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套】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很弱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够看清晰。

2.世界上第一具发觉微生物,揭开生物隐秘的是列文虎克。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看一滴水,发觉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的功与过: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8.能够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办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胖皂洗手等。

9.细菌体积弱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这么粗。

细菌生殖非常快,一具细菌能够有数小时内生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0.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1.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弗莱明首先发觉的.12.食物的XXX变质是霉菌引起的,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3.怎么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14.讲明霉菌的功与过?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5.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干看清,但个不细胞却非常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胡克最早发觉细胞。

17.伤口化“脓”算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18.生命体都是基本上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算是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18课)((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18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1.活动:做一支蜡烛所需材料: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制作方法: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活动注意点: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活动结论: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但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2.铁钉生锈1.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

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褐色的铁锈就会粘到手上。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斧头生锈、铁栏杆生锈、自行车的轮毂生锈、铁锁生锈、铁锅生锈、铁锹生锈、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3.铁锈与铁的不同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

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外,没有其他变化。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

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

4.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

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

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方面也不不同。

5.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

3.制作汽水1.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2.实验一: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实验材料: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烧杯、冷开水等。

实验方法:在4种物质中任选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看一看,这4种物质中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气泡?实验现象: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全面完整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全面完整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水滴里的生物(2次)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微生物大多数是单细胞生物。

2、利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3、第一个发现了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使用的显微镜能放大近300倍。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5、变形虫、大肠杆菌、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硅藻都属于微生物.6、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原生植物.7、在日常生活中,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答: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8、你能用生命方法证明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答: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制作一个含有水草的小水塘,时间长了,水会变得越来越浑浊.9、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什么? 答: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物镜的镜头不能接触玻片。

二、做酸奶(3次)1、怎样制作酸奶?答、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③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1.加糖煮开2.冷却加酸 3.保温密封 4.静置待稠)2、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注意:显微镜下的乳酸菌是杆菌.3、细菌的特点答:①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②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③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注意:细菌繁殖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繁殖方式。

注意;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有机物(1)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较(3)有机物的种类和其代表物二、有机反应(1)有机反应的种类(2)特殊有机反应——环烷消去反应(3)有机反应的特点三、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物(1)有机溶剂(2)有机和无机溶剂混合溶剂第二部分:文章有机物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在化学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元素的原子的独特的组合。

有机物的定义是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出发的,以碳原子含量和附属原子组成的特殊结构为主要特征。

有机物的特点是具有活性的碳偶联键,形成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他们在原子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异。

有机物以碳原子含量和附属原子组成的特殊结构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具有活性的碳偶联键,形成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对而言,无机物主要由无机元素的原子组成,它不包含碳原子,即便包含碳原子,也不会形成碳偶联键,不具有活性。

有机物种类丰富,它们可以分为有机酸、有机碱、有机醇、有机酯等。

而有机反应是指以有机物为原料发生的一类反应,它是由有机物内部活性碳键原子间互换而发生的,它是由有机物形成新的有机物,这种特殊的有机反应叫做环烷消去反应。

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形成混合物,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有机溶剂具有优异的溶解性能,它能溶解的大部分有机物并且与无机溶剂形成混合溶剂,这种混合溶剂有利于工业制造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混合、调和和成膜作用。

总之,有机物及其反应、混合物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工业制造和日常生活中有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概念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概念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概念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2、微生物就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必须利用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原产甚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存有微生物。

细菌、霉菌,病毒都就是相同种类的微生物。

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就是。

3、荷兰人列于文虎克辨认出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为酸奶,是因为酸奶中存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合的温度下,乳酸菌可以并使牛奶蒸煮成酸奶。

乳酸菌属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必须喝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生产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稀释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

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

生产代莱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可以病原体。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11、馒头腐烂对照实验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避免腐烂的方法:真空包装,摆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辨认出了细胞。

细胞就是形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大多数细胞都不大,必须用显微镜就可以看清楚,个别却非常大,例如鸡蛋中的蛋黄。

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14、生命体大都就是由细胞形成的,细胞就是形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隐秘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等微生物。

这些都是常见的微生物。

7、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

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看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觉察物体上的霉斑在渐渐扩大等。

8、显微镜的根本构造9、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对光——放置——调整——观看10、显微镜的使用右手握臂,左手托座。

轻拿轻放,不放边缘,不碰镜片。

反光镜不对太阳。

有盖玻片一面朝上,夹住,观看部位放通光孔正中。

左手调整,右侧观看,物镜至标本片5 毫米处。

A两眼睁开,左眼观看。

10.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有中心大液泡,细胞近似于长方体。

细胞核小,细胞形态规章。

人表皮细胞,无细胞壁,细胞形态不规章,界限不是很清楚。

细胞核较大,颜色较深。

11.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苹果开头腐烂。

泥土里的细菌开头分解苹果,在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苹果渐渐变成了腐殖质。

11.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取养料。

牙齿外表的细菌靠食物残渣生活。

11.牛奶变成酸奶,是由于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12.细菌的三种根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13.细菌的功: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餐具。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14.可以削减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15.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物质在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

2、水结冰没有产生新物质。

3、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4、没有生锈的铁是银白色,铁锈是暗红色。

5、铁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放几年都不生锈,只有把铁放入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铁才会生锈,铁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锈的方法有擦去水分、覆盖搪瓷、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抹油、放干燥剂等。

7、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8、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气泡是二氧化碳。

9、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水溶液。

10、在众多的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他们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质。

1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使点燃的蜡烛熄灭。

12、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新物质。

13、化学家发现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成分,其中氮气的含量最多,约占78%,氧气的含量次之,约占21%。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动物有遗传现象,植物有遗传现象,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现象。

3、动物亲代的相似点有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

4、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5、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6、生物变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最新直接打印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最新直接打印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

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

生产(新的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会致病。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11、馒头发霉对比实验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发现了(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加白糖是为了提高风味,煮开是为了杀死里面的微生物。

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

冷却的原因是防止把乳酸菌烫死,把持乳酸菌的活性。

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保持密闭环境。

④保温5-6小时后,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变质),也不宜过短(发酵不完全)。

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

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

生产新的食物(果酒,泡菜),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会致病(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东西发霉主要是霉菌造成的。

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者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馒头发霉对比实验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霉菌的功与过:功:制酱、做腐乳、发酵饲料等。

过: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

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发现了细胞。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个别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14、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15.脓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16.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有中央大液泡,细胞近似于长方体。

细胞核较小,细胞形态规则。

人表皮细胞:无细胞壁,细胞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是很清晰。

细胞核较大,颜色较深。

17.光学显微镜由: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遮光器,压片夹,反光镜,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镜柱组成。

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 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

4、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加加林乘东方1号第一次遨游太空。

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围绕地球飞行14圈。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遥望地球。

5、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我们的家乡的地貌是平原。

地球上的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耕地、平原和森林。

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代表冰川。

6、科学家会从火山、地热、地震等现象上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

7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深度是14千米。

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8、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番茄酱代表岩浆。

实验现象是番茄酱外溢。

9.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

10.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题目见试卷。

11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12、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做?(及时撤离。

躲在课桌底下有遮盖物的地方,躲在家里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的地方。

)13、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科学家在上面发现了鱼龙化石,说明在远古时期是海洋。

14、北宋科学家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中有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记载。

15、石林主要原因是雨水冲刷,礁石是海浪,火山口湖是火山和雨水,风蚀石是风的作用。

16、小石头在酒精灯外焰烧,再放冷水中,几次后石头会破裂。

17、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8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19、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燥的烧杯,烧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上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上白瓷碗,底部会变黑,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如铁水变钢锭水的三态变化、压扁饮料罐、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如生鸡蛋变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树叶颜色变化、盐酸滴在石灰石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碱中倒入白醋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4、铁坚硬呈银白色,锈松软呈暗红色。

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因素会使铁更容易生锈。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原理:制成不锈钢是改变铁的性质,其他都是隔绝水或空气。

7、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你剧烈运动时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胃酸是酸性物质,胃药是碱性物质。

8.大部分蔬菜水果都是酸性物质。

做面包用的小苏打、家用清洁剂都是碱性物质。

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

纯净水是中性的,牛奶、茶水是酸性的。

9.杜鹃花喜好酸性的土壤。

如果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呈酸性的硫酸亚铁。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用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10.不同的污渍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11.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

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

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物也就洗干净了。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意大利的伽利略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

3、模拟环形山实验,每个月初七初八或者二十二、二十三左右,观察环形山最容易。

(1)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结论:高度越高坑就越大越深。

(2)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结论:石子越大坑就越大越深。

4、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6.太阳并不总是直射赤道,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

当太阳的直射点照在地球斜向太阳的上半球时,该半球处于夏季,另外半球处于冬季。

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公转有关。

7.太阳系中,行星围着太阳转,卫星围着行星转,已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50多颗卫星,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最大的是木星,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

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与地球最相似。

8、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

9.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星。

10.北斗七星在四季中的位置:斗柄方向朝东南西北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

北极星处于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向外延伸5倍的地方。

11.银河系从东北向西南划开整个天空,有2000多亿颗恒星,在太空俯视银河,看到的像个旋涡。

12、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我们把它们称为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亮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13、意大利的伽利略制作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

射电望远镜是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最著名的空间天文望远镜。

14.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时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

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的时候,就能围绕地球运转。

15、我国明朝人万户是为升空而牺牲的第一人。

先驱者10号是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

16、“神舟6号”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

收集证据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

2、假设一般来自已有的经验,但并不完全可靠。

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实验是制造条件,收集事物变化证据的方法。

5、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来表达。

6、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多次验证。

7.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如模拟雨的形成,模拟火山爆发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

通过有意识的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