误需要有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我们杭州绿树结构施工图设计室在PKPM软件计算,提取计算书时对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有如下总结:1.检查原始数据是否有误,特别是是否遗漏荷载;2.计算简图是否与实际相符,计算程序是否选则正确3.7大指标判定:(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主要为控制结构延性;见抗规6.3.7和6.4.6(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剪重比也就是地震剪力系数,由《抗规》(GB50011-2001)对5.2.5条的条文说明知,“对于扭转效应时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amax”,由此可据《抗规》表 5.1.4-1推算出各地震列度下的剪力系数:9度为0.2*0.32=0.064,8度为0.2*0.16(0.24)=0.032(0.048),7度为0.2*0.08(0.12)=0.016(0.024),6度为0.2*0.04=0.008。

在计算时应注意《抗规》5.2.5条,对于6度区可不要求该剪力系数,可详读该条的条文说明。

即6度区按0.8%较好,这样对结构来说是更安全的(类似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剪重比主要是考虑基本周期大于3s的长周期结构。

地震对于此类结构的破坏相比短周期的结构有更大影响,但规范用的振型分解反应普法无法作出估计;而且对于此类长周期结构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偏小,这可能就是规范设定最小剪重比的原因。

另外不要忘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剪力应增大1.15倍,即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小于《高规》表3.3.13(即上表)中相应数值的1.15倍。

在抗震规范的抗震截面验算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剪重比是一个调整系数,即这不是一个指标,计算结果出来后,若剪重比大于规定的最小值,计算结果不作调整,若小于,将地震剪力调大,使剪重比达到规定的最小值.类似框剪结构的0.2Qo,在satwe的结果文件Wmass.out,给出这一调整的信息,多看看这一信息,对剪重比的理解会更深刻.注意剪重比和剪压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PKPM如何考虑楼梯建模

PKPM如何考虑楼梯建模

PKPM如何考虑楼梯建模简介PkPM结构分析软件是一款专业的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结构应用软件,适用于多种平面或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楼梯作为人们通行的主要媒介,如何准确、合理地进行模拟和分析,对于房屋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下面将从PkPM建模软件的角度,来探讨一种较为全面的楼梯建模方法。

建模方法定义楼梯结构PkPM建模软件采用的是杆件有限元分析理论,首先需要定义楼梯整体的结构,即确定楼梯的长、宽、高尺寸和承重结构等参数。

对于楼梯的材料,可以选择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进行建模,其它细节参数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义。

划分楼梯模型划分楼梯模型可以按楼梯板的数量进行划分,形成一个个的节点,在PkPM建模软件中称为“支点”,同时也可以根据楼梯在空间中的位置,来定义其相对位置和方向。

在划分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楼梯的仿真精度和模型稳定性。

添加楼梯组件在PkPM建模软件的工具栏中,可以找到“楼梯”组件,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添加至模板中。

在添加组件后,可以进行调整,包括材料、截面形状等参数的调整。

添加荷载对于楼梯结构,荷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想模拟真实的楼梯结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荷载。

在PkPM建模软件中,可以添加各种荷载类型,包括常见的自重、人员荷载、振动等荷载。

进行分析在模型建立完成后,可以进行分析过程。

PkPM建模软件的分析功能十分强大,可以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也可以进行失效分析以及结构优化等工作。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评估楼梯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实际建造提供保障。

如何考虑楼梯建模是PkPM建模软件在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准确模拟楼梯结构,首先需要清晰地定义其基本结构参数。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各项参数的调整和合理,切记不应忽略荷载等因素。

最终,进行分析过程,以评估楼梯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优化设计方案,为实际建造提供技术支持。

楼梯应参与整体计算与PKPM楼梯计算存在不稳定性

楼梯应参与整体计算与PKPM楼梯计算存在不稳定性
考虑 6.56
相 差 -0.76 %
重比 5.51 6.40
16.15
位移角 1/1194(第2
层) 1/1241(第2
层)
-3.79
位移角 1/502(第3
层) 1/713(第2
层)
位移比 1.01(第6
层) 1.03(第6
层)
位移比 1.40(第6
层) 1.11(第2
层)
-29.59
1.98
-20.71
层)
层)
层)
层)
考虑 6.48
6.09
1/1119(第3 1/417(第3 1.03(第6 1.27(第1
层)
层)
层)
层)

差 11.72 31.82
5.00
20.62
3.00
-4.51
% 10 X 向剪 Y 向剪 X 向最大层间 Y 向最大层间 X 向最大 Y 向最大
版 重比 不考 虑 6.61
梯梁默认采用200×400,归为框架梁;平台标高框梁默认采用250×500,归为框架梁;斜梯段
板默认采用120厚,归为非框架梁。默认值在楼梯自动形成后可以修改,易疏忽,且易出错。
构件按各自归类形式提供内力、配筋计算结果。
SATWE 使用说明明确,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计算对比 在研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第九讲“框架结构楼梯设计”及 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焦柯等撰写的《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
计算分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单跨、多
跨,对称、偏置,或在楼梯间设置长短不等的抗震墙等不同因素组合,建立不同的结构模型,

楼梯间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楼梯间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楼梯间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现浇混凝土楼梯作为建筑中的竖向交通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建筑使用功能。

由于楼梯斜向的独特造型,导致其对结构主体产生“斜撑”作用,特别是框架结构,斜撑作用不可忽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

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针对此问题,本文选取典型框架结构,分别建立有楼梯(楼梯与整体模型同步建模)与无楼梯(楼梯在整体模型中不建入,仅考虑荷载)两种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楼梯间对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及楼层剪力的影响,在后续设计中加以重视。

一、建立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该分析以6层框架宿舍楼为分析模型,开间方向(X向)柱距为7.2m,一共7跨,总长度为50.4m;进深(Y向)共三跨,中间为走廊,宽2.4m,两侧房间进深6m,层高为3.6m,楼梯间设置在结构两侧。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取Ⅱ类,场地特征周期0.40s。

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柱的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主梁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次梁截面尺寸为250mm×500mm,楼梯柱截面尺寸250mm×400mm,楼板及屋面板采用壳单元,运用SAP2000进行建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分析,分别考虑有楼梯(楼梯与整体模型同步建模)与无楼梯(楼梯在整体模型中不建入,仅考虑荷载)。

二、反应谱计算及分析1、楼梯间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动力分析,取模型的前三阶振型信息对比如下:(1)周期分别取模型的前三阶振型分析,前两阶振型分别表示为X、Y向的平动,第三阶振型表现为绕Z轴的转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于2011-12-05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 ——总工程师 邓永强
前言 汶川大地震被损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其中一个特点是楼梯构件的破坏,影响了逃生通道 安全,造成人员伤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修订时增加了结构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 影响的要求,并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细化了各项要求。 在建设部对上海的建设工程质量历年检查中,09年5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由于计算中没有考 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无一例外被提出意见;11年保障性用房(剪力墙结构)检查被认为上海钢 筋混凝土结构楼梯设计不统一。 综上所述,有必要认真研读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目前常用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出切实可 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方法。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震害表现 在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梯问题与砌体结构有所不同,砌体结构由于楼梯间整体性不足, 地震中墙体破坏或倒塌造成楼梯段支座失效,进而导致整个楼梯间的破坏;而在钢筋混凝土结 构中(尤其是框架结构),楼梯的梯板等构件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刚度及扭转作用有 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支撑效应使楼梯板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地震时楼梯段处于交替的拉弯和 压弯受力状态,当楼梯段的拉应力达到或超过混凝土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受拉破 坏(见图一、图二)。而楼梯间的平台梁,则由于上下梯段的剪刀作用,产生剪切、扭转破坏(见 图三、图四)。
成立,该模型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对比见表二。
表二:
楼梯间设抗震墙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
同片 墙
周期1
周期2
周期3
在带抗 震墙的
不考 0.8359(0.00+0.63+ 0.6957(1.00+0.00+ 0.4511(0.00+0.37+ 结构形

0.37)
0.00)
0.63)
式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算分析对比。 其中为较明显地体现楼梯间的影响,特建立了一个单跨、楼梯偏置的框架结构模型,7开间(开 间4m)、跨度7.5m、6层(层高3.6m);恒载5kN/m2(楼梯间7 kN/m2)、活载2kN/m2(楼梯间 3.5 kN/m2)、外框梁上线荷载10 kN/m。按照上海地区常规控制参数分别采用08或10版软件计 算、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不同版本、不同方式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见
考虑
0.8347(0.00+0.63+ 0.37)
0.6821(1.00+0.00+ 0.00)
0.4415(0.00+0.38+ 0.62)
要求梯 板两端

梯梁支

% 同片 X 向剪 墙 重比
-0.14
Y 向剪 重比
-1.95
X 向最大层间 Y 向最大层间
位移角
位移角
-2.13
X 向最大 Y 向最大 位移比 位移比
第6.2.10~6.2.14条计算,偏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按《混凝土规》第6.2.23条计算。 当梯板存在拉力时,计算结果单独给出最大轴力(均为拉力、未见给出压力),配筋仍按受弯构
件方式给出支座及跨中等分7个截面的正、负弯矩计算结果。根据梯板有无轴力或轴力大小对比, 似乎已考虑拉力的存在,如何考虑未见交代。
梯梁默认采用200×400,归为框架梁;平台标高框梁默认采用250×500,归为框架梁;斜梯段
板默认采用120厚,归为非框架梁。默认值在楼梯自动形成后可以修改,易疏忽,且易出错。
构件按各自归类形式提供内力、配筋计算结果。
SATWE 使用说明明确,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度”,有建议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大值”但也有意见担心楼梯间抗震墙刚度要求太
大而影响结构的平面规则性,所以建议取“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2/3的较小值”。
当取“较大值”时一般均由“楼梯间进深2/3”控制,取“较小值”时一般均由“梯段长度”控制。经过
对楼梯间进深与梯段长度相对关系的测算分析后,认为长度之和不小于梯段长度和楼梯间进深
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视
情况而定;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加强楼梯间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
三、SATWE 楼梯参与计算的应用情况
1、SATWE 楼梯计算
目前在 PKPM 系列中自动生成的楼梯(2跑生成基本正常),梯柱默认采用300×300,归为支撑;
2、计算对比 在研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第九讲“框架结构楼梯设计”及 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焦柯等撰写的《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
计算分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单跨、多
跨,对称、偏置,或在楼梯间设置长短不等的抗震墙等不同因素组合,建立不同的结构模型,
表一。
表一:
单跨框架(楼梯偏置)主要控制指标变化对比表
08 版
周期1
周期2
周期3
不考 虑
考虑
相 差
1.0884(0.00+0.97+ 0.03)
1.0798(0.00+0.94+ 0.06)
-0.79
0.8538(0.00+0.03+ 0.97)
0.9101(0.00+0.06+ 0.94)
6.59
0.7153(1.00+0.00+ 0.00)
0.7270(1.00+0.00+ 0.00)
1.64
%
10 版
周期1
周期2
周期3
不考 虑
考虑

0.9524(0.00+0.71+ 0.29)
0.8821(0.00+0.99+ 0.01)
0.8374(0.00+0.29+ 0.71)
0.8126(0.00+0.01+ 0.99)
层)
层)
层)
层)
考虑 6.48
6.09
1/1119(第3 1/417(第3 1.03(第6 1.27(第1
层)
层)
层)
层)

差 11.72 31.82
5.00
20.62
3.00
-4.51
% 10 X 向剪 Y 向剪 X 向最大层间 Y 向最大层间 X 向最大 Y 向最大
版 重比 不考 虑 6.61
-1.79
0.59
对设计 利用楼 梯间抗 震墙开 洞来调 整结构 平面不 规则产
生限制。
b2、若采用连肢墙时,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应大于8,长度之和不小于梯段长度和楼梯间
进深1/2的较大值;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
当不能做到“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时,为保证抗震墙有一定长度以体现“足够刚
承在同 一片抗 震墙上 可能会
不考 虑 6.62
考虑 6.60
相 差 -0.30 %
4.74 4.71 -0.63
1/1200(第2 层)
1/1251(第2 层)
-4.08
1/650(第3 层)
1/651(第3 层)
-0.15
1.12(第6 层)
1.10(第6 层)
1.69(第1 层)
1.70(第2 层)
第6.1.5条 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 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
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3、现行规范的基本要求
结合条文说明理解,规范允许根据不同的具体结构,判断楼梯构件对整体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
大,然后区别对待,并不要求一律参与整体结构的计算,但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
图七 b、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 有下列两种设置方式可认为满足“刚度足够大”的要求,参见图八。
图八
b1、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 研究表明当梯板两端梯梁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差
别不大。在前述单跨框架模型基础上,在楼梯间沿梯板方向加设两片墙,验算结果证明此观点
0.7060(1.00+0.00+ 0.00)
0.6885(1.00+0.00+ 0.00)

-7.38
-2.96
-2.48
%
08 X 向剪 Y 向剪 X 向最大层间 Y 向最大层间 X 向最大
版 重比 重比
位移角
位移角
位移比
Y 向最大 位移比
不考 虑 5.80
4.62
1/1175(第2 1/503(第3 1.00(第1 1.33(第1
图六:10版柱配筋对比
3、合理使用计算工具 《抗规》第3.6.1条条文说明:由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地震的破坏作用、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的
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模型的各种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迄今为止,依据所规定的地震作用 进行结构抗震验算,不论计算理论和工具如何发展,计算怎样严格,计算的结果总还是一种比 较粗略的估计,过分地追求数值上的精确是不必要的。然而,从工程的震害看,这样的抗震验 算是有成效的,不可轻视。 由于 SATWE 目前的楼梯参与计算情况不够理想,不能过分依赖。设计可在比较合理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软件,不拘泥于细节,不追求过高的计算精度,强调按概念设计进行各种调整。 四、处理方法的建议 1、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间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尽可能不导致结构平面不规则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楼梯布置的概念设计基本要求,并应注意楼 梯构件对整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梯板方向,垂直于梯板方向影响相对较小。 楼梯间四角部分不设竖向构件时,竖向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传递不直接,更易加剧楼梯影响的 复杂性,应尽可能避免。 2、由于楼梯构件的影响目前较难准确计算,所以尽可能采用规范允许不参与整体计算的楼梯形 式,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或楼梯间沿梯板方向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 a、梯板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 (11G101—2)中提供了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滑动支承于梯梁(板)上的梯板形式 ATa、ATb, 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当建筑面层厚度控制在10mm 左右时,允许其覆盖预留滑动空隙的表面,以 便建筑设计人员乐意接受此节点做法。也可由设计者选用其他能起到有效滑动的材料和节点做 法,参考节点做法可见图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