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章 室内声环境设计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新开工房屋建筑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相关精神,本报告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60378-2006)、《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 30-2009)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旨在分析本次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方案措施,为下阶段的方案设计、施工、室内外装修等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创造高效、低耗、低污染、健康舒适、绿色平衡的建筑环境,推动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编制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1.编制标准和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建设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公布,2006年6月1日实施)(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and major renovations rating system》(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5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50189-2005)(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7)《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8)《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9)《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JG18-2008)(10)《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2.设计原则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单项技术的过度采用很可能造成新的浪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室内环境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doc

《室内环境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大纲适用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
《室内环境与设备》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学习本课程是在建筑装饰行业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需要。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建筑环境的温度、湿度、辐射、空气品质、照明、噪声和音响效果等物理刺激对人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评价建筑环境指标的方法,保证不同建筑环境指标所应设置的设备和系统;基本掌握暖通空调、燃气工程、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消防和智能建筑中所采用的系统和设备的基本功能和分类;具有分析影响建筑环境指标的原因及设置不同系统、设备来满足要求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三、课程要求本课程教学计划8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60课时,实践课时:20课时。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上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应让学生在学习后能解决建筑装饰运用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内容第一章建筑外环境(4课时)教学要求:掌握地球饶日运行的规律、室外气候要素以及城市微气候现象,为实现建筑选址、选型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第一节室外环境概述,包括地球饶日运行的规律,太阳在空间的位置及其辐射效应,日照的作用于效果。
第二节室外气候要素,包括大气压力,风,室外气温,湿度,降水。
第三节城市微气候,包括空气温度和辐射温度,风场,温度和降水,日照与建筑物的配置,建筑形态与气流。
第二章室内空气环境与设备(6课时)教学要求:掌握室内空气品质的参考标准,空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建筑通风的概念,不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原理,空气洁净系统的分类、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室内空气环境概述,包括室内空气品质标准,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法。
第二节室内空气通风原理与设备,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除尘设备。
第三节洁净室与洁净空调系统,包括洁净室,空气洁净系统,洁净室的气流组织,净化空调系统。
第三章室内热工环境与设备(14课时)教学要求:掌握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并能进行相关计算;掌握供暖能耗的概念,能进行供暖耗煤量指标计算;掌握围护结构的隔热要求,并能描述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1)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
商朝出土建筑装饰 构建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1)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 战国时期:出现空心砖、方砖 秦朝:阿旁宫、陵墓、万里长城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1)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生动的论 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揭示了室内空间 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建筑空间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从老 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的对待。
陕西半坡村原 始社会 大方屋住房的 复原想像图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1)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
陕西半坡村原始社会 圆形住房的复原想像 图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1)
第二节 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2、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
商朝后期,奴隶主开始建造大规模的
宫室和陵墓。宫室建在高大的夯土台
上。从此成为中国建筑上的主要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1)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含义
在室内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是: 使用性质——什么样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 所处环境——既指着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也指该设计项 目所处的时代或时间阶段; 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 室内设计的设计构思和涉及学科 设计构思——物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原理 涉及学科——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美学、建筑设计史、 施工工艺、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家具设计等等。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 (1)
2020/11/23
《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建筑环境学Built Environment课程代码:02410010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朱颖心.建筑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由单纯的机械设备系统向综合的建筑环境系统转化的产物。
本课程是研究建筑的基本规律、建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求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和生产过程需要的室内物理环境;课程目标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建筑环境;课程目标3: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及原理;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m-n1.毕业要求1-1:2.毕业要求……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建筑的演变历史(2)营造法式(适合自己需要),图式理论(追求艺术),建筑空间理论(功能),建筑环境学(舒适性)(3)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如何协调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与节能、环保之间的矛盾(5)空调系统的使用使得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比较差,易造成病态建筑综合症SBS2.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气流组织,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3)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教学要求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4章隔声

1. 平均隔声量
设各个隔声体的隔声量为TLi,相应面积 为Si。由此可得出各个隔声体的透射系 数为:
窗门
i 100.1TLi
墙
组合隔声体的平均透射系数:
i
i Si
Si
组合隔声体的平均隔声量:
T L 1l0 g 1 1l0 giS iS i 1l0 g1 0 .0 1 S T iiL S i
Ei
E I
Ei
Ii
Er
0< <1,越小隔声效果越好。
Ea Eτ
二、隔声量TL
1. 隔声量定义
隔声材料两侧入射声音与透射 声音(入射处与透射处两 处)的 声级差,单位为dB。
声源
Li
Lτ
TL LiL10 lgIIi 10 lg1
注:隔声量是描述隔声材料隔声效果的量。
2.(频程)平均隔声量
隔声量TL是频率的函数,工程上将125~4000Hz 6个倍
解:钢的密度ρ=7800kg/m3, 钢板厚度d=0.001m 声音频率f=2000Hz
TL20lgmf 47.520lgdf 47.5
20lg(78000.0012000)47.5 36dB
厚度增加一倍,面密度增加一倍,隔声量增 加6dB,所以其隔声量为42dB。
例:如果采用钢板对2000Hz隔声,隔声量达到50dB, 计算所用钢板的厚度?
② 要提高隔声罩的隔声效果,一方面是要提高隔声其 平均隔声量,另一方面是提高吸声系数;
③ 由于 <1,所以 10lg<0,因此,隔声罩的隔声
效果(插入损失IL)小于其平均隔声量 T L 。
例题1: 一个由5个面构成的隔声罩扣在水泥地面之上,其罩内 尺寸为长1.5m,宽1m,高1m。对于2000Hz倍频程声 音,罩内所衬吸声材料吸声系数为αW=0.8,罩壁的隔 声量TLW=30dB;地面的吸声系数为αG=0.02。计算罩 对于2000Hz倍频程声音隔声效果(即插入损失IL)。
科技馆建设标准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科技馆)建设,提高项目投资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现行政策,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政府投资的科技馆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编制、审查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扩建的综合性科技馆项目,专业性科技馆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科技馆是政府和社会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第五条科技馆的建筑应满足科普教育、观众服务、支撑保障等功能的需要。
第六条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
第七条科技馆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一、适用安全,经济合理,节约资源,有利发展。
二、应按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馆。
三、既有建筑在条件许可时,可利用其改建、扩建为科技馆。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第八条科技馆建设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九条科技馆建筑安装工程费、展教装备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应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统筹安排。
第十条科技馆项目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项目构成第十一条科技馆建设项目由建筑安装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室外工程)和展教装备构成。
第十二条科技馆房屋建筑工程的房屋主要由展览教育用房、公众服务用房、业务研究用房、管理保障用房等组成。
展览教育用房主要包括:常设展厅、短期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
公众服务用房主要包括:门厅、大厅、休息厅、票房、问讯处、商品部、餐饮部、卫生间、医务室等。
业务研究用房包括:设计研究室、展品制作维修车间、图书资料室、技术档案室、声像制作室、展(藏)品和材料库等。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办公使用功能的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决策和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以及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表3各级工作人员办公室使用面积
类别
适用对象
使用面积(平方米/人)
中央机关
部级正职
54
部级副职
42
正司(局)级
24
副司(局)级
18
处级
12
处级以下
9
省级机关
省级正职
5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省级副职
42
正厅(局)级
30
副厅(局)级
24
正处级
18
副处级
12
处级以下
9
市级机关
市级正职
42
市级副职
30
正局(处)级
24
副局(处)级
第十八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在城市中的布局宜相对集中。联合建设时,其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等应统一规划与建设。
第十九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应遵循功能组织合理、建筑组合紧凑、服务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合理组织和利
用地上、地下空间。
第二十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用地包括:建筑主体及其附属建筑用地、道路及停车用地、绿化用地等。
选用建筑所在地区中等价位的装修材料或构配件。
楼地面可选用中档复合木地板、PVC地材、石材、地砖等;墙、柱面可选用中档饰面板、涂料或壁纸;天棚可做中档饰面板吊顶;门采用中档复合木门或玻璃门。
学生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学生宿舍建筑设计规X第一章概论宿舍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X。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1 基地1 )宿舍不应建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2 )宿舍用地宜选择有日照条件,且采光、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段。
3)宿舍选址应防止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并应符合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
2 总平面1)宿舍宜接近工作和学习地点,并宜靠近公用食堂、商业网点、公共浴室等方便生活的服务配套设施,其距离不宜超过250m。
2)宿舍附近应有活动场地、集中绿地、自行车存放处,宿舍区内宜设机动车停车位。
3)宿舍建筑的房屋间距应满足国家标准有关防火及日照的要求,且应符合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4)机动车不得在宿舍区内过境穿行。
5)宿舍区内公共交通空间、步行道系统及宿舍出入口,应按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X》JGJ 50的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
6)宿舍区内应设有明显的标识系统。
第三章建筑设计一、一般规定1 宿舍内居室宜集中布置,通廊式宿舍水平交通流线不宜过长。
2 每栋宿舍应设置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和晾晒空间。
宿舍内应设置盥洗室和厕所。
公共用房的设置应防止对居室产生干扰。
3 宿舍半数以上居室应有良好朝向,并应具有住宅居室相同的日照标准。
4 宿舍内应设置消防安全疏散指示图以及明显的安全疏散标志。
5 每栋宿舍应在首层至少设置1间无障碍居室,或在宿舍区内集中设置无障碍居室。
居室中的无障碍设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X》JGJ 50的要求。
二、居室1 宿舍居室按其使用要求分为四类,各类居室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宜小于表1的规定。
表1 居室的类型与人均使用面积2 居室的床位布置尺寸不应小于下列规定:1 两个单床长边之间的距离0.60m。
2 两床床头之间的距离0.10m。
3 两排床或床与墙之间的走道宽度1.20m。
3 居室应有储藏空间,每人净储藏空间不宜小于0.50m3;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可适当放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生答题记录——第四章室内声环境设计返回[阶段测试] 列表返回[答题记录] 列表
本套单元测试共2 题,共 2 分。
答题得分:2 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 体型设计首先应使直达声不受遮挡,能到达每一位观众。
要考虑到声源的___________。
得分:1分
答: B
A 吸收性
B 指向性
C 传播性
D 反射性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 单层均质墙体因质量定律可知,墙体厚度增加一倍,隔声量增加____________。
得分:1分
答: A
A 6分贝
B 5分贝
C 4分贝
D 3分贝
考生答题记录——第五章室内音响设备返回[阶段测试] 列表返回[答题记录] 列表
本套单元测试共 1 题,共 2 分。
答题得分:2 分
【题型:多选】【分数:2分】
[1] 一般建筑中音响设备系统可分为___________。
得分:2分
答:ABCD
A 广播通信系统
B 扩声系统
C 重放系统
D 音质主动控制系统
E 音质被动控制系统
考生答题记录——第六章室内光环境基本计量返回[阶段测试] 列表返回[答题记录] 列表
本套单元测试共14 题,共17 分。
答题得分:17 分
【题型:多选】【分数:2分】
[1] 光的本质包含的含义是光是:_________。
得分:2分
A 可见的辐射波
B 不可见的辐射波
C 视觉器官的视觉特点
D 视觉器官的视觉特点和可见的辐射波相互作用作用所引起的感觉效果
E 视觉器官的视觉特点和不可见的辐射波相互作用作用所引起的感觉效果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 影响视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得分:2分
答:ABCDE
A 亮度
B 物件的尺寸
C 亮度对比
D 识别时间与面积
E 眩光
【题型:多选】【分数:2分】
[3] 在光环境设计中需用一些物理量来进行计算以保证光环境质量的要求。
这些物理量以光通量为基础,形成一个光度量的体系,其中最基本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得分:2分
答:ABCE
A 光通量
B 发光强度
C 亮度
D 清晰度
E 照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4] 人眼的颜色感觉主要是由________引起的。
因此,它只存在于明视觉中,而且在视野的中心比周围要强。
得分:1分
答: B
A 杆状细胞
B 锥状细胞
C 球状细胞
D 线状细胞
【题型:单选】【分数:1分】
[5] 根据眩光对视觉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失能眩光”和“_____________”。
得分:1分
答: D
A 低能眩光
B 高能眩光
C 舒适眩光
D 不舒适眩光
【题型:单选】【分数:1分】
[6] 从明到暗的适应称为___________,当视网膜的感光度重又达到最大时,需要经历
得分:1分
答:C
A 明适应
B 亮适应
C 暗适应
D 全适应
【题型:单选】【分数:1分】
[7] 当外界光环境的亮度发生改变时,人眼需要调节入射光量,改变视网膜的感光度。
该视网膜感光度的变化过程称_____________。
得分:1分
答:C
A 照度
B 亮度
C 适应
D 眩光
【题型:单选】【分数:1分】
[8] 当明视觉向暗视觉转变时,人眼的敏感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__________越发鲜明,红光逐渐暗淡,称为普尔钦效应。
得分:1分
答: B
A 黄光
B 蓝光
C 白光
D 绿光
【题型:单选】【分数:1分】
[9] 单位时间内,光源所发出的可见光能量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简单说就是发光量。
单位lm(流明)。
得分:1分
答: A
A 光通量
B 光照量
C 光照度
D 发光强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0] 从明到暗的适应称为暗适应,当视网膜的感光度重又达到最大时,需要经历10~35min;由暗到明的适应称为明适应,时间较暗适应短,仅需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右。
得分:1分
答: D
A 4min
B 2min
C 3min
D 1min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1] 光源在某一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光通量——光通量的空间密度,称为____________。
单位是cd(坎德拉)
得分:1分
答: B
A 光通量度
B 发光强度
C 光源强度
D 发光亮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2] 从纯粹的物理意义上讲,光是______________,是所有形式的辐射能量。
得分:1分
答:C
A 纳米波
B 电流波
C 电磁波
D 粒子波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3] 人眼的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的外侧,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杆状细胞。
得分:1分
答: B
A 圆形细胞
B 锥状细胞
C 网状细胞
D 条形细胞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4] 当外界光环境的亮度发生改变时,人眼需要调节______________光量,改变视网膜的感光度。
该视网膜感光度的变化过程称适应。
得分:1分
答: B
A 反射
B 入射
C 折射
D 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