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综合楼构造分析
建筑新材料新技术调研报告---同济大学综合楼调研

建筑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调研报告——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调研[摘要]:通过调研分析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的玻璃屋顶、玻璃幕墙、结构体系等外围护结构,了解新材料、新技术在其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其材料的选用、构造的形式以及具体的效果做出评价[关键词]: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L”形单元中庭材料构造形式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peripheral structure such as the glass roof、glass curtain wall and structure system of Teaching-research complex of Tongji University, learn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terial and new technology in the peripheral structure, and making evaluation about the material selection、tectonic form and specific effect. Keywords: Teaching-research complex of Tongji University ; “L” unit ; Atrium ; Material ; Tectonic form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侧临四平路,北侧临国康路,南侧与西侧分别紧临校史馆和桥梁工程设计院,在建筑南部与行政北楼之间的景观绿化广场使得高度近100米的综合楼有机地融入了校园之中而不显得突兀。
综合楼于2003年开始设计建造,2007年百年校庆时投入使用,是集教学、科研以及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主体高度98m(地下1层,地上21层),总建筑面积46240m2。
建筑主体方正纯粹,在近50mx50m的正方形平面上,以16.2mx16.2m为基本模数单元,每3层使用层组成一个“L”形单元,再由7个“L”形单元螺旋错叠上升构成整个建筑的基本形体。
同济大学 高层建筑 第一章 1.6

第 一 章
概 论
水平荷载下框架的变形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 一 章
概 论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 一 章
概 论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 一 章
概 论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 一 章
概 论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 一 章
概 论
侧移曲线的特点
框架层间侧移自上而下逐层增大。 这是由于地面运动使高楼受到的水 平地震作用,沿房屋高度方向大体 上是呈倒三角形的分布荷载,由此 引起的框架楼层剪力自上而下累积 而逐层加大,在底层达到最大值。 虽然框架的梁柱截面也是自上而 下分段逐级加大,但梁柱抗弯刚度 的增长率低于楼层的增长率,框架 的层间侧移呈“剪切型变形”,使 它的最小层间侧移发生在结构的顶 部,最大层间侧移发生在结构的底 层或底部几层(见图).
4)框筒中剪力滞后现象愈严重,参与受力的翼缘框架柱愈少,
空间受力性能愈弱。 5)如何减少剪力滞后: (1)要求设计密柱深梁;(2)建筑平面应接近方形; (3)结构高宽比宜大于3,高度不小于60m; (4)楼板的整体性好。
优缺点:
筒体结构具有很大的侧向刚度及水平承载力,并具有很好的 抗扭刚度。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能的筒体结构体系。 分类:根据筒的布置、组成和数量等可分为: 1. 框架-筒体结构体系 2. 桁架筒结构 3. 筒中筒结构体系
4. 成束筒结构体系
5. 巨型结构体系
1.6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 一 章
概 论
( 1 )框筒结构:内筒承受竖向荷载,外筒承受水平荷 载,柱距一般在 3m 以内,框筒梁比较高,开洞面积 在60%以下 1931年102层帝国大厦:钢框架 -剪力墙体系,用钢量 2.06kN/m2 1972年110层世界贸易中心:筒 中筒结构体系,用钢量 1.81kN/m2 1974年110层西尔斯大楼:钢成 束筒结构体系,用钢量 1.61kN/m2
同济大学综合楼构造分析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位置与概况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结构与构造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同济大学综合楼防烟排烟调研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属于一类建筑,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防火分区为1000平方米。
综合楼全部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防火分区面积最大可允许2000平方米综合楼除一层平面以外每层建筑面积均小于2000平方米,每层各为一个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设置。
综合楼隔烟部位设在走廊和楼梯间前室之间,便于实现集中式机械排烟,能够有效保证作为重要疏散通道楼梯间的安全,并且利于排烟风机和管道的安全。
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合用前室,前室和楼梯间各设置独立的正压送风系统,前室设置常闭送风口,楼梯间每三层设置自垂式百叶送风口,通过放置在顶层天台的风机进行机械送风和加压,使楼梯间和前室处于相对正压,阻止烟气进入。
火灾发生时,通过加压送风式的机械防烟可以保证楼梯间正压值40-50Pa,合用前室正压值25-30Pa。
综合楼内部空间主要由一个上下贯穿的大中庭和七个三层通高的小中庭组成,小中庭围绕大中庭螺旋上升。
所有小中庭均采用机械排烟,排烟风机设置在中庭上方的设备夹层中,烟气直接排至室外,小中庭通过底部设置的外开式平推窗进行自然补风。
小中庭与回廊走道和大中庭之间设置起落式挡烟垂壁,火灾发生时通过消防控制中心远程或者就地打开,挡烟垂壁使用不燃烧材料制成,耐火时间不小于20min,可以在20s内下降至2.1m高度,防止烟气进入回廊走道和大中庭。
挡烟垂壁与建筑结构面缝隙不大于60mm,各块挡烟垂壁之间相互重叠。
大楼内所有回廊走道,大中庭均无可燃物,且与回廊相连的房间内设有符合消防要求的排烟措施,房间与回廊设置防火隔断,所有回廊和大中庭不考虑排烟系统。
综合楼内与小中庭空间结合设置有若干异形体,针对异形体的防烟排烟:一层至三层的异形体采用自然排烟系统,异形体侧墙设置不小于异形体建筑面积2%的电动排烟窗。
其余异形体均采用机械排烟机械补风。
排烟风机和补风风机设置在下部的设备夹层之中。
所有异形体补风风管和空调的回风风管合用,由于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并穿越楼板,补风风管和回风风管均设置70℃是能自动关闭的电动防火阀。
同济明成楼(城规B楼)介绍PPT

设计及布置特征
体量 设计
主入口的不对称放置,造成空间中心偏
移。依据不同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 进厅为主核心。东面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 绕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两体 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形体上高低错 落,变化有致。
明成楼
城规B楼
目录
You can briefly add outline of this slide page in this text box.
基本介绍 主要特征 设计及布置特点 结构体系 功能介绍 美学价值
基本介绍
You can briefly add outline of this slide page in this text box.
钟庭
图书馆屋顶上的大台阶是整个学院的
核心,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方式和规格的交 流,并且有一个寓意“兼收并蓄”的名字: “钟庭”,以示大同
明成楼的结构体系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功能介绍
高年级教室 信息中心 管理用房
美学价值123 Nhomakorabea关注与环 境的对话; 关 注使用者的感 受; 关注优美 地解决建筑的 使用问题。
室内 空间
平面由于地形限制,布置成三个围合空
间,中间进入门厅后的露天内院;西边教室、 图书馆报告厅围合成通高中庭;东边办公区, 一层围合成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
功能上分为两个区域,教学区与办公区, 有两个围合的庭院组成。互相呼应。
设计及布置特征
楼梯
垂直交通联系的原件——楼梯从主体中 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 的装饰件,在端部的楼梯采用1/4圆处理, 与众不同。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建筑分析

中法中心建筑分析中法中心建筑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平面功能及布局、结构形式、立面造型分析、材料及构造、建造技术、节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这栋建筑的一些初步认识与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平面立面功能布局空间构造材料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2004年,为迎接百年校庆与加强同法国的合作,一座历时两年的建筑--同济大学中法中心拔地而起,其夸张的的外形与“和而不同”“双手相握”“二元并置”的设计理念,常常使人感到惊叹。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位于校园东南角,西邻一·二九大礼堂及其纪念园,北邻逸夫楼,南侧是运动场,东侧紧靠四平路。
基地西北角为保留建筑——旭日楼,其南侧正对纪念园的一片水杉林。
该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3575平方米,主要用于教学、办公及学术交流等用途。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阐释说明。
平面功能与布局:整个建筑布局形成既分又合的三个部分:南北两条进深相同的曲折连廊串联起大小不同的使用空间,教学、办公单元互相穿插后分别从空中和地下汇聚到最北端的公共文流单元,完成二元结构的“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过程。
教学、办公单元的教室和办公室都便于灵活分割,南侧的教学单元是单侧廊的布局方式而北侧的办公单元是中走廊的布局方式, 它们的西侧尽端都是大教室和大办公室。
这种差异正是功能使用的需要。
公共文流单元中含有一个250人报告厅和三个200平方米多功能厅以及地下展厅、咖啡吧和下沉庭院。
地下室布置有45个车位的车库和设备用房。
最北面的平面较为规整,而下面的两个大平面则比较自由,大体呈L状,类似设计者所说的“双拳交握”的效果;内部各个房间的布局均按照实际功能,结合光照与观景等需要靠外布置,布局方式是比较传统的。
设计者对于平面的附加功能考虑的很多,但实际中的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值得深思。
1 展厅2 咖啡3 准备间4 中庭5 地下车库6 值班区7 男/女厕/残障厕 8 储藏室9 物业库房 10 备品备件 11强弱电12 大楼总配电间 13变电所14 风机房 15 水调控房 16水泵房17 水处理1 旭日楼2 门厅3 水池4 140人教室5 阶梯教室6 教室7 门卫8 市场招生部9 培训部 10男/女厕/残障厕 11储藏室 12复印间 13茶水间 14强弱电 15 上空1 多功能厅2 办公室3 会议室4 主任办公室5 阶梯教室6 教学管理办公室7 教室休息办公室8 教室 9 学术顾问室10秘书室 11复印传真12茶水间 13储藏室14男/女厕/残障厕15强弱电 16天17上空三层布局简图立面造型分析两条教学、办公单元是不同形式的水平向延伸空间,公共交流单元则是一个联系两者的垂直分布空间,不同维度的空间构筑二元统一结构。
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调研报告

建筑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调研报告——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调研一零建筑二班钱家文100336【摘要】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校教育交流、融合、开放的特点,塑造了建筑简约的外形和丰富的内部空间,将该建筑营造为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育资源的战略平台及应用创新工程结构技术的展示平台。
【关键词】L形块体螺旋上升钢框架外围耗能支撑玻璃幕墙创新技术建筑消防建筑概况建筑名称: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建筑地点:上海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建筑功能:教学、科研、办公、会议用地面积:15615m²总建筑面积:46240m²地上建筑面积:38381 m²地下建筑面积:7859m²容积率:2.96建筑密度:21.8%绿化率:30.7%建筑高度:98m建筑层数:地上21层,地下1层,每三层有2m高的设备层设计/建成时间:2003/2007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周边环境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东侧临上海市主干道四平路,北侧临城市道路国康路,西、南两侧为校园内的多层建筑——分别是建筑设计研究院及行政楼。
总体布局中在建筑南部与行政楼之间设置南北进深逾70m的高绿化率阳光景观广场,使得高度近百米的建筑体量生态有机地融入校园空间,对校园区域环境的协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合楼与行政楼之间的绿地广场2、建筑功能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是一幢集教学、科研、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建造这样一座同济大学百年历史上高度第一规模最大的单体综合性教育建筑除了学校发展形成的强烈功能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各学科与国内国际间学术交流、拓展教育资源的战略平台。
3、平面布局L形块体单螺旋上升布置形结构平面以16.2mx 16.2m为基本模数单元,以5.4m轴网均匀分隔,长边等同9倍于5. 4m模数正方形的边长,短边由三个5. 4m模数复合,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项使用功能整合为模数化的7个三层高的L形单元。
(完整版)同济大学建筑系馆C楼简析

Add Your Title
WPS演示助您快速创建极具感染 力的演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
影院效果。
Add Your Title
WPS演示助您快速创建极具感染 力的演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
影院效果。
Add Your Title
WPS演示助您快速创建极具感染 力的演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
影院效果。
—LOGO—
—LOGO—
形体表现弱于材质表 现
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的多元化也是C 楼的特色之一,为了达到空间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 同变化,建筑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与玻璃。支撑
结构部分主要是清水素混凝土面。
—LOGO—
对中国建筑系馆未来的展望
参
建筑系馆的大量化和群体 化
数字化教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
影院效果。
—LOGO—
ADD Your Title
Add Your Title
WPS演示助您快速创建极具感染 力的演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
影院效果。
Add Your Title
WPS演示助您快速创建极具感染 力的演示文稿,打造令人震撼的
影院效果。
Add Your Titl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C楼 调研报告
工程简介 位置:同济大学本部东北角 建筑面积:9672.2平方米 占地面积:1008.5平方米 用地面积:4140平方米 建筑层数:地上7层 地下一层 机房一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结构 工程造价:4000万元
—LOGO—
基地分析
。
Add Your Title
影院效果。
—LOGO—
ADD Your Title
SU``
Add Your Tit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
位置与概况
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
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
结构与构造
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设计采用的钢结构体系,形成巨型框架结构,实现建筑空间大跨度,并有效减轻结构自重,增强外围框架的空间协同抗扭性能。
外围框架对应建筑螺旋布置的56个阻尼支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粘滞阻尼器做功耗散输入的振动能量,减小结构的扭转影响。
经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模型几何相似比为1/15的模拟地震振动台研究,试验结果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确立了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因此模型也作为象征综合楼的雕塑立于楼前的广场,富有意义。
楼盖体系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板底不再配置受拉钢筋,仅在板
顶配置负弯矩筋。
楼板和钢梁之间采用抗剪栓钉实现水平力作用下的梁与板共同工作。
由于压型钢板上的浇筑的砼较厚,压型钢板底面不再涂刷防火涂料。
立面与装饰
综合楼虽然外表上看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但是简洁的建筑立面却显示出一种规律的美感。
它的立面开窗处理更用了同层变换宽窄而隔层错位的手法使整个立面富于变化而又显整体,墙面用色选择了一般不常被使用的略呈土灰的香槟色,形式风格上有着当代欧洲高层建筑明显的特征,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简约、雅致、大方,虽然与校园内其它建筑有明显差异但并不很张扬。
建筑立面以2.7m*1.0m的横明竖隐的中空玻璃墙包裹着复合中庭,充分展现内部关系。
“L”形实体单元外围护以 4.0m*0.675m的订制波形铝板,4.0m*0.675m和4.0m*1.350m两种形式的中空玻璃相间,透出一种韵律的美感。
夜晚,综合楼复杂的内部构造在玻璃幕墙后若隐若现。
技术与应用
综合楼的设计将多项成熟的工程技术,应用到这座大型综合性教育建筑中,诸如中庭通风系统,冰蓄冷系统,全热交换空调系统,变频空调供水系统,BA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建筑节能围护系统,地下车库自然通风采光系统等。
各类系统实现了建筑在建造和使用中高效低耗的运营要求。
这些技术都使得综合楼成为一个节能的新型建筑。
特色空间介绍
综合楼虽然拥有简洁的外表,但是内部空间却十分复杂并具有创新的特色。
下面我将介绍综合楼中的一些空间的构造:
咖啡厅是一个双向波浪形屋顶,弧形和直线渐变过渡的建筑体。
采用玻璃和铝板来共同围合出一个通透与实体筑构相融合的建筑,更多的使用了一些渐变的元素。
采用了曲面相交的造型,明露内部钢结构及设备管线,并漆以不同程度灰色的涂料,充分体现构筑形态的本质,节约而不失美感。
小会议室是4楼和10楼做两个彩色建筑体。
建筑造型是在接近波浪形屋顶2米高的位置横向切断,并旋转30度后再连接,这是对造型新的尝试。
外表面采用平铝板和波纹铝板配合使用。
多媒体室是一个全曲面过渡、不规则外形、特殊饰面的建筑体。
造形有些像半个花生米,外表面是采用皮革饰面,并在表面竖向间距900左右有分隔的花纹,只有竖向没有横向。
由于建筑框架的跨度过大,在主框架外又加了一个副框架网,用150*110*12的钢板块来把整个副骨网架支起来,形成了一个支开与主框架的副框架空网。
曲面的外皮采用新型的会议用吸音装饰块,最后把皮饰面粘上。
室外平台做了两个吊在空中的吊厢。
在结构上采用了4根极细的圆钢吊杆,显示了承重的极限。
13层、19层两个相同结构、式样的吊厢,追求两种不同的风格。
13层做的是蓝盒子,配合天花的星灯,营造出未来、科技的效果。
19层配合大楼顶层天窗营造出的是质朴,自然和谐的氛围。
再配上用多层木质压合的木平台,并在上面掏出随和人体休闲坐姿的凹坑,凹坑内形成类似于年轮的图案。
国际会议厅是一个有特殊的表面效果的单体。
这个单体的表面是用鱼鳞状的铝板装饰的。
另外室内天花采用弧形折面的铝板并根据图案打孔悬吊于屋面钢结构的下面。
感想
参观过综合楼确实有一种震撼感,内外的对比,立面与空间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步入其中,巨大的空间尺度上足以使人震撼,整个底层开放通透,几乎全部都被用作大堂。
反常规地好像没有标准层,各层楼面环绕着通高的中庭,层层错位转换布局形成共享,半空中镶嵌着一个体量巨大的讲堂,再往上去可以看到可供远眺高低叠落的空中花园,最上面还设置有可供公众俯瞰欣赏的挑台,不断变化的空间意向中也会把人们带
入了一座变异了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意境里。
但是作为教学办公为主的教育建筑,这幢规模不小的综合教学楼中可供“综合教学”的空间比例上有多少?公共空间的设置都是大比例,大尺度的,其中很多是大而不当。
建筑中的公共空间最终主要是为了较好地实现建筑物功能而设计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建筑中开放和流通的大尺度公共空间,一贯在消防、空调设计上就是公认的一个难题,我们应该做到空间与功能的匹配,并不一定追求外观效果的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